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道|《再見列寧》除了荒誕還說了什麼?

2021-02-07 六根

《再見列寧》除了荒誕還說了什麼?

                                  

文|藍道


《再見列寧!》電影海報


《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 2003)是一部德國電影,以一個東德家庭為視角,講述了「柏林圍牆倒塌」這一政治劇變之後,普通人所面臨的身份認同危機。


主人公亞歷山大·科爾納的母親克裡斯蒂安是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支持者,在目睹了自己兒子參與反政府示威運動被逮捕後,深受打擊,心臟病發作而昏迷不醒。之後不久,柏林圍牆倒塌,民主德國退出歷史舞臺。


8個月後,對這一切全然不知的克裡斯蒂安醒來了。因害怕母親無法承受祖國不復存在的打擊,亞歷山大用盡渾身解數,志在將克裡斯蒂安蒙在鼓裡——他將超市購買的商品重新裝進東德時期的瓶瓶罐罐,對克裡斯蒂安編造西德發生經濟危機,民眾紛紛逃亡東德的謊言,甚至與朋友合作拍攝假的東德新聞給母親觀看……從某種角度講,《再見列寧!》所能夠打動人的點,並不在於荒誕複雜的劇情,而是對於「國家」這一身份要素的探索。


東德時期的亞歷山大對政府有著諸多不滿:他渴望西方社會的自由開放,喜歡西方的流行文化,這對於當時的年輕人來說並不罕見。柏林圍牆倒塌之後,亞歷山大的姐姐沒能讀完大學,去漢堡王當了名點餐員,西方社會的諸多問題隨之也接踵而至:娛樂至上主義、官僚主義、拜金與消費主義……亞歷山大還沒來得及反應,自己也被丟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競爭洪流。


《再見列寧!》電影劇照(1)


此時,他為照顧母親所編造的新聞,與其說是為了掩蓋東德不復存在的事實,不如說也在反映他個人內心的糾結——自己所嚮往的社會,令自己感到陌生而不安;自己曾反感又熟悉的國家,卻又已不復存在——此時的亞歷山大,處在與兩個世界都有距離的孤獨境遇。


這種心境下,他所編造的新聞中,東德雖然依舊屬於共產主義陣營,依舊執著於意識形態,但與此同時,這個想像中的東德也被他塑造得更具人道主義情懷,更包容,更多元。這不曾存在的虛擬國度,才是亞歷山大一直希望自己祖國應有的模樣。


亞歷山大的這種心思並不罕見。在同美國人聊到有關中國的話題時,我對於中國的描述也大都積極正面,有時甚至還略有誇大。而如此說的動機並非出自愛國主義,甚至都談不上有所謂的動機——僅僅是一種本能而已,你也可以理解成是自我安慰罷。


《再見列寧!》電影劇照(2)


世上有糾結於陣營、三觀、歸屬感的人,亦有政治觀點在兩極化的社會中,與哪一端都不完全兼容的人。對這部分人來說,自我洗腦、構架一個心目中最理想的祖國,並將其與現實中的祖國相混淆,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自我保護機制。


不然,在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各種信息(尤其是對祖國不利的)時,這些人的內心情感是很尷尬的,也缺乏足夠的力量去 選邊站隊。因此,只要在虛擬國家與真實國家中找到些許共性,他們就可以像亞歷山大那樣,短時間內生活在這「理想化的祖國」當中。


至此,有人便要問了:我如何能夠區分虛擬的國家和真實的國家呢?在此之上,我想拋出一個更有趣的問題:所謂「真實的國家」是否真的存在?很多人會自然地回答,有,當然存在。中國、美國,這些不都是真實的國家嗎?我個人也是部分同意的,真實的國家是存在的,但是它以什麼形式存在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再見列寧!》電影劇照(3)


簡單來說,「國家」是一個社會構造,它存在於人的意識之中。作為一個定義,「國家」是有別於自然科學的概念而存在的。任何學過物理學的人對於「力」,「質量」,「加速度」這類概念的理解都是近乎一致的,但是,每個人心中的「國家」卻是略有不同的。「國家」無法量化無法公式化,與「力」,「加速度」,「質量」不同,沒有了人類,「國家」這一概念是無法獨立存在於宇宙之中的。


