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與精神動力:衝突與連接

2021-02-19 曉豔心理

前言:認知行為治療(CBT)和精神動力治療作為三大主流的心理治療流派的其中之二,並非總是衝突與對立的,而是可以有很多的融合與連接,事實上,也許很多時候,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只是用了不同的語言而已。本文及圖片摘自中美認知班上,我的CBT老師Edmund C. Neuhaus的錄音稿及講稿,並根據我自己的理解,做了評註。

認知行為治療(CBT)最基本的概念,就是CBT三角,也許我們要看到這個三角幾百次。它就像是一個地基。其實CBT的核心,就是如何改變想法、如何改變行為,通過改變這兩者來改善感受-軀體和情緒。這樣的三角代表了我們人類普遍的現象。例如,我站在這裡,有想法-給大家講什麼,有行為-手在動等,還有感受-一開始有點焦慮。CBT三角是發展治療計劃的基礎,治療計劃都是從CBT三角發展出來的。

評註:CBT認為感受本身無法直接改變,將改變的核心聚焦在了想法和行為上;而精神動力學恰恰認為衝突的核心是感受,而將改變的核心聚焦在了感受本身。但兩者並非截然對立,適應不良的自動思維(想法)的更深層次就是潛意識,中間信念多少起到「防禦」的功能,而模式化了的行為背後恰恰就是「潛意識語言」的外顯。

另外大家看到,這個三角都是雙向的,你改變想法可以改變感受,有什麼樣的感受也會影響想法,三者之間相互影響,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在治療中,會一直向病人呈現這個三角。會讓病人看,這個三角在病人身上是如何進行的。我在這裡教會大家這個方法,大家回去教會病人。治療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你越能將這部分傳達給病人,治療也就會越有效。所以,如果病人的情緒不好,整天躺在床上,他的感受和想法會更加糟糕,情況會越來越糟糕。經過學習,我們要學會評估病人的行為和想法,學會培訓病人的哪些行為或想法,來改善他們的感受。

評註:相較於精神動力學,CBT更強調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心理教育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去中心化」的過程,幫助來訪者從「強迫性重複」中「解離」出來。其中的微妙是,如果只是從認知上理解或行為上改變,而未觸及到更深層次的情緒體驗,恐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修通。

我們先看一下CBT的基本概念。第一,它是一個結構化的治療方法,非常具有指導性,和精神動力學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對照,精神動力學更多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很有指導性。CBT的焦點是放在當前,而不是過去,關注的是當前病人的功能,雖然過去很重要。另外,使用的是技能培訓,還有心理教育,技能主要是具體的能夠改善情緒、提高功能的應對方式;而心理教育,是教育病人,治療是什麼,因此在病人和治療師之間是沒有什麼神秘感的,要非常透明,讓病人了解疾病、了解治療。所以CBT主要目的是改善心境、提高功能、減輕痛苦。功能,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提高功能主要是指,增加滿足日常生活的能力,並能夠應對壓力,保持健康的人際關係。

評註:「結構化」既是CBT的特點,也是CBT的雷區,沒有足夠牢固的諮訪關係、沒有足夠強大的「個案概念化」的能力,照本宣科的結構化,很可能變成了「削足適履」。相比於精神動力治療的「跟隨」,CBT更多的是「引導」;但與過去的理解不同,精神動力性治療也越來越多地關注「此時此地」諮訪關係中的移情反移情,而不是糾纏於童年,事實上,移情關係中來訪者的「自動思維」,及由此觸發的強烈情緒和應對方式,這個CBT三角,也正是精神動力治療工作的核心所在。

下面涉及到CBT的理論:CBT如何起效,認知和行為幹預的方法,以及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這個三角如果要有意義的話,要放在具體的人的具體的背景中,才會有意義。我們首先要看的是認知的部分,這裡面包括,我們要去觀察想法,大部分人會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會了解自己的想法。事實上,對想法的覺察,並不是很明顯,我們還要識別認知的歪曲,還要挑戰病人的想法,提高病人的自我覺察,了解病人的自尊,這些方面都是屬於認知的。另一個是行為方面的,大部分的病人都會迴避,把自己藏起來,要幫助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的行為。

評註:CBT雖然有非常系統的操作流程,從「歪曲思維」的識別、挑戰與修正,到各種行為改變的技術,但如果只是將其視為一堆技術的集合體的話,那麼勢必忽略了其精華的部分。CBT的核心能力是個案概念化的能力,也就是了解來訪者的核心情緒衝突,這裡必然涉及到本我-自我-超我的衝突,以及這些情緒背後關於自體-客體的核心信念,以及為了迴避痛苦的情緒而採取的應對/防禦策略(中間信念及行為模式),還有就是策略無效時觸發情緒的自動思維。對於CBT三角:想法(思維)-感受(軀體的和情緒的)-行為的深入理解,需要結合精神動力理論中的驅力理論、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等進行。

