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羅涅日拉鋸戰的開端,蘇軍與德軍的混戰,第一次沃羅涅日戰役

2020-11-24 騰訊網

1942年中下旬,德軍發動沃羅涅日戰役,此戰目的皆在配合盧甘斯克方向的攻勢,打開通往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的大門,奪取蘇聯的兩個重要工業區,充實德軍的戰爭力量,而蘇軍在沃羅涅日艱難的招架並將德軍拖入了拉鋸戰,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第一次沃羅涅日戰役。

一、42年中旬的局勢

1941年末到1942年春節期間,蘇軍最高統帥部在列寧格勒至克裡米亞之間發動了一場貫穿蘇聯南北的反擊行動——「冬季攻勢」,

這場浩大的反擊被宣稱為史達林親自指揮,儘管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總體戰局並沒有什麼太明顯的改善,

不如說氣勢洶洶的蘇軍反而被滿臉疲憊的德軍當頭一棒,打的眼冒金星。

蘇軍的反擊停頓下來以後,蘇聯的大統領史達林覺得有必要扳回一局,因此他打算在5月到6月期間再一次發動大反擊,

一舉將德軍驅趕出俄羅斯西部地區,將戰線恢復到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中部。

因此蘇軍統帥部計劃在布良斯克,庫爾斯克,沃羅涅日,哈爾科夫和頓涅茨克方向實施局部反擊,

先搬回蘇軍在俄羅斯南部以及烏克蘭地區的局勢,阻止德國人的步伐,解除其對伏爾加河和高加索方向產生的威脅。

這一決策得到了蘇聯西南方面軍司令鐵木辛哥元帥的支持,

從41年末開始他的部隊就處於反擊狀態,並成功截斷了洛佐瓦亞鐵路樞紐,

如果蘇軍在烏克蘭發動一次全線反擊,那麼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就有希望將德軍趕出哈爾科夫,

甚至有希望吃下德軍一個集團軍的力量。

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司令部在報告中指出在42年春季的反擊作戰中,蘇軍已經在羅斯託夫和盧甘斯克方向暫時穩住了局勢,

此時烏克蘭東北部的主要目標應該是首先在別爾哥羅德和克拉斯諾拉德地區建立橋頭堡,對哈爾科夫形成合圍之勢。

而烏克蘭東南部應該首先以收復頓涅茨克地區為主,然後設法將戰線推回到謝利多沃至別爾江斯克沿線。

這樣一來蘇軍就有希望在年末前把戰線恢復到第聶伯河沿線,甚至收復基輔也是有希望的,但首先應該鞏固烏克蘭東部的局勢,然後才有可能反擊。

德軍方面則在積極的在烏克蘭方向做著進攻準備,他們表現出了試圖向東進攻侵入高加索和伏爾加河地區,以及通過哈爾科夫向北進攻加強對莫斯科方向攻勢的兩種勢頭。

蘇軍統帥部認為德軍極有可能會通過哈爾科夫向莫斯科背後實施突擊,

因此史達林授權鐵木辛哥提前發動哈爾科夫戰役以破解德軍可能的北上攻勢。

而在烏克蘭東部的蘇軍主要任務是穩定戰線,等待反擊時機到來。

二、第一次沃羅涅日之戰

事實上對蘇軍而言在42年夏季發動後續反擊並不現實,

此時蘇軍雖然擁有約1100萬兵力,但到42年5月期間蘇軍可動用作戰兵力只有560萬。而此時軸心國在蘇聯境內的總兵力約有1150萬,並且德軍的火炮數量更多,飛機的數量和蘇軍不相上下,可以預見到接下來的戰鬥必然會非常激烈。

就在鐵木辛哥元帥發動哈爾科夫戰役期間,德軍方面也發動了「藍色行動」,該行動分為三個階段,

德軍計劃在第一階段突破蘇軍位於沃羅涅日方向的防禦,並在第二階段徹底佔領盧甘斯克和羅斯託夫打開通往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的大門,第三階段兵分兩路南下高加索和東進史達林格勒,奪取蘇聯的兩大工業區充實德軍的實力。

