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虛實》講過,「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簡言之,示形誘敵(「形兵」)的手法運用到極致,能使敵人看不出一點形跡。這樣一來,敵人就是有深藏的間諜,也無法探明我方的虛實,就是有高明的將領,也想不出對付我方的辦法來。所謂「聲東擊西」、「暗渡陳倉」、「拋磚引玉」,都是屬於「形兵」的範疇,都是欺敵誤敵的妙計,也都是拿破崙的拿手好戲。
1796年春天,26歲的拿破崙出任義大利軍團司令,受命遠徵義大利北部。3月26日,就在拿破崙接手義大利軍團司令一職當天,法國人和熱那亞共和國(當時持中立態度)鬧翻了:由於向熱那亞人貸款未遂,法國督政府命令薩沃納駐軍一部進逼沃爾特裡——在熱那亞西面10公裡。當時,奧地利軍隊與皮埃蒙特人結盟,共同對抗法軍,約翰·德·博利厄將軍擔任聯軍總司令。他接到消息大驚,擔心法軍攻佔熱那亞,匆忙準備救援。
博利厄對熱那亞的關注,引起了拿破崙的注意,他決定將計就計,把首戰目標由皮埃蒙特人變為奧軍。於是,他索性命令薩沃納駐軍餘部也開往沃爾特裡,博利厄果然更加緊張了,錯誤地以為拿破崙的主攻方向是熱那亞,遂把聯軍分為三部分:右路是皮埃蒙特人,負責保障奧軍側翼安全;中路是奧軍一部,準備在拿破崙進攻熱那亞時猛攻其左翼;左路是奧軍主力,由博利厄親自指揮,直撲沃爾特裡。由於皮埃蒙特人戰鬥力不強,博利厄又親率左路東出太遠,遂使中路奧軍頓形孤立。這時,拿破崙集中自己的主力3個師,猛撲中路奧軍並予以重創。直到兩天以後,中路慘敗的消息才傳到博利厄那裡,為時自然太晚了。顯然,拿破崙在義大利戰場的初戰,用的是「聲東擊西」之計。
打敗中路奧軍後,拿破崙迅速迫使皮埃蒙特人退出戰爭。下一步行動,他就要乘勝渡過波河,兵鋒直指倫巴底首府米蘭。要進攻米蘭,拿破崙必須要渡過義大利的最大河流——波河,而它的各個渡口對面都有奧軍嚴密把守。對此,拿破崙胸有成竹,他在和皮埃蒙特人籤訂停戰協定時,特別提出一條:法軍在皮埃蒙特領土上有行動自由,並有在瓦蘭察渡過波河的權利。為了加強法軍將要在瓦蘭察渡過波河的印象,他把義大利軍團的主力調到該地附近,命令他們徵集船舶和偵察渡河地點。
拿破崙的一舉一動,很快匯總到博利厄那裡,他立即把全軍部署在瓦蘭察對面,嚴陣以待。這時,拿破崙突然從義大利軍團的3個師中抽出6個營,強行軍趕往瓦蘭察下遊55英裡的皮亞琴察,迅速渡過波河並鉗擊奧軍左翼。三天之內,義大利軍團全部渡過波河,奧軍再無任何水上障礙作為依託,法軍向米蘭進軍一片坦途。拿破崙巧過波河,無疑與「暗渡陳倉」之計暗合。
1805年11月下旬,拿破崙挾佔領維也納之威,指揮大軍窮追奧地利敗軍殘部直到奧洛穆茨,這時援奧的沙俄軍隊也源源開到這裡,雙方形成對峙。面對拿破崙的10萬大軍,實力已達9萬的俄奧聯軍內部意見分歧:大部分將領認為,聯軍應當繼續撤退以拖延戰局,等到普魯士投入戰爭後,再以壓倒性優勢擊敗法軍;沙皇亞歷山大認為,聯軍有這麼龐大的兵力,自己還要東躲西藏,實在有辱沙俄顏面,主張迅速與拿破崙決戰。
在埃勞戰場上的喬基姆·繆拉騎馬畫像 / Equestrian Portrait of Joachim Murat on the battlefield of Eylau
安託萬·讓·格羅斯 (1771-1835)/ Antoine-Jean Gros (1771-1835)
布面油畫 / oil on canvas
46 × 38 cm
1807-1808
