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鰲鼓溼地:15位社區夥伴如何創造出238餘萬元新臺幣的生態旅遊產值 商業生態

2021-02-19 商業生態

年少時,跟隨爺爺、父親在還是自然灘地的海邊抓魚、抓鰻、抓貝,學習做一名「討海人」時,蔡金露沒有想過,半個世紀後,他用的各種漁具——有爺爺、父親做的,也有後來自己做的——會被他再次當作「寶貝」,珍而重之地拿在手裡。此前,這些早期漁具因為時光流轉、捕魚技術現代化,已經在雜亂無章的倉庫裡塵封多年。沒有被處理掉,只是因為蔡金露的一分不舍。


普通鐵皮搭出來的普通倉庫裡,蔡金露的「早期漁具博物館」琳琅滿目:晚上出海用的電石燈、勾竹蚶的鐵絲、挖蛤蜊的耙具、捕鰻苗的網具,防雨的蓑衣、一家人洗漱的面盆架……這些物件大都舊舊的,帶著時光的痕跡。在蔡金露的認真解說下,早期討海人日常生活的一幕幕,以及他們與自然相處的樸素智慧,開始活靈活現於眼前。


 

解說時,六十多歲的蔡金露上身穿著一件米色背心,一邊繡著「鰲鼓溼地森林園區解說員」字樣,一邊繡著他的名字。在周邊小區裡,還有14位居民和蔡金露一樣擁有這樣的背心,他們的共同身份不言而喻。

 


15位社區夥伴

238餘萬元新臺幣產值

 

臺灣嘉義縣東石鄉,正值秋雨,登上海堤,一側是暗藏洶湧、渺茫無際的臺灣海峽,一側是水澤、草澤、森林、魚塭錯落分布,時有水鳥撲騰而起,祥和一片的鰲鼓溼地。站在堤上,可以明顯看到堤內和堤外的水位落差之大。


▲ 堤防下的公路,左側是鰲鼓溼地,右側是堤防,內外水位落差超過兩米

 

落差超過兩米,林火文指出。他和蔡金露一樣,是一名生態解說員。遙指遠處海面灰濛天際下的一道沙線,他介紹,那是外傘頂洲,這道海外沙洲,擋住了外海的風浪,為東石舄湖內的養蚵業提供了穩定的養殖環境,同時也保證了這裡海岸的安定,然而,近年來,它卻有消失的風險,因為岸上的建設不當導致供給這裡沙源正在日少一日。


▲ 林火文在堤防上進行解說。解說員導覽時會用到的雙筒和單筒望遠鏡、三腳架、「小蜜蜂」擴音器都是解說員自己購置的,背心、帽子、解說員證、急救包、解說圖片輔具和各色圖鑑,則由當地林區管理處配發

 

說到這裡,年近天命之年的林火文語氣中透著擔憂。誰又能想到,如今對鰲鼓溼地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了如指掌,時刻以溼地保護為己任的他,年輕時曾一度是雁鴨的黑夜殺手,最高記錄一個晚上捕獲200多隻雁鴨,銷往餐廳,進帳十幾萬臺幣,直到1989年臺灣頒發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他才停止捕鳥行為。「這就是因果。」林火文坦然道。


 

四年前,林火文、蔡金露和其他來自三個小區的一些居民參加了鰲鼓溼地森林園區的解說員培訓課程。課程有室內外課程、實習課程和採訪課程,學習內容包括動植物、溼地保護等環境知識,當地的歷史文化知識,以及解說技巧等。經過300多個小時的系統培訓後,15位社區居民完成了考核,被認證為園區的生態解說員。

 

這批解說員,如今是鰲鼓溼地生態旅遊的中堅力量,他們和三個小區裡願意從事生態旅遊產業的經營者們,組成了一個策略聯盟,致力於共同推動生態旅遊,促進溼地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環境教育及社區永續發展。蔡金露的早期漁具展示和解說,就是策略聯盟的一員,除此之外,還有休閒魚塭、社區解說、當地特色的餐廳等。



