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學校最早出現在五帝時期,名喚「成均」,是氏族部落聯盟壯大,社會活動衍生下的產物。而緊接著出現的虞庠之學,則將學校的作用和受眾群體細分開來,同時兼作養老和藏米之所,分為大學、小學,學習內容以養老為主,以「上庠」、「下庠」區分退休官員身份的高低。
《周禮》記載:「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禮記》有云:「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先秦時期的學校可以算是高端的養老院,不僅奉養退休的國之棟梁,同時人盡其才,在老年時將滿腹才學傳授後輩。
韓愈《師說》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有老師,必定有學校,富賈貴族在家中教學算是私塾,窮苦人家想上學堂是極為不易的。
夏商周是奴隸社會,官辦國學都是為貴族子弟服務的,地方設有簡單的鄉學供奴隸主讀書認字,庶民機會渺茫,奴隸完全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私學之風盛行,以儒家學派為主,代表人物是孔聖人,代表學府是齊國稷下學宮。
漢武帝獨尊儒術,學校以講授儒家經典為主,除沿用西周的太學外,另外設置鴻都門學專門研究詩詞書畫等文學藝術,後宮重視宮廷教育設立宮邸學校。
隋唐時期,出現了「六學二館」,針對國家運轉所需方方面面的人才,增加了四門學、數學、算學、律學等,畢業的學生成為了科舉選拔人才的儲備庫。唐朝在讀書明理的基礎下,增加了專業技能學校,學校的細分,人才專項培養恰恰體現了社會的分工協作。
宋代在唐代的基礎上,官學進一步發展完善,地方私學風頭正盛,最有名的是朱熹創辦的白鹿洞書院,成為後代書院的楷模。
明代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更加注重學校教育,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以官辦學校為主,不少學生剛剛畢業踏出校門就被授予官職,治理地方,好比是當下的大學生村官,在磨練中成長。
清代的學校已經非常完善,卻由於過度注重科舉,除四書五經以外的算學、農學等實際應用能力被忽略,形同虛設,為數不多的人才實在難以為繼。
由此可見,古代學校多數是為統治階層服務的,吸收新鮮血液進入朝堂治理國家,在新舊更替中持續運轉的機器。而當下學校已經成了全民教育的基礎機構,在擺脫愚昧開啟智慧的過程中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專業學習深造。
俗話說360行,行行出狀元,只要學有所成,就有一席之地。當下學習的機會人人都有,是否用心鑽研?結果會顯而易見。
歡迎就要討論:
最喜歡古代的哪所學校?
古代知名的書院是由哪些人創辦的?
關注@晴空莽莽 每天來點有趣有料的文史知識。#創作者賦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