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清官 | 李尚卿:天下清官第一

2020-12-28 騰訊網

李尚卿(1833—1905),原名李清志,字子仁,號滄漁,尚卿是官名,現乳山市乳山口鎮常疃村人。

1853年,在遼海、承德從教;1870年,在承德參加鄉試中舉;1877年,考中進士,於當年掣籤湖南,在湖南十多個縣任過知縣;1905年,擢升為衡州知府。

李尚卿

這李尚卿天性善良且聰睿多智,出仕後忠君愛民廉潔勤政。

他到湖南上任時,母親對他說:「兒呀,你是老百姓的後代,事事要為民做主,當清官,別當貪官。你的俸祿是從百姓身上出的,大部分要用於給百姓辦事。我給你立個規矩,每年按時派人回家取錢糧,彌補你家務開銷的不足,以保清廉。」

李尚卿謹遵母親教誨,嚴以律己,廉潔奉公。

有一年,李尚卿忙於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沒顧得及時派人回家取錢糧。母親生疑,立即派人前去查問,當了解了情況之後,老人家這才放了心。

當地老百姓送給李尚卿「自費縣令」的雅號,可見對他的愛戴。

城步縣城南面八裡的官道旁有一處百步巖,形似烏紗帽,名吞官石。據說有貪汙行為的官吏走到此處,百步之後就會吐血而亡。

李尚卿到城步上任時,從容地從吞官石下走過,百姓一片叫好聲,城步方志記載李尚卿是敢走吞官石的第一官。

他用了不長時間,把原來匪盜橫行的城步治理得夜不閉戶。後來永定縣治安狀況告急,急調李尚卿前去。

他到任後把原來規定的打官司坐堂費十六串八百文改為僅收掛牌費八百八十文,其他費用全免。

不準差人吃拿卡要,有的差人因撈不到油水而辭職。永定出木炭,歷屆知縣每年調運木炭數千簍,分送州道上司衙門。

李尚卿只給對永定百姓有貢獻的澧州道臺送去四簍,其餘的一概不送。他不帶眷屬住縣衙,押司房當寢室。

他對異地而居的妻小及屬下要求極為嚴格,如有犯奸作惡,一律嚴懲不貸。下鄉視察,只吃家常飯,若以酒肉招待,必遭他嚴厲申斥。當時縣官上街,打著肅靜、迴避兩塊禁牌,鳴鑼開道,曰官儀。

李尚卿從不擺官儀,與百姓親如家人,百姓送他「萬家生佛」的彩匾。

在永定離任時,他只剩下薪俸310串,除留50串作路費外,其餘都捐給育嬰堂和接濟生活困難的差役。離縣時,百姓焚香遮道、依依難捨。

帶在身上的那50串銅錢,路上也被他救濟了窮人,真真正正的是兩袖清風而去。

李尚卿在邵陽任知縣時,有位差官來巡視,當時正值青黃不接的時候,百姓靠野菜度荒。

李尚卿也沒有什麼好東西招待巡視官,巡視官見桌上只有麥子飯和蔥湯,大為不悅,將碗筷掃落在地。

李尚卿俯身拾起打碎的飯缽,恭請巡視官上樓去看看。在縣衙的樓上,李尚卿指著四周民舍,心情沉重地對巡視官說:「您看,在這生火做飯的時候,有幾家在冒炊煙?

很多人家都斷炊了。」隨即他以炊煙為題即景賦詩:「麥飯蔥湯君莫嫌,瓦缽粗碗亦堪憐。

請君抬頭四處望,多少人家未生煙。」巡視官見狀,自覺汗顏,馬上道歉,發誓要做體察民情的好官。

他打擊貪官汙吏,懲治奸商盜匪,把原來百姓生計艱難的邵陽,治理得百業興盛。

士民在縣衙前立李子仁德政碑,記述李尚卿六大功績,歸納要義為:一是巡察民隱,二是操守廉潔,三是儉約奉公,四是民無冤獄,五是事不擾民,六是不徇私情。

李尚卿離任時,百姓無不熱淚相留,家家門前擺一盆清水,懸一面明鏡,意思是在稱讚他「清如水,明如鏡」。

後來士民又立李子仁去思碑,去思碑為鐵質,鑄有去思碑歌。縣人賦詩唱和頌其功績的詩歌,由濂溪書院山長鄒先舉輯成《資陽遺愛集》,並刻印發行。

「水打狀元洲,清官不久留;要得清官到,除非李蠻牛。」這是湖南民間流傳至今的民諺,李蠻牛是百姓對李尚卿的尊稱。

為民做主,他敢於頂住各種壓力、敢於打擊各種邪惡勢力。

李尚卿故居

李尚卿歷任湖南城步、邵陽、湘潭等十多個縣的知縣,他每到一地必先肅整訟師衙役,平反冤獄,抑制豪強,革除陋弊。

李尚卿辦事公道,不畏權勢,為民作主,在民眾中享有極高威望。當時,慈禧太后利用李尚卿在湖南的威望,哪個縣不穩定,就派他去哪個縣。

這縣的局勢穩定之後,又調到他到另一縣去,使他在湖南巡迴做過十多個縣的知縣。

如果說李尚卿致力於維護封建統治,這不符合歷史唯物論。他為三湘人民的繁衍生息,宵衣旰食,鞠躬盡瘁。

他不斷改善著當地人民的生存環境,不斷提高其生活水平,對這裡的人口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清廷總覺得湘西、湘南、湘東一帶的人民對他們有二心。這地方山多、林茂、溶洞多,造反了,鎮壓起來也相當難。

