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三上文存
上世紀90年代,電視劇《包青天》轟動一時,成為劃時代的經典。前一段時間重溫,除了再次覺得展昭很帥、包拯很黑之外,還解開了自己的一個「世紀困惑」:小時候一直不明白「鐵面無私編中間」是什麼意思,這次特意看了片頭曲字幕,原來是「鐵面無私辨忠奸」。
開封府「鐵三角」
在這部劇裡,孰忠孰奸,作曲者早心有所屬,就連年紀尚小如我者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包拯,那位臉黑如炭、愛民如子、忠於君上、被老百姓愛稱為「青天大老爺」的自然是忠臣的典型代表。
類似忠臣在中國歷史上尚有不少,除了「忠」之外,他們的另一個鮮明特徵是,「清」,也即清正、清明、清廉。與「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貪官相比,他們恪守道德,甘於清貧,對自己、對屬下、對家人的嚴格近乎刻薄。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幾乎人盡皆知的海瑞了。據說,海瑞的母親過生日,這位孝子也僅僅買了兩斤牛肉打牙祭,平時更是簡樸的不得了,菜自己種,肉乾脆不吃。以至於總督胡宗憲聽到這個消息,狠狠地八卦了一下:「昨天聽說海縣長給老母親過生日,買了兩斤牛肉。」
明朝弘治年間,曾做到過陝西三邊總督的秦紘也是位大清官,據說他「廉介絕俗,妻孥菜羹麥飯常不飽」,堂堂三邊總督,省部級高官,竟然食不果腹,今人看來,似乎有點匪夷所思,然而事實就是如此。成化年間他得罪了明宗室慶成王,被誣陷下獄,朝廷下令抄沒家產,結果發現這位巡撫大人幾乎是家徒四壁。奉令抄家的太監尚亨受到感動,把抄到的幾件破衣上呈皇帝,明憲宗也嘆息道:「貧一至此耶?」秦死後,權閹劉瑾恨他生前耿直,借端追論其罪,再次對他家進行抄沒,結果又是「籍其家,無所得」!
在權力達到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地步,大多數同僚都在以權謀私,自己也有機會以權謀私的時候,包拯、海瑞、秦紘等卻能甘貧樂道,在任上,還能為老百姓做一些實事。包拯「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劍橋中國明代史》中說海瑞「是嚴峻守法的官員,熱心保護老百姓,制止紳士的非法行為」。正德年間的宰相楊廷和則評論秦紘說,「歷官五十餘年,屢遭挫衄,許國之心,老而彌篤。盡心民事,所在鹹有惠澤」。這樣的官吏,在中國歷史上的確少見,也因此,他們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斷高大完美,進而成神。
談遷說秦紘「剛直嫉惡,通籍五十餘年,屢挫不屈,惠澤及民,始終全節,稱一代完人」。而包拯和海瑞則更甚,海瑞死後,「今江南郡邑相傳公已為神」 ,不少地方建有紀念祠堂,海瑞化為城隍爺的神話也廣為傳布。如今的廣州城隍廟中,海瑞即是三位城隍爺之一。包拯則成了陰間東嶽大帝屬下專掌善惡因果報應的機構「速報司」的司主,《續夷堅志》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被劫掠的女子頗有姿色,娼家欲高價買之,女子誓死不從,但奈何主家貪財。有一巫女對人說:「我能救此女子脫險,嫁與良人。」於是來到主家,閉目籲氣,屈伸良久,作神降之態。少之,瞑目咄吒,呼主人出,大罵之。主人俯伏請罪,問何處觸犯尊神。巫女大罵:「我速報司也!汝何敢以我孫女為娼?限汝十日,不嫁之良家,吾滅汝門矣!」主者百拜謝罪,不幾日便將該女子嫁掉了。
為何清官的形象一再拔高,乃至到了迷信的地步?對此,學者王子今有專門論述,在《權力的黑光:中國傳統政治迷信批判》一書中,他說,「清官的形象,凝聚著民眾對理想政治的嚮往,甚至往往成為自己生存希望的象徵,於是終於幻化為民間信仰中的高大的神」。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王子今進而解釋道,清官迷信是民眾政治力量微弱的表現,但是,把政治生活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清官的政行上,自己不再有任何積極的作為,則又為數千年暴君與酷吏的橫行提供了條件,這無疑會進一步削弱民眾的政治力量,由此形成惡性循環。跳出「政治層面」,從「人的層面」看清官迷信時,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清官迷信的基礎是人格的自我壓抑,它意味著自卑自弱意識的強化,以及對自在且自為的「人」的品格的自我毀棄。
百姓總是深懷對清官的幻想,幻想破滅後就再幻想職位更高、權力更大的官僚為清官。然而,現實卻不以志怪小說為腳本,神話也只能是神話。數千年來對「清官」的尊崇久盛不衰,本身就說明了「清官」的稀缺,以及「清官神話」的虛妄。因為:首先,清官在帝制政體之下絕對無力扭轉專橫腐惡的大趨勢。畢竟,與贓官、昏官相比,清官不過千萬分之一,其力量並不足以在黑暗政治中投射光明。而且,官吏貪汙的風氣,已是「膠固於人心而不可去」。
