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
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
下一個三十年,有更多新政策值得期待,商業銀行將攜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奇蹟」。
三十而立,中國資本市場進入盛年。
從1990年到2020年,我國資本市場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三十年 ,從無資本概念到資本意識深入人心,從無資本市場到多層次資本市場初步建立,這背後離不開銀行業的支持。
資本市場的下一個三十年,銀行業肩負著哪些時代使命,又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壓艙石」作用凸顯
1990年,滬深交易所相繼成立,樹立資本市場的第一座豐碑,直接融資市場迅速發展。
1995年,建設銀行設立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成為當時國內銀行唯一在境內設立的投資銀行機構。
1998年,工商銀行開始為滬深交易所實行的證券資金法人清算制度服務,與多家券商籤約,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
1999年11月10日,浦發銀行4億元A股股票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這使得浦發銀行成為《商業銀行法》和《證券法》頒布實施後,第一家規範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2005年6月,交行在港上市,作為首家完成財務重組和首家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國有大行,開啟了內地商業銀行赴境外上市的先河,2007年5月在A股上市。
2005年10月,建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成功回歸A股市場。
2006年6月和7月,中行先後在香港H股和境內A股成功上市。
2006年10月,工行成為在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同時上市的第一家金融企業,當時創全球有史以來IPO(首次公開募股)最大規模。
「工行成功上市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真正與世界接軌,體制是真正建立在市場化平臺基礎上的。上市能夠建立一種杜絕或者說減少不良資產產生的重要機制。」 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的吳曉求表示。
2010年7月,農行先後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至此,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畫上了圓滿句號。
在國有大型銀行股改上市的成功示範下,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紛紛開啟了在內地和香港上市的熱潮。截至目前,A股上市銀行數量已增至37家。
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的壓艙石。隨著註冊制的實施帶來的市場擴容,滬深兩市最新市值已達78萬億元,規模位居全球第二,與2000年末相比增長了16倍,上市公司數量突破4000家。而最新118家千億市值上市公司中,銀行板塊有16家,總數位居第二。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37家上市銀行歸母淨利潤佔全部A股公司歸母淨利潤的比例為41%,銀行業總市值佔A股總市值的12.31%。
與資本市場同行
三十年崢嶸歲月稠。
在前海開源基金總經理楊德龍看來,資本市場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資本市場為企業提供股權融資,銀行則提供間接融資的市場。由於我國企業是以間接融資為主,因此對銀行的依賴度較高。
「縱觀我國較高的居民儲蓄率,銀行相當於資金蓄水池,每輪牛市產生都是由儲蓄搬家帶來大量資金流動而產生的。同時,銀行為上市公司提供貸款也是對企業發展和上市過程提供支持。」楊德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近日在公開場合上透露,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是監管鼓勵的方向,近期或逐步出臺新政策鼓勵商業銀行更多參與資本市場建設。
「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鼓勵更多儲蓄通過直接融資方式支持創新,支持國家數位化轉型。另一方面,要客觀正視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佔據金融體系『大頭』的現狀,讓商業銀行更多參與從儲蓄轉化為投資以及資本形成的過程當中。」周誠君分析。
實際上,為了避免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恐龍」,銀行與資本市場的合作步伐從未停歇。9月,深交所與上海銀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上海銀行在金融市場及公司投行業務方面發展迅速,與深交所的合作將充分整合雙方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優勢,攜手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為支持實體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融資渠道。
此外,理財子公司的設立也如火如荼,2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獲準開業。記者了解到,理財子公司獲得「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類信託」綜合的全能型牌照,對理財子公司資管產品銷售起點、股票投資、非標投資、委外合作、產品分級等方面進行放鬆,成為銀行參與資本市場和大眾投資的重要方式。
那麼,未來銀行可以如何拓展資本市場業務?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要想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站在全球的金融制高點,深刻理解金融市場運作,更好地服務於投融資兩端的公司和個人客戶,必須參與和服務資本市場。一些大中型商業銀行已在香港設立投行子公司,未來內地還需要允許銀行集團持有投行牌照。」 郵政儲蓄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周瓊對外表示。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認為,未來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業務流程、產品創設和服務體系,以及內部組織架構,確實有必要進行較大的升級、改進和創新,使得商業銀行能夠大力提升體系化服務高新技術企業的綜合能力,更多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支持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
王軍進一步指出,「從業務模式來講,商業銀行可以開展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投行業務創新包括:非信貸直投、產業基金、債券配套、資產證券化等業務。又如,商業銀行可以從組織架構上整合自身總行的投行部、資本市場部、戰略客戶部、分行的投行部,以及其他相關經營單位,對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客戶進行對接,主動了解和跟蹤其上市需求,做好諮詢服務和牽線搭橋工作,為資本市場的相關板塊,如科創板、創業板提供上市資源。」
楊德龍認為,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國際資本流入越來越多,對國內金融市場形成衝擊。他表示會形成「鯰魚效應」,建議國內金融機構可以學習國際的先進經驗,促進發展壯大。
回首資本市場三十年風雨路,擁抱創新是銀行業最好註解,在資本市場上完成一個又一個卓有成效的改革,展望下一個三十年將會迎來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