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個「場景與人」的主題,我們現場在座的每一位都正在經歷著一次場景的變化:因為疫情的影響,現場座位間隔一米,更開通了線上直播的參與學習,所以這次我們整個峰會的場景已然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
在場景中,讓我們產生的最直觀感受就是距離,不同的距離反應著我們和周邊人、事之間的關聯。除此以外,還有更多的場景片段,來反映人與場景變化的關係。
有時,我們希望一個人安靜地呆著,自在享受學習工作時光;有時,我們希望和幾個小夥伴一起,展開一次討論,完成一次有趣的頭腦風暴;還有時,我們可能需要和更多的人在一起,因為一些活動和共同的願望,比如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會議;更有時候,我們可以獨自深入大自然,感受千萬年來地球給我們創造的所有美好;但又有些時候,我們希望通過最尖端的技術,去連結全球的小夥伴們齊聚雲端,讓世界無國界和無時限。
以上的畫面可能不及人類在場景中的千萬分之一,但我們或多或少感覺到了一些場景和人變化的要素關係。關於場景,科學的研究表明主要由時間、空間、情感、互動四個因素來共同影響,且四者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內在邏輯。
作為教育環境設計師,我們可能最擅長的就是把另外三大要素融入到空間之中,通過空間設計的各種維度比如色彩、寬窄、聲音等等,去潛移默化地改變場景關鍵,去改變在場景中人的關係、狀態和組織。這兩者之間並非單向的概念,它們互相影響和流動,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圈。
賈伯斯說:「設計不只是外表和感覺,設計是內在如何運作。」工業革命4.0已經開啟,5.0/6.0也會接踵而至,如果需要建立符合未來教育期待的場景並深刻影響人,就需要找準內在的邏輯。首先要做的,就是忘掉設計這件事情,真實融入到周圍的環境關係之中,這樣才能設身處地理解場景與人,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性解決問題,所有的教育環境設計就不再只是表面的裝飾,而是更深層次對人的解讀。
下面我們將從學校的一天開始,抽取一些片段,重新看看每一個環節,聽聽來自不同人的聲音,看看我們的教育環境曾經做錯了什麼?現在可以做什麼?又可以在未來如何改變場景和人的關聯?
時間:7:00
地點:學校門口
早上7點,學校早間的繁忙時刻,每個人都希望可以用笑容開啟一天的學習,讓我們看看此刻校門口正在發生什麼?不同的人都說些什麼?
問題出在哪兒呢?校門沿線作為學校對外的最直接形象名片,是和社會關聯的最前端,而現在的校門口卻混亂而無趣。由於校門位置在整個學校建築裡的特殊性,我們完全可以將這裡作為社會情緒能力學習首發地,以此促進正向的行為產生和形成。
首先,在原本的紅線上退讓出足夠的距離,以漏鬥形緩解校門擁堵,讓整個保安亭前移一些位置,同時在沿線的圍牆上創建更多可以供外部等待停留的區域。這樣的改變讓校門口活躍起來,也照顧到了和周邊的關係。
除了建築上的調整以外,我們可以通過智慧門禁的使用提高所有入校人員的體驗感,減輕老師們的負擔,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每一個入校者的健康情況。同時270°安保觀察可以有效響應校門前側的突發情況,搭配外置的感應系統,提前預示危險行為。而這一改變除了服務於學校,同時也照顧到了社區的日常街道安全。
在圍牆一側打破傳統的冰冷隔離,小範圍的前後位移創造出多樣化的展示區域,激發孩子們自我表達的勇氣;陽光基金窗口,不僅展示孩子們的作品,同時通過二維碼掃描進行購買的所有款項,也將直接以公益捐贈進入對薄弱學校的扶持建設之中。
而在另一邊,設置在通透圍欄外側的全新休息區,上下學期間是家長的等候區,其餘日常可供社區民眾歇腳;主題畫面將表達學校校門及圍欄變遷的過程,將「還道路於大眾」的教育情懷進行表達,讓大家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溫度。
通過以上改變,我們讓原本冰冷的校門和圍牆退一步,讓彼此的關聯進一步。校門不再是迎來送往,教育的社會責任感和溫度就由此開始了。
時間:8:10
地點:教室
早上8:10,我們希望每一個進入教室的人都能以更加快樂和期待的心情開始上課!
對於教室最有發言權的一定是學生和老師們了。從這兩段話,我們已經能看出左邊的畫面和這些期待之間有一些落差。那麼,我們是去討論桌椅板凳的擺設嗎?不,我們應該理清的是教室裡正在發生什麼。
通過每年數百所的學校研究,我們總結了一些教室裡的需求和行為。一個能真正改變教室的設計,首先需要我們自己回答這一系列問題:正在學什麼?想要如何學習?能不能跨學科學習?如何將生活融入學習?
