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尺、盎司、磅…出國留學後,我被這些度量單位虐瘋了!

2021-02-13 走遍美國

From: 留學帝

ID:ukyingwen

記得幾年前,小編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接機大叔熱情介紹了當地的文化,還貼心地提醒道:

你來的時機不太好,馬上要變熱了,溫度升到100度,要注意避暑啊。

100度?!美國這麼恐怖的嗎??這溫度人都得化了吧…

看到君君一臉懵逼的樣子,大叔趕緊解釋,我們用的是華氏,跟你們不一樣

拿出手機一搜,原來,華氏100度大概37攝氏度,還好還好,不會化掉。

不過,從那時起,無知的君君覺悟了:出國要面對的除了語言的考驗,還有度量衡單位的虐待!

相信每一個留學生,都有一個被國外度量衡虐慘的故事。

就拿長度單位來說吧,君君一個在美國的朋友考駕照的時候,要填自己的身高。

但是拿到表格的時候,他懵逼了!他第一次發現,他連自己的身高是多少都不知道…

在國內,大家常用的都是米(m),釐米(cm),每次大家談到身高的時候,大家都會說170cm或者1米7。但是,米國人民,他們喜歡用英尺、英寸這些單位。(類似下圖)

於是他默默拿出了手機,搜索了一下「單位換算」,然後默默寫上了自己的身高:5英尺11英寸

寫完還不忘吐槽,明明180cm的大高個,換成英尺以後,怎麼莫名覺得自己變矮了呢?

講了身高,怎麼少得了體重?

很多留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歷,剛到國外沒多久,健身房稱個體重,瞬間哭了…體重飆升將近10斤?!

明明之前只有112斤啊,怎麼剛來沒多久,就變124了????

再仔細一看,後面的小標,是「lb」,原來是啊,1磅≈0.45千克,而124磅≈56kg。

還好並沒有長胖,真是嚇死寶寶了。

所以在外國,幫朋友代買衣服是一件很頭疼的事,當你把朋友的身高體重用cm和kg報給店員後,基本就是這個效果…

中國的菜譜總是被吐槽太「玄幻」,鹽少許、糖少許…嗯,這個少許到底是多少呢?

對於留學生來說,剛去國外的時候,看到老外的食譜也是同樣的感受:

cup?什麼樣的cup,才算一cup?還有tsp是什麼鬼?跟tbsp有啥區別?

我只想勤勤懇懇做個點心而已,不要難為我好嗎?

後來才知道,超市裡有專門的量杯,這樣的一杯就是1cup,具體是多少別問我,跟著刻度線來就對了。

勺子的種類竟然會有這麼多!!!

tsp就是teaspoon,下圖中間那個就是;tbsp原來是tablespoon,最左邊的那個。

不過知道這些又如何?食譜上寫的1/2tsp這個半勺…怕是要憑直覺來判斷了吧…算了,freestyle好了。

直到後來在超市發現了這個神器:

這些度量單位除了在烹飪上給留學生帶來困擾,連買東西都不讓你好過。

在網上買個牛奶吧…亞馬遜上一搜,這一盒豆奶是32盎司

盎司??又是個什麼神奇的單位,國內都是用毫升(ml)來表示的,看到這個盎司,完全沒有概念好嗎?

哎,又要請出萬能的手機來換算了…1盎司(美制)≈30毫升,32盎司大概960毫升。

除了用盎司,衡量液體他們還喜歡用加侖,開車的小夥伴都懂,每次給車加油的時候,油價都是按加侖來標價的。

而且,他們喜歡用一加侖汽油能開多少英裡(mile)來衡量車的油耗,而不是咱們國內常說的,一公裡燒多少升汽油

而一加侖大概就是下面這桶牛奶的量。

長度用碼,酒水用品脫,重量用磅…

一個破「盎司」吧,還要分什麼液體盎司,物體盎司,還有貴金屬盎司…真•玩死人的節奏啊~

被這些度量單位虐慘的孩子們一定很想知道,這些單位到底是怎麼規定的?據說,這是一個「以人為樣本」的開始…

最開始,1英寸的長度是「拇指的寬度」。

但是這不合理啊,每個人胖瘦不一樣,這1英寸的長度,豈不是因人而異了。

不合理那就改!於是,愛德華二世又提出了一個的方法,只是這個方法…

一穗大麥上最大的三粒麥子相接的長度」就是1英寸。

這個…怎麼感覺越改越不靠譜呢?你們這度量單位,也太隨意了吧…

一英尺是一隻腳的長度一碼竟然是亨利一世的鼻尖到指尖的長度

這,一英寸、一英尺、一碼看起來好像也沒啥關係啊,但是英國人為了省事,竟然強行規定了:

1碼=3英尺=36英寸,至於具體的數值嘛…就一言難盡了…

直到法國人提出了,以穿過巴黎的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為一米,才改變了這種狀況。

本來呢,美國人民是有機會改變這種度量單位的,因為美國第三人總統傑斐遜特地寫信邀請法國人前來普及公制單位

但是!!!

