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震下巽上,《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內 卦 外 卦
(天)六三 益之用。兇事,無咎。 上九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物恆,兇。
(人)六二 或益之十朋之龜; 九五 有孚,惠心;勿問,元吉。
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有孚,惠我德。
(地)初九 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六四 中行,告公從;利用為 依遷國。
釋讀:
(卦文) 震下巽上,《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繫辭》:《益》,德之裕也。《益》,長裕而不設。《益》以興利。
《卦象》:震內巽外。指喻此卦論述,「正」之「政」,「剛克」之「政」,大司馬之政,「正」之「權」矣。
《震》為卦之體,《正典》(正不正也);《剛克之典》;《大司馬之典》。
《巽》為卦之用,《政典》;《權典》。
大司馬之政(大司馬掌九伐之法)。
《卦名》:《益》。益者,崇德廣業也。《繫辭》曰:《益》以興利。
《卦文》:震下巽上,《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震內巽外」者,《說卦》云:帝出乎震,齊乎巽。(齊,絜齊也)
《益》者,《繫辭》:《益》以興利。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具有剛克之勢,故「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於崇德廣業也。
強大者未必王,而王者必強大矣。
「利有攸往」者,往有親也。
《繫辭》云:有親則可久。可久則賢人之德矣。(攸,久也)
「利涉大川」者,往有功也。
《繫辭》云:有功則可大;可大則賢人之業矣。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聖人之所以崇德廣業矣。
《彖》云:損上益下,民悅無疆。
民悅無疆,是「往有親」矣。「損上益下」,「有孚中行」矣。
《彖》云: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其道大光」,是「往有功」矣。「自上下下」,「告公用圭」矣。
《彖》云: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震為正,《震》為《益》之體,中正矣。中正則「有親」「可久」,有慶於「賢人之德」矣。
《彖》云: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書》云:木曰曲直。巽為繩。巽為《益》之用,以曲直為正直之行。
行曲直之道,「利涉大川」矣。
《彖》云:《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震,動也,巽,權衡算度也。
「日進無疆」,崇德也,日新之謂聖德。
「其益無方」,廣業也。富有之謂大業。
「與時偕行」者,「元吉無咎」,「莫益之,或擊之;立心物恆,兇。」
《繫辭》云:《益》德之裕也。《益》,長裕而不設矣。
「利用為大作」,德之裕也。
「莫益之,或擊之」,長裕而不設,與時偕行矣。
初爻與上爻同功,懼以終始矣。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初九 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初爻,志之要。初九,震爻;本剛。本於剛克之勢矣。
「利用為大作」者,以天下為己任也。
崇德廣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矣。
《繫辭》云:《益》,德之裕也。
作,開創,始造。「為大作」者,為繼往開來,崇德廣業之大業也。
「元吉」者,以至公為宜也。
「無咎」者,毋責難也。
主觀必須依從於客觀,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
毋怨天尤人矣。
元,至公也,吉,宜也,無咎,毋咎也。
具有剛克之勢,則「利用為大作」也;
「元吉,無咎」者,以至公為宜,毋咎其剛猛也。
大司馬掌九伐之法,以正不正矣。
為大作之志,以至公為宜,「有孚中行」可矣。
「益自用」,則失《益》之節也。「立心物恆」,則失《益》之道也。
無私者可以為大矣。
馮弱犯寡則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弒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周禮》
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尚書》
六二 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二爻,形之要。六二,離爻;明哲。
「或益之十朋之龜」者,或升遷大位也。擔任行政長官,得其貴矣。
「弗克違」者,莫違初心;牢記使命也。
「永貞吉」者,保持本色也。
無論官做的多高,權力有多大,皆能不忘初衷,牢記使命,保持本色,是「明哲」之形,「明哲」之人矣。
「王用享於帝,吉」者,《尚書》云: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君王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堅持不懈艱苦奮鬥;用此「明哲」之刑,其德可昭示於帝所也。
益,增益也,提升也,十朋之龜,十朋之圭,「十朋之貴」也。
十朋,價值單位。龜當作圭。六三云:告公用圭。圭,貴也。
諸侯以圭為贄,圭者玉也,薄而不撓,廉而不劌,有瑕於中,必見於外,故諸侯以玉為贄。《說苑》
「十朋之圭」,指喻「亞卿」之位;亞卿上朝,以「十朋之圭」為贄。弗,無之輕也,無也,否也。克,能也。違,反也,逆也。
「弗克違」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莫違「為大作」之初衷也。
永,長也,遷延之長,貞,表儀也,正也,吉,宜也。
「永貞吉」者,隨著德之崇,業之廣,位之貴,權之重,亦當堅守其儀,保持本色也。
「王」,君王。享,古人用享禮以昭明德也。帝,締也;能締天下者為帝。三皇五帝。吉,宜也。
