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政治傳播研究中心首屆論壇的演講。作者開篇即指出,今年全國宣傳部長會議提出新理念,將對網上的新型知識分子,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作者分析了網上所謂的「左翼」「右翼」輿論,強調「網上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性,建議消除兩翼的「職業網友」,讓他們從邊緣回歸主流,避免「越邊緣、越激進」的情況。同時,作者也指出網際網路糾偏的重要性,應繼續打擊謠言和利用「標題黨」抹黑主流的行徑。】
對基於網際網路的新型知識分子,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是今年全國宣傳部長會議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這體現了政府對網絡管理也是社會管理的一種新姿態,承認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他們藉助網際網路對政府的公共治理提出批評,提出建議。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藍皮書》2008年中國網際網路輿情分析報告中提出,在中國已經出現了一個「新意見階層」,這就是主要依託於網際網路產生的階層。中央統戰部提出在市場經濟發展起來後,出現了「新社會階層」,即5000萬在非公經濟企業中投資和做高管的人群。如果說「新社會階層」是新興的民間經濟力量,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同盟軍;那麼在新聞宣傳、意識形態、社會管理領域的「新意見階層」,就是公共治理、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依靠力量,至少是「統一戰線」可以爭取的同盟力量。
論壇博客:思想的梳理,情感的沉澱
早期的網絡輿論發源地是論壇/BBS、博客,那時候網絡信息載體不像今天的微博、微信這樣激情四濺,動輒擦出思想的火花,甚至個人的恩怨。論壇/BBS以人民網的強國論壇、海南的天涯社區為代表;博客作者有兩位代表性人物:韓寒和柴靜。
央視主持人柴靜至今還堅守在博客,微博上的帳戶都是假的,我認為她的人文氣質也不適合微博言論場。柴靜去年寫過一篇博文,針對微博熱議的醫患關係、醫鬧、弒醫事件,從歷史角度回顧一百多年前杭州廣濟醫院,對醫患關係做出思考。這張照片很震撼,當年在杭州廣濟醫院一個中國的小患者與蘇格蘭醫生雙方行禮,這是我們理想的醫患關係。
100多年前的老照片,時任廣濟醫院院長的蘇格蘭醫生梅藤更在查房時遇到小男孩,一老一小鞠躬致意
柴靜在博客寫道:患者將自己的生命交到你的手中,你就必須全心的給他仁愛,一絲不苟的對他負責,無論他吃進去,吐出來還是拉出來的,你都必須仔細觀察,從頭負責到腳。另一方面,病人也對護士報以毫無保留的信任和尊敬。她講了我們傳統的行醫理念:「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在今天喧鬧的網絡輿論場上,對常常是帶血的醫患關係熱點輿情,柴靜做出了非常冷靜的人文思考。
再看韓寒,雖然近年來他的聲音日趨平淡,2013年初他在微博談了微博微信「雙微」的得失,對今天的微傳播文化輿論場的思考給人啟迪。他說,微博讓新聞不再封鎖,讓言論更加自由;但同時也讓我們自身虛妄。如果哪天說句什麼話或者摘錄了一個段子,轉發了幾萬,就會覺得滿大街都在傳頌你的名句,趕上個什麼事件,人們總是情不自禁的投身其中,而且會以為塔克拉瑪幹的仙人掌都在討論此事。如果你沉迷在微博微信中,你收穫的全是情緒。如果你想保持客觀冷靜,甄別各種信息的真假,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反而是和朋友的一次長談,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兒的一次外出,更加觸動人心。所以他主張微博微信固然不錯,但不要輕視我們的日常生活。
現在的輿情與韓寒走紅時已大相逕庭