對此,學者吳思也有過論述,在《潛規則》中專有「貪官的故事」一節,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貪汙風氣形成的原因,並由此解釋了清官何以「制度性無力」,乃至「制度性消失」 。
其次,清官作為古代官吏道德行為的典範,會更自覺更忠實地維護封建政治體制,絕不可能超越帝製法統給予民眾更多的政治權利。清官在本質上是封建政治秩序更可靠的支柱,在政治鬥爭的關鍵時刻,他們往往成為民眾更為堅定的對立力量。
故而,清官往往又跟酷吏聯繫在一起。《老殘遊記》中的玉賢和剛弼,即是「清官+酷吏」的典型。玉賢是以「才能功績卓著」而補曹州知府的,但他其實是因急於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的劊子手。在他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衙門前12個戰籠便戰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剛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絕巨額賄賂,但卻倚仗不要錢、不受賄,一味臆測斷案,枉殺了很多好人。藉此,劉鄂直斥清官誤國、害民,「清官尤可恨」: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無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自所見,不知凡幾矣。
最後,書中指出,所謂「清官」的許多事跡難免有虛美增飾的成分,因為人們對清官的熱切渴望,使得傳說中清官的事跡經過了一次次理想的加工與炮製。在狂熱崇拜的情感的作用下,人們還往往只是片面地誇大其「清正」的一面,對於其迎附世風,與官場鬼蜮相共的黑暗的一面,甚至視而不見。
以包拯為例,從宋元開始到明清之際,包公斷案題材的傳奇小說就有數十種,各類的包公戲更是數不勝數。文章開頭提到的93版《包青天》便是以《三俠五義》裡的包拯為原型,結合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講述了包拯斷案的41個單元故事。而《宋史·包拯傳》中,僅記載包拯斷有「牛舌案」一件案子。
除了清官迷信,《權力的黑光》還分析了政治萬能迷信、天命迷信、君主迷信、長官迷信、先祖迷信、聖賢迷信、長老迷信、功臣迷信、讖緯迷信等,全方位反思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政治文化,並探討了政治迷信何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灰黯的色調,政治意識何以成為中國民族精神的主體。它是一本嚴肅、凝重的學術著作,但希望你不要因此而對它「望而卻步」,因為它所探討的與每一個中國人都息息相關。正如盧梭在《懺悔錄》中說的:「我已看出一切都歸源於政治,而且,無論我們作什麼樣的解釋,一個民族的面貌完全是由它的政府的性質決定的。」
中國種種傳統政治迷信,最終都可以歸結為對政治權力的崇拜。要推進政治進步,必須清理千百年來政治迷信的根基,洗刷其殘跡,擺脫「宰豬場式的政治」,「使人成其為人」。
政治萬能迷信:政治萬能迷信最終導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面,每一個社會人都由「自然人」淪為「政治人」。
天命迷信:天命迷信導致政治權力自檢、自製機能嚴重弱化,社會下層則日益形成緘默隱忍的政治態度,對於罪惡的暴政,消極地等待著「天譴」與「天罰」。
君主迷信:帝王並不僅僅是具有超人的德與能,而主要是因其與天地日月的特殊關係而成為「神性權威」。
長官迷信:下級對上級「功」「德」「仁」「賢」的迷信,導致盲目服從的心理,進而保證了專制主義權力機構的穩固性。
先祖迷信:先祖迷信往往使舊有制度長期保持著對行政政策的規定性作用,從而導致中國政治進步遲緩。
聖賢迷信:「聖賢」觀念對於政治權力的維護作用,是中國政治實現所謂「超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長老迷信:老年政治可以保證對於傳統的全面繼承,但也容易導向僵化凝死的政治形態。
功臣迷信:功臣政治是以盲目「敬重功勳」的政治迷信為觀念背景的,而中國古代的功臣崇拜與功臣政治,常常表現為軍功崇拜與暴力政治。
清官迷信:清官迷信是民眾政治力量微弱的表現,意味著自卑自弱意識的強化,以及對合理政治權利的自我放棄。
讖緯迷信:讖緯之隱秘,為皇權的合法性和帝制的法統提供了以神秘主義為內涵的理論依據,有時也成為下層群眾反抗現世皇權的思想武器。
《權力的黑光:中國傳統政治迷信批判》
王子今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