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津人的吃,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煎餅果子、包子、炸糕、麻花……這些美食知名度高,外地人來天津是非吃不可。
可真要提起天津衛的麵食,還得從烙大餅講起,雖然它看似普通,也沒有網紅身份加持,可這東西絕對算得上是天津衛的「美食祖宗」。
這話說出來肯定有人說是小題大做。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天津人對大餅的重視其實早就深入骨髓了。
遠了不說,往天津人最愛的相聲裡找,煎餅果子再有名,我能想到的就是《糾紛》裡丁文元那句「您了受累給買兩套煎餅果子行嗎?」。
可這烙大餅提起來是沒完沒了:
「二他媽媽,給我烙倆糖餅!」——高英培《釣魚》
「一會拿上來給你們看看,娘娘給皇上烙得發麵餅」——馬三立《黃鶴樓》
「烙點螺絲轉兒餅,撕著吃還解悶兒!」——馬志明《報菜名》
「初一的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高英培《論吃》
「你這叫烙餅卷炸丸子,架炮往裡打!」——馮鞏《暖冬》
……
天津人對大餅為嘛對大餅如此重視?
其實這和天津千百年的漕運文化有關。
早年天津作為南北糧賦的中轉站,大量的碼頭工人聚集在這裡從事體力勞動,吃飯自然必須以快捷、實在為主,即便一手拿著食物往嘴裡闖,另一隻手也不會影響幹活。所以你您看煎餅果子、包子、炸糕,這些天津名吃無一不是既易果腹,又易攜帶。
別看天津大餅是平民食物,就覺得它簡單低端,其實做起來,一點不比其他小吃裡面的學問少。
首先是得加燙麵,二是得用密封的劑子擀成,這樣面軟水分大。烙的時候也不像其他地區一樣喜歡加蔥、撒鹽。咱只抹一層薄油,為的是能散出蒸汽,好分出層次。
就因為這層油,餅在鐺上一翻個就能迅速膨脹,而夾層裡的蒸汽就像個高壓鍋,大餅瞬間就熟。所以天津的大餅實際上是半烙半蒸而成,這也造就了外焦裡嫩的綿軟口感。
天津的大餅沒有味道,只有淡淡的油酥香。如此一來,就不能白口吃了,必須要搭配著點帶鹹淡味的「配菜」。不同於發麵餅的外強中乾,死麵餅其實更實在,而且它薄軟的特性,正好可以把配料卷進去。
我最愛吃的是大餅卷果篦兒,本身我口兒輕,餅軟果篦脆,搭配在一塊鹹淡也正好,一口咬下去,先焦、再軟、再脆,麥香撞油香,一口比一口香。
老天津衛吃大餅,卷的東西更是花樣層出:
炸河蝦,天津人從小到大就從沒吃膩過。可這炸蝦有一點不好,容易扎嘴。那怎麼辦?配大餅!大餅卷河蝦!天津人就好這口!熱乎乎剛烙好的大餅,卷上噴香酥脆的河蝦,這熱氣一呼,蝦也不會扎嘴了,這口就是香!
