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煌煌巨製帝王陵,奇玩異寶十殿驚。小鬼貪饞多染指,猖狂盜掘鬧洛陽。」各位看官,今天風馬牛要說說盜墓這件大有玄機的事兒。盜墓的歷史由何而來?盜墓真的有那麼神秘嗎?現在請出嘉賓司衛平,讓手拿洛陽鏟的他,帶著您洛陽古墓走一遭。
點擊上圖,觀看視頻
馮叔非常好奇為什麼洛陽會出現盜古墓的風潮。盜墓的緣起和洛陽的皇都地位有關。秦代之前,簡單來說,只有帝王諸侯「死有葬身之地」。平民百姓都是拋屍野外成為野獸口糧,到後來才有「蓆子一卷」下葬一說。夏商以後王侯是可以下葬的,但不能有獨立的陵墓,而是在皇陵中會有你一個坑,也沒有獨立的棺槨,屬於陪葬。
盜墓最早的緣起是因為「怕盜墓」,西周遷都洛陽,東周在洛陽建王城。當時王城不只是皇帝辦公的地方,也是埋葬皇家祖祖輩輩的地方。那個時候皇家的先輩都是葬在城裡,不像我們所了解的皇帝陵墓都選址在山間。
▲《盜墓筆記》丨盜墓最早的緣起是「怕盜墓」
歷史上記載一次水患叫「武洛鬥」,武水和洛水鬥起來之後,就把洛陽王城淹了。當時的周靈王看著城裡父親、爺爺的陵墓都給淹了,就決定把自己的陵墓一定要遷到城外風水好的地方。後來他的陵墓就建在了離洛陽 20 多裡地的周山,被稱為「中華第一陵」。
選好了地方之後,因為擔心陪葬的財寶被盜(以前建在王城內可以保護,現在建在城外很容易被盜)。於是,就在離洛陽六十多裡地的靈山,造了一個疑冢。這一真一假的兩座陵出現之後,盜墓也就開始萌芽了。因為你越是遮掩,大家的好奇心越重。
▲《尋龍訣》丨摸金校尉:合則生,分則死
第一個被盜墓的倒黴皇帝是誰?傳說中是被項羽盜墓的秦始皇,但是大家都知道秦皇陵現在保存完好。所以根據史料記載的應該是光武帝的墓,是被董卓公開盜走的。董卓在盜墓之前斟酌了很久,前朝的秦皇陵他不敢去碰,能盜的只有西漢和東漢的陵墓,而他本身又是東漢的宰相,所以他只能編造一個故事來為自己的盜墓行為打掩護。
他說自己有個十分疼愛的孫女,可惜這個孫女是聾啞人。然後他命人放出風聲,說帝陵之中的陪葬品是治聾啞的秘方。為了醫好孫女,董卓就派呂布去找秘方,按照帝陵中皇帝死亡的順序,一個接一個地挖開。看上的陪葬品帶走,看不上的重新封回去,這就是史上第一起官方盜墓的記載。
▲《九層妖塔》丨偉大的頭腦總是不謀而合
很多文學作品裡開篇都是說:「東漢末年曹操設定了摸金校尉」。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當時曹操盜墓的目的和董卓不同,他需要養一批軍隊。在財力不夠的情況下,設置了專門盜墓的機構,用來籌集軍餉。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據史料記載,曹操用墓葬裡的寶物,養活了手下的軍隊三年。
曹操手下的摸金派,大都單打獨鬥。但有規矩:
盜墓的另一門派發丘派則在行事作風上注重合作,利用團隊力量和周密的計劃行事,不是重大項目不輕易出手。據說正宗發丘派有祖傳的一枚銅印,上面刻有「百無禁忌」字樣以克諸邪。
為了謀財去盜墓,起於董卓。但是盜墓興盛於清晚到民國間。孫殿英算是盜墓名聲最響的軍閥。他在洛陽培養盜墓賊,邊打仗邊盜墓邊補充軍餉,這樣的官盜路線,專挑大墓下手。
普通老百姓的盜墓,多和清末的鐵路修建有關。1905 年清政府向比利時公司借款修築汴洛鐵路,鐵路通過邙山南麓。施工人員就地取土時,不斷挖出地下古墓。層出不窮的陪葬陶器,引起了外國技師的極大興趣。他們收集這些陶器並寄回歐美,導致西方的古董商紛紛前來洛陽重金求購。
▲《老九門》丨盜墓誤打誤撞成一種愛國行為
商人們為了得到豐厚的利潤,大索於邙洛之間,大規模的盜墓活動從此開始,洛陽古墓的噩夢也從此開啟。邙山這地方,有名有姓的皇帝就葬著 82 個。除了帝王將相,還有一個鄧氏家族也葬在這裡,元祖叫做鄧禹,這也是中國首個家族墓地,因為在此之前中國人不是一家人埋在一起的。鄧氏墓地中,按照現代的職位來算,埋了 31 個副國級幹部,13 個正省級幹部,地市級的大概 160 多人。其中還不包含皇后、皇太后,鄧禹的孫女鄧綏就是武則天的老師,粗略統計,這個家族出名或當幹部的超過千人。