我覺得,柴靜和韓寒都代表早期網友一種相對的人文態度,不像今天的微傳播時代這麼浮躁。早期的BBS和博客,是一種思想的梳理,情感的沉澱,它具有個性化的表達,披露內心的聲音。比如博客,相當於一個開了鎖的日記本,相當程度上還是自言自語,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居多。而現在的微信朋友圈,更多的是秀生活,是活給別人看、寫給別人看。所以我主張,在微博微信時代不要丟掉博客,用博客為微博療毒。某種程度上,今天的微傳播是有一定毒性的。
微傳播:越是邊緣化,越是激進化
這是微傳播時代的最新數據。微博客帳號12億,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每天發帖2.3億條;微信帳戶6億,其中境外帳戶1億,微信日均發送160億條。微信沒有取代微博,但至少勢頭壓倒微博,它的傳播量是非常恐怖的海量信息。而QQ日均發送量60億條,都超過了微博。手機客戶端日均啟動20億次。
今天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網絡輿論生態,一方面實現了知情權、表達權的均等化,任何一個農民工都可以在微博上指點江山;但另一方面,它讓邊緣文化也能登堂入室。在微博上那些激進的左翼網友、右翼網友,在相當程度上是被社會主流生活摒棄了,處於無法與政府對話也無法在報紙電視臺等傳統媒體表達的邊緣化狀態。很多極端的網友越是邊緣化,越容易激進化。
另外,能不能這樣說,在網上,海量信息價值密度是不均勻的。博客的思想價值密度相對較高,高於BBS,更高於微博客。微博客言論的價值密度最低。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網絡表達,帶有表演化的痕跡。我最近去臺灣旅遊有這樣一個強烈感覺:從大陸報導中感覺臺灣政治太亂,但我參觀了臺北議會後,發現藍綠兩黨議員其實都帶有相當程度的表演痕跡,在議會辯論後,在議員辦公室可以稱兄道弟,還可以一起去喝啤酒。當然,我對臺灣的了解很膚淺。我感覺今天網友的表達,無論左翼右翼,其實在相當程度上帶有一些表演的痕跡,專業素養欠缺,趨名逐利傾向嚴重。
另一方面,網絡平臺的包容度,我感覺微博客最低,遠遠低於BBS和博客。今天網際網路上信口開河、好勇鬥狠的痕跡比較嚴重。政府加大網際網路治理力度後,網絡社群抱團取暖的傾向非常厲害。至少現階段還並沒有實現把左翼右翼激進的聲音完全打壓下去,中道理性的聲音凸顯出來。實際上,我感覺今天在微博上,左的更左,右的更右了。
網際網路並不必然導向公民社會
比較兩個事件:彭宇案和當年的潘曉來信。有人覺得南京彭宇案導致中華民族倒退了五千年,老人跌倒不敢扶。但這是一個被誤讀的案件,南京政法委後來披露,彭宇的確就是撞倒徐老太的那個人,不是因為見義勇為被徐老太一家敲詐,但是更大的問題出在鼓樓區法院的判決書。法院不是根據查明的事實,而是根據人性惡的推斷,認為:「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社會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後,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實經過並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院,然後自行離開,但被告未作此等選擇,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這個被誤讀的彭宇案,加上法院不當的判決理由,讓大家對社會道德失去了信心。
今天網際網路上的議論多為事件導向,缺少對公共話題持續、理性、深入的討論。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今天的網絡熱點不如當年《中國青年》雜誌發起的「潘曉討論」(人生觀討論)。當年是圍繞一個公共議題持續的討論,各方都動了感情,但同時又是非常克制理性的討論。無論主張人生價值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都不像今天在微博上把對方貶為「腦殘」或者貶為「帶路黨」。
