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

2021-01-15 你懷裡的貓呀

道德經論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期。春秋時,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可道法自然,道卻最無情,天地不仁,不可輕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道家代表人物有盤古、伏羲、黃帝、炎帝 、女媧、老子、莊子、列子、鬼谷子、張良、司馬徽、諸葛亮、徐茂公、宋濂、劉伯溫、顏真卿、王羲之等等,他們追求的是一種無欲無求,以我拙見,他們不是不爭,或許也是無能為力罷了。從老莊至後世一直如此,故曰:消極避世

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不過好在道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神棍

所以我決定不划水給大家介紹一下莊周了

小夥伴們?偷鯤去?

相關焦點

  • 語不驚人死不休(289)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世上最要命的病,是人性之暗;世上最好的大夫,是人性之善。3. 同一個問題面對不同人不一定非得是一個答案,就像佛,有佛法,有佛經,有佛教。一個人,很有知識,又很有悟性,大家可以聊佛法。一個人,很有知識,但只是個書呆子,大家可以聊佛經。一個人,沒有悟性,也沒有知識,大家可以聊佛教,就是燒香磕頭拜菩薩。4.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
  • 曹禺《日出》的天之道
    但是,貫穿於這七段《聖經》語錄的核心思想,並不是耶穌基督承擔罪責、遵守契約、政教分離、大同博愛的文明意識,而是老子《道德經》所傳達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天譴天罰。用老子《道德經》七十七章的原話來說,就是:「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曹禺《日出》的戲劇情節並不複雜。
  • 煩憂掛心頭,皆因「八不足」
    二、識不足則多慮 李叔同曾對這句話如此解釋道:「見識不足、難以決斷就會思慮過度、擔憂狐疑、沒有安全感。」 見識,是在自身才學和經驗上發展起來的品質,代表人的眼界,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多慮,指的是對未來的擔憂,不知道前路如何。
  • 【書刻有道】精選《老子名言100句》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損卦」之六五爻辭「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破解
    《易·大有卦》:「自天祐之,吉無不利」。《繫辭傳》:「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頃,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繫辭傳》又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右」是「祐」、「佑」等的古字。後人從以「示」,以表神助;從以「人」以表人助。
  • 【玉皇文化】尋師 拜師 尊師 之道
    明師惜緣,擇善而授,豈能輕遇?明師難尋,非明人視亦不見。良機易得,非機緣求之不得。明師難遇,貴在明眼。非明眼人遇亦如不遇。如何識得明師?明師未必是名師,名師未必是明師。明師者,明道之師。明道者,明心見性,處處通融。為師者,品高義重,心存慈悲。
  • 《天道》因果法則與道德法則對立統一,形上學也是道的一部分
    《天道》因果法則與道德法則對立統一,形上學也是道的一部分。(我這裡的形上學和哲學的形上學是兩回事,不要對號入座,而形上學源自《易經》在描述道的時候,形上學也是道,是看得見的那個道,就是常道,恆道的意思)。
  • 澤上於天——《易經》夬卦的智慧再讀
    因為君子易消而小人難退,更何況上六爻身處高位,根深蒂固,一不小心,反有功敗垂成之險,如夬之一陰,夬之未盡,而姤之一陰,又生於下,即是明證。陰陽消長,造化之機,自古之賢人君子,法天象地而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舉止,在夬卦中,君子法水氣上天而降為雨之象,用來指導自己惠澤於人的智慧與行為。
  • 老子讓什麼人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能聞名中外古今,關鍵在於老子的學說從誕生至今,一直能喚醒有識之士善法天地,一直能喚領有識之士德行天下,一直能喚起有識之士道法自然。老子洞透的解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由此可以明確,老子的「道德」不是寫給全天下人的,應該是寫給上士者。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三句講大道的三大特徵,也可以說是必須認識清楚的踐道的三大原則。不明乎此,就可能背道、失道。 【經】上德如谷(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略解】這五句,我認為是對修道進德的要點和過程的簡要說明。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熟悉的話,友直、友諒、友多聞,是有助益的朋友。第一種「友直」,是講直話的朋友;第二種「友諒」。是比較能原諒人,個性寬厚的朋友;第三種「友多聞」,知識淵博的朋友。孔子將這三種人列為對個人有助益的朋友。
  • 地低成海,人低為王,六爻皆吉的謙卦讓你知道真正厲害的人啥樣子
    網圖山本是大地上的高凸之物,卻甘願屈居於卑低之地中,象徵著其能以謙虛的態度,心甘情願的損抑自己,有止於其內而收斂不傲,順乎其外而卑以下人之義。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pou)多益寡,稱物平施。在《易經》全部六十四卦中,六爻全部都是「吉」的唯有謙卦,其餘之卦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不足之處,由此可見,人們對謙虛這一美德的推崇與追求。
  • 百家爭鳴十二大家之道家
    春秋前期道家稱謂道德家,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上古道德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思想乃是華夏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華夏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道家是一種哲學流派,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道教脫胎於道家。
  • 《易經》之門——《益》
    (原文) 震下巽上,《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內 卦 外 卦(天)六三 益之用。兇事,無咎。《彖》云:利涉大川,木道乃行。《書》云:木曰曲直。巽為繩。巽為《益》之用,以曲直為正直之行。行曲直之道,「利涉大川」矣。《彖》云:《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65:天忌不可不知也
    損有餘以補不足,盛衰調節自周全。    天文地理無字書,象形會意幽微間。五星木火土金水,相伴日月送暑寒。四時八節十二律,五方五色風水轉。五行生剋周復始,萬物興衰氣聚散。    大象無形有靈犀,前後相隨去又還。眼見為實皆虛相,盲人摸象口水戰。天道玄德本無心,化生萬物清濁辨。人有私心自多情,三綱五常存邪念。    違逆天道不知常,慾壑難填需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