盜墓有很多小規則,一般都是兒子下去爹在上面。如果爹在下面,兒子考慮到還得和爹分贓,很多時候兒子就選擇將爹埋了。兒子是爹的希望,所以爹在上面,就不會想著把希望給埋了。
除了規則之外,盜墓團夥的職業劃分也有趣。「清堂」是進墓穴拿東西的人的稱呼。盜墓團隊常由 3 到 4 人組成。挖盜洞的叫做「下苦」,就是出苦力的人。盜洞打好了之後就有人下墓中清堂。清堂拿回來的東西都交給「支鍋」的,支鍋的還會下去第二趟轉一下看看有沒有其他發現。支鍋的就是整個活動的總出資人,所以整個盜墓成果他佔大頭。這是在 1905 年盜墓風氣興盛的時候定下的規矩。
▲《地下墓穴》丨人類的欲望是原罪
很多文學作品裡說守規矩的盜墓賊,下去的話不能摸太多東西,不是說你想拿多少拿多少,這些都是藝術作品的手法。真實的盜墓和小說、電影裡的完全不同,真實的盜墓對陵墓的破壞性是極大的。
民間盜大墓的人很少,邙山中的帝王陵就很少有私人敢去開盜,因為大家都很清楚這不是幾個人能幹的事情。而且在 1905 那個年代,工具也非常落後,都是斧頭、鋤頭等農具,盜墓和幹農活沒有兩樣。
▲《奪寶奇兵》丨盜墓並非考古
「洛陽鏟」其實是個被神話的東西,它並不是為盜墓而生的,而是早就存在的。過去在糧庫中,要檢查麻袋中裝的玉米小麥種子,看看是否有發黴變質,就用洛陽鏟扎進去,拿出一點樣品來看看,相當於半個農具。再一個功用就是檢驗施工標準,古代修城牆、河堤等官方工程,是每年國家財政支出佔最大頭的項目。所以對大項目的工程檢驗非常的嚴格,去驗收的時候,將洛陽鏟插進縫隙中,帶出的土樣裡,黏土層多厚,石灰層多厚,一目了然。因為洛陽鏟的這個功能,後來被盜墓者所喜愛。
洛陽鏟到了盜墓者手中,主要用途就是可以將地下的土層沒有改變地取出。從土色上判斷老土和新土,再判斷地下的情況。如今的洛陽鏟已經成為考古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並列入非遺項目。
中國人歷來敬畏祖宗和傳統。當時的邙山,這個觀念都消失了,人在大量的錢財面前迷失了。錢財的能量有時就是這麼摧枯拉朽,為了圖財,可以衝擊舊道德,就如同開放必然帶來的陣痛和衝擊。盜墓的時候臉掉地下了,有了錢之後得把臉再撿起來,這個過程就叫做道德重建。
盜墓裡頭出現過比較偉大的人,而且是個外國人。他在當時的洋人名錄裡屬於前十的位置。他叫懷履光,是個加拿大傳教士。屬於「支鍋」的角色,而且是個支大鍋的。他第一次試探性的盜墓,就盜了一個東漢的王陵。當墓打開之後,懷履光在墓地一動不動地坐了一天,因為西方人的概念裡,從來沒有這麼大的墓和這麼多的陪葬品,他當時就驚呆了。
▲《古墓麗影》丨考古是責任
對於懷履光的評價有兩面性,站在國人的角度,他是個大盜墓者,將寶貝都盜走運往西方。反觀國內的盜墓團隊挖掘出來的寶貝,沒有人知道去向。懷履光帶走的珍寶,都清楚地分布在西方的各大博物館中,被奉為鎮館之寶,隔一段時間才被拿出來展出一次。在那個年代,真正對文物保護用心的還是懷履光。他還出版過一個《甲骨文考》,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發表的關於甲骨文的文章。
懷履光和郭沫若還是非常好的朋友,所以懷履光的考古研究也成就了郭沫若的考古知識底蘊,郭沫若沒有非常多的實戰經驗,但是有了懷履光的支持,他也成了研究甲骨文的專家。懷履光當時盜墓所做的工作,和現在我們的考古人員一模一樣。他會細心記錄每一件東西的位置,將眼睛可見的歷史活化了。
▲《木乃伊3》丨盜的是歷史也是未來
其實考古作用很大,它能把地下可見可觸摸的歷史,和書本上口耳相傳人們主觀臆斷和想像的歷史互相印證。
盜墓在我們看來是一件壞事,但是它在歷史長河中卻有積極的作用。看完邙山的盜墓故事之後,我們不難發現,道德的開放與封閉,外國人和中國人之間的糾葛,我們都需要用淡定開放的態度來看待。
封面圖來自網絡
編輯|max 總編|喻瀟瀟 顧問|王淑琪
-商務聯繫-
阿牛|13311153963
微信| niuniu-fengman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