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之門——《益》

2020-12-24 西京閒居士

(原文) 震下巽上,《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內 卦 外 卦

(天)六三 益之用。兇事,無咎。 上九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物恆,兇。

(人)六二 或益之十朋之; 九五 有孚,惠心;勿問,元吉。

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有孚,惠我德。

(地)初九 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六四 中行,告公從;利用為 依遷國。

釋讀:

(卦文) 震下巽上,《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繫辭》:《益》,德之裕也。《益》,長裕而不設。《益》以興利。

《卦象》:震內巽外。指喻此卦論述,「正」之「政」,「剛克」之「政」,大司馬之政,「正」之「權」矣。

《震》為卦之體,《正典》(正不正也);《剛克之典》;《大司馬之典》。

《巽》為卦之用,《政典》;《權典》。

大司馬之政(大司馬掌九伐之法)。

《卦名》:《益》。益者,崇德廣業也。《繫辭》曰:《益》以興利。

《卦文》:震下巽上,《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震內巽外」者,《說卦》云:帝出乎震,齊乎巽。(齊,絜齊也)

《益》者,《繫辭》:《益》以興利。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具有剛克之勢,故「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於崇德廣業也。

強大者未必王,而王者必強大矣。

「利有攸往」者,往有親也。

《繫辭》云:有親則可久。可久則賢人之德矣。(攸,久也)

「利涉大川」者,往有功也。

《繫辭》云:有功則可大;可大則賢人之業矣。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聖人之所以崇德廣業矣。

《彖》云:損上益下,民悅無疆。

民悅無疆,是「往有親」矣。「損上益下」,「有孚中行」矣。

《彖》云: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其道大光」,是「往有功」矣。「自上下下」,「告公用圭」矣。

《彖》云: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震為正,《震》為《益》之體,中正矣。中正則「有親」「可久」,有慶於「賢人之德」矣。

《彖》云: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書》云:木曰曲直。巽為繩。巽為《益》之用,以曲直為正直之行。

行曲直之道,「利涉大川」矣。

《彖》云:《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震,動也,巽,權衡算度也。

「日進無疆」,崇德也,日新之謂聖德。

「其益無方」,廣業也。富有之謂大業。

「與時偕行」者,「元吉無咎」,「莫益之,或擊之;立心物恆,兇。」

《繫辭》云:《益》德之裕也。《益》,長裕而不設矣。

「利用為大作」,德之裕也。

「莫益之,或擊之」,長裕而不設,與時偕行矣。

初爻與上爻同功,懼以終始矣。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初九 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初爻,志之要。初九,震爻;本剛。本於剛克之勢矣。

「利用為大作」者,以天下為己任也。

崇德廣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矣。

《繫辭》云:《益》,德之裕也。

作,開創,始造。「為大作」者,為繼往開來,崇德廣業之大業也。

「元吉」者,以至公為宜也。

「無咎」者,毋責難也。

主觀必須依從於客觀,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

毋怨天尤人矣。

元,至公也,吉,宜也,無咎,毋咎也。

具有剛克之勢,則「利用為大作」也;

「元吉,無咎」者,以至公為宜,毋咎其剛猛也。

大司馬掌九伐之法,以正不正矣。

為大作之志,以至公為宜,「有孚中行」可矣。

「益自用」,則失《益》之節也。「立心物恆」,則失《益》之道也。

無私者可以為大矣。

馮弱犯寡則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弒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周禮》

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尚書》

六二 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二爻,形之要。六二,離爻;明哲。

「或益之十朋之龜」者,或升遷大位也。擔任行政長官,得其貴矣。

「弗克違」者,莫違初心;牢記使命也。

「永貞吉」者,保持本色也。

無論官做的多高,權力有多大,皆能不忘初衷,牢記使命,保持本色,是「明哲」之形,「明哲」之人矣。

「王用享於帝,吉」者,《尚書》云: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君王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堅持不懈艱苦奮鬥;用此「明哲」之刑,其德可昭示於帝所也。