德國漢斯計劃在進攻的第一階段投入包括第二裝甲集團軍,第三裝甲集團軍和第六集團軍部分力量,以及匈牙利第二集團軍向沃羅涅日與盧甘斯克方向實施進攻。

德軍共動用了2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和4個機械化師,總兵力約171萬人,約2300輛坦克和758架飛機。而蘇軍在這兩個方向上的防禦兵力總共大約只有100萬人,1200輛坦克,雙方火炮數量基本相同,但蘇軍擁有近1500架飛機,理論上應該擁有空中優勢。

1942年6月初,希特勒將「藍色行動」更名為更加藝術範的「布倫瑞克行動」,隨後德軍在6月28日展開進攻並在大約5天後包圍了蘇軍第21軍和第40軍部分兵力,

幸運的是蘇軍成功進行了突圍降低了損失。

而蘇軍統帥部在7月3日之前就發現了沃羅涅日方向上的局勢變化,史達林下令立刻抽調預備隊給沃羅涅日方面軍並從烏克蘭方向抽調了兩個裝甲軍加強沃羅涅日方方面軍的力量。

華西列夫斯基奉命在7月5日到6日期間發動反擊協助第40軍剩餘官兵突圍,在持續了兩天的戰鬥中蘇軍裝甲部隊幾乎打的一塌糊塗,坦克師和航空兵的配合非常糟糕。

德軍投入了大量坦克對蘇軍發動了數次連續突擊,雙方在伯利亞納地區投入了多達370輛坦克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這場戰鬥中雙方均損失慘重,儘管蘇軍坦克略少於德軍,但他們成功的迫使德軍短暫後撤。

蘇聯統帥部為了防止德軍繼續對沃羅涅日以南,盧甘斯克以北地區的蘇軍實施包圍戰,於是下令將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短暫後撤,次日又將沃羅涅日地區的蘇軍重整為兩個部分:

布爾揚斯克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其中布爾揚斯克方面軍的任務是鞏固沃羅涅日河西岸的防禦陣地,沃羅涅日方面軍的任務是鞏固正在激戰的南部區域,防止德軍突破並奪取交通線。

三、統帥部代表與混亂的戰局

不久蘇軍統帥部代表瓦圖京將軍抵達了沃羅涅日前線,他帶來了最新反擊計劃,

蘇軍統帥部打算在7月7日到12日期間投入2個機械化軍和7到9個航空中隊發動反擊,但是瓦圖京沒有很好的協調航空兵和坦克兵的行動,進攻部隊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空中支援,

蘇軍無法取得決定性的戰果,反而被德國空軍炸的人仰馬翻損兵折將。

蘇軍第5裝甲軍指揮官利祖科夫將軍向司令部發報:

「請提設法為我們提供空中支援,我們正在執行命令對德軍施以猛烈打擊,但我們沒有空中支援,請設法為我們提供一些幫助,不然反擊會前功盡棄!」,

然而利祖科夫將軍得到的回覆只有一句「膽小鬼」。

史達林也對利祖科夫將軍的悲觀情緒感到不滿,哪怕真的需求空中支援,他也不應該發出如此悲觀的電報,

因此向第5裝甲軍發出了指示稱:「你們的當面之敵充其量只有一個德軍裝甲師,正是你的優柔寡斷才導致反擊陷入了持久戰局面,措施良好戰機,無法完成任務!」,蘇軍統帥部也下令要求利祖科夫將軍立刻採取果斷行動,設法對德軍實施一次側翼攻擊,挽救戰場局勢。

