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陪同事去相親,兩人見面不到5分鐘,女方就聊起了比較敏感的話題,問到:你有房嗎?同事尷尬的回答到:目前還沒有,正計劃買房。看得出來,女方沒有得到想要的回答,兩人聊了不足20分鐘,女方就找藉口離開了,留下了同事一人在咖啡廳獨自惆悵。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買房已經成為了結婚的「必備條件」。很多男生正是因為沒有房子,所以,一直沒有女孩願意與之結婚,我同事就是如此!同事長相不錯,工作也很努力,唯一的不足就是家庭條件較差,沒錢買房子,想要成為「有房一族」,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可是,面對現在的房價,想要靠自己買房,談何容易?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在今年10月份,全國304個監測城市中,有170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今年7月份起,全國的平均房價已經連續5個月破萬,其中,平均房價最高的是10月份,平均房價為10539元/平,要知道,在2000年的時候,我國的平均房價還不足2000元/平,也就是說,在過去二十年間,我國的平均房價上漲了5倍左右。因為房價的「持續增長」,讓很多普通家庭的買房壓力「倍增」,更有甚者,面對「高房價」,除了「嘆息」,別無他法,畢竟,動輒上百萬的房價,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都是一筆「巨款」。
有一定經濟學基礎的人都知道,影響價格的最核心因素是「供需關係」,當「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上漲;當「供大於求」的時候,價格就會下降。那麼,問題來了。我國的房價之所以「只漲不降」,難道是因為我國住房「供不應求」?如果說二十年前或者是十年前,這樣的邏輯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當今樓市,這樣的邏輯是不成立的!
我們來看3組數據。
第一組:根據央行的數據顯示,我國的城鎮居民住房擁有率為96%,人均住房約1.5套。
第二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約39平方米,而歐美發達國家的人均住房面積是33平方米。
第三組:根據西南財大2018年發布的《2017年中國城鎮住房空置分析》報告中顯示,2017年,我國的城鎮住房空置率約為21.4%,結合這一數據,經濟學家陳海濱推算出,我國的空置房總量約合1.2億套。
簡單來說,我國的城鎮住房總量已經不再「供不應求」了,根據空置房約1.2億套的數據來看,我國的城鎮住房甚至已經出現了「過剩」的現象,這一點,知名數據機構易居研究院也曾表示:我國不管是新房還是二手房,都已經告別了房屋短缺的年代。
既然如此,為何我國的房價依然「居高不下」,老百姓仍買不起房?有內行人說出了其中的原因,總結來看,共有5點原因。
原因一:城市化水平仍在推進。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已經突破60%,但是,距離發達國家的70%-80%的水平,仍然有10%-20%的差距。只要是城市化進程還在推進,就會有源源不斷地人口湧入城市。起初是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接下來,可能是大量經濟不發達的縣城以及農村地區湧入大城市以及核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
原因二:房地產與土地財政的深度「捆綁」。房價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地價拉起來的。行業內有一個比喻,房子和土地,就像麵包和麵粉,麵粉貴了,麵包能便宜嗎?在沒有能夠取代土地財政的良策問世,這一局面仍舊會存在。當然了,現在國家正在想辦法改變這一現狀,比如呼之欲出的房地產稅、空置稅等長效機制的方法等。
原因三:房地產佔家庭總財富的佔比過高。根據廣發銀行和西南財大聯合發布的《2019年中國家庭財富健康報告》顯示:中國城鎮家庭平均總資產為161.7萬元,房地產佔家庭總財富的77.7%。也就是說,國人的家庭財富基本都在房產上,一旦出現房價「下跌」,受損失的可能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這一點很重要。所以,絕大多數人是不希望房價下跌的。
原因四:通貨膨脹的存在。目前來說,房產是最好的抵禦通貨膨脹的方式,其它類如股票、理財、期貨等,風險太大,普通人很難搞明白。當然了,也不要幻想通貨膨脹的消失,這也是不可能的,只要經濟發展,就會產生通貨膨脹。
原因五:房子依然是生活剛需。什麼意思?無論是結婚,還是子女教育,以及養老、醫療、落戶等,還是與房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你不買房,生活中就會有諸多的不便利,這是必然的。
綜合來看,以上「5點原因」,就是房子很難降價的原因所在。當然了,在國家「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房子終歸會回歸民生,房價常態化、合理化是大勢所趨,這一點也是任何人改變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