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回復「01」,送你寶寶好習慣培養微課
前些日子,孫儷和鄧超家的等等和小花又登上了微博熱搜。
一直以來,兄妹倆的暖心相處日常都深受大家的喜愛,比如:
哥哥每天去幼兒園之前會和妹妹熊抱;
妹妹睡醒後,發現哥哥不在會滿屋子找哥哥;
而哥哥從幼兒園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問:「我的妹妹在哪裡?」
網友們紛紛表示太有愛了!這樣的相處模式,是很多80、9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沒有體會過的。
所以,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很多父母決心再生一個,讓兩個孩子相互陪伴著長大。
然而二胎的到來,著實給每一個家庭都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隨之出現,首當其衝的,就是如何應對大寶對二寶的抗拒心理?
我的讀者君君媽媽最近就深受這個問題的困擾,弟弟來到家裡之後,君君就踏上了「爭寵之旅」,媽媽一抱弟弟,他也張著手要抱;媽媽哄著弟弟睡覺,他也硬要擠到中間來。
而且,他還喜歡趁父母不注意的時候欺負弟弟,比如時不時地用腿踢踢他,或者用手戳他的臉,有時候力度控制不好,弟弟就會嚎啕大哭。
為此,媽媽跟他真是好話歹話都說盡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是收到的效果卻甚微。
我告訴她,在心理學中,我們把這種爭寵的狀態稱為「同胞競爭障礙」,是指在二寶出生以後,大寶可能會產生抗拒心理,並且表現出某種程度的情緒紊亂。
多數情況下情緒紊亂比較輕,但競爭和嫉妒比較持久。
如果父母處理的不好,這種負面的心理陰影將會一直困擾著孩子,在今後的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當中,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那麼,大寶為什麼會產生抗拒心理呢?
大寶產生抗拒心理的原因
一.感到父母的關註明顯減少,家庭地位受到威脅
面對剛出生的二寶,家長很容易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從而忽略了大寶。敏感的孩子很快就會注意到自己得到的關註明顯減少了。
小區裡的豆豆媽曾和我抱怨:有了二寶之後,豆豆反而比以前更加粘人,以前可以自己穿衣、吃飯、上廁所,現在非得讓家長幫助才能完成。自己光照顧二寶已經疲憊不堪了,哪裡還有精力來哄大寶?
其實,這正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來重新奪得父母的注意力。
二寶雖然年齡更小,但他的需求通常是生理需求,比如餓了、尿了等等,稍等一會兒或者讓家裡的其他大人處理都是可以的。
而大寶更多的是心理需求,需要的也許只是父母的一個擁抱,幾句關心,好讓他確信,爸爸媽媽還是愛我、關心我的。
二.對二寶的加入沒有參與感,認為弟弟妹妹是「外人」
很多家長覺得大寶還小,不懂得這些,所以整個孕期都瞞著他;
在帶二寶回家之後,因為擔心老大調皮傷到二寶,也從不讓兩個孩子過多接觸。
孩子們之間沒有機會培養感情,自然也無法建立起親密關係。
對于大寶來說,二寶就是一個「外人」,不僅如此,這個外人一來家裡,就奪走了一大半原本屬於他的關愛,那孩子怎麼可能喜歡這個傢伙呢?
想想看,我們大人交朋友,也是在互相接觸、交往的次數多了之後,才能漸漸熟絡起來的,既然如此,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從一開始就接納完全陌生的二寶呢?
家長應該如何安撫大寶的情緒
一.早早做好心理建設,讓大寶接受並期待二寶的到來
如果大寶已經超過兩歲半,那麼從懷孕起,父母就可以坦白的告訴他,家裡將有一個新成員加入,好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還可以帶大寶一起去逛街,一起給二寶準備小玩具、小衣服等等,讓大寶從心理上接受並且期待二寶的出生。
蔡少芬從懷孕時,就跟大女兒湯圓講:「你好幸福哦!又多了一個人愛你和陪你玩了!」
這樣,湯圓就會明白妹妹的到來並不是要從她那裡搶走爸媽的愛,而是來給她更多的愛。
在小女兒包子第一次回家後,蔡少芬和老公以包子的名義送給湯圓一份禮物,於是湯圓一下子就喜歡上妹妹了。
一起給二寶起名也是讓大寶產生期待感的好辦法,孫儷懷二胎的時候,就讓兒子給妹妹起名字,等等給妹妹起名為「小花」,所以,全家人都叫妹妹「小花」。
二.試著讓大寶一起參與照顧二寶
二寶出生後,家長可以試著讓大寶幫一些力所能及的忙,比如遞奶瓶、玩具、疊衣服等等,大一些的孩子,還可以試著教他們衝奶粉、換尿布。
這樣一方面能讓大寶有成就感,認為自己是能幹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親子相處的時間,有助於提升大寶內心的安全感。
在習慣了照顧二寶後,大寶就會逐漸產生責任感,他會知道:「這是我的弟弟/妹妹,我要保護好他/她,別人不能欺負。」
而二寶也會對哥哥姐姐產生依賴感和崇拜感。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有人問小亮仔,為什麼姐姐森碟沒有來參加節目,亮仔回答道:「因為我有時候會掉粉,姐姐不會掉粉。」搞笑之餘,也能看出他對姐姐的崇拜和喜愛之情。