益,增益也,提升也,十朋之龜,十朋之圭,「十朋之貴」也。

十朋,價值單位。龜當作圭。六三云:告公用圭。圭,貴也。

諸侯以圭為贄,圭者玉也,薄而不撓,廉而不劌,有瑕於中,必見於外,故諸侯以玉為贄。《說苑》

「十朋之圭」,指喻「亞卿」之位;亞卿上朝,以「十朋之圭」為贄。弗,無之輕也,無也,否也。克,能也。違,反也,逆也。

「弗克違」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莫違「為大作」之初衷也。

永,長也,遷延之長,貞,表儀也,正也,吉,宜也。

「永貞吉」者,隨著德之崇,業之廣,位之貴,權之重,亦當堅守其儀,保持本色也。

「王」,君王。享,古人用享禮以昭明德也。帝,締也;能締天下者為帝。三皇五帝。吉,宜也。

「用享於帝」,君王明哲,可至於「三皇五帝」之德也。

文王處岐事紂,冤侮雅遜,朝夕必時,上貢必適,祭祀必敬。紂喜,命文王稱西伯,賜之千裡之地。文王載拜稽首而辭曰:願為民請炮烙之刑。文王非惡千裡之地,以為民請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則賢於千裡之地,故曰:文王智矣。《呂覽》

六三 益之用。兇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兇事,固有之也。

三爻,節之要。六三,兌爻;失道。失「為大作」之節矣。

「益之用」者,好自用矣。自用則小;失《益》之節矣。

之優自。

君王好獨斷專行自任其用,則失於「為大作」之道矣。

「為大作」之《益》,其節在於「元吉」,「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求賢聖而事之。)謂人莫已若者亡。(自多足,人莫之益,亡之道。)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問則有得,所以足,不問專固,所以小。)《尚書正義》

「兇事,無咎」者,在面臨「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危急關頭,獨斷專行自任其用,亦無可指責矣。

常態下,君主若「益自用」,有失於《益》之節。然而,在危急兇險之時,君主亦當運用剛猛之士,勇於承擔,發揮自主決斷的膽略和氣魄。

夫君臣之接,屈膝卑拜,以相尊禮也;至其迫於患也,則舉足蹴其體,天下莫能非也。是故忠之所在,禮不足以難之也。孝子之事親,和顏卑體,奉帶運履,至其溺也,則捽其發而拯;非敢驕侮,以救其死也。故溺則捽父,祝則名君,勢不得不然也。此權之所設也。故孔子曰:「可以共學矣,而未可以適道也;可與適道,未可以立也;可以立,未可與權。」權者,聖人之所獨見也。故忤而後合者,謂之知權;合而後舛者,謂之不知權;不知權者,善反醜矣。故禮者,實之華而偽之文也,方於卒迫窮遽之中也,則無所用矣。是故聖人以文交於世,而以實從事於宜,不結於一跡之途,凝滯而不化。是故敗事少而成事多,號令行於天下,而莫之能非矣。《淮南子》

「有孚中行」者,損上益下,允執厥中以動之,則「民悅無疆」;

而「利有攸往」矣。

「告公用圭」者,自上下下,「告公用圭」以巽之,則「其道大光」;而「利涉大川」矣。

告,請也。公,臣之極也。凡事足以施天下,則稱王;次天下之大者,則稱公。

「用圭」,《周禮·典瑞》雲「琬圭以治德,琰圭以易行」。

利用民眾信從貴人之心理,為民之導向矣。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是《益》之節矣。

「有孚中行」者,「有孚」於萬民之志,折中而行之矣。

《彖》云:損上益下,民悅無疆。「損上益下」,折中也。

子云:叩其兩端,而求其中也。

「有孚中行」則「民悅無疆」矣。

「告公用圭」者,「用貴」也;用「貴」以移眾也。

眾庶往往依從於「貴人」,而不從大道。故「為大作」之君主,依於「貴人」而遷化其民,其《益》宜成矣。

《彖》云: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告公用貴」以遷民,則其道大光。

有孚中行,則利有攸往;告公用貴,則利涉大川;《益》之節矣。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則是「利用為大作」矣。

六四 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四爻,行之要。六四,巽爻;本柔。權衡以進退之也。

震為「剛克」之主,巽以行事;是能以貴下賤,大得民矣。

「中行」者,允執其中而行之矣。

《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損上益下,折中而行,則「民悅無疆」也。

民悅無疆,則「利有攸往」矣;政令易行也。

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欲王自勉,明大德,立大中之道於民,率義奉禮,垂優足之道示後世。)《尚書正義》

「告公從」者,使貴人順從之矣。

告公用圭使民從之。則眾庶之勢可以為用,「利涉大川」矣。

「利涉大川」則是往有功也。有功則可廣業矣。

《彖》云: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利用為依遷國」者,依靠高人之智,眾人之力,貴人為導,以遷化國風民俗矣。