從單間教室看,根據不同的使用者或不同學科有功能特性的變化,同時可以將原本空置的公區利用為可變隔斷,轉變為教室的延展區域,最大程度地釋放教室這個原本封閉的空間。
這一改變給我們帶來了更加靈活且具有自主創造性的區域:素描老師和色彩老師可以利用移動滑門動態切換小班教學和綜合美術大組工作坊;利用靈活隔斷代替磚牆,不僅可以做展示和收納,全打開時,小型的教學活動也能分組利用走廊實現。除了更加靈活的功能以外,不同專業教室可以根據課程的主題進行設計,讓所有人在進入這個空間的時候,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著學科的魅力。
在情景打造上,我們的VR、AI甚至未來更多的技術,都可以讓整個教學變得更加真實,比如這間地理智慧教室,老師運用AI技術可以讓地球就在孩子們眼前。
我們看到,這些教室已經變得特別不一樣,像一本本大大的立體探秘工具書。只有教室活起來,才能釋放最大的學習潛能,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和教育者的創造力,真正意義上改變教室主場的關係。
時間:9:15
地點:走廊&連廊
9:15下課了,同學們開始走出教室,而有些老師和孩子們還得趕去參加另一場學習,此刻的走廊上是否生機盎然呢?然而事實比較殘酷,有位校長告訴過我一句話——孩子們在這裡什麼都不能做,唯一的選擇就是在走廊上站站。當時這段話給了我特別深刻的印象,我能聽出她語氣中的心酸和無奈,但這樣的走廊卻普遍存在。
通過我們多年的校園環境設計經驗,走廊的色彩和要素永遠是一個大難題,而事實上通過專業的色彩研究,我們可以利用色彩和人類的感知關係改變場景的導向性。除了色彩以外,我們同樣可以根據學科、年齡段來配置多樣化的走廊功能和文化內容,特別是在開闊的走廊公共區,為跨班級、跨學科、跨齡段創造一個公共的學習社區。
我們可以看到,重整空間色彩不只意味著顏色,同樣材料的質感和燈光的變化,也能創造更加有親和力的體驗感;將班級文化進行融入,把千篇一律的班級走廊交給孩子們自己管理,變身成為建立班級集體意識的第一陣地。
相對開闊的走廊公區則可以成為學科開放試驗地,在這裡孩子們可以發布和討論最前沿的學科問題,這個全新的課間小團隊不只是你的同班同學,還有學長學姐、學弟學妹;老師們也能在這裡完成下節課的快速準備,或者受邀加入到小團隊的討論中;甚至也能和我們的校外專家們在這裡偶遇,開啟一場全新的項目學習。
將更多的空間進行融合使用,我們發現就算是階梯,也能變成校內的開放社交區,在這裡參與到學習當中的所有人,無形中也會更加促進所有路過的人有更高的學習熱情。
現在看來,走廊已經變成了近在身邊的「跨界」達人區,可以與更多的大家開啟碎片化學習。
除了走廊,樓宇之間的連接方式也很重要,它不僅僅只是路過一下而已。用風雨連廊的方式,串聯起我們所有的樓宇,同時,部分區域設置具有故事性的停留環節,將功能和校園文化有機結合,既人性又具有文化意義。
比如雲美術館,不僅可以遮風擋雨,還讓所有行走於其中的人領略不同藝術時期的作品魅力。除了繪畫作品外,鏤空的文字景牆在光影變化中默默地表達著文學的魅力。而連接綜合樓的前區作為開放的藝術起源點,成為一個流動的藝術展區,在這裡孩子們的作品和大師們可以同時布展,而靈活的展示臺正在等待著更多優秀藝術創作者們的加入。
除了和各種學科的關聯以外,利用自然的包容力緩解學業壓力,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獨自一個人安靜地呆著,或者和心育老師開啟一次舒適的談話,也可以結合植物心靈花園的打造,而這樣的風雨廊架區域就在校園的樓宇之間變得觸手可及。
有了更加人性化的連接結構的設計,無論晴雨,可以去任何地方赴一場有趣的探索。
時間:12:30
地點:學校餐廳
經過一上午豐富的學習,時間已悄然到了飯點,好好的享受一頓午餐,還能了解美食的智慧,餐廳裡也熱鬧起來,讓我們也走進去看看。在傳統的餐廳環境中,更多的情況其實是簡單的完成就餐,這明顯不是大家期待的餐廳樣子。
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飲食作為一個國家的風俗文化,也是一個人和自然最初的聯繫。比如一粒大米從播種到收穫的成長過程,再從一粒米變化為各種豐富多樣的食材載體,裡面有關於多種學科的融合智慧,而餐廳本身不就是最好的食育第一主場嗎?