▲ 鰲鼓溼地生態旅遊策略聯盟的成員之一的「方舟休閒魚塭」是主人陳文賢利用回收廢棄物,如漂流竹、漂流木、廢泡棉、廢木材及天然材料,如臺灣海棗葉、白茅草,一點一點,慢慢手工打造出來的。魚塭平時會開展各類各具特色的環保教育活動

 

此外,三個小區還採取單一窗口機制,即由這個窗口對外統一報價、接受遊客的生態旅遊預約服務,對內統一分派任務,解說員、休閒魚塭、餐廳等按照順序輪派,以避免不必要的惡性競爭。


▲ 四股社區的蔡淑麗是自己小區解說的解說員之一,也以志工的身份一力承擔起了鰲鼓溼地生態旅遊單一窗口的工作

 

根據臺灣嘉義林區管理處(以下簡稱「嘉義林管處」)提供的數據,2013到2016年間,依託園區的人文和自然資源,三個小區一共創造了238萬餘元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51萬元)的生態旅遊產值。臺灣嘉義林區管理處是園區的主管部門。

從絕對數字來看,這個產值並不高,但考慮到創造它的15位社區夥伴所在三個小區的現狀——總人口不到2000、常住人口老齡化嚴重、長期以種植和養殖為業、生產力低,考慮到它的內涵——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和地方產業升級,這238萬餘元臺幣的意義絕不止於它的經濟層面。嘉義林管處的副處長楊瑞芬也表示:「我們也不求多,做自己能力所及,慢慢再去強化,未來設施如果更完備,相信產值會持續成長的。」

原本觀望的一些當地居民看到新產業的活力,也陸續表達了加入的願望,不少人期待透過生態旅遊活化的家鄉,可以吸引年輕人回來,留下,把這個生命力延續下去。

 

看到這裡,你一定好奇,過去幾年裡,在這片土地和這些人身上演繹的改變到底是怎麼樣發生的?是誰在其中發揮魔法棒的作用?這裡的社區生態旅遊機制設置的背後又有什麼不一樣思考?故事,要從需要從他們腳下這片土地的變遷說起。

因「廢棄」而來的美麗溼地



 

60年前,位於臺灣嘉義縣東石鄉的鰲鼓溼地還是一片天然灘地。1964年,隨著臺灣糖業公司在此築堤造地,經過10年抽水洗鹽,改造土地,試種水稻牧草,開展農耕、畜牧和水產養殖,這裡搖身變成了一塊兼營農林漁牧的繁榮地。然而,好景不長,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入侵,部分土地開始鹽鹼化,無法耕種,80年代的幾次颱風衝破了海堤,倒灌進來的海水也讓水產養殖業不得不停頓。於是,在經歷了短暫的人造繁榮後,因為無法再滿足人類的耕作、養殖需求,鰲鼓溼地被「廢棄」了。

 

意外,也是驚喜的是,少了人類的幹擾,這片被「廢棄」之地迎來了另外一種繁榮: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紛至沓來,這裡逐漸成為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的鳥類棲息地。

此外,2001年開始,臺灣糖業公司配合政府的平地造林計劃,大面積植樹造林,使得這片溼地周邊的地貌和生物也更加多樣化了起來。2009年,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將這裡的1470公頃地劃設為鰲鼓溼地森林園區,以環境教育和溼地保育為主要發展定位。


▲ 截止2016年7月,鰲鼓溼地歷年曾記錄到57科265種鳥類(佔臺灣鳥種總數超過40%),另有蝶類25種,哺乳類14種。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是鰲鼓溼地最多鳥類棲息的時候。我們到達鰲鼓溼地的前一天,今年的第一隻鸕鷀剛剛來到鰲鼓,準備度冬。

▲ 鰲鼓溼地森林園區規劃願景,園區內有溼地、沙洲、魚塭、造林地、農業區等複合地理景觀

 

不過,這樣一個因政策而立的園區遭到了當地社區的質疑:這只是你們林務局的森林園區,跟我們當地沒有關係!這迫使嘉義林管處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園區和當地社區、當地人到底有什麼關係,有沒有可能在進行環境教育和溼地保育的同時,也推動地方產業的發展,利益當地社區?