今天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網絡輿論場,某種程度上使智力遞減,戾氣遞增,不是一個很理性的討論問題的課堂。一方面它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另一方面這種討論不容易凝聚成理性的社會認知。正如《中國青年報》一篇評論分析:很多人在網際網路上是聽一半,只理解了四分之一,零思考,卻做出了雙倍的反應。
網際網路一方面擴大了公共空間,但另一方面很可能以微博微信微傳播為代表,又壅塞了公共空間。網際網路上網友無節制、無規範的網絡討論,並不必然導向公民社會的成長。有些時候還會使一些暴力的氣氛蔓延,甚至汙染了中國傳統文化雍容大度的大國風範。
「意見領袖」與體制的合作性或對抗性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正在做一個網絡社群的研究,從幾百位活躍網友中,對今天的網絡社群意見領袖試圖做一個梳理。我們想能不能從這麼幾個價值觀維度做一些分析。第一,對文革的態度;第二,對市場經濟的態度;第三,對憲政和普世價值的態度。這三方面是價值取向的分析,再增加兩個維度:第四,是不是參與熱點個案,還只是學理上的批評和表達;第五,有沒有網下行動。
這裡關鍵「網絡意見領袖」與體制之間的關係,他們與體制的合作性、建設性,或者對抗性。體制的邊界在哪?我覺得不是眼前的某個具體的管理政策,能不能說就是兩條邊界。第一條邊界,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包括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1982年憲法、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第二條邊界是去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議。據此,分成「淺左」、「深左」、「淺右」、「深右」。我主張慎用「左翼極端派」、「右翼極端派」。如果一定要這麼劃分,極端左翼、極端右翼只適合於行動派,就是有網下挑戰社會秩序的表達。有一些學者,你可以把他劃為「深右」,但我不同意他是「右翼極端派」,因為他是純書生、純學者,沒有任何網下的行動。
網上左翼的聲音略佔上風
在各種網絡社群中,有這麼幾類值得深入研究:
一類是草根民粹。近日播出的電視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研究輿情反饋如果只限於微博採樣,結果是非常不樂觀的,我注意到對改革開放批評的意見居多,這與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看,有一個「沉默的大多數」,改革開放的受益者覺得沒有必要再為這個事兒說些什麼。在微博上更為活躍的是左翼網友,特別是政府加大網際網路治理力度以來,右翼的聲音受到削弱,左翼網友的聲音超過一半。在微博帖文中,很多下崗工人認為自己在改革中經濟利益受損,貪官和外國資本家受益,因而把「改開」(改革開放)妖魔化了。
所以我主張對網絡輿情的監測,且不說「大數據」,還是要基於較為完整的數據,代表社會各階層的輿情數據。
再如圍繞釣魚島和南海問題與周邊國家的摩擦,如果我們只從網際網路上採樣,會發現主張開戰的聲音居多,但我不相信這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民意。中國民眾的主流民意還是擁護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前年9月15日、16日、18日三天反日遊行中,出現了針對日系車主和日貨商店的打砸搶燒行為,參與者主要是通過QQ群、QQ空間來表達和串聯。網際網路管理平時比較糾結的可能是微博,微博上偏激的聲音較多,實際上微博多知識分子,是坐而論道,沒有多少現實的社會威脅。倒恰恰是QQ群裡邊,農民工、城鎮貧民,尤其是農民工二代和城鎮貧民二代,有較強的行動能力和組織性。
像西安用U型車鎖重創日系車主的「農民工二代」,河南南陽人,家境極其貧困,在西安做外牆粉刷工,吊在西安外牆上兩年,幾次從外牆上摔下來,差點摔成腦震蕩。所以他對今天的貧富差距極為不滿,曾經趁人不備在項目經理的奧迪車上撒了一潑尿,事後覺得很爽。他在反日遊行中的表達,有多少是民族訴求,有多少是民生訴求,還值得推敲,恐怕更多的是弱勢群體對社會分配秩序不滿的一種表達。
