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和布魯諾之死

2021-02-23 臥底醉了

皆因朝向, 

所以死有二態, 
泰山之上, 
羽毛之下。

方孝孺和布魯諾他們兩個相隔千萬裡,時差二百年,卻都遭受了慘絕人寰的極刑(方孝孺被「磔於市」,也就是當眾凌遲處死,布魯諾則在火刑柱上被活活燒死);二是他們二人的事跡在我中學時代就留下深刻印象,在我心目中都是威武不屈的殉道者,死得英勇、慘烈。但是現在細想他們各自所殉的「道」是什麼,引起對中國和西方文明的巨大差異的深思。  


方孝孺是明朝初年最德高望重的儒生,為明太祖朱元璋任命為皇太孫允炆的老師。由於皇太子早逝,明太祖死後由皇太孫繼位,就是短命的建文帝(明惠帝),方孝孺理所當然地成為顧命老臣之一,儘管他年齡並不老(死時才四十五歲)。建文四年,燕王棣打到南京,是為明成祖,就是使明朝從此定都北京的有名的永樂帝,惠帝則「不知所終」。當時的大臣有投到新皇帝一邊的,有死保舊皇帝的,後者當然都被殺或自殺,有名有姓的大臣在明史上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滅族」的不計其數。到那時為止,最重的刑律是滅九族。方孝孺「名垂青史」的特殊處是「滅十族」,那第「十」族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學生。據史書載,僅方一案,受株連而死的有八十七人。我至今記得當年老師在課堂上講到這一段時激昂慷慨的神情,使我們都對方孝孺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由衷敬佩。這也是傳統氣節教育的一部分。  

圖:方孝孺小楷《默庵記》,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方孝孺死難的年代是1402年,是15世紀的開始。斯時也,文藝復興的朝陽升起在歐洲上空,驅趕著中世紀的黑暗。布魯諾的一生既坎坷又豐富,既是詩人又是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才華橫溢,著述甚豐。他的宇宙觀與庫薩和哥白尼一脈相承,並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提出了宇宙無限論。在當時,他所堅持的宇宙觀,既不容於舊的天主教,也不容于堅持亞裡斯多德教條的新教。  

與方孝孺株連學生相反,布魯諾是被他的學生出賣的。學生對老師產生種種不滿,向宗教法庭告發他傳播異端邪說,布魯諾遂於1592年被威尼斯教廷收審。他受到嚴厲得多的羅馬教廷的注意,把他引渡到了羅馬。他在羅馬獄中受審訊長達七年,羅馬教廷給他的唯一出路是公開、無條件否定自己的學說,這點他堅決拒絕,最後終於被判處烙刑,臨刑前舌頭給夾住。在向他宣讀判決書時,布魯諾有一句名言:「也許你們判決我時比我收到判決時更感到恐懼。」不過布魯諾只一人殉難,未見株連到其他人。 

 

圖:Alberto A. Martínez。羅馬街頭,布魯諾雕像,牌匾上寫著: 「9 JUNE 1889. TO BRUNO. THE CENTURY PREDICTED BY HIM. HERE WHERE THE FIRE BURNED」  。

從方孝孺到布魯諾殉難的200年中,歐洲完成了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發生了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基本上結束了神權統治,民族國家成型,為17世紀的理性主義和啟蒙運動、18世紀的工業革命掃清障礙。  

反觀這200多年的中國,無論是生產方式還是上層建築還是人的觀念都沒有本質的變化。明朝在內部殺戮、爭鬥中,在宦官、權臣、昏君專政中,在一批批直言敢諫之士人頭落地中走向衰亡。到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滿清入關,士大夫或殉舊主或投新主。清朝之取代明朝,只不過是又一次改朝換代,重複著大同小異的歷史,憑據的還是大同小異的道統。  

就抽象的個人道德而言,方孝孺和布魯諾都是錚錚鐵漢,為捍衛自己認定的「死理」寧死不屈。但是他們各自捍衛的「道」和「理」卻有天壤之別。對哥白尼、布魯諾、伽裡略來說,地球就是圍著太陽轉,這是他們已經發現而堅信不疑的事實,國王、教皇都無法改變,這就是科學。  

方孝孺維護的是什麼呢?是朱元璋的孫子還是兒子當皇帝,這裡面有什麼顛撲不破的真理嗎?於國於民究竟有什麼區別?何況這甚至不是改朝換代,明朝還是朱家天下。朱棣說得坦率:「此本朕家事」,就是說你姓方的管不著。可是至少從秦統一中國的兩千年中,一代一代的中國士大夫為帝王的「家事」操心,獻出理想、忠誠,多少人為之拋頭顱、灑熱血。  