 

於是,在2012年的春天,園區正式開園前半年,嘉義林管處在園區內的三個小區(鰲鼓小區、四股小區、港口小區)裡開始了為期3年的「鰲鼓溼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推展輔導計劃」,並邀請專業輔導團隊進場,幫助社區盤點當地特色生態旅遊資源,培養生態解說員,並建立起了當地社區生態旅遊的基本職能和相關制度。

正是有了這樣一番動作,才有了三個小區在生態旅遊方面的合作,以及他們共同挖掘的第一桶金。


陪伴社區成長的「拼命三郎」

 

在臺灣,政府部門在工作中如果需要和當地居民進行對話,推進社區營造時,通常都會委託第三方機構介入。除了仰賴第三方的專業知識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藉助第三方作為對話的緩衝帶。四年前,嘉義林管處邀請到了賴鵬智和他的野Fun生態實業公司。

 

這位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的前秘書長,在40歲謀求職業生涯轉型時,恰逢中華鳥會秘書長出缺,雖然薪水差企業一半以上,他毅然接受投入生態保育行列的契機,擔下秘書長一職。2002年是聯合國定的「世界生態旅遊年」,臺灣生態旅遊協會應潮流於2001年而生,他又受邀轉任這個協會的秘書長。但是,一旦工作就必然全身心投入的他,不到兩年,腰椎出現問題,一度需要躺著來處理事務,還因此被協會理監事調侃為世界上工作最舒服、躺著幹的秘書長。


▲ 野Fun 生態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前秘書長賴鵬智

 

後來,腰椎病情惡化到開刀治療,手術後賴鵬智遵循醫囑,退下了秘書長的位置,轉換為協會監事的身份。隨後,他成立了野Fun生態實業公司,繼續深入研究與推廣生態旅遊。而無論是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上,賴鵬智的「拼命三郎」本色一如既往。培力鰲鼓溼地社區生態旅遊期間,也是如此。三年裡,他和野Fun公司只接這個案子,經常往返在臺北和嘉義之間。

 

培養在地的生態解說員,是三年社區培力的重中之重,因為生態旅遊沒有解說員在講述當地人和環境的故事,也就失去了應有的環境教育功能。

 

面對平均學歷高中程度,對生態知識不甚了解,離開學校多年的當地學員,為了重啟他們的學習熱情,並激勵他們堅持下去,賴鵬智想了各種各樣的方法。除了在課程設置深思熟慮,儘量不和居民日常的重要事宜衝突外,賴鵬智還購置了珍貴的鳥類圖鑑鼓勵大家,並且非常有針對性地區別設置獎項,以擴大激勵的覆蓋面。

另外是師資。「師資很重要。我不一定請大學教授來講課,我不是在拼老師的學歷陣容。因為部分教授講的話,地方居民不一定聽懂。我請的大都是民間團體的專業人士,這些專門看鳥的人,他們看鳥的功夫,比大學教授還要好,知識也是一流的。而且他們本身就是從業餘到專業,懂得民間語言。」賴鵬智說道,如果課堂上出現不可避免的專業知識,全程陪伴的他會隨時進行翻譯和補充,碰到不太會閩南話的講師,他還會將課程內容轉成閩南話,讓地方居民更容易理解。

 

在課堂之餘,賴鵬智還花了大量時間,拜訪村長、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等,跟他們泡茶,聊天,博感情。「有感情,見面才溫情,作為政府和社區居民之間的橋梁去做溝通的時候,才會比較好講話,另外,在聊天裡面,你也可以了解到社區中人跟人之間的種種關係。」

 

