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家之妙探生命真諦,以老莊之法解當下之困

2020-12-23 郭偉勝在線

何謂辟穀?莊子曰:「吸風飲露,不食五穀」。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怪凡人心不堅。辟穀一日可以身清潤,二日可以破孤悶,三日可以清枯腸,四日可以肌膚清,五日可以氣血通,六日可以身心定,七日可以通神明。

夫神明者,好和而惡奸。「和」乃陰陽平衡,「奸」乃陰陽錯位。陰陽乃萬物之綱紀,生殺之本始。不可不畏!莊子曰:「人之所取畏者,飲食之間,衽席之上」。若得心神不擾,需從飲食上下功夫。我華夏辟穀術源遠流長,幾千年來,古聖先賢,薪盡火傳,亦步亦趨,循古不息。

人之生,氣之聚也,氣聚則生,氣散則亡。故《黃帝內經》云:「服天氣以通神明」通過正確的呼吸吐納和道家導引術、坐忘之道、龜息法、胎息法,日趨精神內守,真氣運行,病安何來?

不是辟穀治百病,而是人的自愈力治百病。任何一種病毒,人們應對的方式只有提高人體的自愈力,這世上只有抗病毒的藥而沒有能夠直接殺死病毒的藥物。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自愈力,是人類自我解救的唯一通道。辟穀恰是通過「飢餓危機的假象」來完成對生命的一鍵重啟。

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知我者希,則我者貴。」莊子在《至樂》篇感嘆:「我以為至樂,而世人以為大苦。」辟穀是通過「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減法飲食方式,從而正向調整身心平衡。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人類在幾百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早已具備了一套成熟地應對飢餓危機的生命系統,而對於日日飽食帶來的生命系統的紊亂卻是手足無措不知所以然。

對於辟穀,我們只需打破心中那一份固有的成見和執念,便可以突破自我戰勝無來由的恐懼感。

「君子以恐懼修身」,當你跨過心底的這個障礙,再回首,那原本以為是橫亙巍峨的高山卻也不過一層窗戶紙而已,一捅就破。

此時你會佩服你自己,你會相信人的潛力真的是無限的。這種成就感就是佛家說的「法喜充滿」,是一切外物都不能夠替代的一種喜悅。

昔之君子,朝聞道夕死可矣;辟穀豈止聞道?辟穀是一場知行合一的體道悟道的生命修行!只要你敢於嘗試,辟穀從來不會辜負任何一個相信它的人。

辟穀的核心秘密是「氣足不思食」。所謂的「氣足」要求我們掌握必要的呼吸吐納的方法,鼓舞我們的氣血,達到氣血營遍周身的目的,方能進入一個真正的辟穀狀態。沒有服氣功法的辟穀都是不是真正的辟穀,只能叫斷食。

辟穀的第一層含義就是「避之於山谷」,辟穀要保證吸入的是清淨光明之氣。大自然的靈氣和人的精神內守是相得益彰的。如果空氣不夠清新,體內濁氣不能排除,便會心生煩悶,效果自然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辟穀需要一個氛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都是特定時空下的能量場的產物。因此這個「三」就是「勢」就是「能量場」就是「氛圍」。同修及領修老師之間的互相加持的力量不可低估,這種氛圍不是簡單的鼓勵和堅強的意志所能代替的,參加過辟穀班的同修都深有體會。

辟穀需要安靜的環境。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空谷幽蘭,乃為天地之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在寧靜祥和的山谷之中,通過心齋、坐忘的道家靜修功夫,感受天地不言的大美,一切都那麼順其自然地和天地合上了節拍,這就是「復命」。

辟穀需要首先克服內心的恐懼和不必要的擔心。有的人會出現自然辟穀狀態,但是不知道辟穀的正確方法,一旦遇到些許不適就會發慌害怕,於是無所適從,於是幾成而敗之。辟穀是需要導引和開示並上正確和功法和處理方式方稱得上「明明德」,方稱得上真正的辟穀。