拿破崙正害怕聯軍後撤拖延戰局,聽到亞歷山大主張迅速決戰的消息,自然欣喜若狂,遂決定再堅定亞歷山大的判斷。於是,他竭力把自己裝扮成一個驚慌失措、害怕會戰的人,一方面命令前哨開始撤退,一方面又派自己的侍從武官去見亞歷山大,建議雙方休戰媾和,並特別要求亞歷山大與自己進行單獨會晤。拿破崙的低聲下氣,讓聯軍司令部充滿了歡呼聲:拿破崙膽怯了!他的軍隊疲憊不堪了!必須迅速出擊,不能放過拿破崙!12月2日,隨著聯軍向奧斯特裡茨小村的進攻,拿破崙戰爭史上最著名的奧斯特裡茨戰役打響了。由於貿然進攻,聯軍遭到慘敗,死傷27000人,損失火炮155門。
拿破崙利用人們的思維定勢——只有實力不足才會低聲下氣,成功誘使聯軍貿然出擊,小丟了面子卻大贏了戰爭,「拋磚引玉」之計運用得爐火純青。
公元前353年,魏軍大舉進攻趙國,趙都邯鄲危在旦夕。由於擔心唇亡齒寒,齊國迅速出兵援趙。齊軍智囊孫臏深諳「攻其必救」之妙,巧妙用兵決勝:齊軍沒有疾趨趙都邯鄲,而是兵鋒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附近),迫使攻趙魏軍火速回援老巢,達到了「圍魏救趙」的目的;隨後,利用攻趙魏軍回援老巢心切,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悄然設伏重創魏軍,取得了「圍城打援」的大勝。在圍魏救趙之戰中,孫臏創造了「攻其必救,圍城打援」戰法,對中國後世將帥影響深遠。
回顧西方世界軍事史,拿破崙圍攻曼圖亞之戰,正是西方版本的「攻其必救,圍城打援」,與東方兵家如出一轍。
1796年5月下旬,在義大利戰場上的法軍義大利軍團,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向東席捲,追擊由約翰·博利厄指揮的奧軍殘部。5月30日,法軍突破奧軍在北義大利的最後一道天然障礙明紹河,博利厄不得不率領奧軍1.5萬人退守歐洲最著名的軍事要塞曼圖亞,等待著奧皇的援軍。
曼圖亞要塞,位于波河和明紹河交匯處,它三面以明紹河為屏障,水面寬約500至800碼,第四面受到一片沼澤的保護,僅有一條堤道與外界相通。由於地形險要,工事堅固,可屯數萬之眾,曼圖亞遂有「義大利鎖匙」之稱。作為奧軍在義大利的唯一重要基點,曼圖亞是勢在必守,以阻扼法軍。
面對如此堅城,拿破崙不能不犯怵。這時,當拿破崙指揮義大利軍團頻頻告捷之時,法軍萊茵(河)軍團在萊茵戰線卻進展不大,陷入僵局。要支援萊茵戰線,只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從義大利軍團抽兵北援,這將可能勞師無功;一個辦法,是「攻其必救」(猛攻曼圖亞),以迫使萊茵戰線奧軍分兵來援,既減輕萊茵軍團壓力,又可在運動中殲滅援軍。況且,一旦打開曼圖亞,就可以控制北義大利,並打通前往維也納之路。於是,拿破崙定下妙計:攻其必救,圍城打援。沒有等奧皇援軍到來,他便搶先屯兵城下。
果不其然,奧地利皇帝為了保住他對義大利的控制,下定決心要不惜任何代價,為曼圖亞解圍。7月間,鑑於博利厄屢屢出師不利,奧皇派了萊茵戰線上享有盛名的達格伯特·馮·維爾姆澤元帥前來接替他。維爾姆澤動身時,在萊茵戰線上抽調了3萬人的精銳部隊,大大減輕了法軍萊茵軍團的壓力。
在不到3個月時間裡,維爾姆澤兩度指揮5萬之眾,分兵前往曼圖亞解圍。然而,維爾姆澤犯了一個大錯:或多路縱隊彼此無從馳援,或前、後方缺乏關照,遂被拿破崙各個擊破。9月8日,維爾姆澤在巴薩諾會戰中遭到慘敗,光繳械就達6千人。「維爾姆澤的殘部逃脫了法軍的追擊,9月15日躲進了曼圖亞。這個要塞,現在再次變成了專為奧軍司令官而準備的捕鼠器」。
這時,法軍萊茵軍團遭到重挫,一部被擊退,一部被迫作「戰略性」退卻。為再次減輕萊茵軍團壓力,拿破崙又猛攻曼圖亞。由於又多了維爾姆澤這個「人質」,奧皇迅速作出決策:從萊茵戰線上又抽調6萬人,由享有盛名的老將約瑟夫·阿爾文齊元帥率領,前去解救曼圖亞和維爾姆澤。
