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女人,她的尊貴程度還怎麼形容呢?她有一個皇帝父親,有一個皇帝母親,三個哥哥都是皇帝。這樣的尊榮,在歷史上很少見,她是唐朝的太平公主。還有一個女人,是唐代的女政治家,她是武則天的貼身秘書,是唐中宗時期的昭容,被稱為「巾幗宰相」。她就是著名才女上官婉兒。這兩個地位尊貴的女人,在男權社會的歷史上留下一地光輝,而她們的命運也足夠悲慘。一個被賜予三尺白綾,一個被叛軍殺死,那麼是什麼讓這兩個女人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最後不得善終?
每個歷史人物的傳記都是他人書寫,太平公主在歷史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高貴、美麗、智慧、擅權、多心計、包養男寵、策劃叛亂等等,總之是高規格的金枝玉葉。這個從她的婚禮上,我們可以看出一二。
武則天給她安排的駙馬是薛紹,薛紹和太平公主是姑舅兄妹。薛紹的身份也足夠高貴,他的母親是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親生女兒,也就是唐高宗的親姐姐城陽公主。開耀元年(681年)七月,高宗夫婦為太平公主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婚禮。《新唐書·公主傳》裡記載:「假萬年縣為婚館,門隘不能容翟車,有司毀垣以入,自興安門設燎相屬,道樾為枯。」
諸位看懂了嗎?太平公主婚禮的禮堂就設在萬年縣縣衙,萬年縣相當於北京的一個直管縣,但是由於太平公主的婚車太豪華太龐大,萬年縣縣衙的大門根本進不去。結果,武則天和唐高宗一商量,拆牆。公主出嫁,衙門拆牆,這就是皇家的威儀和氣派,你品,你細品。
開耀元年的那個七月,還有的書裡說是七月初七,這個日子有待考證,總之就是七月的那個晚上吧。唐朝的風俗,婚禮都在晚上舉行,可能考慮到白天參加婚禮上班不方便。大唐公主坐著超豪華的婚車,在長安城百姓羨慕的目光中,在眾多京城富貴的簇擁下,從大明宮一直到萬年縣衙。一路上,只能靠點火炬照明,所以這一條長長的經由婚車檢閱過的道路,兩側的槐樹都被火炬烤焦了。作為大唐盛世的子民,人們擠在道路兩旁,在槐樹被烤焦的味道中,親眼目睹了皇家嫁女的豪奢。
是的,一場盛大的婚禮,一個寵她讓她的駙馬,作為武則天和唐高宗的掌上明珠,太平公主可以什麼都不做,只要她乖乖地做個公主,閉著眼睛就能以高富美的姿勢平安過完傻白甜的一生。
然而,她沒有。從她結婚開始,她的政治生涯也被迫正式開啟了。武則天認為她嫁錯人了,在她25歲時,丈夫薛紹被以謀反罪關進監獄死掉了。此時,武則天要改李唐為武周,這就意味著,太平公主只能嫁給武姓之人,所以她在被動的局勢中又主動選擇了武攸暨為她的第二任駙馬。
武則天認為,這個女兒像她。這個最像她的女兒,在武則天政治生涯的晚期卻並沒有完全站到母親的政治立場上。作為李家的女兒,武家的兒媳,她可以在明堂立誓時出現,那會兒在政治上她是屬於李家陣營的。太平公主也可以和哥哥們一起上表,建議封武則天的男寵張氏兄弟為王。是的,在母親武則天的光輝映射下,她就是個小女孩兒,或者說,是一個小女孩的A面。
正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歷史,小女孩還有B面。
在有名的神龍政變裡,張昌宗兄弟被順利拿下,武則天被迫退出了政治舞臺。實現了「誅殺二張,還政李唐」,李顯被第二次推上皇帝寶座。登上皇帝寶座的李顯,開始犒賞三軍。注意哦,這裡面太平公主被晉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她的丈夫武攸暨也由「安定王」受封為「定王」,雖然一字之差,駙馬從郡王提升為親王了。在武則天晚年,這位母后纏綿病榻,也就是太平公主這樣的身份可以隨時出入探聽母親的情況,在神龍政變裡,她一定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否則怎麼會在新朝獲封呢?從她的封號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李顯登上皇帝寶座,她有大大的功勞。而這功勞簿上面,估計都是寫不上檯面的種種。
