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洋山:因唐代大文豪韓愈的登臨賦詩而聞名
本文原載《長沙詩話》
羅洋山又名大富山,位於長沙市今開福區烈士公園年嘉湖北畔,東面受瀏陽河水 (即今躍進湖,該湖因1958年修京廣鐵路截斷瀏陽河U形河道而成) 切削,懸巖壁立,遍山森林覆蓋,鬱鬱蔥蔥,向為城東勝景。《讀史方輿紀要》稱 「大富山,府北七裡,名羅洋山,峰巒峭拔,流水縈帶,為一郡之勝。」 今烈士公園民俗文化村、原長沙動物園和湖南省社科院、方志館在羅洋山境。
羅洋山和躍進湖
唐代大文豪韓愈調任江陵府法曹參軍途徑長沙時,曾登臨羅洋山,為長沙留下千古佳作《羅洋遠眺》:
繞廓青山一座佳,登高滿袖貯煙霞。
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麻遍囿花。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修武(今屬河南)人,世稱韓昌黎。貞元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疏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道經潭州,遍遊長沙名山與寺院。韓愈大倡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韓愈在長沙還作有《陪杜侍御遊嶽麓道林兩寺》詩。詩中云:
長沙千裡平,勝地猶在險。
況當江闊處,鬥起勢匪漸。
深林高玲瓏,青山上琬琰。
路窮臺殿僻,佛事煥且儼。
韓愈畫像
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間,袁浩建四絕堂於道林寺中,後經五代馬殷重建,藉以保存沈傳師、裴休、宋之問、杜甫4人為該寺留下的筆札和詩篇。宋治平四年(1067),文學家、樞密院事蔣之奇嘗遊道林寺四絕堂,作記曰:「沈、杜固無閒言,裴本學歐陽詢書,寺幸有詢四大字,當為一絕。又不應近舍韓愈。」「不應近舍韓愈」指的就是「道林之絕」中不要捨棄韓愈的這首《陪杜侍御遊嶽麓道林兩寺》詩。於是,到紹興二十三年(1153),潭州知州周必大終將「四絕」又加上歐陽詢書和韓愈詩,衍為「六絕」。四絕堂遂改名為六絕堂。
羅洋山頂(省方志館內)新建韓公亭
自從韓愈寫下《羅洋遠眺》以後,歷代詩人遊覽羅洋山者絡繹不絕,題詩中不乏佳作。如明嘉靖進士、工部員外郎蕭禹臣亦作有《羅洋山房即事二首》:
山城日霽雨初收,雲樹依稀野色幽。
靈谷煙深漁舍遠,湘江水漲鷺鷗浮。
水田處處看苗碩,茅屋家家指麥秋。
歲月無端華發變,斜陽獨立不勝愁。
江空雲影日依依,回首春山藹翠微。
靜裡獨聞啼鳥怨,坐來時見落花飛。
窗留返照簾垂晚,門掩深苔客到稀。
惆悵西風何以慰,謾將尊酒破愁圍。
清初長沙筆記文作家陶丙壽亦作有《初晴登羅洋山二首》:
妙鬘雲生縵緲間,人家深在翠微灣。
分明一幅營丘畫,著我巖頭看遠山。
樹杪湖光一片懸,鴨頭新綠蘸春天。
南風數點蒲帆下,散作雲藍紙上煙。
羅洋山山景(烈士公園民俗文化村內)
清代文人郭焌以「羅洋山人」自號。郭焌(?—1755),字昆甫,別號羅洋山人,長沙縣高橋人。乾隆九年(1744)中舉人第一名,授國子監學錄,遷助教。擅長八股制藝,尤關心經世之學。卒於貧病。著有《羅洋文集》,其《橘洲賦並序》廣為傳頌。郭焌在外地題詩均落款「羅洋山人」,使羅洋山名傳千裡。如清紀昀《灤陽消夏錄》記載:「莆田林教諭霈以臺灣俸滿北上,至涿州南,下車便旋,見破屋牆匡外有磁鋒劃一詩曰:『騾綱隊隊響銅鈴,清曉衝寒過驛亭。我自垂鞭玩殘雪,驢蹄緩踏亂山青。』款曰『羅洋山人』。讀訖,自語曰:『詩小有致,羅洋是何地耶?』屋內應曰:『其詩似是湖廣人』。」
清光緒《湖南通志》載:「黃參政翼墓、董方伯策墓,俱在縣北羅洋山。」今無覓處。
老羅洋山,方圓數裡,迤邐逶迤,丘岡起伏,大抵南起硯瓦池、上大壠,西界今東風路、下大壠一帶,東臨瀏陽河,北脈延伸至九尾衝、黑石渡一帶。大部分山頭在近幾十年的城市擴張和建設中,陸續被夷為平地,或圍作機關大院,昔日「雲樹依稀野色幽」之境早已為市囂車聲所掩沒,僅剩下烈士公園內突兀一峰仍可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