「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以遷國」矣。

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

先民云:「國從於地,地從於城,城從於民,民從於貴」。

為大作者成功於用聖人之智以明道,用眾人之力以成德。用貴人為導向以遷眾,是利用為大作,元吉也。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呂氏春秋》

子路拯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子贛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贛讓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通於論者也。《淮南子》

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

故明德在於論賤,行政在於信貴。《戰國策》

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後德且見也。今寡人恐叔逆從政之經,以輔公叔之議。且寡人聞之,

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

故寡人願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戰國策》

九五 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五爻,成之要。九五,坎爻;剛毅之士。

「有孚,惠心」者,以禮制心也。

誠懇相待;推心置腹的與人交流;惠和百姓之願矣。

《書》云:罔咈百姓以従己之欲。

故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後可舉。

正義曰:九五得位處尊,為益之主,兼張德義,以益物者也。「為益之大,莫大於信,為惠之大,莫大於心。因民所利而利之焉,惠而不費,惠心者也」。

以至公之心,廣泛諮詢萬民之志,而惠和其心。是「有孚,惠心」矣。

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萬乘之國,百戶之邑,民無有不說。取民之所說而民取矣,民之所說豈眾哉?此取民之要也。《呂氏春秋》

「物問,元吉」者,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言博問也。《荀子》

廣泛諮詢各方意見,以至公為宜也。

《書》云:『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已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

文王智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淮南子》

明用稽疑。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尚書》

《周禮》:「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是國將大遷,必詢及於萬民。是有大疑而詢眾也。又曰「小司寇以敘進而問焉」,是謀及之也。大疑者不要是彼三詢,其謀及則同也。謀及庶人,必是大事,若小事不必詢於萬民,或謀及庶人在官者耳。

《小司寇》又曰:「以三剌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尚書正義》

皇皇者華,於彼原隰。駪駪徵夫,每懷靡及。

我馬維駒,六轡如濡。載馳載驅,周爰諮諏。

我馬維騏,六轡如絲。載馳載驅,周爰諮謀。

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周爰諮度。

我馬維駰,六轡既均。載馳載驅,周爰諮詢。《詩經》

文王智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夫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千鈞之重,烏獲不能舉也;眾人相一,則百人有餘力矣。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則烏獲不足恃;乘眾人之制者,則天下不足有也。《淮南子》

「有孚,惠我德」者,以義制事矣。《洪範》云:乂用三德。

有孚於《益》,而惠我之三德矣。德不濫施也。

《書》云:罔違道以幹百姓之譽。

孚,符也;合也;信也;誠也;允也。惠,惠和也。心,志向;欲望。勿,物也;謀思其事。問,諮詢也。元,至公。吉,宜也,善也。

「元吉」者,至公為百善之長也。

「有孚,惠心」,是「有孚中行」的前提;

「物問,元吉」,是「有孚中行」的保證;

「有孚,惠我德」,是「有孚中行」的落實。

「有孚,惠心」,則「民悅無疆」也;

「有孚,惠我德」,則「利涉大川」也;

其要在於「物問,元吉」矣。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聖人之所以崇德廣業矣。

前之「有孚「,有允於百姓心願;後之「有孚」,有合於社會現實。

有允於民之望,而頒布政令;是「有孚,惠心」矣。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則「民悅無疆」也。是「惠而不費」,「惠心」者矣。

根據社會現實,而惠施我之三德,是「有孚,惠我德」也。

根據人「有允」於政令之狀況,而分別施以「剛克,柔克,正直」之德。是「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也,「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也。

《益》之大成,其要在於「義用三德」。「立心物恆,兇」矣。

乂用三德。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尚書》

嗚呼!慎厥終,惟其始。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尚書》

上九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上爻,務之要。上九,艮爻;得道。得《益》之「道」也。

《繫辭》云:《益》,長裕而不設也。設,固也。

「莫益之,或擊之」者,九伐之法不可廢也。

《益》之道要,非「益之」之《益》;乃「擊之」之《益》。「剛克」之《益》矣。

「震內巽外」,「正」之「政」也;「正其不正」之政也;

