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個春天》是一部以真實家庭生活為背景的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對居住在貴州獨山縣結婚50多年,恩愛文藝的老夫婦的生活。影片中父親陸運坤是個退休物理教師,多才多藝,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懷抱著強烈的好奇心。在紀錄片裡我們可以看到他拉二胡、吹笛子、拉小提琴、拉鋸琴、拉手風琴;他一直有記錄家庭影像的習慣,即便已經80多歲了,還一點點在電腦軟體上學習剪片、配樂和特效,製作家庭影集;他細心地觀察著每年燕子的來來往往,為燕子來築巢感到欣喜,也為燕子離去「心又灰幾天」。母親李桂賢是典型的賢妻良母,是操持家務的一把能手,她做針線活、縫紉、燻臘肉、種花種菜。她性格比丈夫外向多了,俏皮可愛,大笑時總會帶上語氣詞「哉呦」。她與丈夫一樣熱愛生活,有事沒事,就會哼起歌來;與丈夫走到田埂上,興之所至還會扭幾個舞步。
2
影片的導演也許受父親記錄家庭影像的啟發,從2013年開始,用自己的鏡頭,記錄父母生活的點滴。2013,2014,2015,2016,四年,四個春天,跟著導演的鏡頭,我們一起見證了這個家庭關於的幸福、團聚、離別、死亡、回憶的故事。
2013年,第一個春天,影片開篇便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春節。在這個春節裡,有年夜飯的溫馨,鞭炮的喜慶,祭祖的莊重,更重要的是一家人的團圓。姐姐在飯桌上講述60後的她被當作80後的女青年,笑得那樣肆意,那樣有活力。年後,親戚拜訪,母親與姨媽共同唱起了地方戲:
春來桃花滿樹開,
一葉小舟蕩波來,
今天同觀那西湖景啊,
笑在眉毛喜在懷。
人無藝術身不貴,
不會娛樂是蠢材。
「人無藝術身不貴,不會娛樂是蠢材」仿佛是這對恩愛夫妻的寫照。他們感情極好,簡單的生活加上藝術的點綴,顯得那樣的淳樸而有詩意。父親在這屋擺弄電腦,母親在另一屋做縫紉;父親在回憶當年結婚的美好,母親就在旁邊補充求婚的浪漫;父親在樓上澆花,母親在樓下做飯;母親唱起地方戲,父親跟著合唱;母親在摘菜,父親在一邊陪著。一個文靜沉默,一個活潑健談,卻那樣和諧那樣美滿。他們相互尊重愛護,關心柴米油鹽,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2014年,第二年的春天,父親94歲的二哥生病住院。老夫婦及三個兒女趕回父親的老家羅甸看望。在醫院,父親以歌聲鼓勵二哥;二哥痊癒回家後,他們以歌聲傳遞著每個人的喜悅。而這一年的年底,女兒因病去世,給這個歡歌笑語的家庭籠上了一層悲傷的氣息。之前影片中,女兒的形象都是開朗樂觀,每次出現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唱著嘹亮的歌曲,而此時,她躺著床上,虛弱而無力的喊著「媽啊,媽啊」,聽得心都揪了起來。世上最讓人悲痛的事情,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女兒的離去,讓父母悲痛萬分。原本充滿笑聲、歌聲的家裡突然安靜了。
2015年,第三個春天,女兒去世後的第一個春天,老夫妻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翻閱往日的照片,看女兒的視頻,到女兒的墳邊開墾。而女兒的去世也讓老夫妻開始思考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如果他們其中一個先走了,另一個人再如何在這麼大的房子裡一個人孤單的生活。
轉眼,2016年,第四個春天,這個家又開始準備過年的相關事宜。寫春聯、貼春聯、團圓飯,不巧的是,除夕夜居然停電了,屋裡黑漆漆的,姐姐去世的沉重似乎仍籠罩在心頭。而後,來電了,屋裡亮了,父親笑了,煙火照亮了整個天空。兩位老人內心是否已從喪女之痛中走出,我們不得而知,但之後,兒子教會了這對老夫妻用微信,夫妻倆用微信語音時笑的那樣開懷,讓觀看電影的我也不由得嘴角上揚,這個家也再次響起了笑聲、歌聲。影片的最後,老夫妻在田埂邊上打著傘,唱著歌,跳著舞,說著「頭髮該剪剪了」。影片結束了,生活仍在繼續。
