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後,西涼軍眾將畏懼猛虎呂布,對付他只能用一些特殊的辦法

2021-02-13 佚事歷史

《三國演義》中的主角勢力,當然是曹劉孫代表的魏蜀吳三方,但是按照大家的理解和認知,書中有很多英雄名將,不屬於這「三國」中的任何一國,大家習慣稱之為「其他勢力」,這夥其他勢力的代表,自然是三國第一虎將呂布,而呂布成名於天下,應該是從他虎牢關大戰三英的故事開始的,在那時,他所效力的董卓來自西涼,所以,西涼軍一直是三國勢力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即使董卓和他的黨羽敗亡後,馬騰佔據西涼,一直是曹操重點防禦的對象,而馬騰之子馬超,更是呂布之後,數一數二的虎將。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西涼軍都是「其他」勢力的重要代表,特別是董卓死後,馬騰崛起之前,西涼軍由李傕郭汜等人掌控,他們佔據東漢朝廷數年,影響力不可謂不大。就連呂布都被他們打得四處逃竄,其實力可見一斑,而這一切變故,正是從呂布誅殺董卓開始的。

呂布在殺掉董卓之後,西涼軍立刻陷入了一種群「狼」無首的困境中,雖然呂布猶如一頭猛虎,但猛虎在群狼之中,無法立足是必然的,所以李傕、郭汜、樊稠、張濟這幾個董卓生前的重要將領,就挑起了以為董卓報仇為名的,跟呂布爭權奪利之戰。當然,他們也知道呂布的神勇,硬拼搶長安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在他們的謀劃之下,給呂布設下了層層圈套,現實李傕挑戰呂布,等呂布攻出來之後,李傕撤退,而後郭汜抄呂布後路,繼續騷擾,等呂布回來救援時,李傕再衝出來,這二人就像拉鋸一樣,讓呂布進退不能,而呂布想要擒殺李傕還不行,因為他退守在山上,在谷口安排下弓箭手,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堂堂的呂奉先,也沒有辦法衝殺進去。

可呂布這麼打來打去的,縱使他是鋼鐵之軀,恐怕也無法應付,更何況對手打還打不到,不打還被頻繁騷擾,就跟我們平時被蚊蟲滋擾的感覺差不多,單靠自己的力氣,肯定越打越煩,可是,就在這關鍵時刻,更大的問題出現了,樊稠和張濟二將,又趁著呂布跟李郭「拉鋸戰」的時候,直接撤離了主戰場,直撲守備空虛的長安去了。原來,西涼群狼的目的,就是將呂布越調越遠,而後讓長安失去他的保護,這樣一來,大漢朝廷已經沒有什麼抵禦的力量了,只剩下了司徒王允為首的一幹官員,以他們的才能,帶兵打仗肯定是不擅長的。

呂布一見這種情況,立刻撤兵回救長安,可是這時他的部下,已經人困馬乏,無心再戰,更麻煩的是,李傕郭汜一見樊稠張濟得手,立刻又合併一起,在呂布背後拼命追殺。只打得呂溫侯進退不得,他也知道大勢已去,這位被譽為漢末三國第一猛將,只能急急如喪家之犬,惶惶如漏網之魚,離開長安,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而圍攻長安的西涼群狼,理由就是殺王允為董卓報仇,討回公道,王允為了平息兵亂,最終也選擇了屈服,最終被李傕等人斬殺,而東漢朝廷,也進入了一段李郭掌權的時期。

應該說,董卓死後,西涼軍對付呂布這樣的故事經過小說加工後,肯定誇張了不少,但基本脈絡還是符合史實的。而且可能在不少《三國演義》迷眼中,這段故事並不是什麼太精彩的內容,但正是因為李傕郭汜的種種亂象,才最終給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從而也正式奠定了三國的基礎格局。因此,我們應該從這樣的故事中明白一點,可能有些事看起來不起眼,甚至不吸引人,但在我們周圍,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容易被忽略掉的細節,可能才是最終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

