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王益黃豔)近日,南京一小學家長咆哮課堂的視頻刷屏網絡,視頻中一名家長大聲質問男生,是不是打人了,並讓他道歉。老師在一旁勸阻,不要影響課堂和其他學生,這是語言施暴,而班上的學生們也一臉驚嚇。還有微信聊天記錄顯示,有人將視頻發到了班級群,引發其他家長的反對。
【事件】
網傳家長咆哮課堂讓道歉,當事學校稱雙方家長都已道歉
根據網友提供的圖片,相關視頻最早流傳在南京某小學五年級的一個班級群裡。從對話看,是因為孩子被打,家長憤怒地衝進課堂,要求打人男生道歉。
在這個長達3分多鐘的視頻裡,這名女家長朝著一個男生質問:「你是不是打人了?」並讓他站起來,這時老師在一旁勸阻,表示女子影響了教學秩序。她不顧老師的阻攔,拒絕離開教室,至少十次對著男生大喊,讓他道歉。
在40秒左右,男生朝著課桌外的方向低下頭說了一句「對不起」,晃動的鏡頭中可以看到過道方向站著另一個男孩子。但其後女子卻又提高音量說:「站起來,大聲給我道歉!」
之後又對著男孩重複,讓他道歉。老師在一旁阻攔,表示這樣不合適,但女子卻提高音量,近乎嘶吼地讓男孩道歉。老師勸阻並未起到效果,這名家長反問老師,「我準備施暴了嗎?你看到我打了嗎?」老師表示,「我是沒有看到你打,但是你這樣吼孩子就是語言上的暴力。」可老師話還沒講完,女子又吼著讓男生道歉。
在隨後的視頻中女子表示自家孩子挨揍了,找不到對方孩子家長,只能到學校來找孩子。
根據班級群聊天記錄,同時發進群的還有一張檢查報告單,從聊天來看,發布視頻的正是當事女子。隨後雙方家長在群裡隔空喊話起來,也引發了其他家長的反對,認為這樣沒有意義,應該兩家面對面解決事情。有家長表示:「即使不能根本上解決,也請雙方家長為了小孩的健康成長,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11月3日,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是南京一所小學上周發生的事。學校相關負責人說,同班的兩個孩子有了爭執,其中一方也就是視頻中大吼道歉的家長,希望對方孩子能賠禮道歉。事情發生後學校報了警,後來雙方家長在派出所互相道了歉,也向學校道了歉。
【熱議】
家長:克制情緒,應先和對方家長溝通
事情發生後,現場視頻在一些家長群裡傳播,一方面有家長和網友認為,視頻中有未成年人未打碼的情況,這樣的行為是不合適的,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衝進課堂的行為是不妥的。
市民鍾先生認為,如果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還是由老師來處理比較好。他坦言,他上小學的兒子時常會被別的小朋友欺負,「如果沒有造成太重的傷害,男生之間的秩序,是靠自己在學校解決的,當然我也和對方家長溝通。」他提到,有次孩子摔到了後腦勺,當時也很生氣,但後來發現是兩個孩子打鬧的時候不小心碰到的,他覺得克制情緒很重要,「如果家長是直接宣洩情緒,對雙方小朋友都不好。」
心理專家:家長最好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心理專家張純認為,當事家長的這種做法是欠妥的。他介紹,五年級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早期,與原生家庭父母的關係在日漸疏離,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要建立朋輩關係,期間有時候會不知深淺輕重。「就像兩隻小公雞,在一起一定會鬥,這種打鬧只要沒有到達校園霸凌的地步,家長最好不要幹預。」如果疑似遇到了校園暴力、霸凌,除了找老師,也可以報警。
他說,成長中褒獎是一種教育,是正向的激勵,但挫折也是一種教育的手段。「家長用力過猛了,手伸得太長了,阻斷了孩子在成長中必須經歷的挫折,小力度、低頻次的刺激對成長有利。小朋友之間的事情,家長最好做麥田裡的守望者,遠遠地看著。」
視頻中這名家長的做法,可能已經對班上的其他學生造成了負面的心理影響,家長需要注意觀察和關愛孩子,如果評估下來有影響,學校的心理諮詢室應及時介入。而這名家長這樣的做法,也會給自己的孩子構成傷害,帶來心理壓力。
他解釋說,從三年級開始,孩子慢慢進入青春期,一個典型特徵是跟原生家庭疏離,疏離後感情需要代償,而親密感由同學、友情來滿足。同學之間自成一體,有了領地意識。孩子是同質的,家長是異類。家長突然出現,強行突進,打破了原有的生態環境。一方面使孩子自己感覺到孤立、羞辱,另一方面其他同學也會感到過分,形成心理壓力。「接下來孩子怎麼面對被罵的同學、其他同學,怎麼擺脫媽寶的形象,變相給他增加了很大的壓力。」
教育專家:家長不應越過學校老師
「就算是霸凌,家長也不可以用叢林法則,哪個拳頭大、哪個拳頭厲害,哪個去處理問題?學校處理不了可以報警,健全的法制社會應該相信法律。」南京師範大學兒童發展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飛認為,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事情,要看發生了什麼事情、前因後果是什麼、是玩笑還是過火或者故意欺負,性質不一樣,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但是無論什麼性質,家長都不可以越過學校、老師親自處理這件事。如果發現老師不會處理、處理不公平,可以通過學校的其他方式來處理。因為這件事發生在學校,處理事情的第一責任人不是家長。如果每個家長都跑到學校來,以他認為的合理的方式處理學生之間的關係,毫無疑問是不合適的。」
他提到,一方面要提升教師處理學生之間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和家長的溝通意識,加強先期與家長的溝通和家庭教育的指導。「沒有對家長進行指導,家長也不知道處理流程,一旦感覺到孩子受到了委屈,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
他建議,遇到孩子之間的摩擦,老師在了解前因後果後,及時引導孩子危機公關,進行該有的道歉,消除影響,及時和家長溝通,避免家長因為猜忌和等待產生焦慮,把問題理出來,向兩方報告,再告訴家長這個過程中如何處理對孩子更有幫助。「要敏感,不要大意,理解雙方家長愛孩子的心情。」他認為,這樣的處理失控是個例現象。
責任編輯:向勤如(E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