3
影片記錄的是一對居住在貴州獨山縣的普通老夫妻的生活,但通過他們,也許我們能看到萬家燈火在歲月的流轉裡不斷變遷的模樣,也仿佛透過他們看到了自己家庭生活的影子,廚房邊忙碌的母親,坐在炕上看電視的父親,甚至看到了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憶起春節裡自己家裡的團圓飯,憶起除夕夜裡空中耀眼的煙火。可是在回憶裡,年代久遠的畫面,漸漸有些模糊,如果當初,我們也能像導演一樣,用鏡頭把這些或幸福或憂傷的鏡頭記錄下來,那遺忘這個遺憾,是不是就不會發生。在科技發達的這個時代,數字相冊漸漸取代了老照片,然而,那些存在電腦裡或者移動硬碟裡的電子照片,你真的再翻看過嗎?想想看,過年回家時,哪怕是偶爾翻看照片,也是父母相冊裡那些記錄你小時候的老照片吧,然後聽父母講小時候的你有多淘氣又有多討人喜歡。而你的手機相冊裡又有多少你與父母的合照,有多少父母生活的記憶。之前曾有報導「江蘇鎮江一對父女連續在同一地點35年拍照」,一時轟動網絡。我想這對父女翻看每一張照片時,都能一起說說當年的故事,這些照片,是紀念,是記憶,也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橋梁。
影片中,除了父母之間簡單樸素的生活外,我們還看到了這對老人對於子女的愛,那是一種純碎的的不求回報的愛。
在當代,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會記錄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第一次爬,第一次站,第一次說話,可是,有多少人記錄過父母的生活;年輕朋友聚在一起,討論育兒經,說起自己孩子的優秀與叛逆,可是,又有多少人會聊父母的故事,又有多少人能了解父母的故事。
4
在影片的第一個春天裡,兒女回家,陪父母慶祝金婚,飯桌上,父母回憶起當年結婚的點點滴滴,這時候我不禁在想,我父母的結婚紀念日有什麼意義呢,他們當年結婚時發生過哪些浪漫的事呢。這些事情,作為兒女,我不曾問過,父母也沒有主動提起,回憶起,便是一片空白。
影片裡,母親坐在餐桌前給兒女講自己曾經的故事,就像那首歌曲唱到的那樣:
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那時候,媽媽沒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兩隻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熱的田野裡,
媽媽卻吃著野菜和谷糠。
導演陸慶屹用四年回家的碎片化時間,拍攝了父母的生活,通過紀錄片傳遞給我們生活的真實和美好。正如賈樟柯在博客文集中寫到的「不忍成碎片,撿起做文章」,《四個春天》通過凝聚老夫婦四年的碎片化影像,為大家講述了一個個關於幸福、死亡、回憶,卻又都是愛的故事。
5
由於今年的疫情,我們都在家裡度過了最長時間的一個春節假期,對於已度過學生時代的人來說,這樣長時間的假期,這種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機會,以前沒有過,以後也不會再有。在這樣的假期裡,你都做過什麼呢?是天天在自己房間打遊戲,還是陪父母坐下來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是嫌棄父母的嘮叨,還是陪他們嘮嘮?是每天自拍發朋友圈,還是拍照記錄父母的日常。坐到父母身邊,聽聽他們講過去的事情,拍一張他們的照片,拍攝一段他們生活的影像吧,下次回家,下個春節,我們可以拿著照片,看著視頻,對爸媽說,「爸媽您看,去年你們……,那時候你們……」。
用鏡頭記錄,記錄一日三餐,記錄生活,記錄愛。
蘇玉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