大餅卷雜樣兒,愛吃葷的離不開這口。
紅腸、粉腸、蒜腸,再加上心、肝、肺、肚兒各種雜碎組成的雜樣,一股腦的塞進餅裡,包好之後就跟小棉被似的。這東西,小姑娘舉著絕對不協調,非得是膀大腰圓的天津老爺們,狼吞虎咽的往嘴裡塞,才能符合這種食物的氣質。
要是又想吃葷,又想優雅、秀咪一點,那推薦吃大餅醬肉。天津人卷醬肉,尤其推崇豬頭肉。上乘的豬肉,講究肥三瘦七,肉外裹著層凍子。醬肉改好刀,不像雜樣那種亂卷一氣,必須一片片的均勻鋪開。卷進熱餅,肉外的凍子立刻化開,滲入餅裡,連佐料都省了。
可這醬汁要是順著手腕子流下來,可千萬別舔,弄不好大餅就燙了後腦勺……
豬頭肉中單拎出來要說的,就是豬鼻子,天津人叫它「拱拱」。豬鼻子口感不肥不瘦,活肉一坨。切片夾餅,極致奢華……
有葷,就有素。素食裡,大餅夾卷圈則是傳統搭配。爽脆鮮嫩的豆芽菜,王致和的醬豆腐,裹上鮮豆皮,之後下鍋油炸,裹裡大餅裡,吃起來豪爽。但是後來鮮豆皮太貴了,漸漸地,都改成了餛飩皮。
大餅卷松花蛋,不少人說這是黑暗料理。其實這還就是老天津衛吃法。
松花蛋在天津人心中是好東西。天津人的年飯酒席上,除了各種火腿醬貨,涼拌松花或者皮蛋豆腐算是保留節目。但不加佐料直接吃整個,我以前確實是咽不下去。
不過人的口味會變,長大之後不知不覺就變了。有一次和外地朋友聊起熱大餅卷松花蛋這種操作,外地人簡直不能相信,直呼接受無能。因為皮蛋不管怎麼吃,總要加點東西遮味,加醋、加姜、加豆腐,不論加什麼,都是為了去腥。
而熱大餅卷皮蛋這種吃法確實足夠硬核。吃的就是原汁原味,還要熱氣騰騰,烘託皮蛋的那種騷味兒。
如同有葷就有素,有騷,也有臭。
臭豆腐,天津人講究吃溼的,拿香油把豆腐澥開了,抹在熱大餅上,就為了拿那熱氣吧臭味散開,嗬,這邊吃著,三丈之內沒人能靠前。
但即便如此,天津人也不習慣吃南方的油炸臭豆腐,臭都不大大方方的臭,就像自己放了屁還要捂著鼻子瞅別人一樣。
不過這熱大餅卷臭豆腐,可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享受了的……
上述的不完全整理,幾乎都是老天津傳統大餅料理,但最近這些年,愛吃的天津人在傳統大餅料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發明了大餅炒雞蛋,進而又演化成了「大餅夾一切」。
據說這個注意最早是一對下崗夫妻想出來的,他們深知天津人對大餅的熱愛,又發現學校門口的大餅夾雞蛋、大餅夾香腸,然後從香港車仔面那裡獲得靈感,最終誕生了「大餅夾一切」,各種配料20多種:
茶雞蛋、雞蛋、雞排、牛排、魚排、蝦排、雞柳、薯餅、火腿、烤腸、裡脊、全貝、蟹棒、茄夾、藕夾、豆角、辣子、素卷圈……
現如今這五個字的招牌,已經遍布天津街頭巷尾的早點攤和外賣窗口前,所夾的內容也比之前更加豐富,只有咱想不到的,沒有人家卷不進去的。
這也體現了天津人像大餅一樣的兼收並蓄,甘為一切做陪襯的厚道勁兒。
大餅卷茄夾
大餅卷炸串
前兩年,李亮節專門出了首歌,就叫《大餅卷一切》:
大餅卷炒雞蛋好吃又好看
大餅果子配豆漿是味道特別濃
大餅卷上燉牛肉它怎麼吃都吃不膩
大餅卷素丸子它架炮往裡轟
……
大餅卷上皮皮蝦他怎麼能夠不扎嘴
大餅卷炸螞蚱還為民除害蟲
大餅他卷手指頭是自己吃自己
大餅麻將和白糖專治肚子疼
可以說,李亮節的歌詞,是對「大餅卷一切」這種天津衛吃物兒更透徹,更幽默的解讀。
從最初樸素的大餅炒雞蛋、大餅卷素丸子;到重口味的大餅牛肉,麻醬白糖、卷炸螞蚱;再到皮皮蝦、手指頭這些荒誕吃法……
其實最終卷的是人生百味,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