根據食育文化的考量,我們可以對餐廳進行更加豐富多變的規劃,這些空間不是絕對獨立,它們融合互通,更大程度地增加了利用率和使用者的參與性。而就在餐廳外部的綠化區域,可以根據食育學習的需求變成真正可以收穫和分享的班級一畝園。通過班級劃分自我管理,利用雲端技術支持二十四節氣的植物生長,明白植物栽種和自然條件的關係。
更加靈活的桌椅組合,除了日常就餐以外,也成為學校內的閱讀咖啡吧;通過對不同區域的氛圍營造,可以體驗不同國家的餐桌禮儀,而這裡教導大家的可能就是我們的校長們;同時,大數據分析並指導餐飲的搭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智慧飲食。
除了就餐以外,烹飪達人同樣可以一展身手,生活廚房成為師生的校內烹飪課堂,還記得剛才的班級一畝園嗎?在這裡師生們可以親手將收穫的蔬菜瓜果加工成為各種各樣的成品,和自己的夥伴及時分享,也可以帶回家裡和家人開啟一次有意義的生活學習。
飲食這件事情變得不再是吃飯,不只是美味,更在這裡懂得飲食與人類的關聯,我們不再是食物被動的接受者,更是美味的創造者。
時間:12:50
地點:戶外
吃過午飯,在開啟下午的學習之前,我們有了在校內各處行動的間隙,在學校裡溜達兩圈,看看又能給我們哪些驚喜呢?在校園中,我們真正能開展一些運動和自然體驗的似乎只有操場?大家還可以回想一下,在自己所處的校園中,是否能有一些戶外的地方可以讓人坐下來看會兒風景呢?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發布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再一次將自然教育這件事情進行重點關注,所有的內容都在告訴教育者們,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
而在開展校外研學的同時,其實我們也忽略了自己的校園本身就是一處非常好的研學基地。通過對校園內傳統硬質裝飾景觀重構,結合研學主題,不僅解決了景觀設計不實用的問題,同時形成學校自身有趣的校園自然探索地圖。
景觀變成了所有人都可以參與進來的小天地,東方百草園和西方香料園都可以根據季節進行變化,小型農場中的小動物讓孩子們學會如何照顧弱小,並懂得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結合遊戲化教育的想法,將迷宮融入地面的色彩拼接,在每一個出口完成一次和小夥伴的擁抱,或者解讀一段來自世界各地的名言。關於學校的歷程,我們除了讓它存在於校史館的牆上,為何不讓大家跟隨時間的腳步,重走我們的來時路,重拾教育初心呢?
當然,戶外運動也是不可忽略的。小型的運動比如吊環、攀爬、高爾夫等等可以很好的安置於周邊綠化當中,同時結合地面和景牆的做法,將運動相關的知識點就近呈現,附近的座椅讓小夥伴們可以在戶外課堂分享自己的鍛鍊心得,讓我們的運動也變得更加聰明。
以自然為師,更加合理的規劃和利用校園原有景觀場地,拉近萬物和我們的距離。
時間:15:10
地點:圖書館
15:10分,是校內活動最為豐富的時間段,校園中有一處特別重要的存在應該被重視起來,它是我們學校裡的最強大腦——圖書館。現在的畫面基本表達了目前學校圖書館最主要的兩項功能,藏書和借閱,而這樣的圖書館從任何角度來說,無疑都讓人不想過多停留。既然我們的圖書館擁有最為豐富的學習資源,那為何我們不能在這裡整合多樣的學習方式?讓圖書館領銜學校的整體教育升級,成為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閱讀綜合體。
重新構建圖書館的故事,讓它承載人類閱讀文明的溫度,所有的故事都兼具情景和配書之間的融合,創造出更加豐富立體和有代入感的閱讀體驗。
利用尖端技術,實現5G新閱讀,讓所有閱讀內容躍然眼前,同時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海量連結全球資源,還能和遠在大洋彼岸的老師們展開一次有趣的閱讀課程體驗;智慧裝備的自由使用,重新將圖書館和閱讀交還於大家手中,真正實現無處不閱讀。
根據人類閱讀文明的腳步,不同的主題下創設更符合閱讀代入感的藝術場景,而這些場景是可變的,多樣化且靈活的桌椅和陳設,大家可以根據正在閱讀的內容去重構,並且將自己的成果發布並融入到周邊的環境展示之中,可以最大程度解放閱讀姿態。
生活化的設計也不能落下,比如這處思想者沙龍,就提供自主咖啡和茶歇,並配置可移動的長桌,方便師生根據需要組織各種討論,對於喜歡傳統紙媒閱讀的使用者來說,也是一處很好的生態閱讀場地。
除了豐富的空間功能以外,智能化的環境控制技術讓空間始終處於最適狀態,整個圖書館就是最好的節能環保課程基地;預留出部分空白空間,不得不說圖書館也是很多人喜歡的安靜發呆首選地。
剛才我們所見,還只是圖書館可能樣子的萬分之一,而未來的圖書館裡,將會有更多無窮無盡的可能在等待著大家一起參與和創造。
時間:16:30
地點:架空層
放學時間很快到了,有些家長早早就到了學校,等待著自己的孩子,那讓我們看看家長對學校到底知多少呢?
