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我們會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

2021-02-18 每日豆瓣


一個一輩子拍了十幾部電影的導演米克,帶著一群年輕編劇,在阿爾卑斯的度假旅館構思他的最後一部「遺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儘管所有人絞盡腦汁,還是想不出一個合理又震撼的結尾,但米克仍堅信這會是一部讓他留在這個世界的作品。早年被米克捧紅的女明星布蘭達,也是這部電影的女主角卻臨時變卦,選擇去拍一個賺錢更多、有更多觀眾的電視劇。米克知道,沒有了布蘭達,自己的電影再也拍不出來了。

但米克還是波瀾不驚地送走那些年輕的編劇,告訴他們,不要抱怨布蘭達是牆頭草,我們都是,如果想要在這片叢林生活下去,你就必須如此。好的劇本才是我們的熱情所在,我們都是群眾演員罷了。他知道,這部電影只能靠自己完成。

就在他在和好友弗雷德聊天的間隙,米克從旅館的陽臺上縱身跳下。臨死前,他對弗雷德說:「You said emotions are overrated, but that’s bullshit. Emotions are all what we』ve got.」「情感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倆人試圖回憶青春的時候,米克曾對弗雷德說:「我老了以後就再也想不起來以前發生的事了,我的父母,我的童年,而唯一記得的,就是自己小時候學騎自行車的記憶。」——後來,弗雷德才知道,米克將自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女孩吉爾達牽手的事比作會騎自行車。

以上這些,是電影《年輕氣盛》(Youth)講述的故事。一部電影,沒有噱頭,沒有一環接一環吸引人眼球的情感衝擊,只是兩個老頭子在安安靜靜地探討:老了會怎樣?年輕的時候,看什麼都很近,那是未來;老了之後,看什麼都很遠,那是過去。

在這個到處充斥著年輕話語的時代,誰會在乎衰老的感覺呢?像保羅·索倫蒂諾這樣的導演在乎,所以才留下了一部如此乾淨和詩意的電影。從電影跳脫出來,看一看周遭,沒有哪個人的臉上寫著「慢慢來」,大家都自顧自匆匆趕路。沒有哪個元素是追求美的,都透著金錢的氣味。

如果你問我,有哪個時刻,你會對這個社會絕望。我會說,最讓人絕望的事,莫過於,你看見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走在街上,橫衝直撞的車非但不減速,司機還偏把腳放在油門上,同時拼命鳴笛。或者,準備下公交車的老人,還沒來得及站穩,車門啪地關上,絕塵而去。

有沒有人和我一樣,會去想自己老了之後的樣子?當你也一樣,行動不便,每天為睡眠和疼痛困擾,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著周圍的年輕人快步從你身邊走過。而你回味自己的一生,竟然想不起自己都曾為什麼奔忙過,為什麼停留過,你發現自己從未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跡,那個時候,會不會心生蒼涼?

米克想要留下一部電影,弗雷德留下了一首曲子,我們呢?只是匆匆忙忙地來,猝不及防地老,然後撒手人寰?除此之外,還能用什麼彌補呢?

作為一個靠寫點兒字活著的人,一邊不停地聽人在不同的場合中叫囂「寫作者的春天來了」、「內容為王」、「內容創業的時代來了」,一邊忙不迭見證一個又一個網紅的興起;一次又一次在書店最顯眼的位置,看見大批毫無營養卻銷量不凡的五顏六色的書;見證調侃和謾罵的文字可以靠讚賞大撈一筆;看見出版社和作者為了推一本書的IP辛辛苦苦地寫故事卡,哪怕他們都對內容沒信心,但也都抱著「萬一中招就賺了」的心態。

所謂的內容生產和內容運營平臺,好像所有人都在忙,忙著發現好作者、發現好內容,然後試著用最優雅的方式,投遞到廣大讀者那裡。而讀者呢,忙著從各種推薦中找自己願意讀的東西,殊不知寫作是混圈子的,進不去這個圈子,寫得好也是白搭,除了零星幾個讀者,你的作品永遠不會有人推薦,也不會引起誰的關注。圈子?圈子就是我給你推薦,你給我推薦,哪怕覺得內容差強人意,但也要看情面,也要為下次自己被推薦找個理由。這就是現實。

