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不下去怎麼辦

2021-02-14 陸小果同學

一小友今天問了我一個可愛的問題:「辣椒,有沒有哪本書是你死活讀不下去的?」等她說完,我倆相視一笑。肯定有啊,就像世間那麼多好東西,總有一些好是我get 不到的。自然,也有一些書,甚至是名著,我拿起過,卻始終沒能讀完。比如說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就算是我們自己的名著《紅樓夢》,我也是在大學三年級那年,整整讀了一個暑假,才勉強算是囫圇吞棗。

讀不下去經典,沒什麼可丟人的。別說是像我這種普通讀者了,很多作家也有自己讀不下去的書。2008年,《星期日泰晤士報》曾請多位英國作家列出自己的「最恨書單」,此單一出,令多少愛書人驚掉下巴。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司湯達、福樓拜等人的作品均位列其中。這說明什麼呢,不是每個人都能走進名著哇。名著雖好,卻不一定合所有人的口味。

有人覺得,死活讀不下去經典,凸顯了現代人的浮躁與急於求成。也有人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口味,不必過於強求。我倒覺得,歸根結底,閱讀是很私人的事。甲之蜜糖,也許恰是乙之砒霜。很多人眼中的文學大師,其實也有自己死活讀不下去的書。託爾斯泰就曾公開表示過,莎士比亞根本不懂得描寫人物,連第四流詩人都算不上。卡波特曾說凱魯亞克,「那不是寫作,那是打字」。伍爾芙說讀《尤利西斯》,前面兩三章令她「神魂顛倒,如痴如醉」,「但自從『墓地』一幕完結後,我就開始覺得無聊、困惑、惱怒、噁心,為作者無邊無際地寫一個大學生擠痘痘而感到頭暈」。

看吧,大師間也存在鄙視鏈,大師的作品都會被其他大師鄙夷。像我輩凡人,讀不下去經典就更不必羞愧。「毒舌」毛姆就說過:「不論學者們對一本書的評價如何,縱然他們眾口一詞地加以稱讚,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興趣,對你而言,仍然毫無作用」。大佬的潛臺詞就是:別人都說好的,你要是不覺得好,那就是狗屁。重要的不是外界如何說,而是每個人要在浩瀚的書海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構造自己的閱讀羅盤。

另外,在讀書這件事上,毛姆還提供了一個建議:也許有時,你無需放棄整本書,而是要放棄某些過於冗長的篇幅與段落,也就是學會跳讀。這條建議簡直不要太贊,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大段大段或是很多章很多章的景物描寫或是社會風俗描寫,觀其大略之後,跳讀吧。

讀自己喜歡的書,真的可以廢寢忘食。反過來,讀自己不感興趣的書,那就是味同嚼蠟了。想來,小友們讀不下去經典和名著,是「緣分未到」。是的,人和書也講「緣分」。要是你和某本書無緣,即便老師、朋友一再推薦,你也讀不進;有時試著硬讀,卻總覺得不過如此。如果有緣,即使你錯過它千百遍,最後它還是會進入你的世界,進入你的內心。而這份緣,強求不得。也許是一句話的引發,也許是一個生活片段的勾起。都有可能。

無論採取何種閱讀方法,親近、享受適合自己的書,才是最終目的。我們所嚮往的,是通過閱讀,「給狹窄的心,一個大的宇宙」

這些話,也許小友未必會看。我還是固執地把自己淺陋的想法表達出來。我仍然希望,不時會有一段文字、一個觀點輕輕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無法與人言說的喜悅,就如同不知哪一陣風捎來的花香,捎來的小小的卻是最真誠的感動與滿足。

還記得在語文課上,學《竊讀記》,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你是在書裡長大的,也是在愛裡長大的。」我真誠地希望我們也是這樣。