正是這樣,賴鵬智和他的團隊陪伴、引導、激勵當地學員在三年裡投入了大量的時間來參加各類學習,從一開始可能什麼都不懂的生態小白,成長為就連大學教授都要驚嘆的生態解說員。鰲鼓社區的黃月英原本是一名家庭主婦,生活圈子狹窄,現在的她不僅能夠帶遊客解說溼地,而且還利用當地的自然材料,創造出了很多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工藝品,儼然已是一名民間藝術家。


▲ 黃月英和她的作品《鰲鼓鳥地方》。作品的一些材料是她在巡守期間撿來的,比如落葉、鳥羽等。

三年輔導結束後,賴鵬智以長期志工的身份,繼續為鰲鼓溼地的生態旅遊出謀劃策、傳播推廣。「我們林務局賺到了,社區賺到了。」楊瑞芬笑道。事實上,嘉義林管處在輔導過程中的支持和投入,也不可或缺。


▲ 臺灣嘉義林區管理處副處長楊瑞芬,她手裡拿著介紹鰲鼓溼地的紀錄片和書籍

 

賴鵬智提到一個細節,他們在輔導期間,組織了數十場的社區公眾論壇,讓當地居民通過討論的方式,探討自己家鄉的生態旅遊要如何發展,這樣的論壇都是安排在晚上的,林管處的人員經常放棄自己的下班時間,積極參與進來,和社區居民常常一討論就到十點之後。大約也是政府部門的這種踏實的態度,讓一開始遲疑、觀望的社區居民,開始選擇相信,並真正地投入吧。

 


8萬餘元新臺幣的社區回饋金

 


 

這是賴鵬智自己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在輔導鰲鼓溼地社區生態旅遊過程中,可以看到他對這個定義的踐行:生態旅遊的參與者具有巡守、監測和回饋的責任和義務。

 

每年,鰲鼓溼地的解說員在解說之餘,需要無償巡守溼地或環境監測36次以上,再加上規定的回訓時間,才能獲得第二年的解說員資格。巡守內容包括觀察溼地環境的變化,勸導遊客不當行為,通報非法釣魚、捕魚的行為等。

 

資源監測是為了保證生態旅遊涉及的自然資源或人文風貌不為旅遊活動所幹擾和破壞。隨著專業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升,解說員開始逐漸承擔起了鰲鼓溼地生態旅遊指標動物資源監測的一部分工作,作為政府部門的專業監測的民間補充。2014年,鰲鼓溼地的解說員們還開始參與到了國際保育物種黑臉琵鷺的監測,5名解說員至2016年春天,一共拍攝到了20隻到臺灣度冬帶有環志的黑臉琵鷺,並在國際監測平臺「標記黑臉琵鷺信息系統」上完成了133次的信息上傳。賴鵬智表示,這在臺灣是黑臉琵鷺所分布的小區中的第一例。


▲ 林火文拍攝到黑臉琵鷺。自從當上生態解說員,他也發展出了新的愛好——拍攝鳥類,衝印出來的一本本相冊,既是留念,也是很好的解說材料

 

小區福祉的考慮則體現在了策略聯盟的「回饋金制度」上。如果一名解說員進行一次1~3小時的解說,收入1500元新臺幣,其中的200元新臺幣需要作為回饋金,用作單一窗口的行政費(80%)和東石鄉環境保育和社會公益基金(20%)。其他生態旅遊經營項目同樣如此設置了相應的回饋金比例,像餐廳和休閒魚塭是每次營收的3%。

 

回饋金比例的設置大有講究。「跟政府抽稅一樣,你不要抽到人們唉唉叫,很痛,那他就不想繳稅,想逃稅了,這樣的稅制會失敗。所以,餐廳收入3000塊(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640元),我們只抽90塊錢(新臺幣,折人民幣約19元),這樣對經營者來講沒有負擔,他也覺得自己在參加公益行動,這樣的回饋金制度就可以繼續做下去。」賴鵬智表示,回饋金制度目前基本上是象徵意義,離實質對地方有經濟上的公益回饋還早,但重要的是現在要把這個象徵意義建立起來,而且大家樂意遵守。