戰鬥進行到了7月10日,隨著蘇軍又投入了另外兩支裝甲師加入戰鬥,

兩天以後沃羅涅日方面軍發動了另一次攻勢,他們成功清除了德軍在沃羅涅日河東岸的橋頭堡,牢牢的控制住了東岸地區。

假如蘇軍未能控制住河東岸,那麼也就沒有之後的拉鋸戰了。

7月15日,蘇軍統帥部下令第5裝甲軍後撤併轉入蘇軍統帥部預備隊進行休整,

副司令弗卡諾夫少將被解除了職務。

儘管史達林批評了利祖科夫將軍,但還是任命其為第二裝甲軍司令繼續作戰,不久之後又被任命為第三裝甲軍司令。

在布萊揚斯克作戰的卡扎科夫將軍在回憶中說道:

「裝甲軍作戰失利不是利祖科夫將軍的錯誤,第5裝甲軍和第48裝甲軍由總參謀部直接指揮,利祖科夫將軍堅決的執行了任務,儘管德軍在沃羅涅日河東岸佔有優勢,但我們控制著河東岸。」

沃羅尼日保衛戰第一階段的戰鬥失利總的來說是蘇軍統帥部對德軍的動向判斷失誤,以及越過戰區司令部直接指揮部隊,大搞遠程微操作的結果。

結語

沃羅涅日拉鋸戰為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爭取到了有力的側翼保障,第五坦克軍在完成了休整之後再一次投入了作戰,這一次他們在史達林格勒一雪前恥,成功的擊敗了德軍。

參考文獻:

