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自閉症孩子叫了第一聲媽媽,孩子母親給我寫了這樣一封信!

2020-12-22 徐磊院長

張穎(化名)今年3歲了,是個典型的自閉症孩子,出生以來從來沒有叫過爸爸媽媽,不會叫人也不會與人進行目光對視。

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廣州、上海等各地多家醫院做了很多檢查,都被醫生告知是自閉症,而且是一輩子也無法治癒的。

這對於孩子的爸爸媽媽來說,無異於是致命的打擊,再加上外面的一些風言風語,比如要養孩子一輩子之類的,讓孩子的爸媽幾乎陷入了絕望,兩人也因此常常發生爭吵。

幾經周折,來到我院後,經過醫生團隊共同討論後,我們為孩子單獨制定了一份詳細的康復幹預方案,包括物理治療和針對性、個性化的康復訓練等。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在接受康復訓練1個月後便逐漸與人有了目光對視,家長叫她名字時也有了反應。

治療3個月後,孩子第一次發聲,開口叫了「媽媽」。

如今,孩子仍在我院接受康復治療,我也會定期跟家長詢問孩子目前的康復情況,以便隨時調整治療方案。

前幾天,孩子的媽媽寫了一封信讓院裡其他醫生交給了我。

來信內容

親愛的徐主任:

當我第三次走進醫院的大門、拿著這幾年來東奔西跑去廣州、上海華西檢查的厚厚的報告單時,我內心是絕望的,我的孩子,明明那麼可愛,卻始終不會講話,不會看人,每當我叫他的名字,他卻毫無反應,都已經快3歲了。我卻沒有等來一句「媽媽」。我和他的爸爸也因此吵過無數次架。所有的醫生都告訴我,我的孩子是自閉症,是絕症,讓我做好養他一輩子的準備。說他上不了學,可能他一輩子就這樣了。但是,當徐主任您,當(把)他厚厚的報告單,一張張翻給我看,一張張講給我聽,給我的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康複方案,告訴我怎麼樣可以讓我的孩子,重新回到幼兒園。我第一次看到了希望。

進入康復訓練一個月後,我的孩子終於可以回應我叫他的名字,雖然他依舊沒有聲首,但他會放下手中的玩具看我一眼。語言老師、感統老師、行為老師都會抓緊下課的空餘時間,一遍一遍的和我講解在家裡該怎麼去做訓練,怎麼和他互動。是您,在每次的複診中,一次一次地給我寫下家庭訓練指導,教我怎麼和我的孩子互動,怎麼引導他的跟神。

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我感受到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和變化,直到那一天,孩子清清楚楚地叫了我一聲「媽媽」,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出來,我等這句話已經等了三年了,我迫不及待的和他的爸爸分享這個喜悅的消息,爸爸終於從將信將疑到相信我、支持我,也相信我們的孩子,擁有第二種可能。

很多家長都稱自閉症的孩子是來自星星的孩子,我想謝謝您,謝謝您把我的孩子,從遙遠的星球帶回我的身邊,讓我更有勇氣和信心、帶領著我的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來!謝謝您!

家長來信原件

相信對於任何一個家長來說,孩子的健康都無比重要。對於自閉症孩子的家長來說,孩子的哪怕一點點進步都足以令他們激動不已。

而作為醫生,對於任何一個孩子良好的康復情況,我們都倍感欣慰。

感謝張穎(化名)媽媽的來信,感謝對我及我院所有醫生的認可。其實,無論是父母還是作為醫生的我們,都是孩子的領路人。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我們必當竭盡全力,也希望所有不幸患病的孩子都能早日康復!

