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月前,87歲的周平(化名)大爺左小腿出現輕度腫脹,漸漸地腿腳不利索,走路像針扎一般疼痛,腳趾顏色也越來越黑。一周前,周大爺被家人送到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血管外科,被診斷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需要手術治療。然而,單純的開放手術或介入手術都不能完美解決他的問題,醫生最終為大爺制定了「複合手術」(又名「雜交手術」)方案,即在同一天同一手術室接受介入微創手術加開放手術。據了解,這是市五醫院第一間複合手術室所開展的第一臺複合手術,這間手術室也是成都市級醫院第一間複合手術室。
4個月時間 差點「廢」了老人一條腿
87歲的周平大爺,沒事兒就要出門遛個彎,找老夥計擺哈龍門陣。但是,從4個月前起,他的腿就有點「扯拐」。
周大爺回憶,最開始他的左小腿有些浮腫,以為是累的,想著泡泡腳休息一下就沒事。沒想到浮腫不但沒消,還有了疼痛感,「像針扎一樣」。不妙的是,周大爺走路的距離也越來越短,從幾百米到幾十米,最後只能躺在床上。最難熬的是夜裡,持續不斷的針扎樣痛讓老爺子感覺如同受刑一般。
一周前,周大爺發現自己的左腳腳趾皮膚出現的水皰破潰、變幹發黑,他和家人這才引起重視,趕緊到縣醫院診治。醫生初步診斷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請他馬上轉上級醫院,否則可能有截肢的風險。
才短短幾個月時間,一條腿怎麼就保不住了?80多歲了,要是再截個肢可怎麼生活?
另闢蹊徑選方案 「複合手術」成最佳選擇
在市五醫院血管外科,醫生發現周大爺左腳第4、5腳趾之間已經發生壞死,腳背發涼,也摸不到血管跳動。通過下肢動脈CT造影檢查提示,他的血管存在嚴重的粥樣硬化,並且左下肢的動脈血管從腹部一直到膝關節(髂動脈開始到膕動脈)都堵住了,血流無法通過。用醫生的話說,就像莊稼缺水會幹旱枯死一樣,一旦血流無法通過血管到達遠端,小腿和腳就會因為缺血而發生壞死。
醫生馬上與周大爺的家屬溝通,告知他們單純的止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治本」是要開通老人家的左下肢動脈血管,讓血流順利地到達小腿和左腳,這就需要手術治療。
那麼,選用開放手術還是介入微創手術呢?醫生做了一個大膽的手術方案,集開放與介入於一體的「複合手術」!
原來,周大爺被堵住的血管,包含了髂動脈、股總動脈、股淺動脈,任何單純的開刀或者介入手術方式都會存在弊端。血管外科姚佐懿醫生介紹,髂動脈位於下腹部,位置深,如果開刀手術就會開腹,切口大,創傷大,手術風險高,而且需要橋接的人造血管長,遠期效果差;股總動脈跨越了髖關節,如果通過介入植入支架,隨著髖關節的屈伸活動,支架容易堵塞甚至斷裂,另一方面股淺動脈與股總動脈直徑不一致,目前沒有同時適用股總和股淺動脈直徑的支架,就算勉強植入支架,支架會遮擋對下肢供血非常重要的股深動脈,保留股深動脈對於下肢動脈手術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雜交手術,可以在股淺動脈開口到股總動脈這一段開刀剝除斑塊和內膜後重建血管,避免了支架跨關節和支架遮擋股深動脈,同時還可以擴大股深動脈開口,保證股深動脈血流。而在髂動脈和股淺動脈這一段,通過介入植入支架避免了大切口、大創傷,降低了手術風險,保證了遠期療效。
血管開通恢復血流 醫生救回老人的腿
在手術室、麻醉科、介入室團隊的支持下,血管外科醫生在複合手術室為周大爺實施了手術。姚佐懿醫生介紹,複合手術室是可以同時做介入和開放手術的手術室,病人做兩種手術可以不需要移動手術室。
術後第二天,周大爺的腿便不再疼痛,而且雙腳是暖和的。他對醫生表示感謝說:「等我腿好了出院了,我要去告訴我的老朋友們,我的腿是血管外科醫生給救回來的。」目前,周大爺病情較為平穩。
據了解,這臺手術是該院複合手術室開展的第一臺複合手術。而這間複合手術室,是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投入了近5000萬元打造的第一間複合手術室,也是成都市級醫院第一間複合手術室。它可以滿足血管外科、心血管內科、心臟大血管外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骨科、婦產科等多個不同專業的需要,利用介入的微創性和便利性,利用開刀手術的傳統優勢,可以處理很多難度大、風險高的疾病,可以攻克以前的一些手術禁區。
宋建琴 魏巍 本報記者 鄧曉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