《沃羅尼日—伏羅希洛夫格勒保衛戰》

《戰爭中的蘇軍裝甲部隊》

《1941-1945年:偉大的衛國戰爭》

《衛國戰爭中的戰役》

相關焦點

  • 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元帥的傑作,阻止了蘇軍的大反攻
    1943年2月19日-3月15日,德軍發動了代號為「頓涅茨克」的行動,圍繞哈爾科夫對蘇聯紅軍的一系列攻勢行動,消滅了西南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大約52個師的兵力,以及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瓦杜丁大將以為德軍在冬季大反攻後,已經被蘇軍打得喪魂落魄,只要西南方面軍繼續追擊,德軍就會一路逃過第聶伯河,對於一支喪家犬一般的軍隊,絕對沒有能力組織起有效的反擊,顯然瓦杜丁大將高估了蘇軍的實力,同時低估了曼施坦因所部的反擊能力。
  • 德軍實力強大,為何決戰前希特勒選擇撤退?
    德軍兩大集團軍群,從南北兩路發起鉗形攻勢,猛烈攻擊庫爾斯克突出部,企圖合圍蘇軍的重兵集團。為何擁有強大實力的德軍會失敗呢? 7月5日,德軍北路進攻部隊是中央集團軍群,先以三個步兵師的兵力從左翼實施佯攻,吸引蘇軍主力。然後用4個裝甲師加上三個步兵師,猛烈攻擊蘇軍的陣地。當天主攻方向就突破了蘇軍的第1道防線,向前推進了5公裡,可是蘇軍兩翼的反擊頗為成功,守住了陣地。
  • 如何抵禦蘇軍的鋼鐵洪流,東線德軍在防禦戰術上的艱難探索
    在蘇軍十次突擊開始後,德軍處於全線後撤的局面,但德軍依舊能憑藉巧妙的機動來取得局部優勢,打一場漂亮的反擊戰,挫敗蘇軍的攻勢,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德軍中一直存在的進攻思維,即所謂的攻勢防禦(又叫「積極防禦」)。
  • 二戰故事:德軍閃擊戰下,蘇軍的「堵漏」式反擊,葬送了幾十萬人
    【話說軍世】在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對蘇軍發動的閃擊戰下,蘇軍多數通訊中斷,失去及時反擊中的有效指揮,而德軍的快速推進,讓蘇軍一時間難以有效的建立防線,大量傷亡和被俘也是在所難免,不過其實蘇軍還是組織了一定的反擊,不過更像是「堵漏」。
  • 庫爾斯克大戰,德軍毀傷6064輛蘇軍坦克,贏了戰術卻輸了戰役
    如果蘇軍將南方集群的部隊分割成南北兩個部分,那德軍的部隊就很可能無法退回第聶伯河。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德軍總參謀部都不能接受這種命運。 後續的情報顯示蘇軍的裝甲部隊雖然威脅到了德軍的鐵路線,但此時他們也在逐漸遠離鐵路線的支持。
  • 戰爭大片《潘菲洛夫28勇士》,蘇軍憑藉哪些武器死磕德軍坦克?
    本片講述二戰中的一個著名故事,蘇軍潘菲洛夫步兵師的28名士兵在通往莫斯科的地段上誓死抵抗德軍,成功消滅了18輛德軍坦克,阻止了德軍前進的步伐,蘇軍只有6人倖存。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 「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到了當年10月,德軍攜閃電戰的驚人威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眩目的勝利。
  • 二戰時期,蘇軍的坦克軍和德軍的裝甲軍,哪個的實力更強?
    這其中,尤以蘇軍的坦克軍和德軍的裝甲軍最具代表性。 那麼,作為兩軍鋼鐵洪流中的「扛把子」,蘇軍的坦克軍和德軍的裝甲軍(德軍裝甲軍的稱謂幾經變動,最初稱裝甲軍,後一度改稱摩託化軍,再後來又改稱裝甲軍,本文為便於敘述,統一稱之為裝甲軍),究竟哪個更為強大呢?
  • 二戰胡貝口袋戰,蘇軍數倍於德軍,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鬥勇
    二戰胡貝口袋戰也叫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是蘇德戰爭1944年3月到4月間的一次重要戰役,由於這場戰役涉及到幾個關鍵因素,蘇軍由朱可夫指揮,德軍由曼施坦因指揮,而蘇軍又有10倍於德軍的優勢兵力,最終卻讓20萬德軍從蘇軍包圍圈中撤退了出去。對這樣的結果,人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向來能掐會算的朱可夫,怎麼在這場戰役中沒有鬥過曼施坦因呢?
  • 二戰末期,納粹德軍大勢已去,應該投降美軍還是蘇軍呢?
    二戰末期,納粹德軍大勢已去,應該投降美軍還是蘇軍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納粹德國兵敗如潮水,蘇聯紅軍和美軍做為當時盟軍的兩個主力軍,接收了不少俘虜,而當時的德軍在投降既成事實的情況下,流行著一句話:頂住蘇軍,等到美國人踢我們屁股。
  • 二戰德軍那麼強悍,為什麼還防禦不住蘇軍進攻,簡析德國1944東線
