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導演點名要拍他的炸豬排,真正的海派味道

2021-02-16 餐飲Face

「現在只有你的炸豬排,最能代表真正海派西餐的味道。」

三年前,《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陳曉卿,找到上海灘的周老大時,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全世界炸豬排的這麼多,陳導卻非周老大不拍。這背後,絕不是毫無緣由的。

只有周老大的炸豬排,還在堅持過三關,什麼是過三關,你往後看就是了。

周老大去做海派西餐,說到底因為一個人——奶奶。

周老大的奶奶是曾國藩最小的外孫女,從小就養尊處優,尤其是那張嘴,挑剔得很。自小就跟著奶奶混的周老大,也因此吃遍了老上海的西餐廳,

蘇聯的羅宋湯,德國的脆皮豬手,意式的芝士焗面,牛排……

所以後來,當長大後的周老大,從呆了17年的紐約留洋回來,滿上海再也找不到正宗的老味道時候,他就做了那件事——

開餐廳。

在飛速更迭的新潮裡,只一心想復原那些傳奇西餐廳的經典招牌菜,復原老上海的味道……就這樣做個守住舊時光的「老頑固」,又何嘗不可?

德國人烤的豬手太幹?

那加一點上海走油蹄髈的靈感,

先壓透,後烤香,再炸脆,

裡肉便鹹香鮮嫩,

外皮鬆脆,肥而不膩。


取豬玀嵴骨下的一條無筋瘦肉,

拍壓出比臉大的尺寸時,最鬆口。

在蛋液和麵粉裡,來回三次,

把肉汁牢牢鎖在裡面,

「咔嚓」一口,滿口酥香。


味道它很奇妙,一旦滲透進了舌尖,這輩子都忘不掉。不過這也只是天鵝申閣西餐社那些招牌中的一種美味。

匯集了老上海老牌味道的天鵝申閣西餐社,是我開的,我叫周永樂。



天鵝申閣,這個名字來自於上海的老牌西餐廳「天鵝閣」。它是當時上海最富盛名的三大西菜社之一。

小時候我的家住在桃江路口的一座老洋房裡,天鵝閣就在不遠的霞飛路上,走路過去只要15分鐘。


桃江路上的老房子

我的奶奶,是曾國藩最小的外孫女,從小養尊處優。

從湖南遠嫁到上海後,到哪都帶著家鄉的廚子。但唯有這「天鵝閣」的西餐能經得住她挑剔的嘴。


於是她每周都會穿著洋裝帶我去吃西餐,

當奶奶換上了時髦的新裙子,

牽著我的手,

穿過那條梧桐老街。

我一邊踩著樹葉的影子,一邊心裡默默計數,數到第900秒的時候,會聞到一陣芝士的奶香味,我就知道~又可以吃我最愛的羅宋湯,炸豬排和冰淇凌了!

餐布腿上放好,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東西不要說話……包括這樣的儀式感,都是我童年裡最開心的事。