這時,可能又有人要問了:國界線、國籍、政府管轄範圍、移民法和憲法,這些難道不是可以量化、公式化的因素嗎?誠然,這些因素確實可以量化,也確實決定一個人的國籍以及與他相關的政治權利、政治身份等。


然而,當人們使用「祖國」,「我國」,或者身在異國他鄉「思念祖國」的時候,腦中所想的恐怕不是自己護照上國籍那欄所印的字兒,也不會是自己的公民權利。


人心中的祖國永遠伴隨著感性的成分,如文化認同,熟悉的面孔,等等。換言之,此「國」非彼「國」。前者是依靠政府,紙面上和體制上的國家;後者則是人民認知中的,依託文化和情感等方面的祖國。


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使用「國」這一字眼兒時都是在指代後者。但是這二者的關係卻又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撲朔迷離的。儘管人們在探尋身份認同時多半是在考慮後者,但對外界宣稱「我是某某國人」的自信和權利時,卻又都是來自前者的。


表面上看,似乎是「紙面上的國家」提供了通往「認知中的國家」的渠道。然而,事實上,是「紙面上的國家」綁架了「認知中的國家」。這種綁架是現代社會的標誌性特徵之一。本尼迪克特 · 安德森在其書《想像的共同體》中對此有細緻的描述。


自十七世紀的歐洲起,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君權神授」、「天子」等一類概念逐漸失去力量。新時代的政府必須為自己的統治尋找新的正當性。為此,政府開始利用文化、宗教,以及它所能在群眾中找到的任何人文共性,構建出了名為「國家」的認知。


與此同時,權力的去中心化使得國土邊境變的愈發明確,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使得政府進行話語和意識形態傳播時的力量變得更為強大。往日遠離王都的農民與自己的王或皇帝並無共享的身份認同。隨著科技的發展,政府逐漸可以通過收音機、廣播、電視、甚至網際網路,對話全國。至此,「紙面上的國家」得以誕生,而「認知中的國家」也足以被其利用。


《再見列寧!》電影劇照(4)


我們已知,「認知中的國家」是被政府體制所綁架的概念,但我們尚未探討其背後更為原始的母體,即一個大型群體的寬泛的文化共性。前文中提到,政府有意利用此共性確立自己的統治,並參與了擬訂這些共性,甚至更多地爭取到了對文化的解釋權,但是,如果認為「認知中的國家」僅僅是政府由本土文化中提煉出來正合民心的存在,也未免有些籠統——即便沒有政府,文化共性本身也有一定的整合力,足以憑藉其自身使人類拉幫結派。


卡爾·多伊奇在《民族主義及其替代選擇》一書中對此有所闡述。這位捷克斯洛伐克哲學家聲稱,「國家誕生於群眾對歷史錯誤的認知和對鄰裡的憎恨」。歐內斯特·勒南在《何為國家》(Qu』est-ce qu』une nation?)中提出了相似卻更積極一些的定義,即國家誕生於「曾共創輝煌的人群希望創造更多偉業」(勒南本人是一位種族主義者,加上其著作以法語為主,且部分哲學觀點嚴重過時,在此不推薦一般人閱讀)。


不論如何,如果這二位的觀點有可取之處,可知能夠帶來身份認同感的「認知中的國家」並不依賴政府。即使沒有政府從中引導,社會本身也有可能會因某種共性聚攏。這種趨勢乃是「認知中的國家」的本質。


對這兩個概念作出區分與再整合之後,我們終於可以回答「真實的國家到底是否存在」這一問題了。從「紙面上的國家」這一角度講,真實的國家無疑是存在的,此處的國家指的是體制上的,白紙黑字的國。


至於我們更關心的問題——「認知中的國家」是否也是真實存在的,對其作出回答的重點則在於確立何為「真實」。然而,「何為真實」這一問題所涉及的認知學探討是一個巨大的無底洞。作為權宜之計,我們姑且可以認為「基於客觀事實與邏輯所得出的認知,並在其之上構建的國家」,是所謂真實存在的。