自從與西方邂逅吃了大虧之後,中國人一直在思考中國為什麼落後,以及從何時開始落後的。許多人不甘心承認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科學精神這一事實,總是舉出四大發明,還有古代諸多精湛技術的創造。事實上早已有人指出,技術不等於科學,因為沒有理論,不能舉一反三,無法普及。技術只是手段。印刷術和紙的發明確實偉大,但更重要的是用它印出來的書傳播什麼思想。古代歐洲哲人著迷於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奧秘,不惜為與人間利害無關的真知而獻身,中國人缺的就是這種求真知。不論是一國之內還是國家之間,都有許多勾心鬥角的「謀略」,也出現形形色色的「謀士」,古今中外皆然。所不同者,西方歷史上學而仕者只是少數,有大批超越於政治的獨立知識分子,而中國的「士」的唯一出路是「仕」,只能把智慧貢獻給政治,而政治又等同於朝廷。  

布魯諾和方孝孺的差別是他們所植根的土壤的差別。誰也不能否認我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我華夏民族智慧高度發達,只是一代又一代高智商的精英的心智所歸決定了不同的歷史軌跡。

相關焦點

  • 方孝孺與布魯諾之死
    由方孝孺想到布魯諾即其一。他們兩個相隔千萬裡,時差二百年,在腦子裡把他們聯起來的紐帶一是他們各自所受的慘絕人寰 的極刑(方孝孺被"磔於市",也就是當眾凌遲處死,布魯諾則在火刑柱上被活活燒死);二是他們二人的事跡在我中學時代就留下深刻印象,在我心目中都是威武不屈的殉道者,死得英勇、慘烈。但是現在細想他們各自所殉的"道"是什麼,引起對中國和西方文明的巨大差異的深思。
  • 【因緣果報】方孝孺的故事
    就在603年前,明成祖燕王朱棣將方孝孺九族共八百七十三人誅盡,還無法洩怒,又將其門生算為一族,都予以處死,死者不計其數!讓我們穿越時間隧道,俯瞰那慘不忍睹的一幕……其時,燕王(即明成祖)已入城,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求生。方孝孺不降,燕王便以之為奸臣,捕入獄。燕王登基稱帝。知方孝孺名重天下,欲用之以收攬人心,屢次示意:當貳臣釋放、封官,卻遭嚴辭拒絕。
  • 人物傳記-明史·方孝孺傳
    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下獄。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
  • 方孝孺與朝牌的故事
    被監視和撤除軍隊,對作為實力派的藩王朱棣來說,當然不甘心束手就擒,很快以除奸臣、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最後,成功從侄子手裡奪權篡位,當上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建文朝的遺臣們面對舊君新主,也都做了不同的選擇。
  • 永樂帝朱棣,是否殺了方孝孺「十族」,為何現在有人稱是其後人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登基為帝。他想讓當時的文壇領袖方孝孺,幫忙寫詔書以告天下。但方孝孺骨氣很硬,拒不接受。在朝堂之上,方孝孺先問朱棣建文帝何在,朱棣答曰已經被大火焚燒。方孝孺又提出了幾個皇帝的人選,就是沒有朱棣,然後對朱棣破口大罵。於是朱棣一怒之下,滅了他十族。
  • 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被任命為詩講學士,也就和現代的顧問差不多,皇帝有不懂的都會向他詢問,所以方孝孺就成了建文帝最信任的重臣之一。但你看看他都做了什麼!只有方孝孺為首堅決不投降,燕王朱棣一氣之下當場就要殺了方孝孺,最後還是姚廣孝的勸說,方孝孺才躲過一死,當場就被關進了大牢,以觀後效在發落。
  • 方孝孺到底幹了啥?朱棣:以他筆桿子的地位,朕不得不誅他十族啊!
    而明太祖對於自己定下的塞王守邊,京營居中的體系也非常自信,不認為建文朝會出什麼亂子,不想齊泰、黃子澄並不安分,攛掇建文帝削藩,激起靖難之役,終於導致朱允炆自焚身死。削藩之事,方孝孺並未參與倡議,見其謹慎之處。作為當時著名的道學家,深受傳統忠孝思想薰陶,選擇殺身成仁以報故主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 《大明風華》朱瞻基結局:被方孝孺幼女害死,將大明託付給孫若微
    原因就在於這個教養嬤嬤姓方,是誓死效忠建文帝的大儒方孝孺的幼女。當初朱瞻基的祖父朱棣攻入南京的時候,想要方孝孺為他寫即位詔書,結果方孝孺給他寫了一副「燕賊篡位」。朱棣一怒之下,給方孝孺來了一個亙古未有的「誅滅十族」。
  • 讓「天下讀書種子」代代相傳 方孝孺「求忠書院」成孩子們的校外課堂