讓我們一起走進神聖的辟穀殿堂,以道家之妙探生命真諦,以老莊之法解當下之困。

相關焦點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0古宋聖賢話老莊
    其中,在以宋國為中心的不遠範圍內,先後誕生道家創始者老莊、墨家創始者墨翟、名家創始者惠施、儒家創始者孔孟以及融合道墨的宋鈃等,都是了不起的貢獻,這裡成為了世界軸心時代的主要中心之一,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策源地,尤其是道家思想的萌芽肇始氛圍給老莊以啟發。宋國是道家學派的肇始地。
  • 「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梁元帝
    梁最後一代帝王——梁元帝蕭繹,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愛好不頻廣對各個方面都有研究,不但吸取了,儒、佛、道、玄思想, 而且對墨、農、兵、法等家學說也都有浸染。在眾家之長中,自己領悟出「儒道實有可尊」故此他的人生價值觀都在用道,儒思想來衡量人生,別的思想只拿來參考用於處世治事。縱觀他的一生,不但是儒學思想深刻影響了他的一生,而道家思想同樣也是思想核心的重要部分。
  • 道家絕密:先天一炁(生命再造之天機一)
    當這種精微物質,沒有外力的作用時,精微物質的能量和形體相等,陰陽平衡,道家稱之為無極。當太陽光的作用,能量大於形體,精微物質處於向上向外伸展的狀態叫陽升,也叫陽儀;陽升消耗能量,很快能量小於形體,精微物質掉頭向下向內收斂叫陰降,也叫陰儀。太極生兩儀,兩儀之間感應、交合,衝炁以為和,形成第三種物質「和」炁,也就是老子說的「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
  • 百家爭鳴十二大家之道家
    道家是對華夏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春秋前期道家稱謂道德家,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上古道德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思想乃是華夏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
  • 道家絕密:先天一炁(生命再造之天機)
    當這種精微物質,沒有外力的作用時,精微物質的能量和形體相等,陰陽平衡,道家稱之為無極。當太陽光的作用,能量大於形體,精微物質處於向上向外伸展的狀態叫陽升,也叫陽儀;陽升消耗能量,很快能量小於形體,精微物質掉頭向下向內收斂叫陰降,也叫陰儀。太極生兩儀,兩儀之間感應、交合,衝炁以為和,形成第三種物質「和」炁,也就是老子說的「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
  • 書法之道: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得其妙者,事事皆然。」這種「意」,是魏晉人生命覺醒後所特有的一種藝術精神。書法之美,在於合乎萬物本質和自然規律,這是中國書法的奧妙所在。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在藝術裡,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藉助感性化而顯現出來。」(《藝術美的概念》)
  • 黃柏霖警官: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釋義
    他就認識一個道家的道士,才二十幾歲而已,他就講這個故事給我聽。他說他這個年輕的朋友從懂事開始,讀書的時候,就跟他爸爸講說他要當道士,他想要當道士。現在真當道士,還開了一個宮,道家的廟,也真做道士,而且道家的經文他都會誦,這些法事他都會做,這些道家的儀軌,他「生而知之」,那個過去生薰習的,他過去生就是道士。所以有些人過去生他是出家人,他到人間來的時候,他就會遇到那個善緣。
  • 道家「三災九難十劫」之「九難」
    奉道之士所患者,衣食逼迫,一難也。意思是尚未凝結金丹(神仙的身體還未徹底完善),身體還不足以抵抗嚴寒酷暑(極寒或者高溫),所以一年四季都要穿衣(這個衣是指神仙的』天衣』)。元氣還未融合,(真氣就是神仙的元氣,是生命運轉的原動力,由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組合而成,道教謂之「性命雙修」所得之氣。且神仙居住於天上,行走於雲間,每時每刻都在消耗體內元氣。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梁先生的認知並不奇怪,在他所處的年代,也許認為道家學問是最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所以他不僅認為《道德經》成書晚於孔子,甚至晚於《莊子》。因為年代環境關係,這種看法也在情理之中。我們感謝生活在美好的年代,能以一種更平和的態度去認知經典。
  • 道家千古不傳之秘:玄關一竅詳細解讀