用現代的話講,這裡的人民富有革命精神,追求公平,遇到大的不公,往往會揭竿而起,甚使統治者頭痛,動輒派兵鎮壓。

李尚卿避免了三湘人民遭受塗炭,功德無量,深受人民愛戴。李尚卿曾三次受到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召見,並多次受到朝廷的褒獎。

兩江總督劉坤一上書稱其為「天下清官第一」,三湘各縣百姓敬他如敬奉神明。

1905年在湘潭時,李尚卿被擢升為衡州知府、授朝議大夫。由於長期辛勞兼感時疫,一代著名清官,不幸病逝於上任的途中。

《乳山民間文學》

相關焦點

  • 張伯行,巡撫扳倒總督,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頂天立地的漢子,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清廉正直,但也命運多舛,傳奇的是仕途坎坷之中,卻得到了天子康熙本人的親自舉薦。清廉正直的官員,老百姓的最愛,但也有人仇恨,那就是擋住了貪官汙吏們的財路。張伯行秉性耿直,從不巴結上司,對腐敗風氣深惡痛絕,他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他又疾惡如仇,從不與貪官汙吏為伍,而且敢於抵制上司的橫徵暴斂。
  • 「清官尤可恨」
    王子今進而解釋道,清官迷信是民眾政治力量微弱的表現,但是,把政治生活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清官的政行上,自己不再有任何積極的作為,則又為數千年暴君與酷吏的橫行提供了條件,這無疑會進一步削弱民眾的政治力量,由此形成惡性循環。跳出「政治層面」,從「人的層面」看清官迷信時,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清官迷信的基礎是人格的自我壓抑,它意味著自卑自弱意識的強化,以及對自在且自為的「人」的品格的自我毀棄。
  • 雍正非同一般的用人之道:不喜歡用清官,清官難堪大任
    那便是雍正的用人之術,因為雍正在位期間寧用「能吏」不用「清官」。即使在特別討厭貪官的康熙帝年間,也曾出現貪官橫行的場面,更別說有著和珅這一大貪官的乾隆時期,之後的嘉慶道光等人更加吼不住那些居心叵測的貪官汙吏。
  • 清官之惡
    然而在筆者看來,李達康是清官,但算不上好官,相對於以權謀私、鑽營取巧之徒,李達康的清廉、耿直實在是難能可貴,但實際上,作為一個官員,李達康的缺點同樣顯而易見。去年有一部網劇《識汝不識丁》,主人公陶墨胸無點墨,是個花錢買官的富家少爺,卻對師爺說出了「我要做好官,不要做清官,清官不一定是好官」。前半句對錯暫不議論,後半句確十分有見地——清官不一定是好官。
  • 漢學|「清官尤可恨」
    跳出「政治層面」,從「人的層面」看清官迷信時,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清官迷信的基礎是人格的自我壓抑,它意味著自卑自弱意識的強化,以及對自在且自為的「人」的品格的自我毀棄。 百姓總是深懷對清官的幻想,幻想破滅後就再幻想職位更高、權力更大的官僚為清官。然而,現實卻不以志怪小說為腳本,神話也只能是神話。
  • 雨村原來是清官
    卻是自己擔風袖月,遊覽天下勝跡。」 看起來很瀟灑,到處遊山玩水,但一個堂堂進士,前任知府,到了揚州,卻不逛了。雨村正值偶感風寒,病在旅店,將一月光景方漸愈。一因身體勞倦,二因盤費不繼,也正欲尋個合式之處,暫且歇下。幸有兩個舊友,亦在此境居住,因聞得鹽政欲聘一西賓,雨村便相託友力,謀了進去,且作安身之計。竟然落到要去謀求個家庭教師的職位了。
  • 他是滿清第一清官,號清朝文正第一人,卻摳門到連雞蛋都捨不得吃
    他是滿清第一清官,號清朝文正第一人,卻摳門到連雞蛋都捨不得吃 清官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公正廉明。說通俗一點就是老百姓來打官司,能夠秉公處理。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清官有狄仁傑、包青天、海瑞等等,當然,清朝也有。而且康乾盛世時代,還出了不少清官。
  • 瓊劇《清官圖》全集!
    《清官圖1》《清官圖2》劇 情:清康熙(玄燁)秀才劉全定娶妻王桂英姿容美豔,因酹神太尉閔甲所見蓄意謀奪
  • 他是三國第一清官,《三國演義》中卻成了跑龍套的蠢貨
    真實歷史中的毛玠,是曹魏陣營中的中流砥柱和朝廷重臣,以清正廉潔聞名三國,有三國第一清官之稱。毛玠,河南陳留人,東漢末年時,他曾擔任過漢朝某縣的小吏。其典選舉,拔貞實,斥華偽」,「毛玠典選清正,砥礪名節」,被後世譽為三國時期第一清官。
  • 「清官第一」于成龍(下)
    「清官第一」于成龍(下)   □亢振洲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各路盜賊何士榮在永寧鄉造反,陳鼎業在陽邏造反,鮑世庸在泉畈造反,各有部下幾千人,當時被稱為「東山賊」。他們和湖口、寧州各路盜賊遙相呼應準備會合,將要趕往黃州。