以電影中的亞歷山大為例,當他拋棄了印象中的東德,繼而通過理性分析,基於客觀事實基礎上的社會模型構建出一個更理想的東德,那麼從某種意義上講,他認知中的國家也是真實存在的。


如是,我們已經確定「認知中的國家」與一國政府是纏纏綿綿卻又相互獨立的存在;我們也知道所謂愛國主義情懷,或是任何其他針對「祖國」的感性反應,都是針對「認知中的國家」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理解那些與兩極社會都不完全兼容的人的邏輯了——他們可能也是不自覺地將兩種「國家」捏合到了一起。


無獨有偶,在向美國人指出美國體制的不足和漏洞時,經常也會遭到「你們中國還不如我們呢」這般極具情緒化卻無邏輯可言的反擊。這不由得不讓人思考,為什麼當外國人批判一個國家的政府時,這個國家的人民會認為自己受到了冒犯和侮辱,仿佛這個外國人的批判是指向他們「認知中的國家」,而非「紙面上的國家」?是什麼,促使人們將這種針對「認知中的國家」的感情,自覺嫁接到政府體制上的呢?這恐怕是更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假如各國人民都能梳理清楚產生這種錯接的脈絡,明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社會生活和個人命運都會發生改變也是有可能的。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2106篇文章


六根者誰?


李輝| 葉匡政|  綠茶 |韓浩月| 潘採夫| 武雲溥

——

六根的朋友們


楊苡|黃永玉|黃宗英|王鼎鈞|王蒙|秦嶺雪|馮驥才|劉再復|鄭培凱|白先勇 |江青|林希|張新穎|畢飛宇| 陳思和 |白巖松|陳曉卿 |張翎 |梁鴻 |楊葵 |曹可凡|鮑爾吉·原野|梁曉聲|汪兆騫|鬱鈞劍|趙麗宏 |朱永新|梁衡|何冀平|王堯|肖復興 |楊早|盛可以| 陳河|馬未都|曹西河 |丁浪 羅雪村|劉瓊|楊浪|十年砍柴|於志斌|周吉敏|殷健靈|古清生|王亞彬|趙蘅| 虞金星 |孫小琪|張家鴻 |瓦刀 |汪凌|張宏明 |林莞歌|陳離| 魯克|伍立楊| 王道 |邵天紅|唐棣 |李勇 |韓歆 |柳運寵| 胡小罕 | 梁賓賓 |何頻 |譚旭東 |馮傑 |何萬敏|楊悅浦| 章文萍|王彤|胡妍妍|龐餘亮|貝西西|沈迦|曾念群|汪家明|敢於胡亂|王國華|蔣應紅|肖斌……