十年時間,我跟著奶奶幾乎吃遍了上海灘所有的西餐。

20歲的時候,我去了美國留學。為了賺生活費,在一家當地知名度很高的西餐廳裡打工。一開始什麼都不會,只能做些洗碗切菜的零散活兒。

因為做事認真,嘴巴又甜,久而久之和大廚二廚混熟之後,他們會慢慢開始教我一些做菜的本事。師傅教徒弟總會留一手,所以沒事我就在一旁偷看偷學。

那時,我就有了一個夢想,等學好了本事,就回中國回上海開一家西餐館。


畢業之後,我進了美國的一家大公司,後來又做了十幾年的物流生意,開餐廳的小小夢想被藏在了心底。

在紐約的17年裡,無論吃到多頂級的西餐,還是最想念小時候家裡宴請客人的上海西餐,那些味道就像滲透進了舌尖,這輩子都不會忘掉。

37歲那年,我決定回上海發展,興奮地趕去「天鵝閣」的路上,才發現它已經消失在了高樓大廈間。那個童年裡的最讓人發饞的味道,也消失了。

有一天,我和父親去了同時代的一家老西餐廳吃飯,想要尋尋記憶裡的滋味,結果敗興而歸,父親玩笑這說:你燒的都比他們的好吃多了,有天鵝閣的水準。

他的話讓我想起初去美國,在餐廳打工,偷學做菜的日子。我想那時的夢想,現在實現它也不算晚。

2008年,我終於開了第一家自己的西餐社。我想復興當年老上海西餐,把曾經那行風靡一時的老味道找回來。


老上海的西餐,其實是個「混血兒」。

聰明的上海人最懂如何拉近自己和世界的距離,來自蘇聯的羅宋湯,德國的脆皮豬手,意式的芝士焗面……他們迅速地讓這些西餐菜品融合了自己的味道,開創了「西餐中吃」,讓每人一份的西餐,變成了一道道的菜,大家一起享用。


改良後的羅宋湯是很多上海人的兒時記憶

它的飲食風味與海派的文化相契合,越來越受到上海人的喜愛,後來人們便把這種特殊的菜系稱作「海派西餐」——有外國人的品味,上海人的口味。

在我家裡,有一本父親親自撰寫的「海派西餐」菜譜。

他有一個愛好,就是每次吃到覺得很棒的菜品,他都會做記錄下來,它的做法,食譜,味道...加上家裡經常宴請客人,我也會在廚房打下手,偷師,所以從小就對這些菜餚的味道和做法無比熟悉。

我根據父親的筆記,以及自己對老上海菜的記憶,再在一些食客的建議下,不斷調整口味,蘑菇雞肉卷,葡國雞,土豆色拉,老式三明治、雞絲焗面等當年的絕佳美味,被我慢慢的還原出來。


三年前,

「舌尖上的中國」的陳導找到我,

希望我能為「舌尖2」

錄一期老上海西餐的視頻,

就拿我的炸豬排作為題材。

與陳曉卿老師的合影,正中間是陳曉卿

我說,做炸豬排的人這麼多,我也不是最出名的,為什麼要選我呢?

陳曉卿導演說,因為現在只有你的炸豬排,還在堅持「過三關」。最能代表真正海派西餐的味道。



選用豬玀嵴骨下最嫩的無筋瘦肉,

一錘一錘壓扁拍爛,

這樣肉質才比較鬆口。


像女人化妝一樣,

豬排也要「打底,上妝,定妝」三步走

浸蛋液、裹麵粉,

把麵粉抖掉再過一次蛋液,麵粉。

三次才算完美過關!


第三次的時候,要蘸上長顆粒的麵包糠,反覆壓均勻。這樣炸出來的豬排才能鎖住肉汁,外酥裡嫩。

切成長條,吃一點切一點,吃之前一定要蘸一下黃牌辣醬油,這才是地地道道老上海的味道!


通過口碑相傳,天鵝申閣吸引來了一大批懷舊的老食客,他們很多都經歷過海派西餐的黃金時期,有著最正宗的味覺記憶。

我根據回憶復刻了當年「萊比錫」飯店的名湯「金必多湯」,這是只有為數不多的資深食客才知道的一道湯了,做法基本失傳。

一位87歲的老華僑品嘗之後,有些失望的指出這不是他記憶中的味道。在他的指點下,我經過多次的嘗試配方,終於得到了他的認可。現在,全上海可能只有在我的天鵝申閣才能嘗到這道湯了。

一位慕名而來的老太太,提出要吃一種當年的三明治。我知道那是麵包夾心中放有紅腸和土豆沙拉的老式做法,並不難做,但是現在已經無處可尋了。

我親手為她做了這個三明治,她吃了一口說,你這裡的味道,和我四十年前吃的一模一樣。

這裡匯集了老上海曾經那些傳奇西餐廳的經典招牌菜。客人們說天鵝申閣就像是個老上海西餐的博物館。

去年九月,因為老店房屋租約到期,我在上海繁華的靜安區開了新的天鵝申閣西餐社,對面就是上海歌劇院。


我邀請了建築師朋友

為餐廳復原當年的ART DECO風格。

雙人餐桌的長長的餐位

與多人的車廂式包廂錯落分布,

既可以在此分享美食,

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


天鵝閣同款紅白相間的餐桌布,

赭紅色的復古皮沙發...