  • 清官難斷家務事,可能是清官不清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之難,家務事之複雜,想斷、能斷、會斷要求之高,讓人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慨。我非「清官」,也想斷明白一些家務事。3吾非「清官」也要斷家務事事情發生後,妹妹和我通了個電話。問了當天飯桌上發生的事情。就該不該讓妹夫知道父親拒絕的原因這個問題,進行了溝通。妹妹的意見是他和妹夫說,我的意見是由父親直接和妹夫說。
  • 于成龍為什麼被康熙稱為清官第一?
    今天要說的這位,是被康熙稱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清廉是他的標籤,但是清廉並不是他的全部。于成龍生於明朝末年,在崇禎時期就參加了科舉考試。由於在鄉試前,他親眼看到太原考官收受賄賂,年輕氣盛的于成龍在試卷上直抒胸臆、痛陳時弊,結果自然是名落孫山。到了清朝之後,他又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都未能通過鄉試這一關,更不用說進京趕考了。
  • 這位「明朝天下第一清官」怎麼在官場上行走?
    明成化年間,有一人被稱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清」到何種程度,一件小事,就知道他是何等嫉惡如仇。
  • 手繪清官故事 | 丁川:代天郊祭 剛正不阿
    手繪清官故事 | 丁川:代天郊祭 剛正不阿 2020-09-25 16: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唐第一清官,窮得連皇帝都看不下去,皇帝:你就不能貪點?
    說起我國歷史上的清官,大家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人估計就是包拯。包拯為官數十載,從未有過貪汙舞弊的行為。一方面是因為包拯潔身自好,另一方面是因為宋朝官員的俸祿真的很高,包拯真的犯不著去貪汙。而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清官,清廉到皇帝都看不下去了。親自下密旨對他說:「你多少貪點。」
  • 一個小人物的回顧與反思——親歷當年《海瑞罷官》和「清官」問題討論
    但姚文元們並不是真的要人們討論《海瑞罷官》的得失優劣, 而是要人們認識歷史上海瑞之類清官的階級本質, 實質上是為了達到他們卑鄙的政治目的, 即要人們認識現實社會中「清官」的階級本質, 跟他們作殊死鬥爭, 並看一看現在有哪一些人在為「清官」辯護, 以便「秋後算帳」。於是他們有意識地把討論和「清官」問題聯繫在一起, 看起來既像學術討論, 又不妨礙實施預設的「引蛇出洞」陰謀。
  • 【四知書舍】「清官第一」于成龍
    「清官第一」于成龍于成龍(1617年—1684年) ,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當時的福建巡撫對他大加讚揚,認為他執法不徇私情且甘於淡泊,為福建全省廉能第一。康熙皇帝也表示認可,讚揚于成龍居官有年、素有才能。沒多久,他升為福建布政使,成了全省民政事務的最高官員,僅次於巡撫。他依然與任知縣、知州時一樣,生活清苦,粗茶淡飯,從不收受饋送。他的臥室裡除了有一些書籍、朝服和煮飯器皿之外,別無一物。「不知世間有享受事,亦不知饋遺交際欲何為計,俸入自給有餘,要錢何用?」
  • 廉吏于成龍:被康熙稱為「清官第一」,去世時南京人民為之巷哭
    在中央一套播出的歷史劇《于成龍》獲得了廣泛好評,大有成為經典古裝劇的潛力,劇中主人公于成龍愛民如子、心繫百姓,又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儼然是新時代清官能吏的代表。其實,很多年前,《成龍一代清官》、《成龍清官》等作品就已經出版。
  • 被康熙評價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最高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本文的主角就是被百姓評價為「於青菜」、「於青天」;被康熙皇帝評價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被乾隆皇帝追賜「清風是式」匾額的「清端公」——山西名臣于成龍。那麼,這樣一位歷史罕見的「清官」,會得到康熙皇帝如何重用,最後又官至何種級別呢?于成龍的仕途履歷順治十八年,45歲的于成龍以正七品「知縣」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六位清官,包青天卻不在其中
    是清朝著名的清官,他的業績在民間特別是在江浙一帶廣為流傳。于謙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督查御使,他很重視清涼自律。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小編猜你還想看: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3位皇帝,秦始皇未上榜,第1位無人能及中國歷史上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