有一點非常重要,你知道這個技能和你應用這個技能,差別很大。有的病人會說,你所說的我都知道。而我們知道,如果他真的知道了,他就不需要再回來了。他知道,但是沒有去用,所以問題一直沒有改善,也就是說,除了了解,還要運用於實踐,才會有所改變。所以,首先要教會病人技巧,和他們討論,更重要的,要讓病人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技能。

評註:相較於精神動力取向的治療師,CBT的治療師更加積極主動、更具鼓勵性和推動性,促使來訪者做出行為上的改變。而兩者其實是可以結合的,因為沒有改變的理解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理解的改變是不會長久的。

(整理+評註:王曉豔)

歡迎關注:xy-psy(點擊最上方「曉豔心理」可快速關注)

相關焦點

  • 書單| 認知行為治療專題:學習與成長
    原創 萬千心理 萬千心理圖書 來自專輯新書上架之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美)D. R.本書第二版得到了全面的修訂與更新,囊括了作者豐富的臨床治療、教學與督導經驗,以及15年來認知行為療法的研究進展。本書以清晰的筆觸、明了的語言全面地展現了認知行為療法的重要內容,並輔以大量對話示例及明晰的圖表。除此之外,關於行為激活、家庭作業、治療關係及更多內容的介紹讓本書變得更加無與倫比。無論你是一名學習認知行為治療的學生,還是一位有經驗的臨床治療師,這本書都值得從頭到尾一讀再讀。
  • 李智勇、吳欣對談:匠人精神和品牌的底層連接是時間
    匠人精神和品牌之間底層連接的是時間,用時間去不斷地衝擊一個概念,打造一種人格,去傳遞一個價值觀,就能夠在用戶心智裡面塑造一個品牌形象。   李智勇認為,品牌應該持續打磨自己的核心優勢,瞄準優秀競爭對手裡面的固有缺陷,找到自己的細分領域。一個很窄的群體,可能也是龐大的獨一無二的市場。
  • 楊發輝——認知行為治療(CBT)系統精修與督導班
    從去年開始就有很多同學諮詢,楊老師下屆認知行為治療班什麼時間開班?現在終於定下來了,第一時間通知大家,助大家早日成為一名靠譜的認知行為取向諮詢師。認知行為療法既可以針對來訪者的困擾短程高效解決問題,又可以給諮詢師以框架,帶新手諮詢師走出諮詢的迷茫。但是CBT易學難精,一定要跟隨最靠譜的認知行為導師進行系統培訓、訓練和督導,才可以真的掌握認知行為療法,清晰如何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做諮詢,勝任簡單的個案。認知行為療法楊發輝是更好的領路人!
  • 下沉市場潛力爆發 WiFi萬能鑰匙連接網絡新動力
    (原標題:下沉市場潛力爆發 WiFi萬能鑰匙連接網絡新動力)
  • ...衝突的主要類型;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卡特爾的人格特質層次理論
    他們的成就欲高、上進心強、有苦幹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認真負責、時間緊迫感強、富有競爭意識、外向、動作敏感、說話快、生活常處於緊張狀態,但辦事匆忙、社會適應性差,屬不安定型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特徵的人易患冠心病。
  • 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解讀《寄生蟲》悲劇原因
    但是,好景不長,他們用謊言不道德行為換來的這一切,很快被前傭人發現,而且,前傭人的丈夫也住在地下室,於是,在一次家庭聚會上,衝突爆發,基澤看到事情敗露,兒女都流血倒下,就在這麼慘絕人寰的狀況下,樸社長居然還捂著鼻子嫌棄氣味,於是衝上去給了一刀。最後基澤來偷偷到了樸家地下室裡生活,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告訴他自己現在過得很好。
  • 「案例」校園霸凌對青少年認知、行為及人際關係的影響
    自我認知水平相對較高,內容較為清晰,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明白自己來到扶禾的目的。02諮詢分析人際關係方面F同學因受童年經歷影響,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認知偏差; 首先,霸凌行為本身來說,是一種攻擊行為,霸凌者強加傷害,壓力和威脅於受害者
  • 首發後的十年:精神分裂症與其他精神病患者的認知變化
    孫達亮 副主任醫師 天津市安定醫院 醫學博士,天津市安定醫院副主任醫師、老年科主任、精神衛生研究所行為醫學研究室副主任
  • 全國2018年4月自考組織行為學真題
    1.群體動力理論的創始人是A.盧因  B.託爾曼  C.赫爾  D.華生2.>13.把由於衝突主體內部或衝突主體之間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優先事件選擇、過程順序安排而產生的衝突稱為A.目標衝突  B.情感衝突  C.認知衝突  D.程序衝突14.把組織分為功利性組織、規範性組織、強制性組織和混合性組織,這種分類的方式 是A.按組織規模分類  B.按組織的社會職能分類
  • 衝突背後的衝突:你所看到的或許都是表面,真正的原因藏在回憶裡
    「俄狄浦斯情結」又稱為「戀母情結」,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由精神分析學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一般這個時期在兒童與同性父母之間的對抗,對異性父母的依賴隨著初級認知時期過去後,從三歲開始,孩子會正式進入俄狄浦斯期,對人物關係的認知有更不一樣的認知,內驅力會發生變動,例如有時候會出現「要娶跟媽媽一樣的女孩來當老婆」、「要嫁給爸爸」之類的涉及成人世界的言辭,這背後就是孩子的認知轉化。
