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清官尤可恨」

2020-12-26 騰訊網

本文轉自:三上文存

上世紀90年代,電視劇《包青天》轟動一時,成為劃時代的經典。前一段時間重溫,除了再次覺得展昭很帥、包拯很黑之外,還解開了自己的一個「世紀困惑」:小時候一直不明白「鐵面無私編中間」是什麼意思,這次特意看了片頭曲字幕,原來是「鐵面無私辨忠奸」。

開封府「鐵三角」

在這部劇裡,孰忠孰奸,作曲者早心有所屬,就連年紀尚小如我者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包拯,那位臉黑如炭、愛民如子、忠於君上、被老百姓愛稱為「青天大老爺」的自然是忠臣的典型代表。

類似忠臣在中國歷史上尚有不少,除了「忠」之外,他們的另一個鮮明特徵是,「清」,也即清正、清明、清廉。與「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貪官相比,他們恪守道德,甘於清貧,對自己、對屬下、對家人的嚴格近乎刻薄。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幾乎人盡皆知的海瑞了。據說,海瑞的母親過生日,這位孝子也僅僅買了兩斤牛肉打牙祭,平時更是簡樸的不得了,菜自己種,肉乾脆不吃。以至於總督胡宗憲聽到這個消息,狠狠地八卦了一下:「昨天聽說海縣長給老母親過生日,買了兩斤牛肉。」

明朝弘治年間,曾做到過陝西三邊總督的秦紘也是位大清官,據說他「廉介絕俗,妻孥菜羹麥飯常不飽」,堂堂三邊總督,省部級高官,竟然食不果腹,今人看來,似乎有點匪夷所思,然而事實就是如此。成化年間他得罪了明宗室慶成王,被誣陷下獄,朝廷下令抄沒家產,結果發現這位巡撫大人幾乎是家徒四壁。奉令抄家的太監尚亨受到感動,把抄到的幾件破衣上呈皇帝,明憲宗也嘆息道:「貧一至此耶?」秦死後,權閹劉瑾恨他生前耿直,借端追論其罪,再次對他家進行抄沒,結果又是「籍其家,無所得」!

在權力達到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地步,大多數同僚都在以權謀私,自己也有機會以權謀私的時候,包拯、海瑞、秦紘等卻能甘貧樂道,在任上,還能為老百姓做一些實事。包拯「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劍橋中國明代史》中說海瑞「是嚴峻守法的官員,熱心保護老百姓,制止紳士的非法行為」。正德年間的宰相楊廷和則評論秦紘說,「歷官五十餘年,屢遭挫衄,許國之心,老而彌篤。盡心民事,所在鹹有惠澤」。這樣的官吏,在中國歷史上的確少見,也因此,他們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斷高大完美,進而成神。

談遷說秦紘「剛直嫉惡,通籍五十餘年,屢挫不屈,惠澤及民,始終全節,稱一代完人」。而包拯和海瑞則更甚,海瑞死後,「今江南郡邑相傳公已為神」 ,不少地方建有紀念祠堂,海瑞化為城隍爺的神話也廣為傳布。如今的廣州城隍廟中,海瑞即是三位城隍爺之一。包拯則成了陰間東嶽大帝屬下專掌善惡因果報應的機構「速報司」的司主,《續夷堅志》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被劫掠的女子頗有姿色,娼家欲高價買之,女子誓死不從,但奈何主家貪財。有一巫女對人說:「我能救此女子脫險,嫁與良人。」於是來到主家,閉目籲氣,屈伸良久,作神降之態。少之,瞑目咄吒,呼主人出,大罵之。主人俯伏請罪,問何處觸犯尊神。巫女大罵:「我速報司也!汝何敢以我孫女為娼?限汝十日,不嫁之良家,吾滅汝門矣!」主者百拜謝罪,不幾日便將該女子嫁掉了。

為何清官的形象一再拔高,乃至到了迷信的地步?對此,學者王子今有專門論述,在《權力的黑光:中國傳統政治迷信批判》一書中,他說,「清官的形象,凝聚著民眾對理想政治的嚮往,甚至往往成為自己生存希望的象徵,於是終於幻化為民間信仰中的高大的神」。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王子今進而解釋道,清官迷信是民眾政治力量微弱的表現,但是,把政治生活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清官的政行上,自己不再有任何積極的作為,則又為數千年暴君與酷吏的橫行提供了條件,這無疑會進一步削弱民眾的政治力量,由此形成惡性循環。跳出「政治層面」,從「人的層面」看清官迷信時,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清官迷信的基礎是人格的自我壓抑,它意味著自卑自弱意識的強化,以及對自在且自為的「人」的品格的自我毀棄。