「用享於帝」,君王明哲,可至於「三皇五帝」之德也。
文王處岐事紂,冤侮雅遜,朝夕必時,上貢必適,祭祀必敬。紂喜,命文王稱西伯,賜之千裡之地。文王載拜稽首而辭曰:願為民請炮烙之刑。文王非惡千裡之地,以為民請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則賢於千裡之地,故曰:文王智矣。《呂覽》
六三 益之用。兇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兇事,固有之也。
三爻,節之要。六三,兌爻;失道。失「為大作」之節矣。
「益之用」者,好自用矣。自用則小;失《益》之節矣。
之優自。
君王好獨斷專行自任其用,則失於「為大作」之道矣。
「為大作」之《益》,其節在於「元吉」,「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求賢聖而事之。)謂人莫已若者亡。(自多足,人莫之益,亡之道。)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問則有得,所以足,不問專固,所以小。)《尚書正義》
「兇事,無咎」者,在面臨「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危急關頭,獨斷專行自任其用,亦無可指責矣。
常態下,君主若「益自用」,有失於《益》之節。然而,在危急兇險之時,君主亦當運用剛猛之士,勇於承擔,發揮自主決斷的膽略和氣魄。
夫君臣之接,屈膝卑拜,以相尊禮也;至其迫於患也,則舉足蹴其體,天下莫能非也。是故忠之所在,禮不足以難之也。孝子之事親,和顏卑體,奉帶運履,至其溺也,則捽其發而拯;非敢驕侮,以救其死也。故溺則捽父,祝則名君,勢不得不然也。此權之所設也。故孔子曰:「可以共學矣,而未可以適道也;可與適道,未可以立也;可以立,未可與權。」權者,聖人之所獨見也。故忤而後合者,謂之知權;合而後舛者,謂之不知權;不知權者,善反醜矣。故禮者,實之華而偽之文也,方於卒迫窮遽之中也,則無所用矣。是故聖人以文交於世,而以實從事於宜,不結於一跡之途,凝滯而不化。是故敗事少而成事多,號令行於天下,而莫之能非矣。《淮南子》
「有孚中行」者,損上益下,允執厥中以動之,則「民悅無疆」;
而「利有攸往」矣。
「告公用圭」者,自上下下,「告公用圭」以巽之,則「其道大光」;而「利涉大川」矣。
告,請也。公,臣之極也。凡事足以施天下,則稱王;次天下之大者,則稱公。
「用圭」,《周禮·典瑞》雲「琬圭以治德,琰圭以易行」。
利用民眾信從貴人之心理,為民之導向矣。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是《益》之節矣。
「有孚中行」者,「有孚」於萬民之志,折中而行之矣。
《彖》云:損上益下,民悅無疆。「損上益下」,折中也。
子云:叩其兩端,而求其中也。
「有孚中行」則「民悅無疆」矣。
「告公用圭」者,「用貴」也;用「貴」以移眾也。
眾庶往往依從於「貴人」,而不從大道。故「為大作」之君主,依於「貴人」而遷化其民,其《益》宜成矣。
《彖》云: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告公用貴」以遷民,則其道大光。
有孚中行,則利有攸往;告公用貴,則利涉大川;《益》之節矣。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則是「利用為大作」矣。
六四 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四爻,行之要。六四,巽爻;本柔。權衡以進退之也。
震為「剛克」之主,巽以行事;是能以貴下賤,大得民矣。
「中行」者,允執其中而行之矣。
《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損上益下,折中而行,則「民悅無疆」也。
民悅無疆,則「利有攸往」矣;政令易行也。
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欲王自勉,明大德,立大中之道於民,率義奉禮,垂優足之道示後世。)《尚書正義》
「告公從」者,使貴人順從之矣。
告公用圭使民從之。則眾庶之勢可以為用,「利涉大川」矣。
「利涉大川」則是往有功也。有功則可廣業矣。
《彖》云: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利用為依遷國」者,依靠高人之智,眾人之力,貴人為導,以遷化國風民俗矣。
「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以遷國」矣。
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
先民云:「國從於地,地從於城,城從於民,民從於貴」。
為大作者成功於用聖人之智以明道,用眾人之力以成德。用貴人為導向以遷眾,是利用為大作,元吉也。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呂氏春秋》
子路拯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子贛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贛讓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通於論者也。《淮南子》
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
故明德在於論賤,行政在於信貴。《戰國策》
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後德且見也。今寡人恐叔逆從政之經,以輔公叔之議。且寡人聞之,
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
故寡人願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戰國策》
九五 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五爻,成之要。九五,坎爻;剛毅之士。
「有孚,惠心」者,以禮制心也。
誠懇相待;推心置腹的與人交流;惠和百姓之願矣。
《書》云:罔咈百姓以従己之欲。
故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後可舉。
