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親切的「黑人姆媽」,為何掀起美國種族衝突?

2021-02-20 PKUhumanrights



 

黑人雕像述說了種族和諧、融洽的生活記憶,但真是如此嗎?「南方黑人真實處境」,正是雙方爭奪歷史詮釋權的關鍵戰場。 

採訪撰文:劉芝吟、yichen wang|美術設計:林洵安

 

紀念雕像之爭:誰應該被豎立雕像?

胖胖身形、寬厚率直,穿著白色圍裙,一手包辦家務──這個被暱稱為「黑人姆媽」的經典形象,經常出現在電影、廣告中。然而在美國種族衝突中,她卻是充滿爭議性的文化符號。 

為何為形象正面的黑人姆媽豎立雕像,會引來非裔美國人不滿?中研院歐美研究所黃文齡副研究員強調,雕像是集體記憶的象徵,也是社群希望傳遞給世人的公共形象。

 

《亂世佳人》裡的黑人保姆角色

好萊塢電影中歷來有各式非裔女性角色,科學家、超級巨星、犀利律師,但《亂世佳人》的黑人姆媽(Black Mammy),至今仍為影史經典。 

電影裡,海蒂.麥克丹尼爾(Hattie McDaniel)飾演的黑人保姆幫傭,壯碩結實、熱情直率,忠心耿耿照料小主人郝思嘉。她身穿白色圍裙、頭戴方巾的造型,自此也成為黑人家庭幫傭的鮮明標誌。 

現實中,這個角色由來已久。黑人姆媽,是奴隸時代南方莊園常見的家庭幫傭,負責打點家務、照料小主人。許多南方白人回憶童年,總會提起兒時親暱的姆媽,但都不清楚她們的真實姓名。 

1923年,密西西比州一名參議員便提案,在華盛頓特區設立一座黑人姆媽雕像,紀念黑人女性奴僕長年的貢獻與付出。這個雕像提議,也來自「邦聯之女聯合會」(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的大力促成。 

然而,提案不僅沒有通過,還引發黑人社群大力反彈。為何一座紀念雕像,當時竟讓黑人社群憤怒暴走?中研院黃文齡副研究員從種族、母職、性別角度,談及雕像背後掀起的歷史記憶衝突。

 

圖片來源:《亂世佳人》劇照

海蒂.麥克丹尼爾(左一)以黑人姆媽一角拿下1939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成為史上第一位拿下小金人的黑人演員。但諷刺的是,種族隔離政策下,她不僅無法出席電影首映會,也沒辦法親自領獎。(圖片來源:《亂世佳人》劇照)

為何南方白人要倡議豎立黑人姆媽雕像?

1864年,長達4年的美國內戰終於結束。南方白人社團開始積極重新定義內戰,提出南方是為了捍衛美國憲法與州權而戰,要用「屬於南方的歷史觀點」重建南方榮耀。 

對他們來說,內戰爆發並非如同「勝利者論述」那般,南方為了發展棉花事業,蓄養黑奴、剝奪他們生存與自由的天賦人權;相反的,南方人是因為北方背棄美國憲法,為了捍衛州自治權,挺身起義。 

「邦聯之女聯合會」就是一群南方白人女性成立的組織,她們編撰歷史教科書、廣設雕像和紀念碑,大力宣揚南方文化。 

邦聯之女推動豎立雕像,除了彰顯黑人姆媽的付出,也希望傳遞一幅歷史圖像:黑奴生活並不是如同《湯姆叔叔小屋》裡,斑斑血淚。在南方莊園,奴僕忠心耿耿、主人仁慈寬厚、小主人依戀信任,那是一段種族融洽共處的美好時光。

 

圖片來源:《亂世佳人》

1939年,電影《亂世佳人》以南北戰爭為背景,敘述大時代下女主角郝思嘉的情愛與成長。然而,片中描繪的南方莊園生活,被抨擊美化奴隸制度。2020年爆發「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後,美國HBO MAX一度宣布下架。(圖片來源:《亂世佳人》)

黑人姆媽的形象並不負面,為什麼會遭到當時黑人社群的反彈?

