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來自上官婉兒墓的秘密
文、圖/李明
武則天、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在七世紀末到八世紀初的30多年裡,這三個女人的光輝籠罩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的天空。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都死於李隆基之手,標誌著女性徹底退出了唐代政治舞臺。2013年秋,隨著上官婉兒墓的發現,1300年前的塵封往事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夜,肅殺的氣氛籠罩著唐長安城皇城。年輕的臨淄郡王李隆基聯合禁軍將領突然發動政變,衝入皇宮中的士兵不由分說殺掉了毒死唐中宗的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這個時候的上官昭容還存有一絲僥倖,她帶領宮女執燭燈迎接李隆基,拿出了她親筆撰寫的引相王李旦(李隆基之父)輔政的制書草稿,請李隆基的親信劉幽求為其美言,但李隆基毫不心軟,47歲的上官婉兒被斬於旗下——這是《資治通鑑》所記錄的「唐隆政變」的細節,一代才女就這樣香消玉殞。
2013年8月底,考古工作者在陝西鹹陽發掘一座唐代墓葬,擦去泥土的墓誌蓋上的字跡令所有在場人員異常興奮——「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我們知道,在唐代做過昭容而又姓上官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上官婉兒。
隨即一石激起千層浪,發現上官婉兒墓的消息不脛而走,有人開始懷疑:真的是上官婉兒的墓嗎?我的手機和辦公電話從午飯後開始,就不斷接到求證消息真實性的電話。此後連續幾天,我都忙於回答記者們的各種問題並公布考古發掘的各項信息,結結實實做了一次廣泛的考古科普。
發現唐昭容上官氏墓
因為西鹹新區空港新城需要修建一條園區內的道路,以便開展園區建設和方便今後運營過程中的交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在工程建設實施前對建設用地範圍進行考古勘探。2013年6月,我所供職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這項尚未開工的道路的路基進行考古勘探,勘探結果清楚地顯示在路基正中有一座大型的墓葬。該墓有斜坡墓道、五個天井和磚券的墓室,根據墓葬形制,我們初步判斷這是一座高等級的唐代墓葬,然而通過考古勘探是無法判斷墓主人具體是哪位歷史人物(事實上,如果考古發掘中不出土墓誌,就根本無從判斷墓主人是誰,考古學家只能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大概判定墓主人的身份等級,僅此而已)。五個天井的唐代墓葬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較為常見,如果墓主人是歷史上籍籍無名的人物,那麼很難說會對歷史研究產生影響。所以在院內委託我擔任領隊組織發掘這座墓葬的時候,我並不會感到特別興奮,對它的價值也沒有做出很高的預估——這種規格的唐墓我以前也發掘過不少呢。
考古發掘在8月初正式開始,所有的工作都按照程序按部就班地開展。先發掘墓道和天井,墓道東西壁面上塗刷的極薄的白灰漿水,更加使我們確信這座墓葬不是精心製作的產物。因為這個時代的墓葬,壁畫製作的好,說明墓葬建造者對墓主人是捨得付出的,而通常五個天井的墓葬應該是皇帝同意由朝廷出資建造,反過來講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就很高貴。在打通過洞後,清理了四個壁龕。壁龕沒有被盜,保存良好,龕內放置的全部是隨葬的陶俑和陶動物,共170餘件。陶俑體型不大,種類也不多,基本沒有彩繪,也是這個時代很普通的隨葬器物。然後就是發掘甬道和墓室。
從第四天井開始,墓葬的北半部分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第四、第五天井被一個形狀不太規則的大坑所打破,這個坑垂直向下,在接近天井底部的位置水平向北深入,破壞掉了磚券甬道的拱頂和牆壁直通墓室。墓室被毀壞的慘不忍睹,頂部已完全塌掉,四面磚牆最高處僅餘1.3米,鋪地磚被揭的一塊不剩,原本墓室西部棺床的位置被徹底剷平,墓室裡沒有一件隨葬器物,棺槨和墓主人的遺骨不翼而飛。根據這種跡象,我們判斷這十有八九是「官方毀墓」所造成的破壞。
