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認知行為治療(CBT)和精神動力治療作為三大主流的心理治療流派的其中之二,並非總是衝突與對立的,而是可以有很多的融合與連接,事實上,也許很多時候,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只是用了不同的語言而已。本文及圖片摘自中美認知班上,我的CBT老師Edmund C. Neuhaus的錄音稿及講稿,並根據我自己的理解,做了評註。
認知行為治療(CBT)最基本的概念,就是CBT三角,也許我們要看到這個三角幾百次。它就像是一個地基。其實CBT的核心,就是如何改變想法、如何改變行為,通過改變這兩者來改善感受-軀體和情緒。這樣的三角代表了我們人類普遍的現象。例如,我站在這裡,有想法-給大家講什麼,有行為-手在動等,還有感受-一開始有點焦慮。CBT三角是發展治療計劃的基礎,治療計劃都是從CBT三角發展出來的。
評註:CBT認為感受本身無法直接改變,將改變的核心聚焦在了想法和行為上;而精神動力學恰恰認為衝突的核心是感受,而將改變的核心聚焦在了感受本身。但兩者並非截然對立,適應不良的自動思維(想法)的更深層次就是潛意識,中間信念多少起到「防禦」的功能,而模式化了的行為背後恰恰就是「潛意識語言」的外顯。
另外大家看到,這個三角都是雙向的,你改變想法可以改變感受,有什麼樣的感受也會影響想法,三者之間相互影響,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在治療中,會一直向病人呈現這個三角。會讓病人看,這個三角在病人身上是如何進行的。我在這裡教會大家這個方法,大家回去教會病人。治療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你越能將這部分傳達給病人,治療也就會越有效。所以,如果病人的情緒不好,整天躺在床上,他的感受和想法會更加糟糕,情況會越來越糟糕。經過學習,我們要學會評估病人的行為和想法,學會培訓病人的哪些行為或想法,來改善他們的感受。
評註:相較於精神動力學,CBT更強調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心理教育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去中心化」的過程,幫助來訪者從「強迫性重複」中「解離」出來。其中的微妙是,如果只是從認知上理解或行為上改變,而未觸及到更深層次的情緒體驗,恐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修通。
我們先看一下CBT的基本概念。第一,它是一個結構化的治療方法,非常具有指導性,和精神動力學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對照,精神動力學更多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很有指導性。CBT的焦點是放在當前,而不是過去,關注的是當前病人的功能,雖然過去很重要。另外,使用的是技能培訓,還有心理教育,技能主要是具體的能夠改善情緒、提高功能的應對方式;而心理教育,是教育病人,治療是什麼,因此在病人和治療師之間是沒有什麼神秘感的,要非常透明,讓病人了解疾病、了解治療。所以CBT主要目的是改善心境、提高功能、減輕痛苦。功能,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提高功能主要是指,增加滿足日常生活的能力,並能夠應對壓力,保持健康的人際關係。
評註:「結構化」既是CBT的特點,也是CBT的雷區,沒有足夠牢固的諮訪關係、沒有足夠強大的「個案概念化」的能力,照本宣科的結構化,很可能變成了「削足適履」。相比於精神動力治療的「跟隨」,CBT更多的是「引導」;但與過去的理解不同,精神動力性治療也越來越多地關注「此時此地」諮訪關係中的移情反移情,而不是糾纏於童年,事實上,移情關係中來訪者的「自動思維」,及由此觸發的強烈情緒和應對方式,這個CBT三角,也正是精神動力治療工作的核心所在。
下面涉及到CBT的理論:CBT如何起效,認知和行為幹預的方法,以及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這個三角如果要有意義的話,要放在具體的人的具體的背景中,才會有意義。我們首先要看的是認知的部分,這裡面包括,我們要去觀察想法,大部分人會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會了解自己的想法。事實上,對想法的覺察,並不是很明顯,我們還要識別認知的歪曲,還要挑戰病人的想法,提高病人的自我覺察,了解病人的自尊,這些方面都是屬於認知的。另一個是行為方面的,大部分的病人都會迴避,把自己藏起來,要幫助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的行為。
評註:CBT雖然有非常系統的操作流程,從「歪曲思維」的識別、挑戰與修正,到各種行為改變的技術,但如果只是將其視為一堆技術的集合體的話,那麼勢必忽略了其精華的部分。CBT的核心能力是個案概念化的能力,也就是了解來訪者的核心情緒衝突,這裡必然涉及到本我-自我-超我的衝突,以及這些情緒背後關於自體-客體的核心信念,以及為了迴避痛苦的情緒而採取的應對/防禦策略(中間信念及行為模式),還有就是策略無效時觸發情緒的自動思維。對於CBT三角:想法(思維)-感受(軀體的和情緒的)-行為的深入理解,需要結合精神動力理論中的驅力理論、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等進行。
有一點非常重要,你知道這個技能和你應用這個技能,差別很大。有的病人會說,你所說的我都知道。而我們知道,如果他真的知道了,他就不需要再回來了。他知道,但是沒有去用,所以問題一直沒有改善,也就是說,除了了解,還要運用於實踐,才會有所改變。所以,首先要教會病人技巧,和他們討論,更重要的,要讓病人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技能。
評註:相較於精神動力取向的治療師,CBT的治療師更加積極主動、更具鼓勵性和推動性,促使來訪者做出行為上的改變。而兩者其實是可以結合的,因為沒有改變的理解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理解的改變是不會長久的。
(整理+評註:王曉豔)
歡迎關注:xy-psy(點擊最上方「曉豔心理」可快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