相關焦點

  • 讀書的時候,內容很無聊,讀不下去?3個方法幫你走出閱讀困境
    看書的時候,如果覺得一本書的內容很無聊,壓根就看不下去,是直接放棄閱讀,還是硬著頭皮讀完?相信很多人都會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如果直接放棄,覺得對不起買書錢;如果硬著頭皮讀下去,既沒有什麼收穫,也浪費了時間,很是糾結。遇到這樣的問題到底該怎麼做?結合自己幾年的閱讀經驗,我分享3個方法,幫助大家走出閱讀困境,從書中收穫更多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
  • 《紅樓夢》讀不下去怎麼辦?給你幾個小建議
    首先,你要明確自己嘗試讀《紅樓夢》的目的是什麼。讀書有很多的目的,有人為了娛樂消遣,有人為了增長知識,有人認為讀書是一種精神的享受。2、面對《紅樓夢》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是不是感到頭疼,傻傻分不清。貼一張人物關係圖,讓你一目了然。3、讀一讀名家對於經典的解讀。可以聽一聽《蔣勳細說紅樓》有聲書,了解蔣勳對紅樓夢的解讀,對美學的闡述。
  • 讀書讀不下去?看看這一部紀錄片:讀書是普通人逆襲最好的出路!(附視頻)
    讀書讀不下去?
  • 當一個負債纍纍的中年人,感覺自己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怎麼辦?
    當一個負債纍纍的中年人,感覺自己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怎麼辦?那麼,當一個負債纍纍的中年人,感覺自己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怎麼辦呢?我這裡提幾點建議供參考。讀書讓一個負債纍纍的中年人去讀書,似乎有點雞湯的味道,但確實是一個很好緩解壓力的辦法。對於書籍的選擇,可以是一些專業書籍,可以是一些雞湯文,也可以是一些名人傳記等等。有時候一本書能改變人的一生,特別是一個人在迷茫痛苦的時候。
  • 孩子不愛讀書怎麼辦?牛順兒來支招!
    除了每晚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故事書,每到周末涵涵還要和奶奶一起去書店看書,看到特別喜歡的書就讓奶奶買,然後帶回家認真的讀、仔細的讀。每當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詞就問爸媽,有時候還去學校問老師。(這個痴迷讀書的小傢伙,誰不喜歡呢)用真心澆灌花,就會有馨香的回報,用真心種樹,就會有碩果的回報,用真心讀書,就會有知識的回報。孩子給予書一份痴情,書報答孩子七分智慧,還有數不清的快樂。問題來了,你家孩子喜歡讀書嗎?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這對於致力於終身讀書的人興許並不構成問題,他們終將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也算不得什麼問題,他們讀書多半靠別人引導;老年人則可能還有那麼大的好奇心和讀書興趣的怕也不太多,讀書能力,至少是目力和記憶力,到老年也會大不如前了。所以,金克木總結道:「書讀不過來的問題只怕主要是從二十幾歲到五六十歲以知識為職業的人的煩惱。
  • 農村俗話說:「讀書讀書讀老鼠」,「讀老鼠」是什麼意思?
    1、讀書很勤奮為了天下成名,寒窗苦讀,容易讓人想起三更半夜挑燈。已是夜深人靜之時,讀書之人依然在「」苦讀。唐朝顏真卿的《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子時讀書,可看到老鼠身影,聽到老鼠聲音,因此人們就把讀書勤奮的人稱為「讀老鼠」。還有一種說法,讀書人反覆地翻閱書本,結果書翻得破爛了,就像是老鼠啃噬過一樣,真是讀書破萬卷,形容讀者非常用功。
  • 讀書三問(讀什麼、怎麼讀、為什麼讀)
    讀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讀什麼書(what),怎麼讀書(how)和讀書為什麼(why)。在北京批評有些人時常說:「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大學生要讀書,要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基礎上繼續讀書。終生學習,這是地球村發展所需要的信念和習慣。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我看來,讀書行路各有千秋。在科技發展的今天,足不出戶走天下已成為事實,但我們這代人還是喜歡將真實和虛擬世界加以區分。
  • 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歡(排斥)英文怎麼辦?我覺得啟蒙進行不下去了
    連最愛的小豬佩奇也只肯看中文版不肯看英文版」……每當這個時候,家長就十分挫敗,覺得英文啟蒙繼續不下去了。然後問我怎麼辦? 我們先不談「怎麼辦」的問題,先來談談怎麼避免。基於我的經驗,有幾點建議:1、 儘量早接觸。
  • 女人讀不讀書,過的是兩種不同的人生