那艘載著「標準千克」樣品、開往美國的船,在加勒比海被海盜擊沉了。

於是,美國人民錯過了改用公制單位的最好時機。

(視頻來源:微博@動歷史)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單位,一些英國留學的小夥伴們表示,他們還經常遇到當地人講stone,grain,quarter…

不出國不知道,原來度量單位不同也能顛覆你的整個世界,很多時候,仿佛自己是個「外星人」。

而對於這種情況,留學生們也是褒貶不一。

有人很喜歡,覺得這樣的換算很有意思啊,仿佛進入了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

也有人表示,數學不學好千萬別出國!這些亂七八糟的單位換算,在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依然是一團漿糊啊!

生活在國外的你們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實用乾貨 香港你一定得知道的度量衡單位
    租房子時,站在地產中介門口看廣告,但不知道究竟房子有多大;逛家具,尤其是床板床墊的時候,看著標籤上的尺寸,還得找導購員問,這個究竟是幾釐米啊;甚至有人投訴,在藥房買花旗參,店員給稱「一斤」,稱完了才知道香港一斤並不是十兩!這都是因為沒有弄清楚度量衡惹的禍~說起香港的度量衡,也算是一部小歷史。因為香港的特殊殖民歷史,雖然國際單位制自1976年正式引入香港後,現時已成為了香港主流的度量衡制度。
  • 美國人堅持使用英制度量衡,造就了多少不便?
    而英制的話,大家應該也有所耳聞——包括表達長度的英寸/英尺/碼,表示質量的磅,和表示容量的加侖都屬於英制單位。這兩種度量衡系統佔據的範圍有多大呢?看圖圖片上紅色區域使用英制,黃色混合使用兩種,而藍色使用公制。
  • 美國人:不是我們數學差,是計量單位太奇葩!
    &nbsp&nbsp&nbsp&nbsp重量單位&nbsp&nbsp&nbsp&nbsp在美國超市,肉和菜都是按磅買,小一些的零食或者調料,是按盎司買。
  • 為什麼「英尺」和「腳」的英文都是「foot」? 度量單位與身體有何關係?
    英尺由此誕生了,1英尺=1foot。至今,大英博物館中還珍藏著用合金製成的長方形框子,空心部分即為約翰國王腳丫子的標準長度。1959年,美國將英尺的定義更新為0.3048米,現被稱為國際英尺。在1959年之前,英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值,英國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的人們曾用不同的長度來表示英尺(foot),但都接近現在的12英寸。
  • 翻譯之「單位轉換」篇
    很多人一看到數字,就頭疼,看到數字後的英制單位,比如英尺、英寸、英畝,就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英文中的單位轉換是翻譯中的細節問題,往往被大家所忽視。下面就簡單總結這些翻譯中常遇到的單位轉換的問題。在閱讀翻譯英美報刊時,經常會遇到英制單位的表達,比如英尺、英畝、盎司,大多數國人對於這些單位是沒有確切概念的。
  • 度量衡黑歷史|換算單位這件事我們真的是要謝謝秦始皇!
    是的,今天就是來討論這個問題的——在出國旅行中,你最常面臨的困擾是什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留言中把你的問題一一提出來,歡迎猛烈吐槽。前幾天在PO出歐美小朋友對夏令時的吐槽後(沒看的請戳這裡),一位現居美國的機靈的小夥伴留言說夏令時之外,最令她頭疼的其實是英制度量單位和國際標準度量單位的不統一。哈哈,於我心有戚戚焉。
  • 1盎司是幾湯匙?2張漫畫弄清易混淆的容量單位,孩子超好理解!
    一說到各種度量單位,孩子總是容易搞混,比如「毫升」和「升」。但小孩子就算知道了這些專用名詞,還是會問:到底是多少呢?其實小E猜大家都知道啦~1升 (liter) =1000毫升;1千升 (kiloliter) =1000升想和孩子一起做西點烘焙的爸爸媽媽,可能會在英文教程中看到用量杯、盎司來描述牛奶、麵粉所需的量,這些其實是美國和加拿大比較常用的
  • 誰說出國留學要帶一口鍋?我恨!
    今天烤鴨君就帶大家一起盤點一下出國最不用帶和必帶的東西,可以參考一下。有同學因為聽說國外的書和本子很貴,所以囤了許多裝在行李箱裡帶走。在英國買書本確實會貴上許多,即便是二手小說也基本上在10磅一本的價格。但是認真想想……帶了那麼多書本你真的會看會用嗎?
  • 戴爾老師說留學2——什麼樣的家庭可以考慮送孩子出國留學
    但他們選擇去英、美、澳、加這些國家,如果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這個階層基本屬於交了學費就沒有生活費,需要靠孩子打工解決。d. 家境不好(年收入10以內),也能出國。在以前這樣的家境被認為出國基本不可能,除非成績足夠優秀被公派留學。但是現在出國也是可以的,一種是通過選擇不同的留學國家,或者是靠獎學金、貸款,先工作自己攢錢出國。
  • 出國留學—畢業證如何公證?
    相信出國留學是很多人中學時期就有的夢想,另外隨著國民生活的發展,現在的家長能送孩子出國留學已經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了,很多學生在完成學業就出國留學了。但是在出國留學之前有一大堆的資料要進行公證:出生證明公證、學位證公證、成績單公證、畢業證公證、無犯罪記錄公證等,今天公事通就重點講講畢業證公證的辦理攻略流程。