正義曰:九五得位處尊,為益之主,兼張德義,以益物者也。「為益之大,莫大於信,為惠之大,莫大於心。因民所利而利之焉,惠而不費,惠心者也」。
以至公之心,廣泛諮詢萬民之志,而惠和其心。是「有孚,惠心」矣。
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萬乘之國,百戶之邑,民無有不說。取民之所說而民取矣,民之所說豈眾哉?此取民之要也。《呂氏春秋》
「物問,元吉」者,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言博問也。《荀子》
廣泛諮詢各方意見,以至公為宜也。
《書》云:『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已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
文王智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淮南子》
明用稽疑。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尚書》
《周禮》:「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是國將大遷,必詢及於萬民。是有大疑而詢眾也。又曰「小司寇以敘進而問焉」,是謀及之也。大疑者不要是彼三詢,其謀及則同也。謀及庶人,必是大事,若小事不必詢於萬民,或謀及庶人在官者耳。
《小司寇》又曰:「以三剌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尚書正義》
皇皇者華,於彼原隰。駪駪徵夫,每懷靡及。
我馬維駒,六轡如濡。載馳載驅,周爰諮諏。
我馬維騏,六轡如絲。載馳載驅,周爰諮謀。
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周爰諮度。
我馬維駰,六轡既均。載馳載驅,周爰諮詢。《詩經》
文王智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夫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千鈞之重,烏獲不能舉也;眾人相一,則百人有餘力矣。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則烏獲不足恃;乘眾人之制者,則天下不足有也。《淮南子》
「有孚,惠我德」者,以義制事矣。《洪範》云:乂用三德。
有孚於《益》,而惠我之三德矣。德不濫施也。
《書》云:罔違道以幹百姓之譽。
孚,符也;合也;信也;誠也;允也。惠,惠和也。心,志向;欲望。勿,物也;謀思其事。問,諮詢也。元,至公。吉,宜也,善也。
「元吉」者,至公為百善之長也。
「有孚,惠心」,是「有孚中行」的前提;
「物問,元吉」,是「有孚中行」的保證;
「有孚,惠我德」,是「有孚中行」的落實。
「有孚,惠心」,則「民悅無疆」也;
「有孚,惠我德」,則「利涉大川」也;
其要在於「物問,元吉」矣。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聖人之所以崇德廣業矣。
前之「有孚「,有允於百姓心願;後之「有孚」,有合於社會現實。
有允於民之望,而頒布政令;是「有孚,惠心」矣。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則「民悅無疆」也。是「惠而不費」,「惠心」者矣。
根據社會現實,而惠施我之三德,是「有孚,惠我德」也。
根據人「有允」於政令之狀況,而分別施以「剛克,柔克,正直」之德。是「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也,「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也。
《益》之大成,其要在於「義用三德」。「立心物恆,兇」矣。
乂用三德。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尚書》
嗚呼!慎厥終,惟其始。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尚書》
上九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上爻,務之要。上九,艮爻;得道。得《益》之「道」也。
《繫辭》云:《益》,長裕而不設也。設,固也。
「莫益之,或擊之」者,九伐之法不可廢也。
《益》之道要,非「益之」之《益》;乃「擊之」之《益》。「剛克」之《益》矣。
「震內巽外」,「正」之「政」也;「正其不正」之政也;
「剛克」之政也。「剛克」之《益》,「擊之」之《益》矣。
夏官主徵伐,秋官主刑殺,徵伐亦殺人而官屬異時者,夏司馬討惡助夏時之長物,秋司寇刑奸順秋時之殺物也。《尚書正義》
「立心物恆,兇」者,不合時宜,一味逞強,過極失當,天乃降殃也。
勿,物也,事也;謀思其事矣。恆,固也。
《彖》云:《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皆行。
《繫辭》云:《益》,長裕而不設。長裕於道,而不設於事也。
《大司馬》掌九伐之法;不可不用,亦不可常用,《益》之道要矣。
天有死生之時,國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文武並行,則天下從矣。《四經》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望失其當,環視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繆繆天刑,非德必傾。刑德相養,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四經》
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左傳》
上爻與初爻同功,「元吉,無咎」,「立心物恆,兇」矣。
初爻四爻,內外卦的「地道之要」。地,基也
志於「元吉」;行於「中行」。
二爻五爻,內外卦的「人道之要」。
「有孚,惠心」,「有孚,惠我德」,而「弗克違,永貞吉」,
則「王用享於帝,吉」也。
三爻上爻,內外卦的「天道之要」。
常態時,以「有孚,中行,告公用圭」為節;
面對突發的危急兇險之事,「益自用」,亦可以毋咎。
不知時宜之權,而「立心物恆」,則兇於「為大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