    我讀小學的時候,每次放假回家,來我家串門的親戚朋友看到我在寫作業,就會跟我的父母說:「女孩子,識幾個字就差不多得了,她長得水靈,總能嫁個好人家;」「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嘛,最後不是要結婚生孩子帶孩子的嗎?」但是我媽卻不以為然,她在我小時候跟我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不僅要好好讀書,而且要努力讀書,要考出去,看到外界的世界。
  • 父母為了我更好地讀書,拼命加班掙錢,心疼父母怎麼辦?
    父母為了我更好地讀書,拼命加班掙錢,心疼父母怎麼辦?個人感覺如果真的心疼父母的話,你就應該更好地把書讀好,讓自己學有所成回報社會,等父母老了好好地孝敬他們。對於這個情況,作為孩子就更應該體貼體諒父母的心理,既然心疼就更應該拿出誠意來為了父母也為了自己的將來,更加努力的學習,看看我們的父母受苦受累拼命掙錢那麼不容易,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更加孝敬他們,去為他們做點什麼!等到我們長大成人學有所成了,到那時父母已經老了,我們就應該把對父母的恩情轉變到實際行動中來,去好好的孝敬他們,關心關愛陪伴著他們。
  • 讀書筆記:《我讀:讀書,讓我們不再孤單》
    主講人梁文道品味獨到,是廣為人知的「說書人」,他興趣廣泛、涉獵頗廣,每一本書都經過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後形成了真實而中肯的評論,沉穩客觀地把各種思潮、社會文化熱點與你私享,讓你領略讀書的美好,在獨處時亦不會孤寂,獲得心靈的慰藉。
  • 新課堂 | 高中必讀、高考必考了,教師們該拿「死活讀不下去」的《紅樓夢》怎麼辦?
    《紅樓夢》這本書,喜歡的人手不釋卷,但不喜歡、讀不下去的,也大有人在
  • 讀書對普通人有多重要?為什麼說只要讀不死,就往死裡讀
    關於讀書,前兩天看到一個網友說過這麼一段話:農村,甚至是城市工薪階層的孩子,你要相信讀書是你唯一併且可靠的出路,只要讀不死,就往死裡讀,素質教育,那都是給富人看的,是給富人孩子錦上添花用的。今天我們暫且不討論教育的問題,我想分享一下讀書學習這件事本身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和影響。供大家參考。讀書是強大自己成本最低,而且見效最明顯的一個途徑通過讀書學習,讓自己通過知識強大自己,從而讓人生獲得改變。對於廣大的普通人來說,是成本最低,而且見效最明顯的一個途徑。
  • 筱青讀詩詞:四時讀書樂(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南宋亡,翁森立志不仕,隱居授學。元世祖至元年間(1271-1294),於仙居東南崇教裡自建安洲書院,以朱熹白鹿洞學規為訓,堅持以儒術教化鄉人。從學者先後達八百多人。安洲書院(現為安洲書苑)雖然經七百年的世事變遷,但是一直流傳至今。
  • 梁文道訪問黎智英 怎樣讀書?讀什麼書?
    黎:我會看書,例如A Tale of Two Cities、Pride & Prejudice。梁:但你當時只有十多歲,又缺乏正式教育基礎,一開始便看這些書,對你來說也挺艱深的。現在我看見很多學生讀書,往往翻了幾頁便看不下去了。黎:我21、22歲時身在紐約,寄住在一對猶太人夫婦的家裡。有一晚,我跟他們到一個律師家中聚會,整晚我都在罵xx黨,那時罵起來沒甚麼知識。
  • 《文心》來教給你如何讀那些讀不懂的書
    這是一本不單單教中學生的書,也是一中學教師的書。朱自清高度讚譽此書,「將讀法與作法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取譬,切實易行。」書中解決了我們讀書過程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比如遇到讀不懂的書怎麼辦?中學生樂華和爸爸枚叔就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 新一年,讀書,「讀勝」
    搜訪圖書的任務,他代你負擔,只要他摸清楚了你的路數,一有所獲,立刻專人把樣函送到府上,合意留下翻看,不合意他拿走,和和氣氣。書價麼,過節再說。在這樣情形之下,一個讀書人很難不染上「書淫」的毛病。(見《宋稗類鈔》)赫隆曬書我們如今的圖書不這樣名貴,並且裝訂技術進步,不像宋朝的「蝴蝶裝」那樣的嬌嫩,但是讀書人通常還是愛惜他的書。新書到手,先裹上一個包皮,要曬,要揩,要保管。我也看見過名副其實的收藏家,愛書愛到根本不去讀它的程度。
  • 數字閱讀讓讀書不再孤「讀」
    原標題:數字閱讀讓讀書不再孤「讀」   新華社西安4月23日電(記者蔡馨逸)打開陝西省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進入「蛀書蟲」活動頁面,家住西安市雁塔區的劉媛為自己和女兒各挑選了一本書,參加「蛀書蟲挑戰賽」。
  • 讀屏本是「零食」 讀書才是「正餐」
    大洋網訊 隨著電子書、有聲書的出現,紙質書似乎變得不像之前一樣惹人喜愛了。開一盞暖燈,翻一本好書,有人依然在堅持非紙質書不讀的習慣;帶著隨身書庫,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有人愛上了電子書;左手電子屏,右手拿著書,有人不做選擇,兩者都要;聽一本好書,與文字產生新的連接,有人愛上了聽書……關於讀書介質的選擇,小編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