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之前有人炒作囤泰國進口大米的消息嗎?(詳見《每日糧油:國內糧價沒法炒 一些餐廳開始炒作泰國進口香米價格 》),如今也別炒了,泰國大米出口價格已經連續跌一個月了。
其實,說起今年的糧食供需市場,面臨著兩個極端問題:糧食出口國都想多出口一些,而糧食進口國則希望能實現自給自足。
我們知道,今年第一波炒作禁止糧食市場的越南,但隨後的操作讓我們大跌眼鏡:在引起其他國家跟進限制出口後,面對國際糧價的上漲,越南大米出口重新放開,不但使其大米銷售價格一度超過泰國,還使得其大米出口量大幅增加,有望挑戰今年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國的地位。
此後,一系列行情各國都在消費不足的背景下,希望擴大對一些缺糧國家的農產品出口以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但,糧食進口國也開始擔憂越來越多的進口是否會影響本國農業的發展。
最新消息顯示,東歐一些國家開始鼓勵消費者購買本國食品,捷克甚至可能會出臺新的法律修正案,規定本國食品在超市的最低比重——儘管該國只有啤酒、牛奶和牛肉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其實,糧食的進出口背後是對就業崗位等基礎經濟的影響。
比如,在印度國家寧願補貼出口商也要將本國的食糖低價賣出去,因為在銷售食糖的過程,雖然政府會花一點錢,但卻能後面的種植者提供一份穩定的收益,也能讓國內的壓榨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給周邊的物流運輸、包裝、稅務等各個方面帶來一系列的好處,帶動整個經濟活躍起來。
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國與國之間,就某種商品的銷售問題進行交涉:越便宜越不要,低於我國同類產品價格過多的話可能會面臨反傾銷、反補貼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