相關焦點

  • 三國:董卓死後,王允為什麼拒絕西涼軍投降?他在害怕什麼?
    不過,李傕、郭汜等人在得知董卓被殺後,似乎並沒有反抗之心,《三國志·董卓傳》中的記載是,西涼軍「眾無所依,欲各散歸」,他們本來準備解散回鄉,但這時,總管朝政的王允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決定不赦免董卓餘黨,還準備讓和西涼軍有仇的關東軍(袁紹等世家門閥掌控的軍隊)去控制他們。
  • 董卓死後他的西涼軍團一分為四,哪一支西涼軍被曹操收編?
    漢獻帝初平元年,即190年,袁紹召集各方勢力,爆發了討伐董卓的戰役,一年後,董卓被孫堅擊敗,只能退守長安。在長安城中,董卓廣布親信,僭越禮制,用近似天子的服飾及車駕,呼召三臺。司徒王允設計反間計,挑撥大將呂布和董卓的關係,結果成功,初平三年,董卓被呂布所殺。董卓死後,局勢繼續陷入混亂中,其部下紛紛趕往長安,要為董卓報仇。
  • 《三國隨筆》:董卓與呂布
    因為朝臣們都知道董卓是個聲名狼藉的土皇帝,他帶領的西涼軍更是一群土匪,是不能成大事的,他控制洛陽靠的是軟硬兩手策略,也就是大棒加胡蘿蔔!  董卓知道,發了這筆意外的橫財得來的容易,失去的也會容易。為了確保自己控制洛陽朝廷,他需要擴充自己的勢力,招降納叛和拉攏官宦集團。而勇武的呂布和他帶來的強大并州軍,對他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讓他的勢力大增,為他解除了兵源不足的後顧之憂。
  • 《三國演義》董卓麾下十餘名大將結局有多慘?只有一人修成正果,其餘無一善終
    董卓的勢力至少有三個派系,除了自己的嫡系西涼軍之外,還有呂布的一部分并州軍和東漢朝廷的中央禁軍,實力不容小覷,他們在董卓死後各奔東西,除了段煨之外其餘結局都不怎麼好,那麼董卓死後其麾下十餘名大將結局有多慘?只有一人修成正果,其餘無一善終,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 文史宴:董卓其實是漢室忠臣,阻止了袁紹謀朝篡位
    董太師粗中有細首先,董卓通過弟弟董旻跟何進心腹吳匡的友好關係,收編了何進的舊部。然後,他對付當過并州刺史的執金吾丁原,執金吾是九卿之一,職責是率兵保衛京城,丁原的部眾來自與匈奴、鮮卑交戰的并州,兇悍程度不在西涼軍之下,不好對付,董卓就收買丁原的主簿呂布幹掉了丁原,把丁原的并州部眾也吞併了,這樣一來二袁就孤立了。
  • 王允為什麼拒絕西涼軍歸降?當時有多少人馬守城?這麼有自信?
    意思是殲滅董卓後,王允覺得再也沒有對手了,非常自傲。群臣集會時正襟危坐、面容嚴肅,御下甚嚴,群臣對他不再像以前那麼信服。董卓死後,他的軍隊主要由五個中郎將掌握。這五人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徐榮。其中段煨、胡軫、徐榮三人表示歸順王允,聽從漢獻帝指揮。董卓的女婿牛輔和董越卻拒絕歸順王允。可是兩人又火併,牛輔將來找自己商量大事的董越殺死,吞併了他的軍隊。
  • 漢朝董卓,有義子呂布和幾十萬西涼軍,為何死時沒人保護?
    獻帝當時年幼,他給自己封了一個最和皇帝近的位置,就是相國,有好多大臣們不服,就會被董卓當場殘殺,在當時幾乎沒有人是心服口服董卓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三國第一猛將,董卓的義子呂布。東漢末年有一個先帝在位時的大臣,叫王允,字子師。出任豫州刺史,勤政愛民,是先帝在位時的重要大臣。
  • 董卓與呂布是怎麼鬧翻的?
    只要吾兒奉先還在,董卓就可以高枕無憂。既可以在虎牢關前擋住諸侯的兵馬,也可以在身邊護住他肥碩的身軀。倆人一旦反目,董卓的大好頭顱也就掉了。在小說中,董卓和呂布的反目,是因為司徒王允利用一個漂亮的使女貂蟬,設計了一套連環計,結果讓這倆好色之徒,因為一個美女鬧掰了。這很合乎讀者的心理,因此,金聖歎口中的「女將軍」貂蟬,揚名天下。連環計比同樣是編出來的「三英戰呂布」的故事,還要家喻戶曉。
  • 王允除掉董卓後,為何沒能興復漢室,反而迅速敗亡呢?
    二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董卓被殺後,王允在如何安排和處理他的舊部時,反覆無常,態度極不慎重,而這正是王允最後走向滅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對於王允來說,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呂布也多次相勸。對此,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一個避免矛盾激化的辦法。固然董卓的部下中,有不少人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
  • 身為董卓智囊,他的第一謀士李儒的水準有多高?