太平公主在人生參與的第一次政變裡賺了個盆滿缽滿,於是她又策劃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政變,也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唐隆政變。這一次政變,太平公主不是在幕後,她和李隆基姑侄兩人聯手,政治目標清晰,殺掉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
也是在這次政變中,李隆基殺了太平公主的同盟者上官婉兒。說到上官婉兒,我們還要把目光前移。
2013年,在西安鹹陽機場附近,發掘了一座唐代墓葬,翻開墓誌蓋,「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隨著墓志銘的內容,人們認識到這個墓的主人,她就是唐代的女政治家、著名才女上官婉兒。她是武則天的貼身秘書,是唐中宗時期的昭容。被稱為「巾幗宰相」。
人常說,陝西的黃土埋皇帝。這片黃土下,香消玉殞的上官婉兒,已經遠離我們一千三百多年了。墓的位置在古代叫洪瀆原,是當時的風水寶地,估計皇宮貴族們都在這裡埋。上官婉兒的墓是一座空墓,她是被李隆基處死的,墓裡既沒有被盜的痕跡,又沒有被毀的跡象,為後世留下疑團。有史學家研究,推測很可能是被官方毀掉的,真正的原因已經不得而知。
相傳,上官婉兒還沒有出生,她媽媽鄭夫人就夢見神人給她一柄大秤,說她生下來的孩子能稱量天下,以為要生個兒子以後當宰相,結果一生下來是個姑娘。
武則天晚年,各方勢力蠢蠢欲動,上官婉兒何等聰明,她已經知道,武則天這棵大樹將要傾倒,她必須重新尋找新的方向。於是,她拋下武則天,投奔了唐中宗,是武則天的三兒子,也就是韋後的老公,她知道,自己不是不忠於則天皇帝,這個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厚養之恩的皇帝,她還是發自內心感恩的。但是時遷事異,為了確保自己萬全,她只能效忠於權力。
唐隆政變之前,太平公主一直和上官婉兒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一個是武則天的貼身機要秘書,一個是武則天的女兒,兩個人是有情分的,當然也有政治的需要。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想知道宮裡上層的消息和動向,估計最穩妥的聯絡人就是上官婉兒。
唐隆政變中,上官婉兒聽到喊聲震天,就知道大事不好,馬上找出當時和太平公主一起擬定的那份中宗遺詔,主動打開大門,率領宮女列隊迎了出去,上官婉兒以為呈上遺詔,就能表明她對皇家的忠心,應該可以成為保命符,沒想到主帥李隆基還是下令殺了她。按理說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共同發動政變,他沒有殺上官婉兒的理由,因為從後面的歷史可以看出,經過太平公主的爭取,上官婉兒還是按照昭容的身份下葬了,這就是政治鬥爭的殘酷和微妙之處,只能說,李隆基終究是個有勇有謀有野心的政治家,他意識到,日後他終究要與太平公主分庭抗禮,這個女人即使不能站在自己一面,他也不希望她站在太平公主一面,一代才女的生命到此終結。
果然,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動完唐隆政變,把李隆基的父親推上了皇帝寶座。然後兩個人就開始了政治鬥法。鬥得雞犬不寧,鬥得朝野動蕩,鬥得彼此都惶惶不可終日。最後,李隆基還是下了先手棋,逼得父親退位,逼得太平公主被賜予三尺白綾。李隆基殺了上官婉兒,絕對是有政治遠見的,至少讓太平公主少了一個高級智囊。歷史,永遠無法假設,政治勢力的天平偏向一點,李隆基的龍椅能否坐穩,都是個未知數了。如果唐隆政變中李隆基沒有殺掉上官婉兒,那日後和太平公主的斗法會不會是另外一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