雕像不只是公共藝術,誰值得被紀念?為何紀念?如何紀念?當中的人物、故事、情感,都是公共歷史的一環,蘊含我們對過去的理解和詮釋。 

黑人雕像述說了種族和諧、融洽的生活記憶,但真是如此嗎?「南方黑人真實處境」,正是雙方爭奪歷史詮釋權的關鍵戰場。 

奴隸制度下,黑奴是白人主人的私產,代代為奴。主人可善待,也能凌辱、私刑、販賣。黑人姆媽任勞任怨、順服盡責的背後,藏著不得不吞忍的殘酷現實。從懷裡哺育出的白人地主和仕紳,可能鞭笞她的兒子,私刑她的丈夫,侵犯她的女兒。她們除了在暗夜哭泣,眼睜睜看著孩子被賣到遠方,無能為力。 

白人對黑人姆媽的懷念與歌頌,是多數黑人拚命想遺忘的傷痛。 

當時,不少南方黑人為了擺脫奴隸身分,紛紛冒險逃往北方。內戰爆發後,他們卻又毅然投入戰役,以生命為注,挺身爭取成為真正的自由人。然而,在黑人姆媽的歷史論述中,我們看不見這些反抗搏鬥的身影。

 

換言之,從種族的角度,黑人姆媽淡化了奴隸制度的傷害,同時也否定了黑人在內戰中的貢獻。引用美國學者伊夫林(Evelyn Brooks Higginbotham)的批註: 

在這些雕像下,種族之間和諧相處的假象將會蔓延。黑人要如何解釋內戰,如何告訴後代子孫,他們的祖先如何對抗奴隸制度,爭取自由?

 

為什麼黑人姆媽會成為大眾文化典型的黑人婦女形象,經常出現在廣告、影視?

黑人姆媽的原型,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 

1893年,哥倫比亞博覽會(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在芝加哥舉辦,超過2000萬人參觀。開幕日當天,萬眾矚目,熱鬧非凡。黑人女性團體也抓住良機,爭取到在開幕式發表演說的機會。 

這麼重要的場合,黑人女性菁英自然卯足全力備戰,要在博覽會上證明黑人的專業,擺脫傳統形象!但她們萬萬沒想到,充滿嘲諷的一幕卻同時上演…… 

展場中,一位黑人女性被僱用裝扮成傑米姨(Aunt Jemima),唱歌、舞蹈、推廣鬆餅,宣傳幸福的南方家園。傑米姨的扮相,即是奴隸時代典型的黑人姆媽。 

這一幕,就像重重摑了黑人團體一巴掌:不管再如何力爭上遊,社會認定的黑人女性依舊是傑米姨──奴隸時期為白人操持家務、順從忠實的黑人姆媽。

 

圖片來源:Saturday Evening Post

南西.格琳(Nancy Green)在1893年萬國博覽會上,被聘用扮成傑米姨,宣傳南方。傑米姨形象後來成為桂格鬆餅廣告商標,黑人姆媽形象也經常被製作成黑人玩偶,或以醜化之姿呈現在影視漫畫中。(圖片來源:Saturday Evening Post)

更諷刺的是,「傑米姨」標誌後來被桂格燕麥公司(Quaker Oats)買下,從此大量出現在鬆餅、糖漿廣告,成為招牌「長青代言人」。市面上,黑人姆媽娃娃也暢銷熱賣,大受歡迎。因為白人孩童扮家家酒,怎麼少得了服務白人主人的黑人園丁、幫傭、保姆呢? 

從傑米姨到姆媽雕像,黑人一直被塑造成白人家庭的僕人,南方是快樂天堂。對於極力想證明黑人與白人女性一樣專業、努力、優秀的中產階級黑人女性來說,是極大的挫敗。 

因此,「黑人女性全國聯盟」(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ored Women)才會憤怒地抨擊:「南方白人為黑人姆媽設立紀念雕像,不是為了榮耀她,而是藉由這個角色詆毀黑人女性。」

 

圖片來源:Southern Pacific Company. Passenger Department

1939年桂格公司煎餅廣告,紙盒上印著大大的「傑米姨」,角色原型即是黑人姆媽——肥胖身形、身穿白圍裙、戴著白頭巾的黑人奴隸。直到2020年,桂格公司才宣布,往後不再使用傑米姨商標。(圖片來源:SouthernPacific Company. Passenger Department)

 

黑人姆媽與白人小主人,被描繪成比家人更親密,對當時黑人社群是讚揚還是傷害?