 

所以,東石鄉環境保育和社會公益基金的累積速度並不快,至今才8萬餘元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1.7萬元)。不過,雖然數目不大,三個小區已經開始認真討論如何使用這筆回饋金,有人提出用於小區的老人身上,但到了哪個年齡算是老人(因為小區人口普遍高齡),大家仍在討論中。三年社區培力的效果,由此可窺得一斑。


攝影/劉春蘭

******


溼地是什麼?它可以是沼澤、河流、灘涂、湧泉,也可以是人工開鑿的梯田、池塘。正因為它如此變化多端,我們很少深刻地體會到,溼地是和森林、海洋並行的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是我們的「地球之腎」,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然而,在過去的經濟快速發展中,太多的溼地,遭到侵佔、破壞、汙染,然後消失。

 

9月2號到9月10號期間,《商業生態》記者跟隨臺灣環境資訊協會所策劃的交流活動,從臺北一路南下高雄,參觀學習臺灣地區在溼地保護方面的社區營造、綠色保育市集、環境信託、理山生態等經驗。

鰲鼓溼地是有關此行的第二篇報導。更多其他報導,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商業生態」,查看歷史消息。

臺灣溼地行系列文章

1、在這個不一樣的市集上,和田裡的動物對話,反思有機農業 | 商業生態


相關焦點

  • 鯤鵬生態夥伴嘉年華展翅灣區:以開放開源探索場景創新,助力生態...
    作為DevRun鯤鵬開發者系列沙龍中的一場重磅活動,本場沙龍聚集了來自各界的領導嘉賓、行業精英、學術專家及鯤鵬計算產業的上下遊合作夥伴,緊緊圍繞廣州「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的孵化創新和應用示範作用展開,從產品適配、技術轉型、商業推廣落地等維度,呈現鯤鵬凌雲助力生態夥伴的商業價值實踐,探討數字時代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 大美臨邑歡迎天下客,臨邑縣休閒生態旅遊
    一環:一條環城綠道,賽道功能分別為馬拉松賽道、自行車賽道;四區:由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自然劃分出四個主題區塊,運用雕塑彩繪牛詮釋犁城文化。環城慢行生態綠廊集綠色生態、健康運動、產業聚集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描繪綠擁臨邑、書畫水鄉、水潤犁城的魯北畫卷,打響「百裡漫花堤,芬芳繞臨邑」的靚麗旅遊名片。
  • 商業項目與新興品牌如何聯合打造「生態共同體」?
    面對這樣的消費環境,如何滿足主流消費群體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已經成為實體商業應對消費升級的關鍵。同時,隨著購物中心的競爭加劇,品牌同質化嚴重,購物中心都在積極引入各種新興有潛力的品牌,且催生了一大批發展勢頭迅猛的人氣新興品牌,新興品牌成為購物中心眼中的「香餑餑」。     那麼,品牌同質化嚴重背景下,購物中心如何保持核心競爭力?購物中心與品牌如何聯合打造商業消費「生態共同體」?
  • 打造中原生態水城 漯河又一溼地公園「亮相」
    漯河西城區水韻花溪溼地公園一景最近,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准,漯河市西城區水韻花溪溼地公園成功創建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為漯河市增添了一處獨具特色的旅遊網紅打卡地。水韻花溪溼地公園是漯河西城區18公裡環城水系中的重要節點之一,也是漯河市打造中原生態水城的重點工程,溼地公園內被設計成桂花段、桃花段、櫻花段、紫薇段、海棠段5個主題植物帶。東北側高崗區域為古城遺址公園,與月灣湖公園、小南湖溼地公園融為一體、互為補充,共同構築一個500餘畝的溼地水景公園,是漯河市目前最大的水生態公園。
  • 坪山聚龍山生態、溼地公園
    兩個公園 一個叫聚龍山生態公園 一個叫聚龍山溼地公園 兩個公園位置相近一起介紹 生態公園佔地近1700畝 溼地公園佔地總面積約
  • 新竹生態旅遊觀光園項目
