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本市場三十周年·謝亞軒:中國金融市場應明確使命 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
核心提示: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金融市場理應明確使命,儘快成長為「可堪大用」的而立英才。
新華財經深圳12月23日電(記者吳燕婷) 2020年,我國資本市場已走過30年,即將步入而立之年。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的資本市場平穩度過了2015年股災和「811」匯改等風風雨雨,並在這些經歷走向成熟。如今,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從單向的「金融服務實體」提升為雙向的「共生共榮」關係。謝亞軒認為,金融市場理應明確使命,儘快成長為「可堪大用」的而立英才。
記者:資本市場三十年,您認為哪一個時刻值得被銘記?原因是什麼?
謝亞軒:我一直銘記的一個時刻是2019年8月5日。這一天,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以6.9999開盤後,迅速跌破「7」的整數關口,最高達到7.0424的日內波動幅度上限。201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國的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人民幣匯率和股票價格同屬資產價格,易出現聯動甚至恐慌性傳染。我1997年剛到國家外匯管理局工作就遇到從泰國肇始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泰國、馬來西亞、韓國和香港等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同時遭受國際遊資的衝擊而出現劇烈調整的場景歷歷在目。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的願望就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影響力,及早發現資本市場中存在的脆弱性,穩定社會預期,防範國際資本的衝擊,讓中國的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避免重蹈一系列危機國家的覆轍。2019年8月5日人民幣匯率破「7」這一天,中國的股票市場可以說處亂不驚。在經歷2015年股災和「811」匯改等風風雨雨後,投資者成熟了,中國的資本市場穩重了。
記者:如果請您用一個關鍵詞來描繪「資本市場三十年」,您覺得哪個最合適?為什麼?
謝亞軒: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描繪「資本市場三十年」,我會用「而立英才」。從近年來兩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可以看到中國股票市場已明確了自己的使命,成長為而立英才。
2017年4月和2019年2月,在時隔不到兩年的時間中,中央政治局圍繞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係進行了兩次集體學習,足見金融工作在中央高層的受重視程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認真對比兩次集體學習的側重點及金融和實體經濟關係定位的微妙變化,有心人不難看出高層對於中國金融特別是中國股票市場的期望。
我認為,這也恰恰就是中國股票市場的使命和擔當。高層對金融和實體經濟關係定位可以概括為「十二字訣」。2017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集體學習時,提出關於金融和經濟的「舊」十二字訣:「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這次學習中,金融已成為「治國理政」的大事,金融的重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在當時的形勢下,顯然決策層更加強調的金融可能產生的風險和負面作用,「如果我們將來出大問題,很可能就會在這個領域出問題,這一點要高度警惕」。與此形成鮮明對照,2019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舉行集體學習,首提「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工作定位出現重大變化。提出關於金融和經濟的「新」十二字訣:「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其中的微妙變化包括幾點:一是,經濟在前,金融在後,強調了經濟興旺和強盛對金融穩定和健康的重要性,而不是把問題和責任都全部推給金融。二是,再次強調了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的使命和重要性。三是,這次政治局學習將新舊十二字訣放在一起,更為全面,將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從單向的「金融服務實體」提升為雙向的「共生共榮」關係。
某種程度上,金融特別是中國股票市場從2015年股災後的「人人喊打」,「治理整頓」狀態中走出來,成為「可堪大用」的而立英才。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