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王子》是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創作的一部童話故事集,包括《快樂王子》《夜鶯與玫瑰》《自私的巨人》《忠實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少年國王》《公主的生日》《漁夫和他的靈魂》《星孩》共九部童話故事。
其中,《快樂王子》是流傳最廣、最受孩子們喜愛的童話故事,講述的是一隻本欲南飛的燕子,在快樂王子一次次的請求中留下,幫助他把身上所有寶物送給貧苦的人們,最後,燕子選擇守護在王子身邊,在饑寒交加中死去。
當快樂王子看到小燕子死在自己的腳下,他的鉛心瞬間裂成兩半。失去了任何裝飾的快樂王子被市民們視為醜陋不堪的「物品」,他們隨即將快樂王子放在爐子裡熔化,還將熔化不了的破裂鉛心,扔到了垃圾堆裡。後來,天使把王子破裂的鉛心和燕子的屍體帶到了天堂.
死亡、新生、幸福、美、善良.這個故事涉及了很多個角度。兒童閱讀師資能力認證中級學員黃永杏老師,則從快樂王子和燕子兩個主角的象徵意味出發,為我們解讀《快樂王子》。
王子象徵著信仰,這信仰的內涵是愛與憫恤,王子總能以愛和憫恤深深地感通著生命。燕子象徵著一顆漂泊不定的心找到了信仰的皈依。
燕子經歷了一個可歌可泣的轉變歷程,這可以從他對待蘆葦和王子的態度上看得出來。
蘆葦出現的篇幅不多,但從中可以看到燕子的生命狀態——一隻嚮往遠方的燕子,不會為了伴侶而留在原地。遠方代表了生命力的廣度,卻缺乏向深的紮根,因而生命是渙散漂泊的。這是在遇上快樂王子前,燕子的生命境況。
後來呢,這麼一隻放蕩不羈愛自由的燕子,找到了比遠方更重要的東西。他被王子感動,毅然決然地選擇留下,選擇守護王子。這象徵著信仰的皈依,生命有了可歌可泣的升華。
燕子的「心動」始於快樂王子的「心動」。
快樂王子一次又一次地挽留,一次又一次地交託,交託他對人間疾苦的痛心與憫恤,交託他對人間深沉的愛意。
燕子經不住這一聲又一聲的呼喚,他動心了——動的是一顆「不忍之心」,這顆心勃勃地躍動,它的躍動使生命得以連通,真理流貫其中。
燕子的「心動」始於快樂王子的「心動」,可王子一開始並不懂得「心動」。
「從前我活著,有一顆人心的時候,」王子慢慢地答道,「我並不知道眼淚是什麼東西,因為我那個時候住在無愁宮裡,悲哀是不能夠進去的。
白天有人陪我在花園裡玩,晚上我又在大廳裡領頭跳舞。花園的四周圍著一道高牆,我就從沒有想到去問人牆外是什麼樣的景象,我眼前的一切都是非常美的。我的臣子都稱我做快樂王子,不錯,如果歡娛可以算作快樂,我就的確是快樂的了。
我這樣地活著,我也這樣地死去。我死了,他們就把我放在這兒,而且立得這麼高,讓我看得見我這個城市的一切醜惡和窮苦,我的心雖然是鉛做的,我也忍不住哭了。」
快樂王子生前只知歡樂,死後方識苦難,一雙眼看遍世間滄桑、人間悲苦,「不忍」由此而來,「心動」由此而來。
快樂王子真正的「幸福」是從苦難開始的——苦難讓生命朝向真理,得以升華。
其實,燕子一開始也不懂得「心動」。
「我相信她是慣於家居的,可是我喜歡旅行,那麼我的妻子也應該喜歡旅行才成。」
「你願意跟我走嗎?」他最後忍不住了問她道,然而蘆葦搖搖頭,她非常依戀家.「我現在到金字塔那邊去了。再會吧!」他飛走了。
「朋友們在埃及等我,」燕子說。「他們正在尼羅河上飛來飛去,同大朵的蓮花談話。他們不久就要到偉大的國王的墳墓裡去睡眠了.」
燕子愛的是遠方——美麗而溫暖的埃及,曾經的戀人蘆葦不能使他留下,他的生命力是向外迸發的。
而在最後,燕子卻對快樂王子說:「我要永遠陪伴你。」說完,他就在王子的腳下睡了。
一隻嚮往遠方的燕子,為王子留下了,為「不忍心」留下了,他愛這份「不忍心」,他願意為此守候。我們看到,原本渙散漂泊的生命開始向深處的紮根。
燕子的「動心」,是以死亡為代價的。
隨著王子一次又一次的請求,燕子一次又一次的答應,冬天漸漸來臨,每一次的交託都讓燕子離死亡更近。最後,燕子希望親吻王子的手,王子讓燕子親吻他的唇,這一吻,含著寧靜的愛意,是對信仰的確真而來的寧靜與愛意。
燕子的死亡,象徵著對信仰的至信,更象徵著天堂的開啟——由於對信仰的至信,他們都獲得了天使的青睞。王子和燕子,因與果,信仰本身與對其的守持,都同等地獲得了這份榮耀。向著死亡,同時也向著生命永恆之旅。
然後,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得見這份榮耀:快樂王子的心和燕子都被丟棄在垃圾堆裡。真正珍貴的東西往往為人所忽視、拋棄,在另一個童話故事《夜鶯與玫瑰》中也是如此。夜鶯用自身生命澆灌的紅玫瑰被隨意棄置路旁。
你呢?既然你已經看見了,你還要走嗎?不讀一讀《快樂王子》嗎?不讀一讀這本書裡的故事嗎?
也許,當你也「動心」的那一刻,你便也成了其中一個「果」,你便也自然種下了一個因」。你是燕子的同時,也是快樂王子。或者說,你們本就不可分離,我們本就不可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