1980年代,班尼頓公司推出系列廣告(註:圖像可見連結),有張圖像是:白皮膚的嬰兒,緊緊依偎在一個看不到臉的黑人婦女胸前吸奶。廣告很快掀起軒然大波。 

品牌的原意是傳遞種族平等,但為何這個圖像卻會出現不同解讀呢? 

原因是,面對敏感的爭議點,我們不能完全忽視歷史脈絡的意涵:「面目不清的黑人婦女,悉心哺育白人嬰童」,廣告中的這個意象,宛如19世紀末黑人姆媽翻版。 

在黑人文化中,社群相當看重母親的角色,甚至關係著種族地位的提升。黑人姆媽,既是奴隸也是母親,但她們的「母愛」被投向了白人孩子,大眾文化描繪她們慈愛呵護,待小主人視若己出。沒有人問,黑人姆媽自己的孩子去哪了? 

白人社會一面歌頌主僕情深,一面譴責黑人失敗的家庭教育,「盡責的姆媽」和「失職的黑人母親」只有一線之隔。這是當時黑人社會反對彰顯黑人姆媽奉獻的原因之一。 

黑人姆媽成了一把雙面刃,越是讚揚黑人姆媽的付出,用心照料白人小孩,社會就越有理由嘲諷粗野、髒兮兮的黑小孩,缺乏「教養」。

 

圖片來源:Connect with the Library

19世紀的黑人姆媽與白人小主人,畫面看來親密無間,美國小說家威廉.福克納也在自己的黑人姆媽墓碑上,刻下一段動人文字:「Mammy/Her white children bless her(姆媽/她的白小孩感念她)」。(圖片來源:Connectwith the Library)

圖片來源:Connect with the Library

黑人母親與孩子們。大眾文化經常描繪黑人姆媽與白人孩子的溫情互動,但同時也質疑黑人孩童缺乏教養,粗野、無知、髒兮兮。(圖片來源:Connect with the Library)

從性別角度,黑人姆媽反映出什麼意義?

20世紀初,柔美、纖細、優雅是社會認可的女性標準;相形之下,這些特質幾乎不會用在黑人姆媽身上。社會讚頌的姆媽樣貌多半是「勤快、勇敢、幹練、壯碩有力、獨當一面」這類當時專屬男性的特質,貶抑她們「不像女人」。 

另一方面,種族歧視下的黑人男性,在社會結構中很難有一席之地,常常只能做挑夫、洗衣工,從事被視為不夠「男子氣概」的工作。黑人姆媽越被白人社會讚揚高捧,也就越讓黑人男性顏面無光,被貼上「不像男人」的標籤。 

在當時的性別框架下,黑人姆媽的形象同時貶抑了黑人女性與男性。 

白人社會塑造黑人姆媽不像女人的形象,合理化對她們的不尊重與侵犯。讚揚黑人姆媽的成就,突顯對黑人男性不合男人標準、沒出息的輕蔑嘲諷。

 

當代的「雕像之爭」:誰的歷史?誰的記憶?誰應該被紀念?

回顧這段歷史衝突,黃文齡總結:「1920年代正是黑人重建信心,展現自我特質的年代,黑人姆媽雕像卻抵銷了所有努力。」黑人期望掙脫奴隸陰影,黑人姆媽卻喚起了傷痛記憶,重新複製刻板形象。 

歷史的輪迴,充滿相似。一個世紀後,雕像之爭再次上演。 

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爆發後,維吉尼亞州宣布移除李將軍(Robert Edward Lee)雕像,但隨後引發激烈抗爭。 

在美國南方,李將軍的紀念公園、雕像隨處可見。他是南方造神運動中的英雄角色,英勇率領邦聯軍隊抵抗聯邦北軍。南方白人視之為榮耀象徵,但也是黑人揮之不去的血淚印記。2015年之後,不斷有民間組織主張拆除雕像,歸還非裔美國人的歷史詮釋權,促進種族融合。 