「剛克」之政也。「剛克」之《益》,「擊之」之《益》矣。

夏官主徵伐,秋官主刑殺,徵伐亦殺人而官屬異時者,夏司馬討惡助夏時之長物,秋司寇刑奸順秋時之殺物也。《尚書正義》

「立心物恆,兇」者,不合時宜,一味逞強,過極失當,天乃降殃也。

勿,物也,事也;謀思其事矣。恆,固也。

《彖》云:《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皆行。

《繫辭》云:《益》,長裕而不設。長裕於道,而不設於事也。

《大司馬》掌九伐之法;不可不用,亦不可常用,《益》之道要矣。

天有死生之時,國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文武並行,則天下從矣。《四經》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望失其當,環視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繆繆天刑,非德必傾。刑德相養,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四經》

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左傳》

上爻與初爻同功,「元吉,無咎」,「立心物恆,兇」矣。

初爻四爻,內外卦的「地道之要」。地,基也

志於「元吉」;行於「中行」。

二爻五爻,內外卦的「人道之要」。

「有孚,惠心」,「有孚,惠我德」,而「弗克違,永貞吉」,

則「王用享於帝,吉」也。

三爻上爻,內外卦的「天道之要」。

常態時,以「有孚,中行,告公用圭」為節;

面對突發的危急兇險之事,「益自用」,亦可以毋咎。

不知時宜之權,而「立心物恆」,則兇於「為大作」矣。

相關焦點

  • 易經.繫辭
    《易經·繫辭上傳》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易經·繫辭上傳》第八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 ——益卦
    其它幾個卦,過往有幾篇文章涉及到,可參考:中國商人——履之震家人讓我換工作——復之臨為初中女兒求卦——恆事業與感情的低谷——困卦《繫辭》說:「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損,先難而後易。眼下她的做法可能的確存在不妥之處。首先,汀洲認為離開故鄉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但益卦卦辭——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有攸往」說明前行有好處。「利涉大川」說明困難都可以克服。《易經》六十四卦中說到「利有攸往」有復卦,大過卦,恆卦,損卦,益卦,夬卦,萃卦,巽卦,以及賁卦「小利有攸往」。說到「利涉大川」的有需卦、同人卦、蠱卦、大畜卦,益卦,渙卦,中孚卦。
  • 易經智慧:真正成大事者,必先看透其「2大因素」,早晚出人頭地
    《易經》是中國古代思想中的自然哲學跟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中國民族智慧的結晶。內容非常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易經》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 《易經》取名:六個出自易經的好名字,寓意極佳,別再子軒紫萱啦
    這樣我們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未來將是順利和吉祥的心元出處: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益卦-周易「心元」選自周易益卦第五爻,它的意思是誠實和善良。縱觀《易經》,其中的好名字可不僅僅於此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當是《易經》《易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
  • 慧緣伯推薦:圖解易經和周易大全(白話圖解版)
    內容推薦              周易大全:      《周易》被譽為華夏文明之源。它的古老和深邃使它當之無愧為「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易經》與《道德經》、《論語》一起構成中華民族的三條經線,共同成為華夏文化的靈魂,其他文化皆從此三者衍生而來。
  • 寶寶取名300個出自易經的好名字
    《易經》的哲理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所以從易經中找比較大氣的名字是比較簡便的。下面這些名字都出自易經,想如此給孩子起名的父母可以參考一下。的會很多,用之沒有多大的新意。而「健君」一名則給人個性、新穎的感。覺。「君」指君。子、君主,是比較大氣的字,「健」有剛健的意思,寓意是比較霸氣的。 04、益謙 ——出自《易 謙》:「天道虧。盈而益謙,地到變盈而流謙,鬼道害盈而福謙,人道好盈而惡謙。」 「謙」指謙道、尊讓之義,意在告誡。
  • 《易經》智慧:什麼人什麼命,努力成為這4種人,好運慢慢來!
    《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易道廣大,潔靜精微。而這一部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將人的修養和修行以及人的命運講到了極致。人的命畢竟不是全靠天定,《周易》的偉大不在於創造了或者間接產生了一系列的「算命之法」,而在於它啟發我們明了人間的「貞正之道」。
  • 「說易經」《易經》如何保證人生順利?看看這7條憂患意識
    《易經》的既濟卦,「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在成功之後,更需要考慮可能的隱患,從而做出預防。事物的完結,不過是一個階段,下一個階段仍然是充滿風險的,世界是很不完美的,不在成功之時鬆懈,以保下一個成功的到來。二是在巨大變故面前,恐懼修省。
  • 《易經》經典的5句話,讀懂受益匪淺!
