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可以毫不誇張地告訴大家:我連續看了兩部國產紀錄片《生活萬歲》和《四個春天》,然後哭了一整夜。
這兩部電影都反映了我們的真實生活,有許多感人的淚點。
《生活萬歲》訪問了中國的所有省份,並選擇了15個普通中國人來描述他們的真實生活狀態,雖然他們都是零碎的,沒有特別的核心和重大事件,但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經歷的中國人,他們的思想和情感表達。有三個家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是來自武漢的單親媽媽帶著女兒去開計程車,一對來自荊州的老年盲人夫婦在街上唱歌,還有一個在廣州等待心臟移植的中年婦女。
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從我個人的看法來看,這三個家庭是最悲慘的,當然,也是讓我哭得最厲害的三個群體。
無論是買路邊攤位,還是開車兜風拉活,司機的母親都會把小女兒放在汽車後座上,一整天,這輛車就是母女倆的家,有時醒來,找不到媽媽就哭,有時發脾氣,不讓媽媽照顧,有時他們甚至會打擾媽媽坐在後座上開車……電影沒有告訴我為什麼你要帶著你的女兒這麼辛苦,但是這生活的辛酸讓人心碎。
盲人歌手老夫妻也是一樣,他們相互依賴,每天,他們拉著車,摸著路去大街唱歌大街很窮,但老人還是高興地說:「如果我這一輩子能出生,就需要享受人生的幸福。
包括做過心臟移植手術的婦女,在手術前,她的丈夫對她說:你必須堅持和堅持!她回答說:我會回來……
這些感人的瞬間真的能觸動觀眾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但……我不知道這樣說是否殘忍?正是當一個導演選出15個「典型」時,他們都是社會底層生活有困難的人,雖然他能喚起我們的同情心,讓我們感受到來自生命的力量,更加珍惜我們現在的生命;但同時,這樣的意圖會不會太明顯?這是不是一種追求新奇、銷售慘澹的方式?不是說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不需要關注,而是這15個生動的例子是否過於極端?千分之一還是一萬分之一?他們真的能代表13億人的大多數嗎?
尤其是一些例子,比如重慶夜場美麗辛辣的失戀舞者,北京中年導遊的父親仍在從事傳統文化研究,明格……在夜市上賣田螺供女兒上學,說實話,他們表演的痕跡太重了,更不是說他們對鏡頭說的表現不是真的,而是讓觀眾聽起來像是為了說話,失去了紀錄片旁觀者的視角。
上面提到的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四個春天》中的成功來避免。
首先,《四個春天》是關於導演的父母和一對老年夫婦的日常生活,他們雖然是外地來的農村人,但很典型。老人老太太沒有大富大貴,他的日常生活是做飯,澆花,種菜,養魚,登山,吹二胡,吹長笛,唱歌,採摘野菜,上網,修理電器,過年期間,還有抽菸吃肉、寫字春聯、招待親戚、磕頭……他們的生活可能是之前大多數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然而在這種正常情況下,有許多不同之處。比如春天小燕子的到來每年都有;比如爸爸喜歡用DV來拍攝,所以每年節前節後都會有家庭團聚的視頻;還有一個核心事件,就是姐姐突然去世讓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
這種生活本身就帶來了這對老夫妻的痛苦,這是意想不到的,但卻是真實和具體的,我們可以看到這一事件對他們的影響,以及老人失去愛女的痛苦。同時,在第三個春天和第四個春天中,我可以看到兩位老人慢慢地振作起來,走出悲傷,重新投入生活,就像姐姐墳墓上生長的青草和幼苗,那就是生命的力量!
在這部紀錄片中,導演真實地記錄了父母的生活,但生活本身的發展脈絡也在建構故事的層次和過渡。
這也是這部電影值得欽佩的美麗之處——你看似簡單的生活,也內有乾坤,蘊含著趣味——他不僅是一個記錄,更是一個衝突、發展、變化的故事。
其次,《四個春天》有兩個主要特徵,導演的爸爸媽媽。怎麼說怎麼樣?不能說他們根本沒有表演,他們生活在現實生活和現實環境中。他們的悲歡離合,如在女兒病床旁的無助與絕望,失去女兒後的悲傷與失落,兩年後學會彈奏微信時的童趣微笑,包括在女兒墓前唱歌跳舞,是如此真實和自然,他們可以感染人,因為他們的現實!
更重要的是,影片的整體風格從頭到尾都是明快溫馨的,即使在姐姐死亡的段落中,我們也可以通過爸爸觀看全家團圓快樂的視頻,重溫積極樂觀的狀態,讓電影永遠充滿著正能量。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周迅、陳坤和其他明星應該由大力推薦;為什麼藍雨星城在看了兩部紀錄片後更喜歡《四個春天》。
我一直在說,電影或文學創作的目的是什麼?還原社會現實,反映生活的苦難,沒有錯!但問題是,在展示了這些令人心碎的事件和人物之後,你到底想說什麼?這就是你的想法和主題。只是想展示一下?或者是負面批評,還是你提出一些解決方案,給觀眾帶來希望?
當你看到這個,你會抬起你的嘴嗎?
春去春來,一年又一年。
天空姐姐,看到這一幕,也一定會開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