    2009年被確定為全省第一批擴權強鎮試點鎮;2011年被授予全國環境優美鎮;2016年被授予中國生態魅力鎮;2017年創成省級優秀旅遊鄉鎮;2018年榮獲中國森林文化小鎮稱號;廟首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U旅行 感受別樣深度臺灣村落生態-親子遊~
    確實是,讓U醬帶您開展一段避開傳統的臺灣旅遊行程:【深度·生態·樂園·純玩·品質】體驗獨特的臺灣新玩法,讓您和孩子在遊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各位貴賓攜帶好本人身份證原件按時抵達約定的地點集合(深圳機場),在領隊帶領下搭乘豪華客機直航寶島臺灣。
  • 復興區:生態修復 精彩「蝶變」
    打造生態修復的「範本」 站在「清渠如許」景觀的最高處,看城市中水從峰頂經過層層淨化,最終達到排放標準,流入西湖溼地;在「芳草尋鶴」景觀節點,看如何對原生態溼地環境進行保護;在「浮光攬月」景觀節點,看乾涸斷流的沁河如何重新被打通,煥發出往日風採;在「青山畫卷」景觀節點,看原有堆積的礦渣如何換填,變身臺田花海…… 9月16日,河北省第四屆(邯鄲
  • 臺灣「桃蛙源」(上):地震過後,村民發現村子裡原來有那麼多「寶貝」
    這個地方就是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社區,經過16年的打造,這個昔日挑米的途經之地已成為名聲在外的「桃蛙源」,年收入達1.3億新臺幣。一年過後,邱富添發現,忙碌了一整年,總收入卻只有12萬元新臺幣(約2.4萬元人民幣)左右。「這可怎麼養家?」第二年,邱富添索性不再打理麻竹筍,在村裡通過網絡進行炒股。邱富添原以為,自己接下來的人生,大概就是這樣度過了,但轉機發生在他回村的第三年。1999年9月21日,臺灣遭遇了百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地震,造成2400多人死亡,11000多人受傷。
  • 如何搭建並運營優質的社區生態?
    在社區產品中,運營的角色是全方位地對社區生態做搭建與落地,在這個過程中運營人員關注的不只是零星幾個數據指標,而是全局思考社區生態的建設與發展。經過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實踐和思考,我逐漸開始理解為什麼說做社區會比其他類型的產品更難。因為社區是一個系統,是一個生態,它更複雜,更多變,因此對於從業人員的要求也會越高。
  • 林長制: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
    楊亭村每年茶園產值超百萬元,旅遊收益突破500萬元,勞務用工收入超200萬元。   各地示範區先行區積極創新探索。安慶市在全國率先編制林長制規劃,開展林長制地方性立法,探索「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全面構建林長制服務平臺。滁州市選擇5個國有林場創新國家儲備林投融資模式,探索建立國有林有償使用機制、森林資源監測管理機制。
  • 生態「三業」工程 讓美麗風景變美麗「錢」景
    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滎經)社區,新建的旅遊小鎮帶動村民生態就業。在大涼山,核桃是脫貧致富「金果果」,全州超過90%的貧困村都發展了核桃產業,48.6萬貧困人口靠核桃脫貧;在秦巴山區的華鎣,油樟成為產業脫貧的引擎,貧困戶參與土地流轉和投工投勞,戶均年增收突破兩萬元;在烏蒙山區的興文,依託竹海資源發展生態旅遊,貢獻GDP約5000萬元。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
  • 騰訊AI加速器三期|同程集團吳志祥分享:AI如何在旅遊場景創造商業...
    同程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吳志祥為到訪的騰訊產業生態合作夥伴CEO詳細復盤了同程面對巨頭如何抓住四次流量機會,在市場站穩腳跟。此外,吳志祥也分享了年初疫情給旅遊業按下暫停鍵後,同程集團過去300天的行動部署,並與騰訊產業生態合作夥伴共同探討了旅遊行業的AI智能化探索。
  • 被7.6級地震摧毀,重建後年收入3000萬,臺灣「垃圾村」靠青蛙建成生態產業體系