百姓總是深懷對清官的幻想,幻想破滅後就再幻想職位更高、權力更大的官僚為清官。然而,現實卻不以志怪小說為腳本,神話也只能是神話。數千年來對「清官」的尊崇久盛不衰,本身就說明了「清官」的稀缺,以及「清官神話」的虛妄。因為:首先,清官在帝制政體之下絕對無力扭轉專橫腐惡的大趨勢。畢竟,與贓官、昏官相比,清官不過千萬分之一,其力量並不足以在黑暗政治中投射光明。而且,官吏貪汙的風氣,已是「膠固於人心而不可去」。

對此,學者吳思也有過論述,在《潛規則》中專有「貪官的故事」一節,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貪汙風氣形成的原因,並由此解釋了清官何以「制度性無力」,乃至「制度性消失」 。

其次,清官作為古代官吏道德行為的典範,會更自覺更忠實地維護封建政治體制,絕不可能超越帝製法統給予民眾更多的政治權利。清官在本質上是封建政治秩序更可靠的支柱,在政治鬥爭的關鍵時刻,他們往往成為民眾更為堅定的對立力量。

故而,清官往往又跟酷吏聯繫在一起。《老殘遊記》中的玉賢和剛弼,即是「清官+酷吏」的典型。玉賢是以「才能功績卓著」而補曹州知府的,但他其實是因急於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的劊子手。在他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衙門前12個戰籠便戰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剛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絕巨額賄賂,但卻倚仗不要錢、不受賄,一味臆測斷案,枉殺了很多好人。藉此,劉鄂直斥清官誤國、害民,「清官尤可恨」: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無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自所見,不知凡幾矣。

最後,書中指出,所謂「清官」的許多事跡難免有虛美增飾的成分,因為人們對清官的熱切渴望,使得傳說中清官的事跡經過了一次次理想的加工與炮製。在狂熱崇拜的情感的作用下,人們還往往只是片面地誇大其「清正」的一面,對於其迎附世風,與官場鬼蜮相共的黑暗的一面,甚至視而不見。

以包拯為例,從宋元開始到明清之際,包公斷案題材的傳奇小說就有數十種,各類的包公戲更是數不勝數。文章開頭提到的93版《包青天》便是以《三俠五義》裡的包拯為原型,結合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講述了包拯斷案的41個單元故事。而《宋史·包拯傳》中,僅記載包拯斷有「牛舌案」一件案子。

除了清官迷信,《權力的黑光》還分析了政治萬能迷信、天命迷信、君主迷信、長官迷信、先祖迷信、聖賢迷信、長老迷信、功臣迷信、讖緯迷信等,全方位反思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政治文化,並探討了政治迷信何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灰黯的色調,政治意識何以成為中國民族精神的主體。它是一本嚴肅、凝重的學術著作,但希望你不要因此而對它「望而卻步」,因為它所探討的與每一個中國人都息息相關。正如盧梭在《懺悔錄》中說的:「我已看出一切都歸源於政治,而且,無論我們作什麼樣的解釋,一個民族的面貌完全是由它的政府的性質決定的。」

中國種種傳統政治迷信,最終都可以歸結為對政治權力的崇拜。要推進政治進步,必須清理千百年來政治迷信的根基,洗刷其殘跡,擺脫「宰豬場式的政治」,「使人成其為人」。

政治萬能迷信:政治萬能迷信最終導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面,每一個社會人都由「自然人」淪為「政治人」。

天命迷信:天命迷信導致政治權力自檢、自製機能嚴重弱化,社會下層則日益形成緘默隱忍的政治態度,對於罪惡的暴政,消極地等待著「天譴」與「天罰」。

君主迷信:帝王並不僅僅是具有超人的德與能,而主要是因其與天地日月的特殊關係而成為「神性權威」。

長官迷信:下級對上級「功」「德」「仁」「賢」的迷信,導致盲目服從的心理,進而保證了專制主義權力機構的穩固性。

先祖迷信:先祖迷信往往使舊有制度長期保持著對行政政策的規定性作用,從而導致中國政治進步遲緩。

聖賢迷信:「聖賢」觀念對於政治權力的維護作用,是中國政治實現所謂「超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長老迷信:老年政治可以保證對於傳統的全面繼承,但也容易導向僵化凝死的政治形態。