充滿30年代老上海的老腔調。


深陶色木牆上的幾十張老照片,

記錄著我和老上海的故事,

想要把它們說給你聽。


十九世紀末的裝飾風格畫,

窗簾,燈具....熟悉的裝飾品

喚醒了那個摩登時代的上海。


每周二是我的親自掌勺日,

其餘的時間,

我會在餐廳管理後廚,

或和客人們聊天。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

我也更多轉向培養年輕的廚師

和研發新菜的工作上。

新菜延續了海派西餐融合的精神,在傳統的西餐做法上有自己的創新。

將傳統的法式蜜汁鴨胸肉,改良成國人更能接受的海鱸魚,用培根捲住,煎香,澆上純正的瑞士酸甜汁,就成了一道新式培根海鱸魚。


紅燴羊小腿,

汲取法國英國人紅燴牛肉的方法,

完美地去除了羊肉的腥羶,

肉質綿軟,入口鹹鮮。

焦糖香蕉榛果蛋糕 、

酥皮紅漿果泡芙、

開心果覆盆子撻....

新一波的甜品正甜蜜到來。


海派西餐,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成為了一種回憶童年的方式。我們既保存了老底子的味道,又跟隨時代的發展了口味的創新,讓現代的人更容易接受和喜歡。

而自從舌尖2節目播出以後,慕名而來的年輕人和外地遊客也越來越多,很多人說,「沒有吃過天鵝申閣的炸豬排,就不算來過上海」。

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我看到了海派西餐的光明之路,發起這次眾酬,我希望讓更多人能了解上海除了它的國際化之外,也有屬於它的獨特味道。