    航頭鎮豐橋村正在構想「打造『正學文化村』鄉村振興典範」,以方孝孺紀念館和求忠書院作為核心區域,將成為弘揚和傳播方孝孺剛正不阿民族精神和「天下讀書種子」國學的基地。 方孝孺並非航頭人,為什麼將紀念館建在航頭?
  • 世界史:真理的殉道者——布魯諾
    有一次,神學課結後,他回到宿舍把基督教聖徒的畫像從自己的房間裡扔了出去,並當著院長和幾個修士的面大聲說著:「我們自認為生活著的地球是字宙的中心,是上帝和他在人間的代表教皇居住的地方。其實,地球不過是一顆晝夜圍繞太陽旋轉的普通行星!現在我才明白,對哥白尼的書教會為什麼這樣害怕。」「住嘴!你……你一個修士,居然敢懷疑宗教神學!」修道院長聲色俱厲,但言語結巴地說著。
  • 布魯諾竟然輸給了伽裡略?
    這是我們了解的布魯諾,但我們不了解的是,1587年,布魯諾39歲。逃到了德國。之所以說逃,是因為布魯諾在整個歐洲,都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地。在16世紀的歐洲,誰能容忍一個徹底反對基督教的人留在自己國家呢?布魯諾就是這樣一個人。
  • 遷都前朱棣做了兩件大事,一為族誅方孝孺,另一件敗得有點慘
    攻下南京之前,他的謀士姚廣孝曾給他打預防針,說方孝孺那傢伙,估計不會屈服,你千萬別殺了他。殺了他,就絕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可臨到頭來,朱棣還是沒忍住。他說,誰坐帝位,是我老朱家的家事,你寫即位詔書就是,婆婆媽媽嘟嘟那麼多做什麼?方孝孺卻認為,你反對先帝所立的皇帝,就是不孝,這詔書,誅我族也不會寫。
  • 布魯諾去世420周年:他究竟因何被燒死? | 短史記
    作為長期存在於教科書中的歷史人物,布魯諾「為科學而獻身」的故事,在中國具有極高的普及度。但是,近些年,關於布魯諾之死,中文知識界流傳著這樣一種「正本清源」的說法:「布魯諾被處決,與科學一點關係都沒有。他不是因為研究科學被燒死的,他被處死的原因,是因為宣揚異教、宣揚巫術、否認教會的聖統制。」
  • 方孝孺被滅十族?浙江發現方家嫡系後裔,珍藏族譜揭開歷史迷案
    方孝孺還有後裔?這本身就是令人詫異的一件事情。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因忠於明皇朝建文帝而忤明燕王朱棣,最終遭滅門之災,而且是滅十族,他有否留下直系後裔一直是個歷史謎案。而今天,這位來自黑龍江某所大學正在念新聞系的大學生何俊告訴我們,他就是方孝孺的第23代後裔。
  • 十族人的命,成就他一人骨氣,很多人死得莫名其妙
    具體細化如下:父族四:姑與其子、姊妹與其子、女兒與其子、己之同族。母族三:是母之父族、母之母族、從母與其子。妻族二:姥之父族、姥之母族。誅「九族」的刑罰是把宗法制下的血緣關係網給全部一鍋端了——1人犯法全族陪葬。如此重的刑罰,一方面是警告想犯法者,你對生死不在意,但別連累親戚。
  • 「安傑諾·布魯諾」以溫柔著稱的黑手黨教父,卻亡於自己家人之手
    在英屬時期,費城就成為了英國治理下的第四大城市,僅次於倫敦、布裡斯託和都柏林。美國獨立戰爭之後,費城還曾作為美國首都十年之久。既然有如此背景,繁華是指定的,但繁華的同時,也有一部分人開始不安分了起來。自19世紀的移民潮開始之後,大量的歐洲人抵達了這裡,其中就有大量的義大利人。
  • 布魯諾真是科學的殉道者嗎?基督教懲戒只是宗教異端而非消滅科學
    其中最令人髮指並讓我們幼小的心靈最為刻骨銘心的則是為科學殉道的布魯諾。在作文素材中這一經典事例頗有市場,在大眾心中,布魯諾早已成為捍衛真理、殉道科學的符號人物。然而隨著我們對中世紀的認知不斷加深,布魯諾的真實形象逐漸明晰起來。布魯諾之死,真的是教會為維護權威而打擊科學的迫害嗎?換而言之,他真的是捍衛科學的殉道者嗎?
  • 【古文觀止】:方孝孺《豫讓論》
    當伯請地無厭之日,縱慾荒暴之時,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諄諄然而告之日:「諸侯大夫各安分地,無相侵奪,古之制也。今無故而取地於人,人不與,而吾之忿心必生;與之,則吾之驕心以起。忿必爭,爭必敗;驕必傲,傲必亡」。諄切懇至,諫不從,再諫之,再諫不從,三諫之。三諫不從,移其伏劍之死,死於是日。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悟。和韓、魏,釋趙圍,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於斬衣而死乎?
  • ...泰迪斯|波拉特|布魯諾|憨娜|格雷|薩莎·拜倫·科恩|馬龍·韋恩斯
    本片開始於一個名叫布魯諾(薩莎·拜倫·科恩飾演)的同性戀模特,他自稱為時尚代言人,引領的是奧地利年輕一代的著裝標準,與此同時,布魯諾還身兼一檔午夜時分的時尚節目的主持人,拿著麥克風奔波於歐洲的各大時裝周,然而讓布魯諾想像不到的是,很快,他就會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