我覺得,不要低估網絡輿論場上左翼的聲音可能還略佔上風。去年知識界網友比較關心憲政問題,在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上有關憲政的帖文219萬條,議論紛紛,但這是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民意呢?同樣在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上,有關民生問題,老百姓關注的就業、養老、住房、醫療的帖文是憲政帖文的十倍乃至幾十倍;而中高收入階層關注的生活品質問題,如養生、保健、美容、會所的帖文也是憲政帖文的十倍乃至上百倍。這說明,在知識界關心的憲政之外,還有兩個更龐大的民意底盤。
知識界一度熱議憲政,連軍事愛好者趙楚、藝術家嶽路平和性學家李銀河都曾談論,但普通人並不關心
草根民粹的社會影響力,據我個人判斷,至少顯性的部分超過了自由派。對他們能不能做一個概括,他們主要是市場經濟的失敗者,在改革中利益受損,而不徹底的市場改革導致社會收入差距過大,讓他們耿耿於懷,憤憤不平。以下崗工人為主體,抵制市場改革,懷念計劃經濟,懷念「文革」。他們也激烈地反對官員貪腐,同時質疑「公知」賣國;有較強的行動欲望,有較高的組織能力,更多的是一種利益驅動、情緒表達,缺乏理性的思考,缺少系統的政治訴求。更多的是借用「老路」的計劃經濟、「文革」時期的語言,很容易被左翼網友蠱惑。
第二大網絡社群,是今天的左翼網友。他們對市場經濟持否定態度,高舉公平的旗幟,對百姓的感召力要遠遠強於自由派網友。他們主張整頓吏治和肅貪,但是又有很強的人治情結,懷念「文革」、懷念毛主席,理論底色是「文革」教科書。專業化程度極低,但是政治嗅覺極高,鬥爭意識強烈,否定「公知」,排斥文化層面的對外開放,相當程度上是利用了中國百姓對國外情況的信息不對稱,所以能夠蠱惑公眾。另一方面,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左翼網友實際上也處於社會邊緣狀態,他們與政府部門的對話渠道很少,內心極為期待被政府所重視和吸納。
右翼網友的智商優越感徒增民眾反感
再一類就是右翼(不一定含褒貶),對現實社會政治狀況的批評與左翼網友略同,但開出的藥方不一樣。他們對公共權力與公共機構有深深的不信任,信奉個人自由,呼籲激進政改,但是缺少可操作的途徑,建設性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在話語策略上,一些網絡上活躍的「公共知識分子」,不適應網際網路帶來的話語權均等化,對民眾有過強的智商優越感和道德潔癖,因此激起了民眾、民粹強烈的疑慮甚至反感。
再一個類別是體制內網友。今天行政官員的知識化、專業化程度很高,體制內網友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專業素養。在政務微博中,很多體制內網友誠懇地與網友對話,有當年電影《天雲山傳奇》《淚痕》中「文革」後官員體察民瘼的那份誠摯。他們從十年浩劫中大徹大悟,像《天雲山傳奇》中羅群妻子最後一封信的呼籲:「我只希望你不要做一個阻撓歷史前進的人。」體制內網友大多具有這樣的道德反省和良知。當然他們在體制內外有可能都顯得比較另類,也比較尷尬。
消除職業網友,從邊緣回歸主流
對意見領袖的治理,提幾個建議:
1. 經濟上給出路,消除「職業網友」。有的活躍網友,一邊開餐館、開網店,一邊在網上發表公共事務的看法。我覺得這是「網絡意見領袖」非常好的生存之道。如果他沒有一個穩定的職業,純粹成為一個職業網友,心態可能不會是很健全的。我覺得網友首先應該是市場經濟、市民社會環境中一個生活有尊嚴、有安全感的人,這樣在網上容易理性發言。我對網友的一個基本觀感:越是邊緣化,越是激進化。
2. 引導網友從「自媒體」回歸職業媒體,為他們在報紙上寫文章、在電視臺亮相提供機會。這樣,即便是比較激進的網友,也會較為理性的發言。我們嘗試過把一些激進的自由派網友拉到《人民日報》寫文章,發現只要他意識到是在給執政黨中央機關報寫作,全局觀、大局觀表現得不在黨報記者之下。
3. 為網友提供與政府對話的機會,用體制和主流政治生活來吸附邊緣,引導他們「多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拜訪民主黨派時提出的希望,我想這也適用於今天的「意見領袖」。
如何做強做大主流輿論?