    若說哪部書對中國這幾千年來影響深遠,非《易經》莫屬。《易經》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那易經的有些經典句子是教人如何修齊治平的?
  •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守住《易經》中的一個字,福氣自來!
    人生的禍福,雖然不全由自己做主,也與時運有關,但很多禍患確實是由人自身的不當言行招致,所以古人常說一句話叫:「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那麼,人生在世,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趨福避禍呢?「群經之首」《易經》給了我們很有益的啟示。《易經》原始八卦中的艮卦,乃根據自然界的山而創造,山一般是巋然不動的,而且人很難翻越,所以艮卦的卦性就是一個「止」字。文王六十四卦中,艮卦彖辭說「艮,止也。
  • 一個人遇事不順時,3種《易經》思維,助你快速衝和,轉為順境
    《易經》是華夏文明的源頭,就算沒讀過,也用過,「百姓日用而不知」。例如,公司的財務有損益表。損和益,最初的起源,源於幾千年前已出現的《易經》損卦和益卦。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天、地、人三才,損益的變化規律,其用無窮。
  • 《易經》之門——《未濟》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量力度德,而行其宜,國士之明哲矣。《象》曰: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物,事也。方,義方。辨其事理,而居其義方矣。)初六 濡其尾,吝。《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初爻,志之要。初六,巽爻;本柔。權衡而進退之。「濡其尾,吝」者,畏於尾之難,恨惜也。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 法天象地,開物成務,易經入門之如何認識易經
    易經最早是伏羲氏(推測距今八千年左右)「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陰陽兩爻,一疊為四,再疊為八,八卦即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以後在此基礎上炎帝時推演出《連山》,以艮卦為首。
  • 易經:建議你讀讀這4句話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並不是總會遭遇失敗,而是失敗之後變得心灰意冷,喪失了進取之心。逃避和退縮,才是導致我們一事無成的原因。《易經》的損卦和益卦,對應有解析:一個人能賺多少錢,其實早有定數,就看你能不能做到這4點第一句:損剛益柔,做人要戒驕戒躁,不衝動,不失控。《序卦傳》說:「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熟悉的話,友直、友諒、友多聞,是有助益的朋友。第一種「友直」,是講直話的朋友;第二種「友諒」。是比較能原諒人,個性寬厚的朋友;第三種「友多聞」,知識淵博的朋友。孔子將這三種人列為對個人有助益的朋友。
  • 長徵講易經
    今天我們就費點吹灰之力,吹去易經幾千年以來落下的灰塵,看到真正的易經到底是什麼。更重要地是打破過去被人給我們灌輸的易經傳統概念,如風水、擇吉、算卦什麼的,清楚地認識一下真正的易經。    過去以為易經包羅萬象,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天地無全功,萬物無全用,聖人無全能。    易經自然也是專用的,那就是幫助我們改命的文化。
  • 《易經》取名全集:20個誠實可信的男孩名字,你想擁有嗎?
    《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除了《周易》,其餘兩部易經失傳。古人常說「天人合一」,而這一理論,便是從《易經》中來的,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一、誠實可信的男孩名字俗話說,「千金易得,好名難求」,借用《易經》起名,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很有古風韻味。因此,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一些出自易經中的好名字。 1.
  • 《易經》序卦傳全文
    《易經·序卦傳·上》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 從《易經》的角度討論夫妻相處之道
    《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主天地,也主男女,陽為天,陰為地。在家庭生活裡,倫常關係也叫天地陰陽。太陽主陽,月亮主陰,日月合為「明」,陰陽不合曰「不明」。所謂夫妻,陰陽,和合才能曰「明」。夫妻之道就像兩扇大門,共同支撐起一個門戶。男女兩人,組合成一個家庭。
  • 白話講易經,第四十二卦,風雷益卦,損益之間相輔相成
    上一講我們講解了損卦,「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損失自己的財富與缺點,增加精神內涵,並使他人獲益,自己一定有增益的一天。所以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益卦,他將會教給我們損益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來看一下益卦的卦象,上卦為巽卦,巽為風,下卦為震卦,震為雷,所以益卦的全名就叫做風雷益卦。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雷下風上,颳風的時候,雷鳴增其威力;打雷時,強風益其聲勢。狂風和驚雷相得益彰,互相增益;君子應當由此領悟,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增益自己的德行,看到良好的行為就馬上向它看齊,有了過錯就馬上改正,不斷增強自身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