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我已經入行自媒體行業4年時間了,從一開始的打工,到最近兩年的自己開幹,感覺變化了很多,但也感覺某些東西一直都沒有改變過。
另外,我聽得最多的誤解是身邊朋友將自媒體理解為「自由的媒體」,而非「自有的媒體」。前者流露著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憧憬,而後者有的或許也只是孤獨而渺小的滋味。
那這種差別究竟在哪裡呢?下文內容是我的一些感悟,也可視為我在入行自媒體後的一些收穫,如果你也正打算投身到自媒體行業,那我希望能夠給你們帶來些許的幫助---
坦白說做自媒體(包括各種問答平臺)這活兒是挺讓人痛苦的,它雖然看似能夠自由掌控時間,但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1天24小時是這個宇宙的恆定法則,而每一篇文章,每一道問題需要回答得漂亮,其中需要耗費的時間也絕對不會羸少的---2-4個小時是常有的事情,有些時候甚至需要用一整天去琢磨一部作品的解讀(我是動漫影視自媒體)。
那好了,時間天花板就在那裡了,那在需要確保一定水平的月收入基礎上,這真的會是一個自由職業嗎?
這裡涉及對自由職業的概念理解,在我看來,大多數人所憧憬的自由,應該是能夠在一個穩定收入的基礎上,之後能讓自己去幹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能算做自由(畢竟到外打工也能夠請假,也能夠在工作的時候釣魚嘛)。
所以自媒體人真的不輕鬆,我們甚至會比前段時間吵得沸沸揚揚的「網際網路996」還要駭人,我們是24小時待命,然後一周七天,基本全年無休。
由此可見,「答題」和「寫文」已經絕非是什麼「生活儀式感」了。你必須將它們當做一種「人生使命感」來看待。
前者你可做可不做,做了可能會得到一點兒喜悅滿足。但後者是你不得不做,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即便有時候的收入低迷,你也必須滿懷對未來的憧憬,認為此刻只是必須承受的苦難而已。
這是第一點獲得,也是我投身到這個職業之後最關鍵的獲得---使命感。
但還沒完,就在它的前提影響下,我還發現自己有了一系列的轉變:
其一為,我再也打不動網遊了。
我是一名90後,因為家裡條件還不算拮据的原因,我得已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買上電腦,也在次年拉上了寬帶網線。自此十數年時間,截止大學畢業為止,我都一直沉浸在各式樣的網路遊戲裡頭---什麼傳奇,奇蹟,DNF,鬥戰神,夢幻西遊等等角色扮演遊戲均有涉獵,唯一不喜的就是LOL類的即時戰略遊戲。
所以練級成為了我的常態,投錢去買更強大的寶寶和裝備武器也成為了我最嚮往的目標。
但這一切都在畢業後的幾年時間裡發生了改變,我已經不能長時間逗留在網路遊戲裡了。起初我還以為是遊戲不夠好玩的原因,但隨著深入的琢磨,我發現這種憎惡源於一個疑問---玩網遊的意義是什麼?
社交?那為什麼我不約朋友出來吃吃飯喝喝東西,或者直接在微信上聊聊熱點話題呢?我理解手遊對於社交的增益作用,但試問一下,玩手遊的人真的是為了社交嗎?你們一天下來和朋友打得多,還是和陌生的玩家匹配的多呢?
過去我認為的唯一意義就是「變強」,更高的等級,更犀利的裝備武器。但後來我覺得,這只是一種對「數值的執迷」---穿再厲害的裝備,打再強的怪獸,不都是千篇一律的行為嗎?而且網遊和單機不同,他們是會有版本迭代的時間點的。就是說你認為的這個版本的畢業裝備,其實在官網的一個補丁打下去之後,你又重新變成了菜鳥,永無休止的重複搬磚的勞活。
用我老表的一句話來形容:這真XX的比上學,比工作還要累呢。
如今的我已經玩不動網遊了, 每一款遊戲都似乎像是換了個皮囊的「數值計算器」(有不少人在嘲諷自動掛機的某某傳奇頁遊,但本質來說,人家追求的不都和你們一樣嗎?玩來玩去不都只是在追求一個暫時漂亮的數值嗎?)
或許這就是自媒體帶給我的第二個收穫吧,較真來說,這可比所謂的網癮醫院來的更有效呢。
其二,我開始閱讀和看電影了。
忍受不了千變一律的生活,你就必須要找個方法去改變改變。有什麼是可積累,可讓一個人投身其中能夠深切的感受到被改變的偉力呢?
我唯一能夠想到的就只有「閱歷」。
你可以選擇旅遊,也可以嘗試做不同的甜品和菜式。但前者對於我來說並無這樣的經濟條件,而後者我也不太感冒,至少目前為止是這樣的。而最近幾年囿於自媒體在社交軟體的爆發,甭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你都總能接觸到小夥們分享的各式內容。
什麼晶片戰爭,什麼網際網路下半場,什麼貿易戰博弈,乃至一部電視劇和電影,我們都能夠從這些僅有數千字的文章當中,得到完全超出自我期待的解讀,完成一次所謂的「認知升級」的任務。
而現在的我,隨著幾年時間的習慣培養,已經逐漸的從幾千字的觀點濃縮文章,開始逐步的轉移到對十來萬,乃至近百萬字數的文學作品的閱讀了---並非是網絡小說,那些東西看一部同類的代表作就足夠了,其餘基本都是照著同樣的套路創作的。
對於電影也同樣如此,觀看一部出類拔萃的影視作品,你不僅能夠品味一種完全迥異於當下生活的人生,也還能從導演對於真實世界的某些困難問題的思考和價值觀走向的設定中,認知到更多的人生可能性,以及審視自身的生活。
沒有《辛德勒的名單》《霸王別姬》《美麗人生》這些佳作,我不可能感受到人類個體在時代洪流面前的無力感。
而《海上鋼琴師》這部經典也讓我體會到人類對某項事物的喜愛,原來是可以癲狂到此等程度的。
至於王傳君在《我不是藥神》裡所飾演的白血病患者所說的一句話:「在我得知老婆有孩子的時候,我是想死的,但當他出生之後,我就不想了」。這種新生命帶來的人生希望,也一直讓我深刻銘記。
當然,宮崎駿筆下的《風之谷》《天空之城》乃至《千與千尋》,都無不讓我感受到老爺子揣懷的對整個世界的人文關懷---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對使命感的確證。
說白了,電影能夠讓我們更恰當的審視自身,而非但凡遭受挫折,都自認為是世界末日降臨了。
正因為如此般的影響,我逐漸的開始了閱讀和看電影,而我也慢慢的發現自己的認知水平確實在不斷的提升,讓我不斷的獲得自我滿足感。
但歸結來說,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因為我投入了自媒體領域(包括答題平臺)所造就的。它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做使命感,它讓我對千變一律的網遊萌生憎惡,它讓我走向了一條能夠自我成長的道路。
當然,趟上了創作道路,可並非代表你就不會痛苦了!
不是的,如今的我每每撰寫長文和啃讀經典讀物都仍舊有一種想死的心態。
但和以前不同的是,在使命感的使然下,我知道這是我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必須承受的苦痛。
就如同宮崎駿在《不了之人》一片中的表現那樣---
大師並非順手拈來就能夠產出神作的,大師也會為一個分鏡而崩潰至想死的境地呢!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位自媒體創作者或者正打算投身到自媒體領域,那希望你我能夠一同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