    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焉。斯時也,不知神之入氣,氣之歸神,渾然一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瞶也。若使昏瞶,適成搞木死灰。修士於此,當滅動心,莫滅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於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須知此一覺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來真覺,道家謂之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竅。
  • 佛陀覺悟後首次宣說之法——四聖諦
    佛陀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覺悟後第一次說法,內容就是「四聖諦」,這四聖諦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那麼佛說的這個四聖諦,到底是什麼呢?作為佛教徒真正掌握到無常、無我和緣起法的真諦,才能看到自己的心懷是何等的奇妙了。
  • 丹道修真詳細剖析道家修行之秘!
    故伍真人說:「人當受天命而生時,則元炁是本根,原自有著落處,故發明之曰炁穴。」「強議無炁穴,自己落空亡,則歸根無所歸,復命無所復。」下丹田的玄關、炁穴,潛藏著來自先天的生命元炁,落入後天人體即展開其內蘊的「生命方程式」縷縷透發,帶領後天內氣循經流注,升降出入……,以維持人體生命過程的正常運行。「神入炁為胎,火煉藥成丹。
  • 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
    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時間:2018-06-11 16:31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 評論別人的書法,是個很難的課題,說不得、不好說,要做到孔夫子的既不失言,亦不失人尤為難,所以我也是從不輕易評論,在看到姚俊甫先生的書法時我就忍不住想寫一點文字
  • 道家築基功法之填髓法與抗寒功,可以讓人精力充沛,保暖防寒
    道家功法有很多,道家築基功法裡的,填髓法和抗寒功可以讓練習的人精力充沛,保暖防寒。填髓法和抗寒功人由來,《封神演義》一書乃內丹學家陸西星所作,其第89回有一段「紂王敲骨剖孕婦」的故事。其中大意說紂王同妲己在鹿臺上憑欄看朝歌積雪,見西門外行人跣足過河。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佛法初起,為了消弭文化隔膜和便於翻譯,自然借用老莊,方便弘法。這情況與佛教在印度發端時,吸納婆羅門諸神為護法以爭取徒眾大同小異。魏晉時,不少學者由道入佛,而佛教借用道家思想以弘法,並非始於禪宗。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在出家前,已然「愛好玄微,每以老莊為心要」後鑑於道家還未究竟而轉學佛,與他同時的廬山慧遠經歷相似。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
    道德經論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儒法,不被氣運壓制之法
    上篇文章的結尾提到「只學道禪不學儒,將淪為狂慧之流」。什麼是狂慧之流?字面意思,狂,狂妄,慧,智慧,有智慧但狂妄的人就稱為狂慧之流。儒是人道的法,教你做人的法,在人間這個世界中,做人做不好,命運就會制裁你,讓你運氣下降,讓你好好反省哪方面是不是做得太過了,造業太多了。換種說法,這情況叫作「天妒英才」。這時,這些有智慧但狂妄之人,急需躲避天道的制裁,否則永無出頭之日,那麼學儒法,學做人法就是在人道環境中最先需要選擇的。
  • 「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天命觀
    荀子是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其對儒家道家的各派思想有所發展和繼承, 既沒有像道家老莊那樣略顯消極的「出世」,也沒有像孔子那樣強行「入世」。正如荀子的「天行有常」的自然義,與心虛靜以知道的認知義,都承自老莊,只是「天」失去其形上性格,落在陰陽氣化中;而「心」之虛靜,也不再是超越的觀照,而落在平對的認知。故「天行有常」的現象自然,成了被治的對象,而「心」之虛靜認知,成了能治的主體。此開展出諸子百家間僅見之以認知心建構禮義法度,而將天地萬物與天下百姓納入體系中運作的客觀思考。
  • 五十五位妙菩提路之十地位(下)
    在五地的基礎之上,一切的言行舉止、種種行持,以那種自性流露得到進一步地圓融圓滿,他進一步加功用行,那種真正的無為法已經現前。無為真如:這裡的「無為真如」不是「言妄顯諸真」的真如,而是真真如性。圓教的無為真如是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法,是真無為。不行有為之法不能度眾生,不以無為之心不能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