    雖然幾乎已經可以判定蘇軍的勝利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但在這一期間的德軍卻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情形,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仍堅著持抵抗,並將東線的戰事堅持了十數個月之久。顯然,德軍如果沒有戰術和技術上的相對優勢,要做到這點也是不可想像的。而如果我們僅僅就1944年期間德軍戰略防禦所具有的軍事學術性質而言,也是尚有廣闊的研究空間。
  • 二戰蘇軍的火力支柱,120毫米重迫擊炮,德軍大量仿製使用
    二戰前的蘇軍就高度重視火炮部隊的建設,不僅身管火炮種類齊全,在迫擊炮方面也同樣豐富。這其中最受歡迎的是120毫米口徑迫擊炮,不僅蘇軍多個兵種使用,德軍繳獲後也稱讚有加,並進行了大量的仿製。二戰爆發初期,蘇軍手中裝備的是M1938式120毫米迫擊炮,也被稱為PM38。它由一個圓形的底座、身管、方向機結構以及觀瞄裝置組成,與常規炮相比僅僅是尺寸更大一些。另外它還有可拆卸的炮輪,方便汽車或者馬匹拖曳。
  • 二戰德軍「梅利託波爾」戰役,德軍2個步兵師最終只剩下300人突圍
    第聶伯河戰線是二戰時期德軍構築最長的一條臨時防線,全長1400千米總兵力達到124萬,由於蘇軍來勢兇猛強度第聶伯河向德軍進攻,很快德軍的防線被突破只能收縮兵力防守各個城市的要點,等待戰局的進一步改變,德軍第6集團軍退守第聶伯河戰線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梅利託波爾
  • 蘇德戰爭前,蘇軍大批部隊在邊境駐防,為何反被德軍擊敗?
    然而這最後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百萬蘇聯大軍被德軍輕易擊敗。那麼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 一、強大的蘇軍 在1940年左右,蘇聯在各方面來說都是不可小覷的,蘇聯在1930年代的快速工業化使得工業生產量提升至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與德國並駕齊驅。
  • 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役,第二個是機械化戰爭的開端!
    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役,第二個是機械化戰爭的開端!圖為凡爾登戰役,這場戰役以規模巨大 、傷亡慘重而載入史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圖為索姆河之戰,坦克在這場戰役中首次登場,揭示了機械化戰爭的開端。
  • 柏林戰役的德軍如何布防?戰鬥最後幾天,蘇軍老兵稱戰後不敢回憶
    文/商學野1944年冬季,已被盟軍和蘇軍兩面夾擊的德國做出了最後的反擊,20萬德軍在西線朝著盟軍突進,史稱阿登反擊戰。阿登反擊戰是納粹德國的困獸之鬥,雖然德軍一開始佔據上風,但因為蘇軍提前發動維斯瓦河戰役,德軍只能分兵回防,阿登戰役終以德軍撤退結束。
  • 奧德河戰役打開柏林大門,蘇軍3萬火炮7000坦克,殲滅德軍15萬
    蘇軍決定向奧德河發起進攻,如果得手的話,德軍就不會再有反擊的機會了,於是在1945年1月蘇軍開始籌備此次作戰。從1月18日開始蘇軍馬不停蹄士氣高漲向柏林方向挺進,1月19日羅茲被蘇軍解放,25日度過了瓦爾塔河,將波茲南地區的六萬德軍包圍,26日到達了奧德河地區,幾個登陸場迅速被攻佔,一套犀利的作戰打得德軍是措手不及,有些德軍根本來不及還擊就被殲滅,而有的德軍是沒有繼續作戰的信心便向蘇軍投降了。
  • 德軍這支傳奇裝甲師,戰術超群四處救火,巴頓將軍都讚不絕口
    赫爾曼巴爾克將軍隨著夏季攻勢的展開,德軍一路高歌猛進。第11裝甲師也在巴爾克的帶領下於6月28日時從庫爾斯克出發,強渡季姆河後開始追擊撤退的蘇軍。一星期後,德軍攻擊到達沃羅涅日附近,與重兵布防在這裡的蘇軍展開多次交鋒。
  • 德國投降時,90萬德軍突然逃亡,二戰歐洲最後一戰是蘇軍大追殺
    蘇軍發動200萬人圍攻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最後在5月11日大獲全勝,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全軍覆沒。德國軍隊一直以令行禁止、軍紀嚴明而聞名,既然德軍總部都宣布投降了,為什麼布拉格的德軍不放下武器,反而要跟蘇軍開戰呢?在這場戰役之中,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結局又如何呢?
  • 衛國戰爭中蘇軍用軍犬來對抗德軍坦克
    蘇聯方面稱,在整個衛國戰爭中,蘇軍軍犬累計摧毀德軍300多輛坦克。用狗的血肉之軀來對抗鋼鐵坦克,真是不要狗命了!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將「巴巴羅薩計劃」付諸實踐,兵分三路入侵蘇聯。當時,德軍以閃電戰進行攻擊,隆隆的機器聲晝夜不息,3000多輛坦克和眾多的飛機很快將蘇聯逼退了60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