功臣迷信:功臣政治是以盲目「敬重功勳」的政治迷信為觀念背景的,而中國古代的功臣崇拜與功臣政治,常常表現為軍功崇拜與暴力政治。

清官迷信:清官迷信是民眾政治力量微弱的表現,意味著自卑自弱意識的強化,以及對合理政治權利的自我放棄。

讖緯迷信:讖緯之隱秘,為皇權的合法性和帝制的法統提供了以神秘主義為內涵的理論依據,有時也成為下層群眾反抗現世皇權的思想武器。

《權力的黑光:中國傳統政治迷信批判》

王子今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11月

相關焦點

  • 「清官尤可恨」
    王子今進而解釋道,清官迷信是民眾政治力量微弱的表現,但是,把政治生活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清官的政行上,自己不再有任何積極的作為,則又為數千年暴君與酷吏的橫行提供了條件,這無疑會進一步削弱民眾的政治力量,由此形成惡性循環。跳出「政治層面」,從「人的層面」看清官迷信時,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清官迷信的基礎是人格的自我壓抑,它意味著自卑自弱意識的強化,以及對自在且自為的「人」的品格的自我毀棄。
  • 日本明治維新導致漢學式微,有一種高深學問卻流傳了下來
    4書中還寫到,「日本人相信命運,尤以虔誠信仰八卦的女性居多」。而且,「日本歷史上歷次對外戰爭,很多不願意參軍出徵的人,頻繁抽籤算命企望好運」。如在江戶時代,佔主導地位的漢學,被當時佔次要地位的蘭學(通過荷蘭人傳播的西方科技)取代;漢醫在那個年代,也不受歡迎了,想行醫,得通過西醫考試;針灸等更是差不多在禁止之列。
  • 英國漢學六百年——以英國漢學的發展看中英文化文學之交流
    由此編排可見主編及各位作者的良苦用心,就是力圖在漢學視閾下打破原有中英文化交流史、英國漢學史與典籍外譯史之間的藩籬,梳理中國古代文化與文學典籍在英國譯介、傳播、接受和影響的過程,並將其納入到英國漢學發展和變化的歷史脈絡中加以考察,希望給讀者呈現一種知識遷移和文化交織的歷史敘事。回溯中英文化之接觸往來,會發現近代中國文化在英國的傳播恰與英國漢學的肇興交織在一起。
  • 乳山清官 | 李尚卿:天下清官第一
    他到湖南上任時,母親對他說:「兒呀,你是老百姓的後代,事事要為民做主,當清官,別當貪官。你的俸祿是從百姓身上出的,大部分要用於給百姓辦事。我給你立個規矩,每年按時派人回家取錢糧,彌補你家務開銷的不足,以保清廉。」
  • 雍正非同一般的用人之道:不喜歡用清官,清官難堪大任
    那便是雍正的用人之術,因為雍正在位期間寧用「能吏」不用「清官」。即使在特別討厭貪官的康熙帝年間,也曾出現貪官橫行的場面,更別說有著和珅這一大貪官的乾隆時期,之後的嘉慶道光等人更加吼不住那些居心叵測的貪官汙吏。
  • 清官之惡
    然而在筆者看來,李達康是清官,但算不上好官,相對於以權謀私、鑽營取巧之徒,李達康的清廉、耿直實在是難能可貴,但實際上,作為一個官員,李達康的缺點同樣顯而易見。去年有一部網劇《識汝不識丁》,主人公陶墨胸無點墨,是個花錢買官的富家少爺,卻對師爺說出了「我要做好官,不要做清官,清官不一定是好官」。前半句對錯暫不議論,後半句確十分有見地——清官不一定是好官。
  • 尤侗的詩有哪些?尤侗的詩詞全集14首
    如夢令 其二 病囈 - 清代·尤侗 半似醉鄉情趣, 半似睡鄉心緒。 怯怯病中身, 則待放他何處? 無據, 無據, 一任西風吹去。 喜遷鶯 立冬 - 清代·尤侗 朝看月令。
  • 清官難斷家務事,可能是清官不清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之難,家務事之複雜,想斷、能斷、會斷要求之高,讓人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慨。我非「清官」,也想斷明白一些家務事。3吾非「清官」也要斷家務事事情發生後,妹妹和我通了個電話。問了當天飯桌上發生的事情。就該不該讓妹夫知道父親拒絕的原因這個問題,進行了溝通。妹妹的意見是他和妹夫說,我的意見是由父親直接和妹夫說。