然而,維爾姆澤所犯的分兵作戰錯誤,又一次在阿爾文齊身上重犯了。3個多月時間裡,阿爾文齊兩度分兵解圍曼圖亞,兩度被拿破崙各個擊破。自1797年1月14日後,阿爾文齊再也不敢去解救曼圖亞和困境中的維爾姆澤了,他率殘部倉皇逃回後方。得知前來解圍的奧軍全被擊潰,再加上城中糧秣已盡,城中老將維爾姆澤不得不派出信使,與法軍議降。2月2日,維爾姆澤率軍開出曼圖亞,長達9個月的曼圖亞爭奪戰結束了,法軍共殲滅奧軍6萬人。
《孫子兵法·作戰》指出:「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就是說,用兵打仗時,只聽說即使笨拙也要講求神速,沒有見過手段巧妙卻久拖不決的。在自己的軍事實踐中,拿破崙的認知與《孫子兵法》暗合,講究兵貴神速,以求在運動中殲敵,以高速的運動彌補兵力的不足。作為拿破崙的崇拜者之一,安託萬·亨利·若米尼總結過他的戰爭指導藝術:「法國皇帝拿破崙的戰爭體系就是,每天行軍40公裡,再作戰,爾後宿營休息。他曾親口告訴過我,除此以外,他就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指導戰爭的方法了。」
在上述曼圖亞首次解圍戰中,維爾姆澤兵分三路南下,企圖迅速圍殲包圍曼圖亞的法軍:右路取道加爾達湖西岸,從右翼進攻法軍;本人則指揮中路主力向曼圖亞進軍,旨在為守軍殺出一條血路;左路從左翼側擊,以牽製法軍。如此用兵,維爾姆澤犯了一個大錯,他的三路縱隊聯繫不暢通,彼此無從馳援,尤其是右路縱隊與其他兩路縱隊中間,還橫亙著寬闊的加爾達湖面。這一切漏洞,沒有逃過拿破崙的鷹眼,他立即決定:面對優勢敵軍,必須各個擊破;暫時放棄對曼圖亞要塞的圍攻,先集中兵力奔襲孤立無援的右路縱隊。7月31日,法軍把大炮埋入戰壕,悄悄撤離曼圖亞北上。
8月底,陷入困境的維爾姆澤並不甘心失敗,他徵集了5萬兵力,打算二次奮力解除曼圖亞之圍。這一次,他又重犯了分兵作戰的錯誤:本人親率3萬人間道南下,疾速奔襲曼圖亞,留下2萬人留守後方基地。拿破崙得知這一情況,故意不露聲色,任憑維爾姆澤軍隊長驅直入。當維爾姆澤逼近曼圖亞,已經完全脫離後方基地時,拿破崙又立即解除曼圖亞之圍,調動強大兵力北馳,奔襲維爾姆澤的後方基地,行軍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9月4日,法軍抵達維爾姆澤後方基地,遂展開如潮攻擊,2萬留守奧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維爾姆澤聽說留守部隊全軍覆沒,驚得目瞪口呆。他以為,拿破崙會因此長驅直入奧地利境內,與萊茵戰線上的法軍會合,共同進攻維也納。可他萬萬沒有想到,此時拿破崙的目標正是自己。以兩天時間行軍60多英裡的驚人速度,拿破崙的軍隊竟然又自維爾姆澤的後方基地南下了!9月8日,雙方展開惡戰,維爾姆澤遭到徹底失敗,只好逃入自己一心要解圍的孤城曼圖亞。
1805年8月,為了防止法國主宰歐洲,奧地利聯合英、俄,結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當時,拿破崙正苦於沒有機會渡海遠徵英國。為了一勞永逸地擊敗奧地利,拿破崙決心把徵英大軍用到東線。8月23日,他決定實行500英裡強行軍,把整個大軍團16.6萬人從海峽沿岸轉移到多瑙河這邊來。大軍團從海峽沿岸到萊茵河邊的行軍,全程375英裡,是歷史上偉大的戰略機動之一。不到3個星期,這支龐大的軍隊魔術般地從英吉利海峽開到了多瑙河。在多瑙河畔的烏爾姆,包圍並迫降了費迪南大公率領的6萬奧軍。在烏爾姆戰役中,法軍上下興高採烈地說:「皇帝發現了一種新的作戰方法,他利用我們的腿來代替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