最後,如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有以下幾點想法:
第一,本屆政府的議程設置非常漂亮,「八項規定」讓黨風政風煥然一新,「史上最強勢中紀委」反腐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對執政黨的信心。網友感慨共和國要特別感謝「三位優秀員工」,即領頭人「習大大」,決心以改革代替刺激的李總理,鐵腕反腐的王岐山書記。本屆政府提出「中國夢」,對大飛機的宣傳,對青奧會和北京申辦冬奧會的宣傳,有利於在年輕人中培植民族自豪感。特別是借烏克蘭危機設置議程,反對激進「西化」,應該說從宣傳策略上是比較成功的。
還有,在薄熙來、王立軍「唱紅打黑」擾亂中國法治後,最高人民法院沈德詠副院長在《人民法院報》寫了一篇有歷史意義的文章《如何防止冤假錯案》,提出要建立「法律人共同體」,認可律師是「法律人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形成訴辯對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訴訟格局。對於「死磕派律師」伸出了橄欖枝。
伴隨網絡民意的興盛,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做出積極回應;以@人民日報 為代表,黨報、國家電視臺等主流媒體也前進到新媒體輿論場域,打造「網絡國家隊」,改變網上的輿論力量構成。我們黨已經初步取得了網上輿論工作的主動權、主導權。
《人民日報》兩年前寫過一篇評論,引用專家的公式:社會穩定=政治制度化÷政治參與度。當前網際網路讓老百姓的政治參與熱情高漲,如何維持社會穩定有兩個辦法:第一,打壓政治參與熱情,縮小分母;第二,擴大制度化的參與渠道,放大分子。人民日報給出的選項是做大分子,代表了體制內清醒的聲音。
第二,為網際網路糾偏,有幾個方面工作要做:
①繼續管好「大V」,對其中造謠傳謠的個別人依法打擊,但「網絡意見領袖」的聲音更多的還是人民內部矛盾,沒有群眾的「意見」,何來「意見領袖」?對他們要做好「網上統一戰線工作」。
②管好門戶網站的「標題黨」。商業門戶網站不能自採原創新聞,但是可以轉載傳統媒體的報導並重新做標題,為了吸引眼球,經常斷章取義,上綱上線,聳人聽聞。比如,《人民日報》最近有篇評論《裸官治理,應有跟進動作》,肯定了廣州的裸官治理措施,要求各地跟進。為了客觀公正,評論加了一句鋪墊的話:「裸官當然不一定是貪官,甚至完全有可能是一個優秀幹部,只是梳理落馬貪官,不難發現裸官和貪官之間存在轉換關係」,黨報要求嚴懲裸官。這完全是一種體制內的凜然正氣,但是一些門戶網站斷章取義,標題改為《人民日報:裸官不一定是貪官,有可能是優秀幹部》。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標題黨」戰術,抹黑黨報。
③管好媒體微博和媒體微信。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大多中規中矩,但是現在開設了媒體微博和媒體微信,發聲經常不謹慎,傳播了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放大了某些偏激乖張的邏輯。
④管好傳統媒體。無論網上存在什麼亂象,傳統媒體要成為把關人,用新聞專業精神來對衝網上的偏激聲音,為網上的信息去偽存真,為網民的情緒扶正抑偏。我覺得,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閘門大一點,中央網信辦的網絡輿論壓力就小一點。
再一點,我主張「意見領袖」要有謙抑的精神。從輿情監測中,我們發現,媒體人和律師這兩類「意見領袖」經常成為網上「議程設置」者。一方面他們維護輿論監督,維護司法公正,但另一方面一些人也顯得好勇鬥狠,有違新聞專業精神,有違法律專業精神。
對今天的公民、網民,尤其是年輕網民,則需要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幫助他們鑑別網絡信息的真偽,避免被網絡偏激情緒牽引,有損健全的公民人格。
解決好大學生就業關係長治久安
第三,也是最後一點,談談大學生就業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本屆中央政府非常強勢,一方面打擊貪腐,央企高管降薪,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打擊「特殊利益集團」;另一方面也拒絕「邪路」,對激進的知識分子訴求做出嚴厲的姿態。「中國夢」的民意基礎在哪裡?我覺得需要做好國民新生代的工作。今年全國727萬大學畢業生,他們是中國夢的主力軍,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京師範大學說的。總書記今年「五四」還在北京大學說過,這代大學生將全程參與「兩個一百年」,即建黨100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年,親歷「中國夢」的兩個歷史裡程碑。所以,如果解決好大學畢業生的工作,「中國夢」就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歷史上的社會動亂,相當程度上是大學畢業生或秀才、讀書人工作和生活無著,邊緣化的知識分子成為社會動亂的領頭人物,從洪秀全到孫中山,莫不如此。包括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袖,大多是邊緣化的知識分子。從吊絲到蟻族,一個國家的青年知識分子群體,如果長期處於邊緣化的生存狀態和社會心態,有損年輕人對社會、體制和國家的向心力。如何給大學生以職業的安全感,社會的溫暖感,國家的歸屬感,關係到我們的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一篇輿情觀察中,進一步提出大學生是「中國夢」的「青年近衛軍」。穩住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就夯實了「中國夢」的民意基礎,奠定紮實的民眾擁戴和社會穩定和諧。
(作者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這是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政治傳播研究中心首屆論壇的演講,根據演講速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