在唐代,毀墓是常見的現象,而且考古發掘中也曾發現過被官方所毀的墓。最著名的例子是武則天因徐敬業反叛而毀其祖父李勣墓,這在正史上是有明確記載的。李勣墓經考古發掘後,證實曾遭到「發冢斫棺」之禍,墓誌都被打碎了。有趣的是,唐中宗即位後又修復了李勣墓,還重新放入了隨葬器物和墓誌。
令人欣慰的是,甬道內放置的青石墓誌基本完好,甚至保持著下葬的時候被放置時的樣子。墓誌蓋上的九個篆字,清楚地說明了墓主人是誰,也終於讓全體考古隊員由失望而轉向興奮。
那麼,從墓誌文的記載中是否能夠找到墓葬被毀的線索呢?這不僅是考古學家關心的問題,也是所有關注墓葬發掘的人想知道的問題。
決定性的出土物——墓誌
我始終認為,墓誌是墓葬中最重要的文物,它所佔據的是整個墓葬考古信息的絕大部分價值,是一切關於墓葬學術研究的立論基礎。具體到唐昭容上官氏墓,試想如果沒有墓誌的出土,那麼我們所能展現給世人只能是普通的墓葬形制、單薄的出土文物,恐怕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去關注這項考古發現了。用一句俗話來講,「看點」就在這方墓誌上。
首先,我要解釋的是,我們之所以沒有將這座墓葬命名為「唐上官婉兒墓」,是因為墓誌序文中沒有名諱,只說「婕妤姓上官」,「婉兒」是兩唐書本傳中記載的上官昭容的名,墓誌是第一手材料,出自當時的人之手,是上官昭容死後兩個月之內所做,從歷史材料的選擇性上講,墓誌文要比後代人編纂的史書可採信程度更高。也許「婉兒」只是上官昭容的乳名,她襁褓喪父,和母親同被沒入掖庭為奴,沒有正式名、字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唐代的官方文檔中,不論身份如何變化,對她的稱呼只是「上官氏」。墓誌沒有寫「婕妤姓上官,諱婉兒」,所以我們作為發掘者,遵從唐代人的習慣,對這座墓葬的正式稱呼是「唐昭容上官氏墓」。當然,直接稱為「上官婉兒墓」亦無不可,甚至連標明時代的「唐」字也可以徑直略去,因為墓主人實在是聲名顯赫,不會造成誤解。所謂「昭容」是唐代宮廷中女官的稱號,在皇帝「九嬪」中排名第二,正二品階,是相當高的身份。
這合墓誌由高質量的青石打造,呈正方形,高廣皆約75釐米,在唐代墓誌中可以算作大型墓誌。墓誌蓋面和志石四側減地線刻牡丹、忍冬、瑞獸、十二生肖,造型優美、鏨刻精細,在唐代墓誌線刻裝飾圖案中屬難得的上乘之作。墓誌正文正書982字,措辭工穩,文採華麗,且書、刻俱佳,其書法風格用專家的話來說是「豐腴流美」,符合當時流行的書風。
墓誌序文記載了上官昭容的籍貫、世系(即父祖三代的名諱、官職、事跡等)、簡要生平、死因、享年、葬時葬地等信息,序文後是不長的兩段銘。序文描述上官昭容出身名門(其祖父上官儀曾任唐高宗宰相),自幼聰穎,才能出眾,特別在對待逆黨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態度上,始終保持正確的立場並與其鬥爭。最後在政變中「遽冒銛鋒,亡身於倉卒之際」。她的墓葬是睿宗皇帝下制修建並予以禮葬。
墓誌文中最關鍵的話緊接著皇帝制命出現,曰:「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詞旨綢繆。」這句話怎樣理解呢?按照唐代墓誌撰寫的慣例,撰文者大多會在序文末尾對出資製作墓誌的請託人(一般是志主的子女或家庭重要成員)點名奉承一番,以昭顯後者的孝友或慷慨。《唐昭容上官氏墓誌》文面上的請託人是當時的睿宗皇帝。但是接下來,撰文者毫不掩飾太平公主痛惜上官婉兒之死的感情,很顯然是特意交代。我們據此認為,上官婉兒的禮葬,完全是出於太平公主遊說唐睿宗的結果,而實際上葬禮的資助者也正是這位當時說一不二的大唐公主。
墓誌所記載的上官昭容的下葬時間是景雲元年(710年)八月二十四日,那麼墓誌的製作時間則在這個日期之前不遠。墓誌的撰文者在撰寫這篇墓誌文的時候不可能預知墓葬後來被毀,所以墓誌文絕無可能記載這件事。我們遍翻史書,也沒有關於上官昭容被毀墓的記載。是誰毀了上官婉兒的墓,又是為什麼?這難道會成為一個永遠的謎嗎?
太平公主的眼淚
前面說過,根據墓誌文的行文特點,我們可以認定上官昭容的禮葬是太平公主一手安排的。那麼太平公主為什麼要這麼做,換句話說,太平公主禮葬上官婉兒有什麼目的呢?