大家都抱著怎樣的心態呢?就是快一點,再快一點,晚了就來不及了,這部不出別家就出了,這個作者不搶別家就搶了,這個不改編電影別家就拍了賺錢了。著急,真的急,所以大家著了魔發了瘋,在浩如煙海的內容裡面拼盡全力去抓能賣的。不在這樣的環境下待一待,你永遠都不知道,為了一些好內容能被發掘,為了好作者能被人看見,為了爭取時間,這群人多麼拼命,又多麼無奈。

可是結果呢?就是製造文字的人多了,思考文字的人卻不夠。推銷文字的人多了,了解文字的人卻不夠。為內容買單的人多了,但除了商業邏輯,其他邏輯都講不通。套用一個編輯朋友的話:「會寫書的不善編書,善編書的不去賣書,去賣書的不喜歡書,喜歡書的不理解書,理解書的不多買書,多買書的不常讀書,常讀書的不會寫書。」

所以啊,你看市面上浩浩蕩蕩如迎親隊伍一樣熱鬧的圖書宣傳,其實背後都是編輯們的一把辛酸淚和整個出版市場內容市場的怪誕邏輯。

好內容沒有嗎?有。但是不完全是讀者看到的。有相當一部分,儘管被出版社的編輯們發現了,但考慮到不會盈利,還是會放棄。編輯雖然痛心,但時間久了就忘了。所以就有人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呀,你拿什麼說服出版社,說服市場出版你的東西呢?第一,銷量要有數據,你拿得出來嗎?第二,自帶流量,你能帶多少讀者過來?第三,你能找到什麼人給你推薦?你有信心讓大咖給你推薦嗎?第四,你說有些人寫得屎一樣爛為什麼能出而且很火?因為那是一坨有特點的屎啊。你呢?

一番話說得我啞口無言。一沒人脈,二沒市場,三沒幾十萬讀者群,你捧著孤零零的一本書,拿什麼和人家講道理呢?我只是更加困惑,原來作品不是靠時間來見證的?這麼著急究竟是在趕什麼呢?不用想得太長遠,十年二十年之後,還會有人記得這些書嗎?我們究竟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

於是,或者說終於,我從電子書出版辭職了。同事可愛友善,老闆器重賞識,中午有自助餐,辦公室寬敞明亮,不用加班,薪水還說得過去。無論從哪個角度想, 我都以為自己會在這裡待上一輩子。但最後還是走了,而且不想再做圖書電子書編輯了。過去的一個月,晚上睡不著的時候,我就不停質疑自己:究竟是哪裡不對了?

辭職的前一天,我還在給某總局改作品介紹。為了讓數字出版正規化,電子書也是要申請書號的,申請書號就要通過某局。他們的要求讓人不解:開頭要寫「這是一部XX題材的作品」,要寫「選題來源」和「讀者群體」,這些都還好。竟然要求短篇小說集要每篇小說都寫梗概,而且總字數要在300-500字。當時我正在做王晉康的小說集,一個集子裡面18篇文章。整個人崩潰。當然,最要緊的是,不能提到「迷茫」、不能質疑社會、不能悲觀消極,不能有色情政治宗教,哪怕是科幻小說也不行。一個作品要在網上賣得好,需要寫一個給讀者看的簡介,要能提出問題,吸引讀者。而一個作品想要徵得在網上賣的權利,就要通過審查,寫一個不明所以的簡介。

