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主角勢力,當然是曹劉孫代表的魏蜀吳三方,但是按照大家的理解和認知,書中有很多英雄名將,不屬於這「三國」中的任何一國,大家習慣稱之為「其他勢力」,這夥其他勢力的代表,自然是三國第一虎將呂布,而呂布成名於天下,應該是從他虎牢關大戰三英的故事開始的,在那時,他所效力的董卓來自西涼,所以,西涼軍一直是三國勢力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即使董卓和他的黨羽敗亡後,馬騰佔據西涼,一直是曹操重點防禦的對象,而馬騰之子馬超,更是呂布之後,數一數二的虎將。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西涼軍都是「其他」勢力的重要代表,特別是董卓死後,馬騰崛起之前,西涼軍由李傕郭汜等人掌控,他們佔據東漢朝廷數年,影響力不可謂不大。就連呂布都被他們打得四處逃竄,其實力可見一斑,而這一切變故,正是從呂布誅殺董卓開始的。
呂布在殺掉董卓之後,西涼軍立刻陷入了一種群「狼」無首的困境中,雖然呂布猶如一頭猛虎,但猛虎在群狼之中,無法立足是必然的,所以李傕、郭汜、樊稠、張濟這幾個董卓生前的重要將領,就挑起了以為董卓報仇為名的,跟呂布爭權奪利之戰。當然,他們也知道呂布的神勇,硬拼搶長安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在他們的謀劃之下,給呂布設下了層層圈套,現實李傕挑戰呂布,等呂布攻出來之後,李傕撤退,而後郭汜抄呂布後路,繼續騷擾,等呂布回來救援時,李傕再衝出來,這二人就像拉鋸一樣,讓呂布進退不能,而呂布想要擒殺李傕還不行,因為他退守在山上,在谷口安排下弓箭手,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堂堂的呂奉先,也沒有辦法衝殺進去。
可呂布這麼打來打去的,縱使他是鋼鐵之軀,恐怕也無法應付,更何況對手打還打不到,不打還被頻繁騷擾,就跟我們平時被蚊蟲滋擾的感覺差不多,單靠自己的力氣,肯定越打越煩,可是,就在這關鍵時刻,更大的問題出現了,樊稠和張濟二將,又趁著呂布跟李郭「拉鋸戰」的時候,直接撤離了主戰場,直撲守備空虛的長安去了。原來,西涼群狼的目的,就是將呂布越調越遠,而後讓長安失去他的保護,這樣一來,大漢朝廷已經沒有什麼抵禦的力量了,只剩下了司徒王允為首的一幹官員,以他們的才能,帶兵打仗肯定是不擅長的。
呂布一見這種情況,立刻撤兵回救長安,可是這時他的部下,已經人困馬乏,無心再戰,更麻煩的是,李傕郭汜一見樊稠張濟得手,立刻又合併一起,在呂布背後拼命追殺。只打得呂溫侯進退不得,他也知道大勢已去,這位被譽為漢末三國第一猛將,只能急急如喪家之犬,惶惶如漏網之魚,離開長安,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而圍攻長安的西涼群狼,理由就是殺王允為董卓報仇,討回公道,王允為了平息兵亂,最終也選擇了屈服,最終被李傕等人斬殺,而東漢朝廷,也進入了一段李郭掌權的時期。
應該說,董卓死後,西涼軍對付呂布這樣的故事經過小說加工後,肯定誇張了不少,但基本脈絡還是符合史實的。而且可能在不少《三國演義》迷眼中,這段故事並不是什麼太精彩的內容,但正是因為李傕郭汜的種種亂象,才最終給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從而也正式奠定了三國的基礎格局。因此,我們應該從這樣的故事中明白一點,可能有些事看起來不起眼,甚至不吸引人,但在我們周圍,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容易被忽略掉的細節,可能才是最終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