通過調查知道,好多學校的家長或者社會公眾對學校的了解都是比較少的,他們更多的認知來自於自己的孩子或者是一些報導,但這對學校教育來說又有什麼影響呢?
我相信今年這句「停課不停學」的話大家都記憶猶新,第一次人類因為一場疫情的影響開始不得不直面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當孩子們和家長在家裡面面相覷的時候,或許大家才特別深刻的意識到好的教育從來都不只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
對學校而言,如何更好地實現家校共育成為一項工作重點。家校共育不應該停留在開放日的到訪,而是讓家長和社會真正理解學校正在發生的事情,明白自己應該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和學校建立怎樣的關聯。而這一切不需要很複雜的方法,只在每天放學的時間段就可以很好地日積月累。
比如,在校園的架空層規劃一處開放的書社,可以讓家長等待時更加舒適,也能閱讀到家庭教育相關的書籍內容;而雙向家長課堂,不僅邀請專家們為家長開設一些幫助他們更好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課程,同時家長們也可以站上講臺,將自己的所長作為課程帶到孩子們面前。
家長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一次創作,以誠信售賣的方式,樹立起良好的社會擔當和榜樣;也可以坐下來了解學校的品牌文化,從辦學理念到學校的一些教學重點和關鍵動態,可以更好的理解並以此來指導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通過對學校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實現讓家長和社會教育資源更加真實的參與,才會形成由內而外的教育合力。
時間:21:30
地點:學生宿舍
一天忙碌的學習終於要結束了,寄宿的孩子們將會回到寢室,這裡是最大的生活課堂。寄宿對很多孩子來說應該是第一次離開家,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和完全陌生的人在一起生活,目前寄宿學生也正在朝著低齡化發展,所以如何解決學生、家長、老師們對於寄宿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就變得尤為重要。
首先,提供足夠的安全感會緩解很大一部分焦慮,同時通過溫暖而友好的前區設計,讓孩子和家長能夠更加快速的在環境上感受到一份親切感;通過和宿舍課程結合的話題發布,快速認識自己的新夥伴,參與生活故事的討論,也將為適應集體生活打下基礎。
除了適應集體生活以外,適當的個人空間和社交空間也將有效緩解在寢室裡封閉的壓力,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情感需求,可以選擇舒適的生活區調節心情。當然,我們也將簡單的室內健身項目放入日常生活中,跑跑步或者練練瑜伽,形成更好的壓力釋放習慣。
如何創造出集體和個人之間的舒適區不容忽視,而這一切是為了從寄宿生活中明白與人相處之道。
完整的一天結束了,經過我們重構的校園在一整天裡充滿活力和無盡的探索可能,學習這件事情變得無處不在,但又順理成章,學習本身將融入個人生活、社會發展和未來變化的方方面面,在這樣的校園中,時間的規劃最終也會交還於人,以促進場景中的人作為最大的變革動力。
未來,我們所期待的不只是某一所學校,而是更多的全球教育環境都能參與到這樣有趣的重構中來,學校的概念會被學習社區所取代,學習這件事情就真正的再無邊界。最後,用一段話來概括我作為一名教育環境設計者對場景與人的理解。
場景與人,不只是環境的外顯改變,更不僅是關注一個人、一種功能或者一個知識點。它是讓每個人在場景中找到最合適的狀態,讓人與人創造更多有益的關聯,讓組織成為一個能不斷自我優化和進步的有機生命體。而這一切的改變,可以讓我們的教育更真實地面對未來多種多樣的未知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