首先,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很可能關係密切。根據太平公主的初嫁年代,我們斷定兩人同齡,而且同時在皇宮中長大。上官婉兒十三歲被武則天擢為才人,之後一直在女皇身邊做「秘書」,而太平公主又是武則天最心愛的女兒,兩人具備頻繁接觸的條件。其次,兩人很可能具有相同政見並相互利用。上官婉兒曾與武氏過從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駙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員。太平公主不可能不了解上官婉兒的地位與才能,在政治鬥爭中拉攏她作為自己的羽翼是明智的選擇。
可惜的是,李隆基完全洞悉這一系列複雜的人際關係,不然他也不可能成功。史書上明確記載,李隆基發動政變首先獲得了太平公主的支持。但是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她這個年輕的侄子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李隆基在翦除韋氏勢力的同時,也在計劃著逐步削弱太平公主的勢力。韋氏倒臺後,上官婉兒很有可能與太平公主聯合,這兩個聞名天下的女人,一個有勢,一個有才,將會是極難對付的組合。李隆基固然恨上官婉兒勾結武氏殘害李氏的行徑,但在政治博弈中,仇恨是不能作為行動的理由的,就如同親情不能阻止殺戮的刀劍一樣,這種例子在李隆基之前的唐代已經不勝枚舉了。破解太平與上官的聯手,使其無法威脅到自己今後的地位,這才是李隆基殺上官婉兒不足為外人道的動機。
我們可以想像太平公主在聽聞上官婉兒死訊時的心情,她極有可能是墮了幾滴眼淚的,即使是哭給別人看,也是必須的。所有李氏宗親都恨上官婉兒,而太平公主當時在李氏皇族中僅次於睿宗皇帝排名第二,不能公開批判李隆基的行為。她對這個得到她同意發動政變的侄兒表達不滿的唯一方式,是通過她的哥哥為上官婉兒正名並批准為她舉行葬禮。從此,上官昭容被認定為太平公主派系。要知道,上官婉兒當年大興文學,提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文人。太平公主借拉攏死去的上官婉兒表明態度,也能讓這些人為她效力。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清楚: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唐睿宗傳位於太子李隆基;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因謀逆被賜死。玄宗皇帝下令平毀駙馬武攸暨墓,目的是讓太平公主死無葬身之地。太平公主被埋葬在哪裡,按照什麼級別葬的,歷史沒有記載。被毀的武攸暨墓目前還沒有發現,但可能的地點就在上官昭容墓以東8公裡的武則天母楊氏順陵附近,因為已出土的武攸暨的堂兄魏王武承嗣墓誌明確記載其「陪葬順陵」。既然太平公主對死於李隆基之手的上官昭容高調示好,還命人收集她的遺作編纂為二十卷的《上官昭容文集》,已經公開承認上官婉兒是她一黨,那麼在太平公主被扣上「謀逆」的帽子之後,已經死去的上官婉兒仍然逃不脫叛黨的命運。在毀武攸暨墓的同時,順帶摧毀附近的上官昭容墓,同樣針對的是太平公主。值得注意的是,上官昭容以前的大靠山武三思也被毀了墓。睿宗在即位之初,就「以三思父子俱有逆節,制令斫棺暴屍,平其墳墓。」在八世紀的初頁,毀墓和建新墓似乎成了掌權者發洩怨憤和表達態度的極端方式,這種行為背後的政治因素糾纏著幾代人對絕對權力的欲望。
想當年,李隆基的堂兄李重俊在殺死武三思父子之後欲殺上官婉兒不成,反倒丟了性命。而李隆基是最終的勝利者,他戰勝了除武則天之外唐代最有勢力的兩個女人。隨著太平公主的失敗,唐代開始進入全盛期,開元盛世已經遙遙在望……
唐昭容上官氏墓出土陶狗
唐昭容上官氏墓出土陶馬
考古的魅力
唐昭容上官氏墓具有典型的唐代墓葬特徵——墓向坐北朝南、有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龕、磚券的方形四壁弧凸墓室、甬道北口位於墓室南壁偏東等,這種墓葬結構與其他同時代、同等級的唐墓完全相同,五個天井的配置也符合墓主人生前正二品階的身份。墓葬水平長度39米,略微嫌短,但也在正常範圍內。這座墓葬時代明確、墓主人身份清楚且系歷史名人、隨葬器物較為豐富,還存在毀墓的跡象,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整體研究標本。我們現在可以說,唐昭容上官氏墓的考古發現對於歷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考古取得的信息,可以彌補歷史記載的不足,還可以用來探究歷史的真相,《春秋》可以有曲筆,但實物是不會說謊的。當然,它的價值還有待於今後的深入闡發。
唐昭容上官氏墓遭到大規模的人為破壞,是我們根據考古發掘跡象做出的推斷,請注意僅僅是「推斷」出的結論,任何掌握可令人信服證據的人都可以質疑甚至推翻這個推斷。在當前階段,考古隊所提出的「唐昭容上官氏墓遭到官方毀墓」的推斷,是考古發掘資料證據所指向的結論,是目前最合理的解釋,而且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對墓誌的解讀提出了是「唐玄宗因認定上官昭容是太平公主一黨而毀其墓」的進一步推斷,考古資料和歷史記載形成了證據鏈,所以被專家普遍認可。
說了這麼多,還是因為在史料中上官昭容是否被毀墓沒有記載,甚至於連她有沒有被埋葬、葬在哪裡、誰埋葬了她,統統都沒有記載,正史中直接有關於她的記載在景雲元年六月她被殺的那一晚戛然而止了。沒有記載,要靠手中的證據去分析判斷歷史的真實情況,這也正是考古令人著迷的關鍵所在。
點擊以下標題,閱讀往期
【注意】201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申報公告
【薦讀】被「新考古」推翻的「史實」
【會議】「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2017年學術年會」在陝師大召開
【薦讀】西安何家村遺寶之謎
【論文】西安是十六朝古都而非十三朝古都
【目錄】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目錄
【薦讀】隋唐長安城的綠化
【考古】陝西現全國最大春秋周系墓葬 出土文物300餘件
【會議】第十二屆孔子學院大會大會日程及論壇主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