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我和我的祖國》是19年最超出我期待的電影,意義更甚《流浪地球》之於中國科幻電影行業。國慶假期過了一半,《我和我的祖國》的票房遠超《攀登者》和《中國機長》。我衷心覺得,這是對這部電影由衷的,恰當的肯定和鼓勵。
《我和我的祖國》總共分為七個單元:《前夜》《相遇》《奪冠》《回歸》《白晝流星》《北京你好》《護航》。七個單元以時間為軸,講述不同時代的中國人的故事。
《前夜》
執拗,注重細節,崇尚科學的林治遠為確保國旗升起的電動裝置正常工作,和一群戰友們還有全北京幾百萬民眾在開國大典的前夜裡竭力奮戰。
《相遇》
年輕的科研工作者高遠因為受到輻射傷害被轉移至北京醫院,在公交上意外與三年未聯繫的妻子相遇。相見卻無法相認,直到最後時刻,他的身份才逐步揭開。
《奪冠》
上海小學生冬冬的心儀對象小美馬上要出國了,他精心準備了禮物準備送給她。街坊們順利觀看看中國女排決賽卻離不開冬冬。他的心意能夠順利送達嗎?
《回歸》
香港回歸逐漸臨近,街邊的修表匠,儀仗隊的升旗手,敬業值勤的女港警,分秒不讓的外交官都進行著自己的戰鬥。時間來到7月1日零時零分,女王走好,共和國萬歲。
《白晝流星》
桀驁不馴的兄弟倆遇到了老李,給予了他們的食物,衣服,和寬恕。老李還交給他們一個任務,去接一位尊貴的客人,去追他們的白晝流星。
《北京你好》
計程車司機張北京視若珍寶的奧運會開幕式門票被一名操著四川口音的小朋友「偷」走了。為什麼他會來北京?他和奧運會有著什麼淵源?紅色的門票藏著他不為人知的心願。
《護航》
優秀的飛行員呂瀟然被要求執行備飛任務而無緣閱兵。閱兵當天,一架戰機出現險情,以往的艱辛,飛翔的夢想,戰友的情誼,執勤的閱歷,她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先說整體觀感。單從各個單元的故事來看,都有非常好的觀感的體驗。
《前夜》演繹了一部建國版的生死時速,更具商業片氣質,電影中這位謹慎得有點迂腐,迂腐得有點可愛的布置科科長被刻畫得非常飽滿;
《相遇》的劇情簡單而克制,主角高遠的臺詞不多,大部分時間蒙著口罩,但是依然傳遞出了遇到妻子時相見不能相認的內心的痛苦和掙扎;
《奪冠》構築了八十年代上海弄堂的全景畫像,屬於八十年代的童年回憶和女排奪冠的精彩瞬間能夠讓人又哭又笑地看完這個部分;
看到《護航》裡面英姿颯爽的女飛行員緩緩走出的特寫,我的腦海裡只有那句詩詞: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綜上,每個單元都有著非常好的屬於自己的風格特點,但是又能夠比較連貫地服務於總的電影名稱和電影風格。從這點來說,它就已經是一部及格的主旋律電影。
但是我覺得它屬於主旋律電影中更出色的那一部分,是因為它真正地把鏡頭對準了普通人。這種相當新穎的敘事極有可能改變傳統獻禮級電影的表達手法,開拓出一種全新的思路。
我們有學過,人民才是歷史的決定性力量。這是唯物史觀的重要觀點。
之前我們的國慶獻禮級別的主旋律電影也有涉及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刻畫,但是要麼只是一個群像的刻畫,如前僕後繼的士兵;要麼只是史詩英雄類的刻畫,如偉人的縱橫捭闔。無論是哪一種刻畫方式,都會造成電影和觀影人的隔閡和疏遠。
《我和我的祖國》的難得之處,是真正地把鏡頭精準落在了時間洪流裡的一個個年輕人。他們可能是一個知識分子,可能是一個普通的軍人,一個小學生,一個計程車司機,甚至只是一個流浪漢。他們有光輝的地方,也有他們的缺點。他們會高興,也會生氣,也會傷心,也會糾結。但是這都不妨礙他們成為「英雄」,成為值得被書寫被記住的人。
當初這部電影被命名為《我的祖國》,但是陳凱歌導演堅持要把名稱改為《我和我的祖國》。祖國是偉大的,但是正是由千千萬萬人才能組成一個偉大的國家。
我最喜歡的一版海報裡頭,是一雙手捧起了祖國的千山萬水。這雙手可以是你的,也可以是我的,也可以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
我們記得開國大典時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但是我們不會知道是誰站在了主席身後幫助他啟動電鈕進行升旗。謝謝這部電影,現在我們知道了。
在洶湧的人海和紅旗中,妻子指了指報紙「我國第一枚原子彈成功」的標題,又指了指高遠。隔著人海,高遠終於輕輕點了一下頭,妻子緩緩放下了報紙。動作太輕,情意太重。
面對心急火燎的街坊們,冬冬放棄了和小美見面的最後一次機會,支撐著天線直到比賽結束。誰說那個掛著電線,披著窗簾布,站在天台滿頭大汗的少年不是英雄呢?
白晝流星究竟是什麼?是祖輩流傳下來的美好傳說?是燃燒著的神舟11號的返回艙?是給予兩兄弟新的生命意義的老李?還是脫貧的幸福未來?兩個騎馬少年還要繼續去尋找他們的星星。
類似的點還有很多,這部片子,是真正把「人民「的概念落實一個個真實的個體中。
高遠的領導說:「我連他是什麼名字都不知道。「
和我一起看電影的外婆說:「為什麼不直接用鄧稼先的名字呢?「
我覺得,正是這一個個無名的英雄,才撐起了我們現在享受的繁盛。可以說鄧稼先就是高遠,也可以說有千千萬萬個鄧稼先。我們身邊就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英雄。
讓普通人的「工具人「屬性消失,不再是歷史的被動觀察者和記錄者,而是主動的創造者。他們都是大國的小民。小並非貶義,個人確實渺小,但是小民也可發宏願,也可有大力量。這是這一個個小民,才組成一個壯麗的中國。
這種新鮮感和代入感,是我從未在同級別電影中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