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就到立春了,從節氣來說,算是新的一年的開啟,但圖片這樣的場面,其實僅限於陽臺上的土壤,北京的戶外離迎來第一波春花差不多還得一個月左右。不過從人氣來說,真的是離「春」越來越近了,今天去錦繡大地拍攝節前採購的圖集,來了以後我才感同身受當初西城大爺為啥要專門去錦繡大地買東西,真的是太爽了,我在北京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買菜場面。
大廣場上一排排商鋪賣肉賣菜賣水果,有一種農村趕大集的感覺。
滿廣場都是剁肉的聲音,真是壯觀啊。
賣菜也是成堆成堆的賣,當初住遠洋風景的時候樓下周末早市還沒有取締的時候差不多就是這樣,但是也沒有這麼大規模。
室內還有好幾層,基本上也都是農貿產品,有一些糖酒和廚房用具,偶然看到有一家賣廚房雜貨的臨時賣春聯啥的,趕緊把今年的窗花啥的買了。
好了,直接進入美食博主環節。
今天在批發市場買到西洋菜,菜不能放,於是今天回家覺得多花點時間燉個豬骨西洋菜湯,廣東名湯,不過人家一般還要加上陳腎,這玩意兒在北京更是不方便買,而且據說泡發就得五六個小時,於是省去。
食材其實很簡單,一君二臣,我用的豬棒骨(買了兩根,今天吃了一根,留了一根改天做東北酸菜燉棒骨),西洋菜和紅蘿蔔為輔菜,然後加兩顆棗和幾片姜就行。雖說西洋菜只是一個輔菜,但是喜歡它的真的特別喜歡,比如我每次去吃廣東牛肉火鍋,必點兩份西洋菜,又脆又香。西洋菜學名豆瓣菜,雖然叫西洋菜但其實本土就有,秋天是自然成熟季節,不知道你們還記得去年國慶我們去白羊溝,溪流裡就儘是豆瓣菜,不過野生的長得矮小一點。
煲西洋菜湯,其實是喜歡和西洋菜熬久以後的特殊的清香味道,有一種特別的藥味,但回甘甜爽,值得嘗試。因為我又想吃短時汆燙的脆爽,所以把比較粗和老一點的菜梗先下鍋,等湯好了最後一分鐘把比較嫩的葉子部分丟進去涮一涮就得。
豬骨先泡血水,然後冷水下鍋煮沸三分鐘,撈出用溫水洗淨,砂鍋做水煮開,最好一次性到足夠的水,不要後面再添水。熱水下處理後的豬骨,燒開後撇沫子,但經過之前的處理其實已經沒有什麼血沫子了,然後把西洋菜梗、胡蘿蔔、棗下鍋,可以丟兩片陳皮,如果有杏仁也可以放。煮沸以後轉小火蓋蓋子燉兩個小時以上,很快滿屋就飄出西洋菜的特殊香味了。
做得以後,骨頭上的肉已經特別軟爛,骨髓則是貪吃者的最愛,西洋菜梗煮了那麼久已經是褐色,起鍋前下的則還是綠色,很是脆爽,胡蘿蔔則又軟又甜,怕藥味重的可以換水果胡蘿蔔或者南方的紅蘿蔔。
這是回鍋肉的成員,JU今天跑去買菜,被人騙獨頭蒜,我一看這明明就是小洋蔥。。。也將就用了吧。回鍋肉在四川最常用的位置是二刀肉,也叫坐墩肉,北京這邊買的話一般叫後臀尖,當然五花肉也可以用,我是喜歡帶皮一起做的,配菜當然的是蒜苗(北京叫青蒜)。
我不知道別家,反正我從小看我媽做的方法就是先把肉煮一下,撈出來定型了好切,切成肥瘦加皮的薄片,然後下鍋煎一下,把肥肉的油煎出來,最佳的狀態就是肉片打卷,然後生抽、醋、白糖、豆豉、薑片、花椒以及最重要的豆瓣醬下鍋煸炒,最後下蒜苗,起鍋,美味。
北京的立春是烙餅卷一切,一般是豆芽、土豆絲一類的絲芽類食物,但是按照天津人的飲食文化,大餅卷一切,啥都可以卷,最美味其實是葷油夠足的肉,一口咬下去滿嘴都是油。嗯,專門找一首歌送給大家,這聲音頗有點馮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