微信號:liugenren

長按二維碼關注六根



李輝《先生們》


點擊 閱讀原文 購買 李輝 最新著作 《先生們》

相關焦點

  • 走出謊言的陷阱——觀《再見列寧》有感
    《再見列寧》是德國導演沃夫岡·貝克執導的帶有荒誕色彩的喜劇片,2003年榮獲歐洲電影獎、德國電影獎等多項獎勵。影片從溫情脈脈的家庭謊言出發,在貌似黑色幽默的調侃中折射1989年推倒柏林圍牆之後原東德民眾的情感陣痛、心理落差和行為變遷。  柏林圍牆坍塌,東西德合併……這是當代德國電影導演繞不過去的重大議題。
  • 《再見列寧》:母親昏迷八個月終甦醒,兒子卻高興不起來
    電影《再見列寧》講述了一個東德家庭在柏林圍牆被推倒之後,兒子為了不讓從昏迷中醒來的母親因知道真相而過度傷心,千方百計營造一個生活一切如舊的故事。看似荒誕離奇的背後,其實是德國人對那段歷史溫情的反思。男主人公亞歷山大·科納生活在上世紀的東德,在他還未成年的1978年,他的父親叛逃去了西德,扔下他和母親姐姐相依為命。
  • 走出謊言的陷阱——電影《再見列寧》觀感
    《再見列寧》是德國導演沃夫岡·貝克執導的帶有荒誕色彩的喜劇片,2003年榮獲歐洲電影獎、德國電影獎等多項獎勵。編劇克裡斯說,「 劇本最關鍵的是要表現出主人公怎樣對待他生活中兩個最大的失敗。一個是家庭的破裂,一個是國家的衰亡。」
  • 《再見列寧》:凝重歷史下溫情搞笑的神作
    片名:再見列寧導演:沃爾夫岡·貝克編劇:貝恩德·裡希坦伯格 沃爾夫岡·貝克主演:丹尼爾·布魯赫 凱薩琳·薩斯 楚潘·哈瑪託娃 弗羅裡安·盧卡斯如果你對高中歷史還有點記憶,大概還記得1990年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統一這一事件。從此幾代人的命運發生改變,分隔多年的家庭團聚,曾經敵對的人民重新走到一起,人的物質與精神世界發生巨大改變。
  • 【當年班長】德國電影《再見列寧》
    德國電影《再見列寧》2003年2月9日上映,講述1989年生活在東德的母親在丈夫「叛逃」西德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心血和信仰全部付出給孩子和祖國,祖國成為她的信仰。電影開頭,社會主義導師的代表列寧頭像出現,Goodbye Lenin
  • 電影《再見列寧》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再見列寧》電影的精彩評論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影評一: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看的,狂喜歡。動蕩年代裡小人物的命運,可以演繹得沉重深刻,也可以如此舉重若輕。
  • 【德國領事館系列電影沙龍三】 Goodbye Lenin《再見,列寧》
    本期放映第三部電影:Goodbye Lenin,《再見,列寧》,幽默溫情的影像基調,精緻悠揚的配樂風格,以親情視角描摹時代的變遷下的悲歡離合。大象書店誠邀喜愛電影、對德國文化有了解願望的你,前來觀影。 《再見,列寧》由楊-提爾森擔綱配樂,延續其真誠,抒情,精妙而浪漫的配樂風格。【相關影評】骨撻耶夫:」具有想像力和深情的佳作。」
  • 再見列寧:從蘇維埃的夢魘中甦醒
    一九一七年四月選出的九位中央委員都是列寧的老同志,其中五位活到三0年代,不過他們卻全部被史達林殘殺。同一年在革命前夕選出的二十七位中央委員,得票最高的四人被視為黨的最高領導:列寧、季諾維夫、卡門涅夫、和託洛斯基。除了列寧之外,其他三人後來都成為「人民的敵人」,為史達林槍斃。隨後數屆的中央委員並沒有更幸運。
  • 《美隊3》公布反派演員 《再見列寧》男主加盟
    《美隊3》公布反派演員 《再見列寧》男主加盟 時間:2014.11.1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電影《再見列寧》 Good Bye Lenin!
    再見列寧 Good Bye Lenin!
  • 你是否了解這部經典的德國影片《再見列寧》!
    你是否了解這部經典的德國影片《再見列寧》!今天我需要解一部不一樣的電影,德國劇情片《再見列寧》少年艾激動的從電視裡看到太空人奔上火星,就在這個偉大的日子,父親竟然叛逃西地,再也沒有回來。
  • 《權力的遊戲》:藍道·塔利為什麼會對自己的兒子山姆恨之入骨?
    或許這句話放在藍道·塔利身上是最為合適的。作為長子出生的山姆被父親藍道給予了太多的希望,當這種希望一點一滴地破碎之後,這個耿直而又刻板的武夫就對兒子徹底失望了,甚至恨之入骨。那麼,這對父子為什麼會走到這種地步呢?難道藍道真的不愛自己的兒子嗎?山姆是藍道的長子也是河灣地角陵的繼承人,也就是說他也是整個塔利家族的希望。