    李儒,字文優,是董卓的女婿,西涼軍的智囊。西涼軍都是粗獷大漢,像李儒這樣的文人顯得鶴立雞群,那麼,作為《三國演義》中第一個出場的謀士,李儒的水平究竟如何呢?這是李儒首秀智謀,後來董卓掌權後,李儒還勸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並向董卓推薦了蔡邕,以上種種,都展示了李儒的政治才華。那麼,李儒的軍事能力又如何呢?畢竟,三國是戰亂年代,大多數人還是習慣用軍事謀略來衡量謀士的水準。
  • 身為董卓的智囊,李儒的水準有多高?
    這是李儒首秀智謀,後來董卓掌權後,李儒還勸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並向董卓推薦了蔡邕,以上種種,都展示了李儒的政治才華。那麼,李儒的軍事能力又如何呢?畢竟,三國是戰亂年代,大多數人還是習慣用軍事謀略來衡量謀士的水準。
  • 呂布死後為什麼曹操不霸佔貂蟬?
    當年呂布愛慕貌美的貂蟬,便多次拜訪王允家,王允看出貂蟬也對呂布有意,於是便心生一計,用貂蟬為引,讓呂布斬殺董卓。王允在答應呂布與貂蟬之間的婚約之後,在一次上朝的時候,假意向董卓示好,並邀請他來家中做客一起觀賞梅花,隨後讓貂蟬出來陪侍董卓,董卓天生好色,哪能經得住這樣的美人在旁邊遊走,便以天子要娶妾之名,霸佔貂蟬。
  • 「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的歷史造就了西涼軍的悍勇
    董卓挾西涼軍之威,鎮壓黃巾軍起義,名聲大振;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進京討伐十常侍,立下救駕大功;之後殺丁原廢少帝,擁立劉協即位,又弒殺少帝及何太后,獨斷專行,權傾朝野。王允設下反間計,利用呂布殺死董卓之後,其舊部李傕和郭汜集結了數萬西涼軍直攻長安,擊敗呂布殺死王允,劫持了漢獻帝和眾臣,東漢就此大亂。他們憑的是什麼?當然就是西涼軍。
  • 呂布殺丁原難言之隱 董卓給他的誘惑無法拒絕
    曾經看到一些人說,呂布不僅武功高強還文武雙全,因為他做過「主簿」,這純粹扯蛋,做主簿應該是呂布混的最鬱悶的崗位。那麼,丁原為什麼任用呂布為主簿呢?丁原,本出自寒家,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由此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給呂布一個主簿,而不是別駕、治中或其它武官。有了以上背景,就不難理解呂布的處境,就不難理解董卓為什麼能夠說服呂布而讓他殺掉丁原。
  • 呂布的武器真的是方天畫戟?《後漢書》:他其實是用矛的!
    接下來,咱們請方天畫戟自己來解釋一下,它和呂布其實並沒什麼關係。方天畫戟:呂布是個用矛的少年當年王允設計用美人計離間了呂布和董卓的關係後,呂布便逐漸倒向了王允陣營,決心加入剷除董卓的行動。心中有了決斷後,呂布和李肅等人便在宮中設好埋伏,打算趁董卓進宮時,伺機伏殺董卓。
  • 他是「孫武」後裔,斬華雄勝呂布,隨口一句還成了流傳千年的成語
    其實「孫權」之能絕不亞於其兄,這第一個原因就是帳下眾將,基本都是其兄舊部,孫權能以「空降君主」的身份保持東吳不亂,其實僅憑這一點已經足矣證明他的才智過人。在「討伐董卓」的戰役中,孫堅幾乎沒得到其他諸侯的幫助,說是他在與西涼軍單挑也不為過;在戰役之初「孫堅」就立下首功,怒斬西涼名將「華雄」,之後又屢次擊敗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尤其是擊敗「呂布」,雖不是單打獨鬥,但能擊敗西涼軍的頂梁柱,這對董卓的潰敗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孫堅」擊敗呂布在《後漢書》中也有詳細記載「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卓遣將胡軫、呂布攻之。
  • 呂布為何背叛董卓?
    當然除了褒獎之外,呂布身上的標籤更多的還是貶義和批評,例如流傳甚廣的「三姓家奴」就是用來形容呂布的,這句話出自小說《三國演義》張飛之口,由於呂布此人多次易主,反覆無常,因此這句話就是對呂布的尖銳批評。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呂布是怎樣的呢?他為何要反叛董卓,真的是因為貂蟬的關係嗎?
  • 三國演義中,董卓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都說他是三國最噁心的人?
    如果非要說董卓的特點,那就只有他的奸詐了,正面打丁原幹不過,就只有靠著反間計找了呂布這麼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 偏偏他還真就把呂布當做義子,估計也只有董卓這樣奸詐的小人,才會和呂布意氣相投,不過不得不說,董卓的西涼軍確實非常強悍,能控制朝廷這麼長時間,甚至面對十八路諸侯打得也不算太糟糕,好歹還能全身而退。
  • 貂蟬與董卓、呂布父子之間的複雜關係
    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