相關焦點

  • 一個自閉症孩子媽媽退圈前的一封信
    覺得這封信能夠將一個真正從心底裡把一些事想清楚,並逐漸走出來的母親的心路歷程,寫的非常清楚。這裡我隻字未改,分享出來供各位參考。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啟示。一個媽媽在退圈前給諾爸的一封信原文:諾諾爸爸:       您好,真的非常感謝你,你是一個有大愛的人,真的讓我很佩服的人。
  • 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是娃不愛母親了嗎
    每個寶寶的第一聲「媽媽」,是能讓母親記憶一輩子的聲音,那一聲「媽媽」對於母親來說就是照顧寶寶以來,收穫的最感動的瞬間。寶寶在3個月左右的時候,嘴巴就能發出「咿咿呀呀」的單音了,在8-12個月,寶寶是可以發出疊音的,比如「麻麻、粑粑」這些簡單的詞語都是能發出來的。
  • 凌晨3點半,她在兒童自閉症的文章裡紅了眼:為什麼偏偏是我的孩子?
    哪個母親不疼愛孩子?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把她嚇壞了,她嘗試在網上尋求答案,但查到的結果都指向同一處——兒童自閉症。 她有些驚慌,又查了很多與兒童自閉症有關的資料,一時間,悲傷像洪水猛獸般向她湧來。最終,她向醫院伸出援手,孩子被確診為兒童自閉症。
  • 自閉症孩子眼中不老的妮妮姐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黃付平 今年36歲的徐光妮,是福田區紫飛語特殊兒童康復中心主任。如今,已從事自閉症兒童康復工作14年了。 寒來暑往,徐光妮直接治療的個案家庭達上百個,成為自閉症孩子們眼中不老的「妮妮姐姐」。 年輕姑娘勇戰世界難題 頭一次聽說自閉症這個詞,徐光妮準確地記得是2003年某天報紙上看到的。
  • 一個高功能自閉症孩子母親的真實世界
    和大多數人一樣,自己第一次接觸自閉症這個詞,也是通過電視屏幕。只記得是一部介紹自閉症的紀錄片,裡面的小孩老是對著牆壁不說話,媽媽整日以淚洗面,執著地教小孩叫媽媽。當時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和自閉症打上交道,直到寶寶三歲那一年。回想起來,自打寶寶出生以來,自己並沒有覺得他和別的寶寶有不同,除了不太愛說話,喜歡自己玩以外。
  • 《我的影子在奔跑》:自閉症孩子的中國夢
    方剛亮導演的《我的影子在奔跑》以夢幻的藝術方法處理自閉症孩子的成長史,電影中母子之間的溝通方式令觀眾大開眼界、動情不已,以比較俗套的比附,就是講述一個自閉症孩子的中國夢實現的公益電影。這是迄今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有關自閉症的電影,近年來中國觀眾熟悉的同題材的電影還有韓國出品的《馬拉松》、澳大利亞粘土動畫《瑪麗和馬克思》以及羅卓瑤導演的《如夢》。自閉症作為一種被醫學所認可的病,又稱孤獨症,是一種精神障礙,患者3歲前即表現為人際交往和溝通困難,或表現為刻板行為、興趣和活動異常,與生俱來、伴隨終身。男女比例約為4比1,孤獨症患者以常人無法感知的行為,在獨自的世界裡生活。
  • 「來自星星的孩子」 看似美麗的名字背後有無數母親的掙扎
    而找她傾訴的,都是同病相憐者:孤獨症(也叫自閉症)孩子的媽媽。自閉症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看似美麗的名字背後,有著無數母親的掙扎。有的母親不止一次想帶孩子一死了之,有的已經放棄,有的還在逃避。還好,也有人像晨曉一般,自我接納之後開始在這個群體中抱團互救,維繫著支離破碎的家庭。她們不是完美的媽媽,卻為「來自星星的孩子」變得更加剛強。
  • 【世界自閉症日】 十部電影助你了解「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也叫孤獨症,「星星的孩子」是人們對自閉症患兒的一種愛稱,因為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本應在遙遠的仙境,只是不小心落入了人間。或許你覺得他們與我們不同,他們只是像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在我國,自閉症患者有1000萬人。今天,世界自閉症日,不排斥、不歧視,願愛融化孤獨,願「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單。
  • 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
    閨蜜卻道:「最近幾天我兒子都直接叫『媽』了,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雖然我的女兒目前仍然還是叫我「媽媽」,但閨蜜的那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也意味著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媽媽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開始改了稱呼!叫「媽」了!
  • 世界自閉症日:他們都是來自星星的孩子
    2020年3月26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布了最新的《美國孤獨症譜系障礙的患病率報告》。報告結果表明,每54名兒童中就有1名在8歲前確診為ASD(即孤獨症譜系障礙)。他們是這樣一群孩子:在溝通交流的世界裡,似乎有著一套不被常人所理解的來自遙遠星球的思維模式,孤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像星星一樣純淨,像星星一樣孤獨。
  • 「他並不可憐」,自閉症孩子需要的不是特殊對待,而是自然接納