爭端仍在持續。黃文齡認為,伴隨著種族爭議、選舉、政治派系的角力鬥爭,如何處理歷史雕像需要更多智慧。 

紀念雕像作為集體記憶的象徵,各方角力爭奪歷史詮釋的主導權,勢所難免。但首要之務,是把爭議放入歷史脈絡,透過更宏觀的時空結構,釐清衝突根源、歷史遺緒。由此,我們才可能試著理解、滿足不同立場者,建構型塑他們的歷史記憶之需。 

什麼樣的人能名留青史?我們述說的是誰的歷史?如何思考不同立場者的歷史角度?對於一樣面臨雕像拆除、改名之爭的我們,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一課。

 

圖片來源:Hal Jespersen,維基百科

是否移除李將軍雕像,在美國各州爭議已久。支持移除者認為,南方邦聯代表人物象徵了種族主義、蓄奴制度,不應該再被樹立紀念;但反對者則主張,李將軍雕像已成為地方歷史一部分,不應被過度詮釋。(圖片來源:Hal Jespersen,維基百科)

(本文校對:梁源)

相關焦點

  • 美國種族衝突下《亂世佳人》的命運
    5月25日明尼蘇達州美國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黑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同時在美國新冠病毒大爆居家將3月的背景下,觸發了美國各州反對種族歧視此起彼伏的抗議活動及騷亂。美國廣泛的抗議活動促使媒體對流行文化中種族的描繪方式進行了反思,結果之一就是美國最熱門電影《亂世佳人》從華納媒體提供的隨選視頻服務平臺(HBO Max)的目錄中暫時刪除。
  • 美國種族衝突:《亂世佳人》被下架的五個問題
    喜歡關注同名公號「超級情報站」(chaojiqingbaozhan)美國知名影視流媒體平臺HBO Max宣布,下節奧斯卡經典影片《亂世佳人》。平臺稱,這部1939年公映的影片是「時代產物」,片中刻畫了「種族歧視」,這在「當年是錯誤的,現在也是錯誤的」。
  • 美國經典影片《亂世佳人》被下架,美國反種族運動掀起文化的革命
    最近美國,因非裔公民弗洛伊德之死掀起的反種族主義抗爭,似乎正在脫離理性的軌道,越發魔怔了。美國著名媒體平臺HBO已經下架奧斯卡經典影片《亂世佳人》。HBO表示這部1939年公映的影片是「時代產物」,片中刻畫了「種族歧視」,這在「當年是錯誤的,現在也是錯誤的」。令人諷刺的是,HBO Max宣布後次日,《亂世佳人》在亞馬遜平臺登上暢銷榜榜首。《亂世佳人》改編自著名的小說《飄》,影片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種植園主的女兒斯嘉麗和商人白瑞德之間的愛情故事。
  • 《亂世佳人》在美國系統性種族歧視中,到底是個什麼角色?
    可是在2020年,黑人弗洛伊德被跪死後,讓原本就牽扯種族歧視非議的電影,再次被推倒風口浪尖,在經過短暫的下架之後,又再度恢復,由此引發的爭議仍在持續發酵。那麼,《亂世佳人》這部電影在美國系統性的種族歧視中,到底扮演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什麼是系統性種族主義歧視?什麼是系統種族主義歧視?
  • 美警暴行掀種族怒火!「亂世佳人」被下架,《洛城戰警》新戲延播
    美國明尼亞波利斯白人警察執法過當、令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依德不幸身亡引爆的種族爭議怒火,至今沒有平息,影視平臺也紛紛決定在此敏感時機,不要推出一些內容有疑慮的影片,影史不朽經典「亂世佳人」,就因對於黑人的描述受到「種族歧視」的批評,HBO Max已經下架。
  • 美國黑人迫使《亂世佳人》下架:電影史上你不知道的種族歧視風波
    早在1940年,放映《亂世佳人》的電影院就被譴責,電影評論家在黑人主流報紙《芝加哥捍衛者報》上發表觀點:「這是針對美國黑人的恐怖武器!」事實上,《亂世佳人》中的確有一些在如今看來非常敏感的元素。比如對蓄奴制度的美化,對3K黨(奉行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組織)的傾向性,以及充滿刻板印象的黑人形象塑造。
  • 《亂世佳人》背後的漫長鬥爭:白人眼中的史詩之作,黑人眼中的歪曲...
    《亂世佳人》原著誕生於1936年,付梓一個月內就售出了100萬冊;同名電影上映於1939年,斬獲十項奧斯卡獎。然而這部影響了幾代人的經典作品並非在今天才引起爭議。早在《亂世佳人》拍攝前,製片人David Selznick就不斷收到來信質疑小說的歷史準確性,擔心作品會引起新一輪的種族歧視和種族暴力。