我就在這一大堆規矩之間默默改,改了一遍又一遍,為了自己籤下的作者的書能上市,哪怕犧牲一些書中的內容,也認了。可是儘管小心,還是會有疏漏。比如我的一個作者寫農村題材的作品,裡面提到了妻子把丈夫殺了,家庭生活不夠健康和諧,被退回。還有一個作者書裡講新疆的歷史地理,有一章提到了佛教的起源,涉及宗教起源,被退回。還有一個作者深受村上春樹的影響,寫二十幾歲的青春和戀愛,有色情情節,被退回。一個作者和雷蒙德·卡佛的風格很像,灰暗的、讓人窒息的、卻又無比清醒的,卻因為太過消極被退回。

為了對得起我的作者,對得起我籤下的作品,改上兩天兩夜的簡介,可以忍。但回過頭看,這段無用功到底是做給誰的呢?我回答不了。好的作品,推不出去,編輯會自責,會反省自己。讀者不買單,編輯會失落,會絕望。當面對作者的時候,你又怎麼和他解釋,你的作品被淹沒在無邊無際的海洋裡,你付出了一年或者幾年努力的作品被撤回。而這些作者,恰恰是你欣賞的、喜歡的、同情的、甚至你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

無奈啊無奈。我經常回憶起大學時期時常頌念的英國詩人濟慈的墓志銘:「這裡長眠的人,是把名字寫在水上的詩人。」(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ritten in water.)有人把名字刻在碑上,有人把名字印在書上,而濟慈卻把名字寫在水上。水,變動不居,形狀不定,永遠流淌。而濟慈的名字,卻在水上書寫,詩意浪漫,灑脫安詳。

我們太著急了,以至於老早就忘了出發的意義。喜歡書,喜歡文字,無非是喜歡那種酣暢淋漓,喜歡超脫於現實之上的悠然自得,喜歡它的緩慢和寧靜,像是雛燕在呢喃。而這裡太吵了,實在太吵了。

米克從陽臺上一躍而下的場景反覆在腦海中回放。他最終把自己的故事寫完。可惜現實是,不等衰老扣門,生活已將人撕裂,一半是童年和期許,一半是深淵和斷裂。時常感到自己無限延展,架在兩者中間,沉重的肉身像個笑話,而心中的火焰幾近被撲滅。

契訶夫說:「受到痛苦,我就叫喊,流眼淚;遇到卑鄙,我就憤慨;看到骯髒,我就憎惡。在我看來,只有這才叫生活。」

只是,我們哭過笑過,痛苦過憤怒過憎恨過,來這世上走一遭之後,我們又能留下些什麼呢?