  • 現在出國留學,是否為時已晚?
    2020年12月7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開幕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表示:要著力鼓勵出國留學,完善留學政策與服務,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在此前,教育部取消了《留學回國人員證明》,簡化了留學回國人員的辦事程序,方便廣大留學回國人員工作和生活。國家在疫情期間採取了積極的舉措來應對疫情對留學生的影響,鼓勵學生出國留學的同時,採取多項保障措施,為留學生留學生活以及歸國生活保駕護航。
  • 巴裡克黃金(GOLD.US):Q2初步銷售122萬盎司黃金和1.23億磅銅 有望...
    7月16日,巴裡克黃金(GOLD.US)發布公告稱,公司第二季度(Q2)初步銷售122萬盎司黃金和1.23億磅銅,以及初步生產115萬盎司黃金和1.2億磅銅。此外,2020年前6個月,公司的黃金產量為240萬盎司,已經完成公司全年460萬至500萬盎司指引的一半左右。
  • 王崧舟:1磅等於16盎司
    演說家話鋒一轉,接著說道:「我的確打算將這100美元送給你們其中的一位。但是,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情。」眾人看著演說家一臉的詭秘,不知其葫蘆裡究竟想賣什麼藥。只見演說家將這張挺刮的100美元來來回回地揉成一團,然後環顧四周問道:「現在,誰還想要這100美元?」眾人有的愕然,有的略顯憤慨,而有的卻依然把手舉過了頭頂。
  • 出國留學2+2利弊分析——高考二本生出國留學利弊功利主義分享
    出國留學2+2利弊都有啥?出國留學2+2項目靠譜嗎?2加2留學學歷認可嗎?留學2+2有沒有國內學歷?留學2+2第一學歷是什麼?出國留學2+2大學學費多少?全國正規的二加二大學國內有哪些?
  • 2021年出國留學規劃怎麼做?這幾個因素一定要考量!
    全球疫情形勢不樂觀,國際局勢複雜,仍在國外繼續學業的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健康風險、學習模式變化等挑戰……面對這些複雜交錯的因素,準備申請2021年出國讀書的中國學子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何理性規劃留學?
  • 出國留學的3大好處
    大學教育可以改變人生,為了獲得更多的經驗,專家建議出國留學。出國留學的優勢包括開闊的世界觀、外語技能和職業機會。美國古徹學院(Goucher College)教務長斯科特西布利(Scott Sibley)表示:「這對學生來說真的是一場變革。」「我看到學生們回來了,他們所經歷的成長,他們身上積極的變化,現在他們看到的更多,是美妙的。」
  • 《三十而已》結局曝光:王漫妮選擇出國留學
    這部電視劇終於迎來大結局: ——許幻山坐牢,顧佳離婚,小三全身而退——陳養魚和鍾曉芹重新墜入愛河——而王漫妮則選擇出國留學戲劇性地選擇了出國留學。 細查之下,發現大家diss的點在於「王漫妮都30歲了還出去留學,現實嗎?」 那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30+,這個年齡再出國留學,海歸回國就業究竟有什麼優勢?
  • 《以家人之名》賀子秋艱難決定出國留學,李爸一個動作虐哭多少人
    最終賀子秋決定出國留學,這樣就可以減輕李爸的負擔了,但怎樣和李爸開口呢?而另一邊,多年不見的賀梅再次出現,主演也是為了賀子秋出國留學這件事,是留勸他還是留他讓李海潮自己決定。賀子秋:我還是想去留學,但我想了想,我覺得挺好的。而且指導老師也說,如果有條件的話去留學,當然好了.......咱家之前沒這條件,所以我也就沒往這方面想。但現在覺得去留學可能好處比壞處多。一來,爸也不用承擔我大學期間的費用了,能給你減輕好多負擔呢!李爸:哪能有什麼負擔啊!咱家這也沒那麼困難的。
  • 教育部鼓勵出國留學,今後你願意出國留學嗎?
    近日教育部部長表示認為教育必須面向世界,將始終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著力鼓勵出國留學,完善留學中國的政策與服務。提高我們與世界的交流,當然我認為出國留學是提高自己水平的機會,但是如今這種背景下,出國留學還值不值?
  • 普通人家的孩子該不該出國留學
    留學已經不是大富大貴家庭的特色,我們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有機會選擇出國看看。但是很多人會有疑問,我該不該出國。那在這裡小佳同學給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 出國對於你家庭是個什麼樣的負擔,一年如果需要50萬,你們家的收入根本不夠,還得選擇賣房子來支持你的話。個人建議就不要出去了。因為這筆錢對於你來說,算是大數目。而回來除了你學的是,計算機,數學這類理工科專業,如果讀商科,金融,還不如考一個國內的兩財一貿來的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