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給不給孩子吃零食這個問題,很多媽媽聽到的第一反應就是立馬擺手搖頭,視零食如狼虎。
吃零食對身體不好、吃了零食就不好好吃飯……總之就是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如今的很多寶爸寶媽們不給孩子吃零食。
其實,樂媽認為大家這樣的做法並不好,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沒有零食的童年,還是愉快的童年嗎?
其實,愛吃零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作為家長,孩子想吃卻不給,那麼他就有可能通過其他不正當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宋丹丹就曾自曝,小時候因為家裡缺糖,所以偷了錢去買吃的。
要知道,沒有一個孩子禁得住零食的誘惑。
家長們一味地壓制孩子想吃的天性,只會讓這個念頭深深地紮根在腦海裡。
一次次的想而不得,我們來換位思考,孩子從小到大,心裡該有多難受啊!
樂媽有個朋友,就一直不允許兒子可可吃零食,而爸爸偏故意逗兒子吃。
4歲的孩子剛開始一點兒都不為所動,但爸爸三番五次誘惑下來,孩子還是沒忍住,他小心翼翼地問媽媽「可以吃嗎」?
獲得許可後,嘗了一小塊,整個人瞬間心花怒放了。
可就在他想再嘗一口時,爸爸卻一口把剩下的吃光了,孩子就瞬間崩潰大哭。
工作人員問小朋友:你吃過薯片嗎?吃過巧克力嗎?吃過冰淇淋嗎?孩子一連三個「沒有」。
就連坐在旁邊的爸爸都看不下去了,對此,媽媽解釋:孩子三歲之前很關鍵,腸胃、牙齒很好,都需要進行控制,這樣今後才會有更好的身體素質。
這位寶媽說的話看似句句在理,但吃零食的各種危害,對於孩子來說是晦澀難懂的,在他們這個年齡段,只知道零食真的很好吃。
對於孩子喜歡吃零食這件事,不僅僅因為他們嘴饞,更是心理和生理的雙重需求。
通過上述的案例,屏幕前的寶媽們是否覺得杜絕孩子吃零食,是另外的一種傷害呢?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類有五大需要,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低層次的需要被滿足後,才會有高層次的需要。
不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需求僅僅停留在最低的生理需要。
而生理需求如果被長期的壓制,就很容易造成孩子以撒謊、偷錢等低自尊的形式,設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在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上,宜疏不宜堵,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不同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給予滿足。
那麼可以用到哪些方法來滿足孩子的需求呢?樂媽這就分享給大家。
1、制定零食日
大多數孩子尤其愛好一些油炸、燒烤、高糖高脂、添加劑多的「垃圾零食」,比如肯德基、麥當勞等,這時家長管得越嚴,孩子就越欲罷不能。
其實樂媽建議屏幕前的父母們,可以每周開放一次零食日,當天只能讓孩子在超市自有選購三樣零食,每個月只可以吃一次麥當勞或肯德基。
這樣堅持幾個月下來,孩子對零食的興趣則會大幅度降低。
孩子想吃零食,直接拒絕,是最快的方法,也是最傷孩子的方法。
其實只要父母多用點心,多想辦法,總能找到零食與健康的平衡點。
2、準備健康零食
其實除了垃圾零食之外,還是有很多適合孩子吃的健康零食的。
低鹽低糖的食物:當寶寶飢餓時,低脂低鹽的餅乾、全麥麵包,健康安全又能緩解飢餓。
堅果類的食物:含有優質的植物蛋白,有助於寶寶的大腦發育。
酸奶類的食物:如果正餐中奶類食物攝入不足,可以用酸奶和乳酪塊進行補充,這樣能很好地為孩子提供優質的脂肪和熱能,有助於孩子生長發育。
當然還有一些零食是一定要儘可能少給孩子吃的。一下的幾種家長一定要注意。
1.含鉛的食物
例如爆米花、皮蛋、罐頭食品等,裡面含有的鉛對神經系統有毒性作用,對發育中的孩子危害更大。
2.含反式脂肪酸、丙烯醯胺的膨化食物
像薯片之類的膨化食品,其中的會降低記憶力,丙烯醯胺屬於有毒的物質,對身體造成潛在的危害。
3.含添加劑過多的食物
例如果凍、五顏六色的糖果,都可能存在超標合成色素,儘量讓寶寶少吃甚至不吃。
其實家長們只要注意並用心一點,在挑選零食時細心挑選,不去購買那些對孩子健康造成影響的零食,而是挑選健康的零食,不僅孩子開心,我們作為家長的,也不會有時因為孩子吃不到零食而感到心疼了,不是嗎?
所以樂媽總說,愛孩子,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他的需求和快樂。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吃零食的快樂,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