長按下方二維碼下載豆瓣App

相關焦點

  • 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還能留下點什麼
    ,最終導致悲劇的故事。但是很快,這樣「恥辱」的事情就傳開了,父母家人皆成為別人的談資,烏麥伊的妹妹慘遭退婚,但是由於婚前這個妹妹就搞大了肚子,必須結婚。真的會選擇她嗎?在榮譽,地位,面子面前,這一家人早都做出了選擇。
  • 像王淦昌一樣的一流人物,給我們這個時代留下了什麼?
    「只想著能為國家的興亡出點力就是光榮,大家就歡迎,否則會受人唾棄,嶽飛和秦檜就是這樣的例子,我從小就想著要做嶽飛那樣的人。」上海發生五卅慘案時,正在上中學的他和同學們一塊上街去發傳單,被一個印度巡捕給抓住了,對方問:「你為什麼這樣做?」王淦昌那時候已學了半年多的英語,他用英語跟那個印度巡捕說:「我在救自己的祖國,你在幹什麼?如果在你的國家發生了這樣的事,你會抓他嗎?」
  • 希女王最終會在7.0版本留下何等結局?
    菩提之上,一萬年何曾久遠,素不知忍受多久的折磨,沒有淚,沒有血,沒有光,無人知曉身為亡靈之軀的希女王心中的所受怨恨,這份孤獨,這份寂寞,究竟還要多久,又會有何等結局……  誠然,她是偉大的,帶領亡靈一族毅然反抗最終定都幽暗城;但她卻是痛苦的,死亡所帶來的黑暗竟是何等意境,這世間固然有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曾經作為高等精靈一族的靚麗遊俠,無奈遭遇命運的無情折磨
  • Mac Miller,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ListenEverybody's gotta live everybody's gonna die,人生走一遭最終回歸死亡,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與《生死場》中所說的,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無非是在忙著生忙著死,所有人都是如此窘迫的姿態,就看你怎麼活了。
  • Mac Miller | 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Everybody's gotta live everybody's gonna die,人生走一遭最終回歸死亡,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與《生死場》中所說的,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無非是在忙著生忙著死,所有人都是如此窘迫的姿態,就看你怎麼活了。
  • 我們這個五彩繽紛的彩色的世界靠什麼而來?
    那個光粒、光波它是充滿創造力的、創造能量的,而且這個光裡面它是彩色的。真的陽光你把它用三稜鏡解開來,光是彩色的。但是一般人如果你沒仔細看、覺得這個光沒什麼,但是光是彩色的。從這裡大家好好去體會:如果我們沒有深入去看的話,我們就覺得這個陽光沒什麼、也沒什麼彩色。但是我們深入去看、解析開來,就可以看到陽光是彩色的。那陽光彩色對我們有什麼用?
  • 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最終真理?為什麼?
    尋求最終的真理人類對終極問題的思考由來已久,比如:最常見的三問:「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裡去?」,再比如:古希臘哲學家們很早就開始思考「萬物的本源到底是什麼?」,著名的科學和哲學之父泰勒斯就是被認為第一思考這個問題的人,他認為萬物的本源是水。
  • 雙魚座金庸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到處都是他的給金庸祝壽的視頻,穿著大紅毛衣,不停地說著「金庸小縮,對我的影響挺大的」「公司創業十八個人,有十六七個喜歡金庸……」我想哪個大領導過生日他也沒那麼上心吧。看到這一幕,我是有點欣慰的:公司搞大了又怎麼樣,比我壕得多又怎麼樣,還不是和我看一樣的書。於是問題就來了:我們這些年齡、行業、性格、顏值完全不一樣的人,到底都在喜歡金庸的什麼?
  • 如果有一天,這個世界沒了我們
    與此同時,河道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澈,空氣中二氧化氮含量明顯減少,城市的夜空多了許多肉眼可見的星星……人類不過減少出行數周而已,這個世界已經有所不同。那麼,如果我們徹底離開呢?10多年前,當艾倫·韋斯曼完成《沒有我們的世界》一書時,他一定沒有想到,他筆下那完全基於假設的未來這麼快就已微露崢嶸。他在書中設想了一個人類突然集體消亡的明天。
  • 今天我們說說,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的永恆的話題
    人活著最終是為了追求什麼,這個問題從人類存在開始就在思考,無數哲學家也一直在討論,似乎它早已成了一個永恆的人類話題。但是,它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我想,這個問題永遠沒有一個最統一的完美的解答,因為生命的存在如萬花筒般千姿百態,生命的最終追求也一定千差萬別。