  • 難忘的電影——《列寧在1918》
    知青的生活是苦的、累的、單調的,而精神上的空虛和文化生活的匱乏更使人難以忍受,農忙時,勞累使人忘掉了一切,但農閒時,特別是冬季,如果還呆在農村的話,那日子就很難熬了,沒有書看,除了革命歌曲外聽不到其他音樂,極少看到電影,下鄉三年,我在農村只看過一場電影,當時的情景至今令我記憶猶新,這部電影就是《列寧在1918》。1969年初冬的一天,天氣很好,一點也感覺不到冷。
  • 《列寧在1918》是如何篡改歷史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誰要是不會說兩句這部電影的臺詞,就跟星外來客差不多。1、列寧來到中國鄉村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1974年的夏天。那年我12歲,尚是個懵懵懂懂的小毛孩兒。那個年代的農村,文化生活極其匱乏,印象中,除了能到生產隊部擠擠擦擦地看看黑白電視,或者一兩個月在村口穀場上看場電影,其他就幾乎沒有文化生活了。
  • 《列寧在1918》除了「麵包會有的……」這句經典臺詞,還有哪些?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人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還都非常貧乏,看一場電影,即便是看的是一場露天電影,大家也都爭先恐後地去觀看,真像過年一樣看得興高採烈。《列寧在1918》就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和改革開放前經常在中國播放的一部經典外國譯製片。《列寧在1918》是前蘇聯的一部黑白故事影片。
  • 電影《列寧在1918年》的另一面
    影片《列寧在1918年》就是這些作品中的一朵奇葩。該片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出品,曾獲列寧勳章,屬世界影壇早期領袖人物傳記經典大片中的佳作。這部影片在中國也產生過巨大影響,片中瓦西裡那憨厚而沉穩的「麵包,會有的」,讓人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列寧在演講時喊出的「死亡不屬於工人階級」,確實令觀眾熱血賁張;克裡姆林宮衛隊長馬特維耶夫的無畏,告訴我們什麼是忠誠。
  • 電影臨摹:《列寧在十月》
    「可您還沒到彼得堡呢。」列寧伸出一根手指,瓦西裡:「嘿嘿嘿……」「你告訴她叫她不要著急,讓她告訴我維堡爾格區委會對我寫的問題做了些什麼。」瓦西裡拿出本子要記,「不不不不,你別往這上記,這你要記在你腦子裡。」「嗯。」瓦西裡收起本子。「你再打聽波羅地海艦隊水手們在芬蘭首都還有奧布霍夫工廠都做過了些什麼決議。」「嗯。」「這些材料我明天一早要,可能嗎?」「困難。」瓦西裡輕輕搖頭。
  • 《天上再見》劇情介紹 黑色荒誕故事內容引發戰爭反思
    即將於4月30日登陸全國院線的高口碑佳片《天上再見》,近日曝光影片終極海報及終極預告。影片以一戰為背景,以一起震驚法國全國的烈士紀念碑詐騙案為線索,講述了兩名退伍士兵向金錢至上、拜金媚俗的欲望世界發起復仇的黑色幽默故事。此次曝光的兩隻物料,更增添影片自身華麗精美的質感,同時還表露出一絲黑色荒誕的氣息,使影片在差異化中更增添其魅力。
  • 美國藝術家希望在華盛頓修建第二座列寧墓並收購列寧遺體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據紐約行為藝術家大衛·達圖納辦公室發布消息,達圖納希望在華盛頓修建第二座列寧墓並收購列寧遺體。消息中稱:「藝術家解釋說,這座藝術品是為了展示美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即美國社會正在傾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 陋蘭:列寧被刺之謎——究竟誰是刺客?
    作為史料性質的影片,適當的虛構是可以的,但是如此貫穿影片始終的「虛構」,與其說是藝術的需要,不如說是政治的需要!  影片中,除了列寧、史達林等眾所周知的名字是真的以外,就只剩下一個人的名字是真的,那就是女刺客卡普蘭。影片給卡普蘭定了性。可是,刺殺列寧的人真的是卡普蘭嗎?就是這樣一個被蘇聯政府定了性的人和事,其中也疑霧重重、假象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