如何獲得持續成功?這已經成為擺在大多數企業桌面上的頭號問題。整個商業世界開始需要應對越來越多的破壞性事件,如何提高對環境激變的適應能力考驗著企業領導層的創新精神。
例如在今年年初爆發並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就顯現出「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雖然所有企業在此之前都認同「數位化轉型」的必要,但進程的步伐卻有快慢之別。事實證明,那些更大膽的創新者抵禦住了系統性風險,而更為保守的企業則需要在疫情的倒逼下被迫加快節奏。
根據《2019埃森哲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指數研究》中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整體的數位化轉型進程並不盡如人意:在滿分100分的情況下於2019年僅獲得45分,而2018年的這一數值更是僅有37分。企業認同數位化轉型將成為趨勢與轉型進程緩慢的貧瘠事實相互對比,反映了一種令人憂心的狀況。
這種尷尬的現實來源於兩個層面:一方面,不少企業缺乏數位化文化,對數位化轉型的迫切性仍然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工具的相對缺乏和業務全面雲化過程中的難度也掣肘了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意願,而這成為後疫情時代困擾企業的常態。
但也有創新者率先趟出了一條突圍途徑,比如太古可口可樂。
2019年3月,太古可口可樂成功關閉數據中心並將業務全面上雲的新聞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從太古可口可樂這個大膽嘗試業務雲化的個案中,我們能夠看到解決中國企業數位化轉型難題的一些經驗與路徑。
太古可口可樂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在產品從工廠到終端的整個流通過程中,其涉及的數據主體和數據量呈幾何級數增加。量變引發質變,大膽嘗試創新成為唯一的選擇。
事實上,太古可口可樂的業務範圍覆蓋中國大陸的14個省市以及美國西部地區,它獲得了在這些地區製造、推廣和經銷這個擁有150餘年歷史的品牌產品的專營權。
在傳統認知中,創新屬於網際網路公司和科技公司需要考慮的事項,作為快消品牌的可口可樂似乎與創新並不沾邊。然而,實際情況剛好相反,太古可口可樂業務的順利運轉高度依賴數據驅動——其遍布各地的上萬名銷售代表需要高頻維護各大終端渠道,從下單、庫存、價格到終端陳設信息都藉由連接IT系統的手持終端完成;另外在物流環節,IT系統將協助員工完成從庫房分揀到路徑規劃在內的各項業務,從而推動這個龐大體系能在類型不一、極為複雜的銷售網點間高效地調配資源。
換句話說,你在超市、便利店和小賣部拿到的每一瓶可樂都可以視為數據計算的結果。
原本有兩個支柱支撐這個複雜的體系:首先是一套包括SAP系統、前端業務系統、數據倉庫、供應鏈管理系統等在內的完備的IT系統,通過將這些由不同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嫁接在一起,太古可口可樂得以實現從銷售、銷售、財務到人力等環節的內部管理;另外,太古可口可樂還建成了一個擁有六百多個伺服器的數據中心,這個數據中心為以上系統的正常運轉提供支持。
雖然對兩大支柱的持續投入,讓太古可口可樂相較之下擁有了較高的的數位化程度。但其弊端也在快速變動的市場環境中也日益凸現出來。伴隨MarTech等級數的發展,消費端數據的不斷湧現開始倒逼快消品公司需要建立針對用戶的更快捷的敏捷響應能力。
這時,業務運作的數位化對象不僅包括公司內部的員工管理。它的邊界正在極速擴大,比如需要更好地協同內部業務與太古可口可樂覆蓋的7.28億潛在消費者。
環境倒逼創新,改變開始出現。
過去,企業對於創新的接納往往都是漸進式的,這源於其自身需要小心翼翼地比較採納創新時可能獲得的收益與需要付出的成本。
有行業觀察者曾經將這一問題總結為「在企業背負季度KPI壓力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將稀缺資源投入到可以等待的舉措中?」
對於太古可口可樂而言,這個問題同樣存在。但它對創新的擁抱程度超過大多數人原本的預想,在比較短期成本與創新帶來的潛在長期收益後,它的上雲步伐之快令人驚訝。其中最核心的抉擇時,在選擇解決方案時它並沒有採用漸進式的混合雲路線,而是決定一步到位——在數據中心租約到期的情況下順勢關閉數據中心,並在AWS的協助下尋求完成一次性全部上雲。
大船難掉頭。對於太古可口可樂的體量而言,這看起來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創新任務,但它對全面雲化的堅持是因為視野拉得足夠長遠。
「通過使用AWS一次性全面上雲,我們可以將IT系統的直接服務對象從上萬名業務代表,向數百萬客戶拓展,甚至向數億級消費者延展,實現數位化轉型」,太古可口可樂有限公司雲服務與運作總監李軻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表示。
對於太古可口可樂而言,眼下的重點是建立一套能夠與快速變動的市場環境相適配的IT架構。傳統IT架構的擴展性、靈活性與伸縮性不足,這使得它在面對6·18這樣的關鍵大促節點時難免捉襟見肘;但如果按這類特殊節點進行技術層面的較高配置,無疑又會給企業帶來不少無謂的成本消耗。
當市場環境迫使企業未來需要採用更為創新的IT架構時,太古可口可樂決定了這個更為大膽的方案——甩掉傳統IT架構的包袱,通過與AWS合作將業務全面上雲從而實現更為徹底的數位化轉型。
如何落地?在戰略方向確定後,這成為太古可口可樂進行創新嘗試的下一個問題。事實上,其原本的IT架構太過龐大,在大膽創新的同時需要確保不對業務的正常運轉構成影響。
在經過多輪考察後,AWS成為了企業最終選擇的合作夥伴。在被問及選擇AWS的原因時,太古可口可樂企業架構&雲服務及運作總監何志輝提到了技術先進性、服務能力以及對前瞻趨勢的把握等因素。「AWS具備非常務實及客戶至上的公司文化,工作非常高效,以目標為導向,投入各項資源來解決問題並推動目標的完成」,他說。
隨後,全面上雲的龐大工程從2017年就已經開始分階段穩妥推進。由於在業務上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測試和校驗流暢度、安全性等指標,因此太古可口可樂與AWS選擇首先遷移圍繞在核心SAP系統周邊的其他應用,例如開發測試和大數據分析系統等。
由於這些環節與核心SAP系統關聯不特別緊密,它們也成為了先期驗證遷移方案成功與否的「實驗對象」。在「切香腸」式的將應用不斷從傳統IT架構遷移上雲後,最終在2018年底成功實現了核心SAP系統的遷移。至此,業務全面上雲的目標宣告順利完成,一個幾年前看似激進的創新嘗試終於成功。
對於太古可口可樂來說,做出創新的決定雖然艱困,但好在通過AWS全面上雲後,它獲得了理想的數位化轉型成果。
比如在應對外部市場環境激烈變動時,太古可口可樂能夠將從項目立項、審批到安裝部署的響應時間從傳統數據中心的幾個月快速縮短至幾天,這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的敏捷響應能力;另外,在全面上雲後,太古可口可樂也能夠在更短時間內根據自身需求引入新技術,並依據業務量大小實現對資源的靈活配置,這些舉措均有效提升了企業的數位化生存能力。
如同那些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創新者們總能獲得理想的回報。由於與AWS在大陸地區的合作進展順利,太古可口可樂正準備將這一模式復用在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的業務上。
當業務全面數位化和雲化已然成為不可逆的趨勢時,選擇好的合作夥伴便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太古可口可樂的成功既因為企業內部有大刀闊斧進行創新嘗試的共識,也源於和可靠的技術合作夥伴一道制定了一個可行的技術解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