三.給大寶設立專屬的陪伴時間
雖說二寶在剛出生的時候,需要更多的關愛,但此時如果忽略了大寶的心理需要,讓他產生了心理落差,兩個孩子一起鬧起來,反而會更加麻煩。
我同事在生完二寶之後,就和老公商量定下了一個規矩:每周六,輪流全天陪伴大女兒,小女兒則交由留在家的那位照顧。
在陪伴的過程中,手機都是靜音狀態,不去想工作、家庭瑣事,也不提二寶,而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大女兒身上,聽她講幼兒園的趣事、陪她去看新上映的動畫片、帶她吃好吃的等等。
短短一天的時間,卻讓父母和孩子更加親密無間。
所以,大女兒從來不會因為吃醋而搗亂,因為她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到爸爸媽媽的關愛絲毫沒有減少,這種愛不會因為妹妹的到來而有任何變化。
四.從正面強化大寶的行為
如果孩子能夠努力配合大人一起照顧弟弟妹妹,作為家長一定要及時給予表揚,並且將這種表揚和哥哥姐姐的角色結合起來,讓孩子形成正確的意識。
比如,孩子主動把喜歡的玩具讓給二寶,家長可以對他說:「弟弟有你這麼好的哥哥可真幸福!媽媽替他高興,更為你感到驕傲!」
央視主持人李思思則在節目上說,她會幫元寶樹立一個小英雄的形象,讓他覺得自己有保護弟弟的責任。這個小英雄會在弟弟哭的時候哄他,在弟弟被欺負的時候第一個站出來。
這樣做,既可以鼓勵他的行為,也可以培養他的責任意識。除此之外,孩子還會更有自信,一個自信的孩子,從不會懷疑父母的愛。
五.給兩個孩子創造單獨的相處時間
孩子總是需要同伴的,所以家長不妨多給他們一些單獨相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玩耍中相互磨合、建立感情。
當兩個孩子擁有了共同的經歷之後,就會覺得對方是「自己人」,如果一起闖了禍,那更是分分鐘成為同盟。久而久之,感情自然越來越好。
當然,孩子之間也常常會發生爭執,我的建議是,父母最好在遠處觀察,把控好局面就行,儘量讓他們用孩子自己的方式去處理矛盾。
胡可在《媽媽是超人》中談到,她會給兩個孩子足夠的相處時間,讓他們摸索著自己解決問題,摸索出兩個人獨有的相處模式。
她跟沙溢從來不在這個過程中過多介入,而是在問題解決後,再一併獎勵。
田亮則是定下了讓家裡的兩姐弟「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規矩,如果發生了爭執,兩個人都要受罰,並且沒收玩具,兩個人都不能玩。
相反,如果兩個孩子相處融洽,也會得到雙份的獎勵。這樣是為了讓兩個孩子明白:他們是一個整體。
家長應該避免哪些誤區
一.不要開「有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的玩笑
這句玩笑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時是為了讓大寶更聽話些,有時則是純粹的想要「逗孩子玩」。
然而,在成人看來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是在傷害孩子幼小敏感的心靈。
有些孩子原本就安全感缺失,被這種話一刺激,甚至可能做出極端舉動。
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對著孩子開這種玩笑。
如果聽到有親戚或其他人這樣說,也要第一時間站出來,嚴肅的告訴對方:「不可以這樣逗孩子,我們給兩個孩子的愛是一樣的,絕對沒有孰輕孰重。」
然後認真堅定的告訴大寶:「他們這樣說是完全不對的,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永遠不會不要你!」
二.避免將兩個孩子進行比較
朋友的女兒萌萌,平日裡是個懂事乖巧的小姑娘,對弟弟也是關愛有加。
但有一次,朋友下班回家,萌萌卻撇著嘴對他說:「我不喜歡弟弟了,也不喜歡姥姥了。」朋友連忙問是怎麼回事。
原來,姥姥看萌萌最近不好好吃飯,於是想出了一招激將法,對她說:「你看弟弟,比你小,吃飯卻比你吃的好,你再這樣,以後姥姥只疼弟弟,不疼你了。」
本以為能讓兩個孩子比賽著多吃些,沒想到弄巧成拙,傷了孩子的心。
英國評論家戴維·弗羅斯特曾說:「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
孩子都是敏感的,家長的不公正,既是在摧毀兩個孩子之間的感情和信任,也會給他們帶來心靈上的傷害。
因此,平日裡家長要避免對孩子說出:「你做的沒有弟弟妹妹好。」或者「你要讓著弟弟妹妹。」這種話。
即便孩子自己想要爭個高低,父母也要做到平等對待,一視同仁,沒有誰比誰更好。
最後,小七老師想說:
1、只有父母給予充足而堅定的愛,孩子才能安心的去愛別人,愛二寶。
2、所以無論多忙,都請每天陪陪大寶,像平常一樣關注他的需要,給他講故事,聽他講今天的所見所聞,告訴他你永遠都愛他。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微課和資料
課程資料將會在本公號和小七老師朋友圈中發布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和加小七老師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