    在小編最近看的日劇《與光同行》中,患有嚴重自閉症的孩子——光,有這樣一段畫外音:「我知道媽媽有許多夢想,你希望能跟我一起散步,一起聊天,想要跟我一起做許多事情。你一直都很期待我的出生吧。《與光同行》首播的時間是在2004年,它真實地展現了當時人們對自閉症認識的普遍不足:不了解自閉症是怎樣一種病,不知道怎麼治療或以為靠吃藥就能夠治好,認為導致自閉症的原因是「冰箱媽媽」…… 面對孩子和家庭的巨大壓力,幸子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絕望之中。 直到一位叫裡緒的老師出現。她救了幸子和光。
  • 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
    閨蜜卻道:「最近幾天我兒子都直接叫『媽』了,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雖然我的女兒目前仍然還是叫我「媽媽」,但閨蜜的那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也意味著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媽媽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
  • 「我的母親像個小孩子」,杭州初一女生給媽媽的信刷屏!網友:這孩子...
    「我的母親像個小孩子。我的母親是個小孩子。」「所有的大人都只是長大了的孩子,可惜他們自己忘了。」「在許多事情上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是第一次接觸,第一次面對。」……最近,一封「大人都是小孩子」的信在杭州不少人的朋友圈刷屏了。
  • 一名自閉症患兒的自述,帶你走進孩子的內心
    一、自閉症的古怪行為第一次了解自閉症,是文章和李連杰的電影《海洋天堂》。李連杰扮演文章的父親,在電影裡叫王心誠,文章扮演一個21歲的叫大福的自閉症患者。大福的母親在他小的時候因為一次意外喪生,他由父親王心誠一人撫養長大。電影開始的時候,王心誠發現自己到了癌症晚期,生命只有3-4個月。王心誠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兒子。
  • 10部自閉症電影,帶你走進自閉症孩子的世界
    自閉症患者到底是怎樣的?為了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自閉症,了解自閉症患者,推薦自閉症題材的十部電影,幫助我們走進自閉症孩子的內心。        劇情簡介:哥哥雷蒙長期住在一所療養院裡,他自幼患嚴重的自閉症,行為異常,被視為白痴。弟弟查理為了300萬遺產想要重新更改遺囑,拐走了雷蒙。
  • 孩子說話晚 或是自閉症
    近年來自閉症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孩子不說話或者說話晚,是得了自閉症嗎?如何儘早發現自閉症的信號?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康復科副主任技師吳滿紅來支招。孩子不理人到處跑竟是患上了自閉症3歲2個月的豆豆是一個「很酷」的小男孩,平時基本「不需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 單親媽媽遺棄6歲孩子:疫情過後,1000萬家庭正在被遺忘
    一位單親媽媽,把6歲孩子,丟在了杭州一家福利院門口。民警尋著路線,推開這位媽媽的門,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而丟下孩子的單親媽媽,只有28歲,看起來卻面容憔悴,又瘦又弱,穿的衣服更是破了好幾個洞。她告訴民警,她「每天工作10個小時,還欠債6萬。」只好多次踩點,找了一家條件好的福利院,把孩子悄悄放在那裡。
  • 五部關於自閉症的電影,走進「星兒」的世界 ,星星的孩子不孤單
    在我們周圍,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不關注周圍的世界,不願和人對視,不願講話,他們在醫學上被稱之為自閉症兒童,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因為他們的眼神如星星般閃亮清澈,卻從不與人交流,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中國有200多萬自閉症孩子「居住」在遙遠的星球上,遠遠地俯視地球,等待合適的溝通「信號」,來成就一場「星際」旅行。
  • 最美家書丨兩江新區的兒女們給「母親」寫了一封信!
    今年四月份,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兩江新區正式啟動「巾幗心向黨 禮讚新中國」主題徵文活動兩江新區近200名幹部職工圍繞「給媽媽寫一封信」「我和我的祖國」兩大主題用情書寫最美家書、用心表白祖國母親今天開始江小妹將分兩期選登部分獲獎作品
  • 你的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真相扎心了!
    雖然我的女兒目前仍然還是叫我「媽媽」,但閨蜜的那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也意味著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媽媽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開始改了稱呼!叫「媽」了!我們很難不懷念孩子叫媽媽的時候,既顯得可愛又讓自己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