  • 秋桐是妻妾制度之下造就的可憐人,卻又被這個制度誤導的非常可恨
    秋桐是可憐的,但她又是可恨的,她的可憐有一種咎由自取的可惡,而她的可恨卻又有一種造化弄人的心痛。秋桐的出身書裡沒有交代,但從她跟著賈赦這個年過半百的老頭,又一直沒有名分,可以想像,秋桐的出身應該很不好,是個貧苦人家的女兒。不然稍微好一點的人家也不會把自己的女兒賣給賈赦這樣的老男人,並且連個名分也沒有。
  • 《愛的釐米》關家最可恨的人,不是關父與震雷,而是八面玲瓏的她
    清官難斷家務事,千頭萬緒理不清。 不過,關家最可恨的人,卻並非關永年與關震雷,而是八面玲瓏的她! 為何說關母是可恨之人呢?
  • 高田時雄:法國漢學與漢僧西域行記
    二戰前的歐洲諸國之中,漢學最昌盛者無疑為法國。十九世紀上半葉,有雷慕莎(Jean-Pierre Abel-Rémusat,1788-1832)與旅居巴黎的德國學者克拉普羅特(Julius Klaproth,1783-1835),兩人相互切磋,對法國漢學的勃興作出了莫大貢獻。
  • 吳原元:客居美國的民國史家對美國漢學的影響
    兩個背景要理解這批中國學人對美國漢學的影響,首先有兩個背景需要理解。換而言之,要將他們對美國漢學的影響置於這兩個視閾之下方能有更為準確的認識。其一,美國當時的漢學環境及美國漢學所處的發展階段。哈佛燕京學社第一任社長葉理綏,曾經對美國漢學現狀有一個形象的比喻。
  • 清官竟然比貪官更壞,更可惡,更需揭露和批判!
    誰都知道,任何一個社會,清官要比貪官令人尊敬。換句話說,清官能夠體恤老百姓的疾苦,壓迫和剝削相對較輕。可是,在中國的某個時期,竟然出現清官比貪官更壞的政治宣傳。他們認為:1949年以前的所有時代,清官比貪官更壞、更可惡、更須揭露和批判。
  • 雨村原來是清官
    「沽清正之名」,是說他表現得很像個清官,而且是「沽」,說明他很看重這一點,形象工程做的很好;「暗結虎狼之屬」,是說他自己不出面,靠下屬去做壞事,於是有了「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的結論。「暗結虎狼之屬」是上綱上線,那麼這個「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的結論又如何?這也是胡扯,甚至就是隨口說的。
  • 瓊劇《清官圖》全集!
    《清官圖1》《清官圖2》劇 情:清康熙(玄燁)秀才劉全定娶妻王桂英姿容美豔,因酹神太尉閔甲所見蓄意謀奪
  • 動力火車尤秋興訂婚 未婚妻Jenny笑容甜美氣質佳
    動力火車尤秋興訂婚網易娛樂3月1日報導 動力火車的尤秋興,即將結束黃金單身漢生活,今日在臺灣與女友Jenny舉行文定儀式,在親友的祝福中正式套牢「準尤太太」。尤秋興坦言前一晚只覺得興奮,沒想到今天這麼緊張,雖然緊張,但他仍掩不住喜悅,整個早上笑到合不攏嘴。尤秋興表示,Jenny是個很好的女生,自己是被她的內涵所吸引。由於兩人都愛狗,在認識一年多後尤秋興才鼓起勇氣展開追求,約她一起遛狗,進而慢慢地在一起。
  • 每一個清朝清官的綽號後面,都有一把辛酸淚
    于成龍畫像01半鴨知縣于成龍,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康熙朝著名清官。早在順治十八年,于成龍就走上了仕途,那一年,他被任命為廣西羅城縣知縣,雖然在任上幹得很出色,但是直到康熙六年,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 歷史上最可恨的十大罪人:趙高上榜,魏忠賢可恨,秦檜不是第一
    第四:董卓董卓作為東漢末年有名的權臣,因為靈帝時期的十常侍之亂,而奉命進京,從而手攬朝中大權,之後更是猖狂地謀害漢少帝劉辯,立了漢獻帝,把持東漢朝政,給東漢造成了很大危機,不過他最後被呂布所殺。第五:梁翼他是東漢時期外戚專權的一個顯著代表,出身於世家大族,妹妹是漢順帝的皇后,在他的父親梁商梁商去世之後,他就接任了大將軍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