不斷挖掘「海派西餐」的精髓與文化,並將它發揚與傳承下去,就是我要做的事。


這座城市跑得飛快,

我想做那個守候舊時光的人,

留住這片上海灘裡,

小資小調的老味道。

來自:有束光

相關焦點

  • 熱乎乎的炸豬排,吃起來簡直太棒了!
    家的味道小辰光看父母做炸豬排,大排買來後,先要挨刀,用刀背拍打大排,最後完成時,一塊大排已經撐得有先前的兩倍大。接著是上漿,雞蛋、料酒、鹽、澱粉等攪拌均勻,浸潤每塊豬排,再裹上麵包糠,然後投入油鍋裡炸,看油花翻騰,撈起瀝乾,送入盤中。
  • 究竟是日式咖喱還是海派辣醬油才能襯出炸豬排的那抹風情
    那時候的家庭主婦們似乎人人都會做這道菜:肥瘦相間的帶骨豬大排,用肉錘或刀背「拍松」斷筋,然後連同蛋液、生粉、料酒、鹽和胡椒粉拌勻靜置入味,接著輕輕地裹上麵包屑,放入中溫的油鍋中炸至兩面金黃,出鍋瀝乾即可。如果喜歡厚實香酥的口感可多裹幾次蛋液和麵包屑。
  • 「舌尖」上的西菜社 遇見舊時光
    「天鵝閣」的炸豬排,就來源於170多年前剛開埠的上海。彼時,西餐和其他西方文化一同在這裡落地生根,一度成為身份品味的象徵。然而能享受這種奢侈美味的人群實在是少數,聰穎的上海人從來都有辦法縮短與食物的距離,「海派炸豬排」就這樣應運而生,既保留了西餐原有的格調,又融入了本土的元素,風靡了全上海的每條弄堂,無論是吳家還是王家姆媽,都能炸出屬於自家口味的炸豬排,即使去不起昂貴的西餐廳,卻也能在家中飯桌上慢慢享用。
  • 「這味道和我四十年前吃的一樣.」這家上海灘的餐廳幫幾代人找回了記憶,人們說沒吃過他家不算去過上海.
    在我家裡,有一本父親親自撰寫的「海派西餐」菜譜。他有一個愛好,就是每次吃到覺得很棒的菜品,他都會做記錄下來,它的做法,食譜,味道...加上家裡經常宴請客人,我也會在廚房打下手,偷師,所以從小就對這些菜餚的味道和做法無比熟悉。
  • 外表熱鬧的炸豬排,內心也許很孤獨
    準確說來,港式炸豬排和老上海炸豬排是兩種東西。港式炸豬排非常厚實,醃料要足,炸的過程中油溫要低,這樣才能保證外酥裡嫩,汁水四溢的口感。端上來煌煌一大盤,很是壯觀,用刀叉切開,融化的起司會慢慢流出來,很是賞心悅目。至於味道,混合了醃肉味和起司味的炸物當然不差,但要以我對食物的審美看起來:這麼大一塊裡脊肉,算是浪費了,切個肉絲炒炒多好吃呀。 日本人評價自己的國家是「世界的盡頭」,因為各色文化從西方傳到阿拉伯再傳到中國,最後傳到日本後,便無處可傳,於是慢慢在這裡沉澱下來。
  • 我願意把今年長胖的份額都留給炸豬排!
    「中式」炸豬排,其實指的就是「海派西餐」,或者說「老上海西餐」裡的炸豬排。拍成超大一片的豬排,口感追求酥脆的層次,而不是日式的那種豐厚感。感覺可以多吃兩片,沒那麼罪惡。在某寶上隨手一搜「炸豬排辣醬油」出來的頭一瓶就是我們阿偉師傅強調要認準的老上海味道——梅林泰康黃牌辣醬油。
  • 世界各地炸豬排的叫法 & 老上海【炸豬排】怎麼做才好吃
    倒之前瓶子先要晃幾下,把沉澱在底下的香料搖起來,味道更好 - 那原是Worcestershire sauce,誕生於英國,廣東人稱之為「喼汁」。(圖片來自網絡)雖說是西餐,我卻一直不以為然,想著必定是海派改良的,難道世界上還有比中國人更會料理豬肉的嗎?若干年後,頭一回在歐洲坐火車,餐車上居然也吃到了這種炸豬排。
  • 魔都最好吃的炸豬排都在這裡,拿去不用謝
    很簡陋店面,但是卻是傳說中一直要排隊的炸豬排店!他家的豬排炸得金黃,表皮酥脆,配上辣醬油簡直爽!身邊的小夥伴很多都超愛他家的炸豬排。7元一塊,很實惠哦!阿姨也挺熱情噠。地址:寶山區大華新滬路689號(近大華二路)人均:8元  《舌尖2》
  • 嘎吱作響、香氣四溢的炸豬排,到底應該配咖喱還是配辣醬油?
    圖: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一塊金黃酥脆的炸豬排是幾代上海人的迷物,空間略顯侷促的灶披間裡,外祖母忙碌的背影和油鍋中飄出的陣陣肉香就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那時候的家庭主婦似乎人人都會做這道菜:肥瘦相間的帶骨豬大排,用肉錘或刀背「拍松」,然後連同蛋液、生粉、料酒、鹽和胡椒粉拌勻靜置入味,接著輕輕地裹上麵包屑,放入中溫的油鍋中炸至兩面金黃,出鍋瀝乾即可。
  • 傳承海派文化,留住老上海味道 |當海派黃酒邂逅海派家具
    上海,洋房與裡弄並存,古典與摩登兼容;海派女子,有追求,懂生活。今天,我們迎來的這位海派女子,同樣傳承著海派文化,活得雅致。,用海派社交舞會來傳承她的老上海情懷。其實,一件家具、一身旗袍、一種味道,包羅萬象的雅致細節中,都可認知和體驗海派文化。
