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畫像
01
半鴨知縣
于成龍,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康熙朝著名清官。
早在順治十八年,于成龍就走上了仕途,那一年,他被任命為廣西羅城縣知縣,雖然在任上幹得很出色,但是直到康熙六年,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後來,于成龍遷任湖廣黃州府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于成龍為官二十多年,三次被舉「卓異」,政績卓著,廉潔刻苦,康熙贊他「清官第一」,為官期間深受百姓愛戴,死後康熙帝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所謂「卓異」,字面的意思是指傑出之人,在清朝,這兩個字是榮譽的象徵——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績突出、才能優異者稱為卓異。
于成龍三次被舉「卓異」,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
早在羅城縣當知縣的時候,于成龍就因清廉而遠近聞名,而清廉二字,往往是窮,甚至是一貧如洗的代名詞。
那時正值清朝初立不久,經多年戰亂,廣西百姓窮困潦倒,匪盜橫行,派到那裡的官員,寧願不當官,也不願去上任。
于成龍不怕,毅然赴任,因為那時他年紀不小了,也許這是他這輩子唯一的機會。
到了那旮旯才知道,羅城的窮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所謂的城連城牆都沒有,縣衙也沒有,他只好在一間破敗的草房子裡辦公,草房子四周,長滿了一人多高的雜草——公廨在叢篁深箐間。
困難嚇不倒他,他一上任,就「平寇盜,墾土設學」,練鄉兵維護治安,請朝廷減賦稅,設立救濟院等,多措並舉之下,漸漸民以大安。
有一年,兒子到羅城去看他,回去的時候,窮得連自己都吃不飽飯的堂堂於知縣,實在沒有盤纏給兒子,想起廚房還有一隻鹹鴨,只好切下一半,叫兒子帶在路上吃,從此人謂之「半鴨知縣」。
後來,雖然官兒越做越大,但他清廉依舊,為了給當時腐敗的官場樹個榜樣,他的生活,甚至比之前更苦,僕人也跟著他吃苦,因為他常常把糠摻雜在米裡,煮粥與僕人共吃。
至於「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則更是他的日常,於是又得了個「於青菜」的綽號。
與其他東西相比,青菜還算是高檔食物,很多時候,吃一頓青菜對他來說也是奢侈,「無從得蔬茗」的時候,他下班後就來到總督衙門後面,採摘衙門後面的槐樹葉為食,把那些槐樹都採成了禿子。
湯斌畫像
02
豆腐湯
這裡的「豆腐湯」不是一個湯,而是指一個人,一個叫湯斌的人。
據《清史稿》,湯斌是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生於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
出身閥閱舊族的湯斌家教很嚴,15歲前就讀完了《左傳》、《戰國策》、《公羊》、《史記》、《漢書》等書,很有學問,順治九年考中進士,初為宏文院庶吉士,授國史院檢討。
順治十二年,出任陝西潼關道員的時候,湯斌的身上,就打上了清廉的烙印,上任時,與其他官員八抬大轎、前呼後擁不同的是,他僅買了三頭騾子,主僕兩人各騎一頭,另一頭用來馱行李。
所謂行李,不過是兩副破舊的被褥,和一個竹製書箱。
除陝西潼關道員,湯斌先後擔任過翰林院侍講、《明史》總裁、內閣學士、江寧巡撫、太子胤礽的輔導大臣、工部尚書,死於工部尚書任上。
被康熙選為太子的輔導大臣,前往京城時,蘇州百姓捨不得他離開,哭泣挽留,但沒有成功,就停市三天,攔路燒香為他送行。
從走上仕途那天起,湯斌沒貪過一錢銀子,全靠俸祿養家餬口。
清朝官員的工資不高,最高級別的正一品,年俸也才一百八十兩銀子。
湯斌還不是正一品,所掙的那點工資,要想養家餬口,實在是勉為其難。
于成龍「終年不知肉味」,湯斌又何嘗不是如此,早在陝西潼關道和江西嶺北道任職時,他就養成了不沾葷腥的習慣,比和尚還和尚,所謂菜餚,只是一碗豆腐湯。
由於一日三餐都只有一碗豆腐湯,湯斌便得了個「豆腐湯」的綽號。
他苦,家人也跟著受苦,妻子馬夫人竟然只有一件破爛的夾襖,轉身時還得慢點,稍微快了點,就有棉絮散落。
堂堂朝廷命官的夫人,簡直穿得像個叫花子!
在江南當官時,堂堂江寧巡撫家,竟然連雞都不準吃。
有一次,湯斌檢查家裡帳本,發現有一天竟然買了一隻雞,急忙把僕人叫來,問是哪個買的。
原來,長子湯溥實在饞得沒法,或者是見爹爹太辛勞太消瘦,就讓僕人買了一隻雞。
兒子不知道,他犯了老爹的大忌。
湯斌馬上讓僕人把老大叫來,令他跪下,破口大罵:「江蘇不是咱們老家河南,這裡什麼都貴,雞也很貴,你想吃雞,就回老家吃去!」
他還把這事上升到了一個原則性的高度——讀書人吃不得苦,將來如何安身立命!
命兒子跪誦完《朱子家訓》,他真的把兒子趕回了河南老家。
處理完兒子,他又把買雞的僕人打了一頓。
在京城當工部尚書時,湯斌還得了個「羊裘尚書」的外號,因為上朝時,他總是披著一件破舊的羊皮襖。
…
值得說明的是,清官並不意味著什麼都好,有的官員雖然清廉,卻往往無能,所謂「有廉缺才」。
也是著名清官的張伯行,就是個「有廉缺才」的典型,當他康熙四十八年從福建調任江蘇巡撫,整個路費僅花了一兩銀子。
如此清廉,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以至於人們說他是「矯廉」,言外之意是故意做給他人看的。
清廉倒是清廉了,張伯行也始終如一,做到了他那句「我為官,誓不敢取民一錢」的名言,但工作能力實在差勁,以至於他所管轄的江蘇省內,「盜賊出沒,案件堆積如山」。
康熙皇帝雖然很讚賞他的清廉,卻也恨他的無能,給了他這樣的評價——張伯行操守雖清,為人糊塗,無辦事之才。
而雍正更是對之前的「清官政治」,對「凡清必好」、為清而清的社會風尚不以為然,曾直斥張伯行為木偶。
所以,像于成龍和湯斌這樣,既清廉又有才幹,都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更顯得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