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滿清第一清官,號清朝文正第一人,卻摳門到連雞蛋都捨不得吃
清官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公正廉明。說通俗一點就是老百姓來打官司,能夠秉公處理。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清官有狄仁傑、包青天、海瑞等等,當然,清朝也有。而且康乾盛世時代,還出了不少清官。比如被康熙譽為廉吏第一的于成龍,還有被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趙申喬。
但事實上,清朝還有位有名的清官,此人絕不亞于于成龍、趙申喬,甚至可以說他才是滿清第一清官。他就是湯斌。
湯斌,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理學家、書法家,被尊為「理學名臣」。他十分相信王陽明,因為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經世治用」,而他正想有所作為,他不想做隱士,他想入世入仕、想拯救民眾於水火。而湯斌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清官,一生為官清廉。
公元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湯斌「內升外轉」為陝西潼關道副使。上任時他僱了3頭騾子,一頭馱行李書箱,一頭僕人湯本騎,一頭自己騎,像個趕考的窮書生。
潼關進關時湯斌言明身份,「我姓湯,新任的潼關道副使」。然而潼關守衛見他主僕二人落魄模樣,嘲笑說:「把你放到鍋裡煮,也煮不出個官味來。」
其實,湯斌這樣的人、騾、行李、書箱組成的陣勢排場,確實讓人難以相信是新官到任。沒辦法,湯斌只好出示名帖、憑文、牌票,最後守衛才相信。
後來湯斌在潼關處理積案,打擊土豪劣紳、流氓地痞,潼關各州縣的土豪惡霸紛紛收斂自己為非作歹的行徑。流民紛紛來歸,昔日的荒田成為糧倉,百姓始能安居樂業,僅三年時間,潼關成「天下第一堡壘戶」。於是「湯青天」的美譽便傳了下來。
之後湯斌又出任江蘇巡撫,第二年揚州一帶大旱,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湯斌想都沒想立刻下令各縣打開官倉賑災,又發動全省文武百官踴躍捐獻,不過還是杯水車薪。於是,湯斌下令江蘇布政使從國庫撥出存銀五萬兩,派人到盛產稻米的湖廣一帶採購大米。
因為國庫銀子是不能隨便動的,所以,當時一些官員就勸湯斌說:「國庫的銀兩你不能私自動用,要動用的話應該給皇上上書,如果私自動用,皇上怪罪下來,你承擔不了。」
結果湯斌說:「如果我們現在上奏章,等皇上批准下來,災民早就餓死了。現在先用著,我們的皇上非常仁慈,他不會怪罪我們。他要怪罪下來,罪過由我一人承擔,就是免去我的職務,但能救整個揚州的災民也值了。」
事實上,清官除了為民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剛正不阿、不趨權貴,湯斌也是。當時明珠為大學士,在朝中當權,權勢燻天。前任江蘇巡撫也是明珠黨羽餘國柱告訴湯斌,說朝廷免除江南賦稅,都是大學士明珠盡力促成的。意思是叫湯斌日後要巴結明珠。但湯斌堅決不予其為伍,結果得罪了明珠,於是遭到明珠及其黨羽的陷害。
後來,湯斌離任蘇州時,蘇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十餘萬民眾焚香為其送行。於是湯斌激動地說:「愛心有心,救民無術。」結果明珠就抓住這一句話來誣陷他,說是誹謗語。最後康熙帝給予湯斌降五級的處分。
當然,清官除了清政廉潔,勤政愛民,能夠為老百姓做好事實事,剛正不阿,不依附權貴外,其實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節儉樸素,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小氣、摳門。其實,清官都有這個特點,比如海瑞,不用多說。還比如于成龍,身為方面大員,每日糙米青菜,一年到頭都不見個肉星兒,被老百姓稱為「於青菜」。
湯斌也是,甚至更厲害。由於他每餐都有一道豆腐做的菜,結果久而久之,蘇州老百姓又給他起了一個「豆腐湯」的雅號。還有一個故事。
有一天,這位老先生有一天心血來潮,查看家中帳本,發現上面開了一隻雞蛋,頓時大怒:「我來到蘇州還從來沒有吃過雞蛋,到底是誰買的?」
下人回答說是公子。結果他把兒子招來,罰跪在庭下,甚至還說:「你以為蘇州的雞蛋與河南是一樣的價錢?你想吃雞蛋,就回河南老家去。」而對於買雞的僕人也處以杖責。
這就讓人無法接受了,小氣的連雞蛋都捨不得買。他的夫人坐的轎子,裡面襯裡都破了,從外面就能看見露出的棉花。做了最富庶的江南地方的大員,直到離任,只買了一部二十二史,說是比老家便宜。據說最後湯斌去世的時候,家裡僅剩下八兩俸銀,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
這怎能不是清官?
湯斌逝世後被追贈湯斌為「太僕」,諡曰「文正」,追諡其諡號「文正」,這是古代社會對良臣的最高諡號。
據《清史稿·湯斌傳》記載,清朝從順治皇帝1644年入主中原後,至1911年宣統皇帝遜位,歷267年傳十世,共有八位名人被大清賜諡為「文正」。康熙朝湯斌則被列位八大文正之首。號稱「滿清文正第一人」。
後來,清代散文學家方苞讚譽湯斌,「國朝語名臣,必首推睢州湯公」,「清官冊上的第一名」,真正「清朝第一清官」,臺灣史學家高陽稱他為「天下清官第一」。
所以,湯斌清朝第一清官,名不虛傳。
朋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