  • 漫威世界最大的英雄走了,他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時代
    今日凌晨,「漫威之父」斯坦·李離開了這個世界,結束了他傳奇且精彩的一生,享年95歲。
  • 功夫大師李小龍給我們留下了一些什麼?
    今天刷視頻時偶然間刷到了關於功夫大師李小龍用寸拳將一人擊退幾米遠的珍貴視頻,作為李小龍的鐵桿粉絲,在這裡我想要談談李小龍給當今時代的人們都留下了一些什麼?《唐山大兄》劇照·李小龍《唐山大兄》中講的是李小龍飾演的角色鄭潮安本是一個發誓不再與任何人打鬥的華人青年,自來到製冰廠打工後他也堅守誓言即使受人欺辱也都忍受了下來,但當他發現這個製冰廠實質上是一個掩護壞人進行非法勾當的場所後
  • 《全職獵人》螞蟻篇,螞蟻們的下場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我們常常渴望故事的結局,可當故事真的到了結局,故事給我們留下的僅僅是感動嗎?又或僅僅只是因為曾經的愉悅忽然喪失的失落嗎?想來也是不會的吧,意義使我們在閒暇之時最會思考的了。小到「活著的意義」亦或大到「活著的意義」,我們的為人、處事又有多少是處於「非意義」的?在眾多動漫中,富堅義博老師筆下的《全職獵人》正借著不斷的「故事」與「拖更」,留給了我們一個又一個的思考空間。
  • 指縫太寬,時光太瘦,我們留下了什麼
    有幾年,春節在深圳,和好姐妹帶著衣服,去自認有意境的地方照相,把一年的時光留下來,近幾年沒在深圳,人也湊不齊沒有專門去照相了,現在看來,這幾年雖然時間過去了,也做了很多事,但能記錄下來的除了銀行卡裡轉來又轉出去的不多的錢財外,好象沒有記住什麼。
  • 《夏至未至》:最終留下遺憾的,才是青春
    今天上網的時候看到了「夏至未至大結局」這個話題,記憶裡應該還是高中的時候,抱著這本小說在教室裡哭的撕心裂肺。那個男孩,教會我成長,那個女孩,教會我愛。關於青春這個話題,我有很多的話想說。《夏至未至》的故事發生在2000年左右,小說很長的一大部分都是描寫了高中的時光,記不住的化學方程式解不開的數學題,都是非常真實的校園故事。
  • 《局中人》:我們都在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為了美好的理想而戰鬥的信念越來越堅定,最終在營救率眾起義的國民黨三十七師師長時主動留下狙擊敵人,為了信仰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為了心中堅持的信仰,一次次的懷疑,一次次的求證,但最終還是一次次的在危急關頭就下了沈放。沈林之所以最後能夠改變,不止是親情使然,更是因為沈林心中一直有著對美好和光明的追求。他所信仰的從來就不是民國政府這個腐敗的政權,他所信仰的是那個人人平等的充滿希望的新世界。
  • 告別軍營,這些老兵給我們留下些什麼
    他們又想要給軍營留下些什麼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些老兵的故事和他們的心裡話——老兵覃羨攏:還能給連隊留下些什麼?聽著場務連指導員對連隊的介紹,這個來自偏遠山區、家境貧寒的農村娃受到強烈震撼,對場務連「一見傾心」,並從此在這裡扎了根。「還能給連隊留下些什麼?」馬上就要離開,覃羨攏一直琢磨著這個問題,甚至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就在前不久,為方便大家理解記憶,他帶著幾名年輕士官,把機場主道面線路標誌按比例給「拓」到連隊道路上來。
  • 佛家說我們的世界就像是個4D遊戲,那麼這個遊戲的規則會是什麼呢
    參照佛家的理念,世界的本質是「我」與「我所」。「我」與「我所」相映成趣,末那於中逐趣流轉,展轉發生、迷頑安立,根塵同源,熾然成異。於是乎,世界就成了我們所熟悉的樣子,而我們是世界中的一個角色。這世界就好比是一個4D遊戲,為了獲得最佳的遊戲體驗,進入遊戲時,你就只能感受到遊戲角色所賦予的情感。
  • 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安德魯跟我談的下一件事情是:「處於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in the world but not of the world)究竟是什麼意思。「你現在不必擔心這個,」我告訴他,「等時間到了,這個問題自然會被解決。不需要去了解。」「從我的觀點來看,」我告訴他,「未開悟的人就像肥皂劇中的角色。
  • 楚門的世界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他的人生軌跡似乎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工作、生活、朋友、愛情……欺騙總會有破綻,楚門的世界直播了30年,從一些蛛絲馬跡,楚門發現了這個世界只是攝影棚,人們在關注他的一舉一動,世界在圍繞著他進行,他在嘗試著去突破這一切,不是嘗試,他拼盡全力,甚至是生命去抗爭,最終楚門來到了世界的邊境,走出了那個巨大的攝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