  • 上海寧吃了174年的炸豬排,精華全在這15家店裡了!
    當時西餐逐漸流行,一些老牌西餐廳就推出了一些所謂的海派西餐,其中有一道叫「維也納豬排」,就是炸豬排的前身。現在,街角巷尾,餐廳小攤,只要是老上海味道,大多都有炸豬排吃,且百吃不厭。 目錄    01 忘不了的還是老上海味道「好吃就要過三關」「西菜社好吃,路邊攤也香」02 來踢館的日式炸豬排「厚脆多汁才夠味」
  • 【記憶】上海人的海派西餐「三巨頭」是哪些?這條微信來解讀
    用豬排代替外國的牛排,用番茄醬代替俄羅斯的紅豆菜,用蛋黃調拌出色拉醬,這樣就做出了海派西餐的老三樣——炸豬排、羅宋湯、拌色拉。對上世紀出生的上海孩子來說,西餐仿佛就是海派文化的代名詞。最愛的上海西餐不是牛排,而是炸豬排,再配上獨有的辣醬油,別有一番記憶的滋味,一起來看看吧!
  • 戀戀一座城@食 新利查西餐館:老底子的海派西餐
    截取自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一位留美老克勒回國後第一件事要去弄堂裡尋根老上海海派西餐問他原因,他說:其一,國外沒有其二,那裡藏著他情竇初開的故事 原來啊,在他出國之前愛慕著一位白色連衣裙女孩兒兩人一條弄堂裡追逐著長大海派西餐是兩家人共同的小食光 後來,他遠走他鄉再也沒回來幾年後她也嫁作他人婦兩個人是不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好在,後來也都是幸福美滿的人生 時過境遷,當年的情愫
  • 有間海派夜宵店,金剛餛飩還有面
    不過老闆又撇撇嘴說,他要做的是一家是海派夜宵店啊!一語驚醒夢中人,金剛餛飩還有面的蒙自路麗園路周邊都是市中心傳統夜宵的集散地,從哪個夜場打車過來也就堪堪剛過起步費,確實是個夜宵黃金地段!所以,其實是一家夜宵店的金剛已經悄悄開到了早上3點半。深夜吃餛飩,要吃個舒服
  • 電影《飲食男女》——李安導演在多年前就拍出了舌尖上的味道風格
    這部《飲食男女》是九十年代李安導演的電影作品,多年前我是第一次看他的電影,同時也因為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才開始關注他的系列作品。影片裡的主要演員是:老戲骨郎雄飾演的老朱,還在青春年華的吳倩蓮飾演的二女兒家倩,楊貴媚飾演的大女兒家珍,錦榮由張艾嘉飾演,梁母由歸亞蕾飾演。
  • 周五8090白領海派聚餐交友專場】吃羅宋湯、炸豬排&色拉!(女生85年起+全包場小資環境+送海派西餐)
    >   上個禮拜五下午,周到白領社交圈的許多小夥伴們剛剛體驗了在申活館的一場世界盃主題交友活動(見上圖),這個禮拜五,阿拉又要來白相新的花頭經了這次的主題是8090白領海派聚餐交友專場,哈哈哈哈!就是年輕小夥伴一道分享上海特色的西餐!
  • 電影《飲食男女》——李安導演在多年前就拍出了舌尖上的味道風格
    這部《飲食男女》是1994年李安導演的電影作品,多年前我是第一次看李安的電影,同時也因為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才開始關注他的系列作品。影片開始的時候那幾分鐘美食製作的過程,和幾年前大火的美食紀錄片,陳曉卿先生導演的《舌尖上的中國》一樣,讓吃貨們看得垂涎欲滴津津樂道。我也是一個愛吃的人,看了這個片頭就足以吸引我萌生極大的興趣看完全部電影,很抱歉這次文章配圖會傾斜於美食角度比較多,建議吃飽了再看後面的文字,以免撩起了饞蟲。
  • 於瀟灑 | 從日本搬來的炸豬排店 —— 勝吉來了!
    瀟灑說:新開的一家正統的日式炸豬排簡餐店,不僅聘請了日本知名炸豬排店的顧問來指導,就連所用原料都與日本一模一樣(跟乾山是同屬一家公司旗下哦)粉絲提問:第一次去吃的話,有什麼要推薦的呢?瀟灑說:炸豬排是特色,進店必吃!
  • 品味舌尖上的非遺「非遺老味道」新年禮盒在滬發售
    邵萬生的泥螺皇、立豐的特級香腸、三林的碧色醬瓜、沈大成的血糯米八寶飯……一站購齊上海「老味道」年貨,而且比單獨購買還優惠?在今天開幕的上海首屆非遺食品購物節上,讓這一切輕鬆實現。滿溢「海派文化」味的非遺年貨禮盒,讓這個春節「吃好」,還「有範兒」「有面兒」。
  • 米道嗲 盤點滬上10家炸豬排店
    這裡的炸豬排自打開張以來,就吸引著八方愛肉的食客,很多人都是回頭客。外殼煎得很硬,但裡面口感超嫩。肉質非常新鮮,咬起來又有嚼勁。油溫要保證90度,這樣炸出來,會把豬排裡面的汁水封住,炸至金黃就可以出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