  • 《亂世佳人》:被敘述的南方
    其實,《亂世佳人》不是純粹地被下架,而是需要為影片添加種族歧視方面的說明。| 經典電影《亂世佳人》海報。這意味著,以後我們觀看這部電影之前,需要先接受這樣的觀點:這部影片的內容對黑人有歧視,對黑人的描寫存在刻板印象。這樣的處理方式,有點像我們過去學習語文課文,最後總要有一個思想中心總結。
  • 受反種族歧視影響,《亂世佳人》下架,《老友記》製片道歉……美國...
    昨天的新聞——《亂世佳人》下架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美國華納傳媒旗下流媒體平臺HBO Max下架了經典電影《亂世佳人》,理由是有人認為該電影「美化奴隸制美國君現在帶你詳細扒下這些受影響的影視內容: 奧斯卡經典影片: 《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在美國什麼地位? 今年2月,川普因不滿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時表示,能讓《亂世佳人》回來?
  • 弗洛伊德之死震蕩持續,著名電影《亂世佳人》因種族問題被下架
    或許這與美國複雜的種族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美國黑人和白人逐漸的衝突長久以來就是當地社會的頑疾,黑人和白人在大體形式上的平等也只有很短的時間,去年在內地上映過的美國高分電影《綠皮書》就比較形象地反映了出美國的種族問題以及黑人在美國面臨的處境。美國如今在形式上實現了所謂的種族平等,一度被視為「種族大熔爐」的地方,自詡完美地解決了種族問題,延伸出來的政治正確也是目前普遍存在。
  • 經典電影《亂世佳人》被下架,該片「涉嫌種族歧視」?
    在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的浪潮下,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近日下架了美國經典電影《亂世佳人》,原因是有人認為該片「涉嫌種族歧視」「美化奴隸制」。首映於1939年的《亂世佳人》改編自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講述美國南北戰爭前後,南方莊園主的女兒斯嘉麗與商人白瑞德的愛情故事。《飄》及《亂世佳人》中對黑人的刻畫和對奴隸制的看法一直被認為存在爭議。
  • 抗議持續之際 美國經典電影《亂世佳人》涉種族歧視被下架
    來源:海外網圖為影片《亂世佳人》的海報(圖源:路透社)海外網6月10日電美國知名影視流媒體平臺HBO MAX日前下架了奧斯卡經典電影《亂世佳人》,原因是美國種族關係緊張之際,有不少美國民眾認為HBO MAX發布聲明說道,「《亂世佳人》是時代的產物,但不幸的是它描繪了部分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偏見」「在對其歷史背景進行討論並對其中的一些特定描述加以譴責之後,這部影片未來會重回平臺。」聲明還補充說,「想要創造一個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未來,首先要承認並去了解我們的歷史」。
  • 電影《亂世佳人》為何下架?黑人編劇一句話,華納只能默默接受
    《亂世佳人》被美國的種族騷亂再次波及看到新聞中,電影《為奴十二年》的黑人編劇約翰·裡德利在《洛杉磯時報》上呼籲,應該把《亂世佳人》從華納的流媒體平臺HBO Max上面下架。事實上,《亂世佳人》是在特定時代的特定影片,不僅沒有描寫「奴隸制的殘酷」,而是相對美化了以奴隸制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美國南方社會,體現了彼時美國南方社會結構背景的「一小部分情況」。作為電影《為奴十二年》的編劇,黑人編劇約翰·萊德利,也同樣描寫了「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刻」。
  • 電影《亂世佳人》為何下架?黑人編劇一句話,華納只能默默接受
