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人文精神。 我們的政治、體育、宗教、新聞、教育、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 結果就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
最近b站有個微電影《病人》很火。它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畢業作品,用誇張的手法敘述了在一個娛樂化的時代,到處都在提倡網紅經濟,而主人公王非同的夢想卻是當老師,他花了兩年的時間終於考到教師資格證,但父母卻質問他當老師有什麼出路。父母覺得他有病,於是他去了精神病院看醫生,並和醫生說:我真的沒病。
醫生卻說:不,你有病。然後醫生讓王非同按照他想的去做,去他該去的地方。他便去了學校,當他問班裡的學生長大後想做什麼時,所有學生都異口同聲回答:網紅。
一個學生覺得他講關於「怎麼建設美好的祖國」沒有意思,並講了自己現在想學的事情,所有同學都為他的發言喝彩。
王非同感覺這一幕非常的不解,為什麼現在的小孩變成這樣了。接下來的一幕更讓人難以置信,王非同上課的視頻被學生做成鬼畜視頻(以高度同步、快速重複的素材配合BGM的節奏鬼一樣的抽搐來達到洗腦或喜感效果的視頻)上傳並獲得千萬點讚量,於是被新聞播報。
大眾看到這個新聞都覺得不可置信,但他們不可置信的內容卻不是新聞播報方式的離譜、現在的孩子變得如何沒禮貌、猖狂,而是視頻上的老師有多滑稽。
看到這裡,我開始思考,是什麼原因讓電影中的社會變成那樣,真的是這個「娛樂網紅時代」的錯嗎?
被「祖安文化」侵蝕的校園,學生以滿口髒話為傲
「祖安文化」是以網絡粗口為核心的青年亞文化,是一種網絡庸俗文化。用天馬行空的詞彙構成粗暴的人身攻擊。
據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南京某初三班主任葛老師偶然注意到班上的學生在發生摩擦時常常飆一些「戾氣非常重的詞」。有些時候,幾個學生看表情、看氛圍都只是在交流、開玩笑,但口中的詞「髒得令人震驚」。葛老師問幾位學生,為什麼用詞這麼惡毒?學生不以為然地回答,他們只是在開玩笑,並沒有真詛咒父母,都是網上看來的「祖安語錄」。葛老師還發現,學生們有時還笑稱自己是「祖安男孩」「祖安女孩」。
這樣的「祖安文化」令人擔憂,這樣畸形的文化誤導青少年對何謂文明、何謂文化的價值的判斷。而當我們質問這些文化時,換來的卻是一句:「你懂個什麼?你什麼都不懂。」因為不能和他們一起沉浸在「祖安文化」中,在他們眼中,我們變成了「病人」。
大多數孩子的理想,變成了「當網紅」
說到網紅,大家可能很熟悉,不可否認,在如今的網紅中,有勤學苦練,感情真摯的人, 也有拍攝恬靜生活,宣揚祖國文化的人,都是經歷各種困難,才成就今日的成就。
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依舊有許多低劣的「網紅」正在浸染我們的生活。
有些未成年,年紀輕輕就懷了孕生下孩子,而在某短視頻平臺上,這些未成年找到了自己可以自豪的場所,在裡面,她們這些「網紅」通過日常曬娃,以及不斷強調自己生娃多、當媽早,從中獲得矚目,進而獲得生活的資金。
孩子迷戀網紅職業的同時,會把網紅想像成自己不用努力就可以獲得金錢的一種捷徑。於是他們開始倡導「讀書無用論」,開始迷戀一日三餐沒煩惱,開始渴望變成老粑(因為吃粑粑而紅的網絡紅人)。
網紅是能賺很多錢,網絡能讓你擁有「粉絲」,但是,你能成為網紅嗎?還是說要成為那種肚子裡什麼都沒有,就在那灌輸錯誤思想的「傳銷頭目」呢?
樹立正確的三觀
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為滅絕的文化。 ——邱吉爾
娛樂是小事,三觀是大事。「只要好好篩選好好引導,那就是不錯的大眾娛樂」這句話固然沒錯,但按照全民忽視篩選步驟的現狀來看,這句話更應該改成「未經篩選的娛樂文化,就不應該成為大眾娛樂。」
魯迅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不是讓中國青年一昧的發展新方向,飛蛾撲火般向上走,而是在棄其某些自暴自棄文化的前提下,有著抵制惡的思考,對於善和美好的追求發展的新方向。
只有這樣,才不會像電影的最後,為了不成為「病人」的王非同,只好選擇被那個娛樂至死的世界,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