  • 孟喬森症候群,一種病因不明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存在自殘行為
    而曾經有過長期精神和軀體疾病的患者,或者是在童年時期畫過重病,有親戚患重病的患者,是更加容易出現的。有證據證明這是欺騙行為,儘管沒有明顯的金錢、財務、權力、免責、休假等獲益。這種行為不能用另外一種精神障礙解釋,比如不是妄想障礙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礙的表現。標註:單次發作/反覆發作(有 2 次或多次偽裝患病和/或製造受傷的情況)。(2)代理孟喬森症候群(加諸他人的做作障礙)::將他人偽裝為有身體不舒服或精神心理有問題,或者造成他人傷害,這一過程被發現是出於欺騙。
  • 豌豆公主鞠婧禕,一場流行人設與偶像自我認知的衝突
    只可惜,無論是鞠婧禕還是馬思純,她們演繹的理想「超我」,與其真實「自我」,再加上大眾對她們的一貫認知,三者堪稱風馬牛不相及,最終就是裡裡外外的「擰巴」。做自己?明星的自我認知和大眾認知可能會有衝突。就像明明發胖了、還是覺得自己很帥,明明是苦出身、非要裝不染塵俗的公主,明明文化水平不高、非要做文藝發言。而觀眾希望看到、會產生好感的明星人設,必然是建立在共鳴的基礎上。首先,人設要似假還真,需要與明星本人的性格、經歷有共通處。
  • 全國2018年4月自考組織行為學真題_全國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教育在線
    1.群體動力理論的創始人是A.盧因  B.託爾曼  C.赫爾  D.華生2.>13.把由於衝突主體內部或衝突主體之間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優先事件選擇、過程順序安排而產生的衝突稱為A.目標衝突  B.情感衝突  C.認知衝突  D.程序衝突14.把組織分為功利性組織、規範性組織、強制性組織和混合性組織,這種分類的方式 是A.按組織規模分類  B.按組織的社會職能分類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下)
    那麼也許你會問,這麼多個「人格系統」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體裡,不會產生衝突嗎?他們之間會互相影響嗎?這些人格之間彼此會有記憶嗎?人格與人格之間又會有相似性嗎?而導致多重人格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下面我就來一一解答上述問題。         首先,對於多個「人格系統」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體裡,衝突是必然的。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科普丨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多重人格
    電影裡的主人公分裂出來了11個完全不同的人格,每一個人格都有完全不同的形象,具有其特有的的氣質,邏輯思維,情感認知等等一系列的特點。可以說如果這11個人格如果不是同時出現在了一個身體身上,那麼這11個人格就會是11個截然不同的個體。但是如果我問你,電影裡的主人公所患有的精神疾病究竟是什麼?是「人格分裂」?「精神分裂」?還是「多重人格」?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這一系列的後果所直接體現出的症狀則是以下幾點:(1)意識恍惚或持續的意識朦朧狀態;(2)外界感知變得遲鈍,運動行為減少,思維變的呆滯;(3)情感淡漠,心境抑鬱;(4)出現睡眠障礙或產生痴呆樣的行為表現總結一下就是,對於人格分裂而言,它特指的是「事件認知」與「意識層面」的剝離,而導致的「自我認同缺失」繼而導致患者情感與軀體反應的失常,而不是同時分裂出
  • Cell:顱縫再生挽救神經認知行為缺陷
    CellPress細胞科學2021年1月7日,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上發表了一篇新研究,題為「Cranial suture regeneration mitigates skull and neurocognitive defects in craniosynostosis」,科學家們成功地使功能性顱骨縫線再生,糾正顱骨畸形,使顱內壓正常化並挽救神經認知行為缺陷
  • 匠心精神與先鋒空間碰撞:言幾又攜手輝柏嘉,共創世界藝術文化連接
    言幾又貿易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董子儀介紹說,輝柏嘉優秀的書寫工具是她一直以來的精神良伴,能促成兩大品牌的合作令她倍感欣慰又兼具責任感。言幾又是極具代表性的新銳文創發生地的,選擇與深耕文藝領域的世界品牌輝柏嘉合作,是希望藉此機會強化空間與文創工具,人文精神與思考,藝術文化與生活的連接。
  • 行為主義就是要嘗試新行為,把認知轉化為行為,看得見摸得著才對
    這些生活常識,用行為主義理論解釋就是操作性條件作用。津巴多教授的說法是,「行為的後果,諸如獎勵和懲罰,會影響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這裡要說明的是,獎懲必須是讓行為發生了改變才是有效的,如果實施了獎懲刺激但是沒有改變行為,則意味著是無效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