    《亂世佳人》被美國的種族騷亂再次波及看到新聞中,電影《為奴十二年》的黑人編劇約翰·裡德利在《洛杉磯時報》上呼籲,應該把《亂世佳人》從華納的流媒體平臺HBO Max上面下架。事實上,《亂世佳人》是在特定時代的特定影片,不僅沒有描寫「奴隸制的殘酷」,而是相對美化了以奴隸制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美國南方社會,體現了彼時美國南方社會結構背景的「一小部分情況」。作為電影《為奴十二年》的編劇,黑人編劇約翰·萊德利,也同樣描寫了「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刻」。
  • 美國黑人的血淚史:從《亂世佳人》的田園牧歌到被跪死的弗洛伊德
    最早知道黑人奴隸這個事,是因為奧斯卡經典電影《亂世佳人》。這部拍攝於1939年的電影,上映後橫掃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奪得了8項桂冠,是電影史上的偉大傳奇。到了南北戰爭爆發前的1860年,也就是《亂世佳人》著力表現的、那個美好的「黃金時代」,在美國南部的15州中,黑人人口已達400萬(其中383萬為奴隸),佔到了南部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南卡羅來納的黑人人數甚至超過了白人。
  • 《亂世佳人》下架,《老友記》製片道歉!黑人兄弟為何還不買帳?
    而這股「自由平等」之火也從最開始的美國警察燒到了大統領,再從大統領燒到政治經濟領域,最後終於燒到了文化藝術領域。《亂世佳人》下架 《老友記》製片道歉不知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特立獨行,還是實在沒有合適的目標,電影《為奴十二年》黑人編劇約翰·萊德利居然開始對1939年上映的《亂世佳人》開炮了。
  • 受美國黑人男子被殺事件影響,經典電影《亂世佳人》被下架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6月10日,據紅星新聞引用外媒報導,HBO Max近日下架了美國經典電影《亂世佳人》。據悉,該舉措是受黑人男子弗洛伊德被殺事件的影響。1939年首映的《亂世佳人》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斯嘉麗與白瑞德之間一段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影片主演包括費雯·麗、克拉克·蓋博、海蒂·麥克丹尼爾等。
  • 經典電影《亂世佳人》、系列劇《小不列顛》,為何都被「下架」了
    經典電影《亂世佳人》、系列劇《小不列顛》,為何都被「下架」了?曾獲得10項奧斯卡大獎,有好萊塢「第一巨片」之稱的經典電影《亂世佳人》,其魅力貫穿了整個20世紀。只因在近日,《為奴十二年》編劇John Ridley在《洛杉磯時報》發文表示:電影《亂世佳人》描繪了種族偏見內容、對美國內戰前的南方進行了美化。隨後,華納新流媒體平臺HBO Max就將該片下架了。相關發言人表示:下架行為是暫時的,《亂世佳人》會在未來重新上架,並不做刪改,保持原貌,但會帶上對該片歷史框架的討論,並對片中有種族歧視意味的描繪進行譴責。
  • 涉嫌種族歧視!《亂世佳人》慘遭封殺,更多文化清洗之腦殘劇情在美國上演…
    >很多話美國人民不敢明說他們把共同的思緒寄託給了亂世佳人昨天好萊塢革委會封殺了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亂世佳人》遭封殺,已從HBO Max的播放列表上撤下了。以美國內戰期間和之後為背景,《亂世佳人》因描寫奴隸制而長期受到美國革命小將的抨擊。
  • 美國暴亂持續 HBO下架亂世佳人
    原標題:反種族歧視之下,HBO下架南北戰爭題材電影《亂世佳人》【環球網報導記者李東堯】全美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持續,現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也不能看了?美國《華爾街日報》9日報導稱,目前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人們對種族不公擔憂正日益加劇,華納傳媒旗下的HBOMax平臺已將影片《亂世佳人》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