    如今的桃米村,有32家合法民宿、36位生態解說員、13家餐廳,還有富有深度的生態遊線:特產茭白筍農事體驗、DIY黃金青蛙粿、Pizza製作體驗……這場地震造成了2400多人死亡(失蹤),受災人口達到250萬,桃米村距離震源只有30公裡,369戶中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直接震出個「桃米坑」。 開始震後重建後,NGO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開始協助桃米社區進行重建。
  • 白城大安嫩江灣國家溼地公園:生態名片 熠熠生輝
    嫩江灣國家溼地公園是嫩江因地勢轉折東南而形成的天然港灣溼地,距城區僅 1 公裡,面積 36.5 平方公裡。1992 年建成以來,一直發揮著城市綠色屏障的重要作用。然而,受乾旱氣候影響,嫩江水位逐年降低,灣內泡沼溝塘幾乎全部乾涸,動植物種類銳減,大片灘涂被農民開墾成耕地,導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態環境逐年惡化。 2015 年,嫩江灣溼地保護提升工程開啟。
  • 臺灣鄉村:找回人與土地的感情連結
    新埔鎮氣候乾燥少雨,每年9月到12月會出現「九降風」,這樣自然的地理與天候條件,完全符合柿餅製作過程中的曝曬、乾燥及脫水等條件,所以才能製作出口感十足的「新埔柿餅」。新埔柿餅每年生產約130萬斤,產值高達1.3億元新臺幣。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 【海北州】生態之州美如畫 全域旅遊繪新景
    全域旅遊串聯起海北州美景無數  海北藏族自治州文化旅遊資源富集,多樣性的地理地貌、豐富的民俗文化構成了海北包括溼地、草原、雪山、林海、峽谷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光和多彩的人文景觀。2020年8月,剛察縣、門源回族自治縣和海晏縣入選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2020年,剛察縣晉級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祁連縣完善旅遊基礎設施,通過整合旅遊資源、重點開展精品景區建設、提升旅遊服務等工作,延長旅遊產業鏈條,自2016年至2019年連續四年實現全州接待旅遊人數、實現旅遊綜合收入分別增長15%、20%以上。
  • 濱海溼地 連接海陸的生態屏障
    濱海溼地的生態功能濱海溼地是海洋與陸地之間寬闊的生態過渡帶,兼具海、陸生態特徵,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許多近海海洋生物棲息地和繁殖地,是候鳥遷徙的「中轉站」,還是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緩衝區,濱海溼地不僅是眾多水生動植物的家園,也在人類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銀星智能生態合作夥伴大會,匯漫天星光謀生態共融
    疫情年公司收入突破10億,向合作夥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銀星智能董事長葉力榮表示,未來兩年內公司銷量將突破300萬臺。億歐發現,銀星智能高速發展背後,離不開其與眾多夥伴的生態共融關係,公司平衡多方和諧共生的經營秘訣何在?生態共融理念下,銀星智能在業內首創了OPM商業模式,這一模式究竟如何賦能公司以及掃地機器人行業發展?
  • ...守護溼地遺產系統謀劃生態布局 黃海溼地以最美姿態閃耀世界舞臺
    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說,鹽城堅決扛起保護黃海溼地的國際責任,嚴格履行《世界遺產公約》,加快溼地保護修復,退耕還溼、退漁還溼,盡最大努力恢復生態原真性和生物多樣性,讓黃海溼地始終以最美姿態閃耀世界舞臺。申遺成功一年多來,在生態保護,特別是遺產地保護和管理上,鹽城不斷作為,不僅充分釋放世遺品牌效應,而且系統謀劃城市生態布局,發展溼地生態旅遊,呼籲推進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和沿黃海城市帶建設。去年,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區域保護地聯盟成立,鹽城市申遺辦(鹽城市溼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當選聯盟秘書處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