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挪威的森林》中的性描寫?

2021-01-09 遠遠De遠

村上春樹的作品看得比較少,最開始接觸的是他的處女作品《且聽風吟》,看完後才下定決心看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挪威的森林》。

1

看完第一遍的感想是經典的作品還能有這麼露骨的寫法呀,之前會覺得只有成人小說或者不入流的作品才會大幅度的描寫性,如果尺度沒有掌握好就容易變成「低級趣味」,失去了深度。

前言有介紹《挪威的森林》被人質疑色情時,村上春樹反駁的論點:「我是想把它寫得純淨些的。生殖器也好性行為也好,越是如實地寫就越是沒有腥味。」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青春、愛情小說,19,20歲的年齡本身就精力旺盛,是有原始的衝動和欲望的,這種寫實的手法還是能夠接受。第一遍看的話或許會覺得有點色情,但多看幾遍就能夠感受到青春的迷茫,成長的痛苦。

只是我還是不能夠理解結局為什麼以「我」與玲子做愛收場?還有一些露骨的場面,為什麼要這麼寫,寫出來有什麼含義呢?

先介紹一下文章主要的角色:

主人公「我」渡邊,深愛直子同時被綠子吸引;

直子,男主死去好友木月的女朋友,性格嫻靜,有種獨特的孤寂憂鬱的美,後來精神出現問題住進了療養院;

綠子,和渡邊同上《戲劇史II》課,大學一年級女生,樂觀、開朗型少女,十分情緒化、喜歡跟人賭氣和愛撒嬌;

玲子,是直子在療養院同住一屋的病友;

永澤,渡邊大學朋友,常常帶著渡邊尋歡作樂,與女人廝混;

初美,永澤的女朋友,長相普通氣質出眾,溫柔嫻雅。

2

「已經有女朋友了,為什麼還要和多個人發生曖昧呢?」

「那愛情你是怎麼定義的,或者說什麼才是男女朋友關係呢?」本是想問朋友的一個問題,反而把問題拋給我。

我是這樣回答的:「每個人一生中會喜歡很多人,可能會和很多人發生曖昧,如果你真心歡喜某個人,與她心心相印且確定了戀愛關係,那勢必就要有所取捨,和正在發生曖昧或者可能發生曖昧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對我而言,男女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契約精神和忠誠吧。」

看第一遍會覺得渡邊比較渣,不是和這個女生做愛就是和那個女生做愛,再仔細看的時候最渣的還是永澤,永澤已經有女朋友初美,但還是經常和不同的女生做愛,睡過的女生也有80個左右。

渡邊和不同女生做愛時還沒有確定對直子的感情,綠子還沒有出現在他的生活中。

當渡邊去療養院看望直子後明白自己是喜歡直子的,回去後就沒有和其他女生做愛,即使綠子深夜抱著他睡覺,他還是忍住了,半夜爬起來對著廚房餐桌看《在輪下》。還蠻符合我之前說的戀愛關係。

這也為什麼我不能理解直子死後,渡邊和玲子做愛!按理說在這之前渡邊就寫信給玲子表明自己是愛直子,同時也喜歡綠子的。那麼直子死後,也可以為了綠子忍忍啊!

第二次回過頭來看,看到渡邊和綠子第一次接吻的心理描寫:

那是一個溫柔而安穩的吻,一個不知其歸宿的吻。假如我們不在午後的陽光中坐在晾衣臺上喝著啤酒觀望火災的話,那天我恐怕不至於吻綠子,而這一心情恐怕綠子也是相同的。

我們從晾衣臺上久久地望著光閃閃的房脊、煙和紅腦袋蜻蜓,心情不由變得溫馨,變得親密,在無意中想以某種形式將其存留下來,於是我們接了吻,就是這種類型的吻。

渡邊和玲子做愛的背景是渡邊對直子悽慘的葬禮懷有創痛之感,為此流浪了一個月,回來時瘦骨嶙峋,毫無人樣。這時玲子特意從療養院跑來要他振作起來:

直子還沒死時你不就已經拿定主意,說不能離開綠子那個人,直子生也罷死也罷,不是都不想幹麼?你選擇了綠子,直子選擇了死。你也已是成年人了,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才是,要不然一切都將不可收拾。

假如你對直子的死懷有一種類似創痛之感,那麼就把這種創痛留給今後的人生,在整個後半生中去體會。如若可以學習到什麼,那就要從中學習。不過綠子另當別論,你要和她去尋求幸福。你的創痛與綠子無關。如果你還要傷她的心,勢必導致無可挽回的後果。因此,儘管你可能心裡難受,但也還是要堅強起來,要再成熟一些,成為大人。

知道渡邊對直子悽涼的葬禮耿耿於懷,玲子為直子舉行了一個精彩的葬禮,唱了五十一首歌。於是他們自然而然的擁抱在一起……或許也像第一次親吻綠子一樣想以某種形式將其存留下來,又或者是想要彼此的溫暖,撫平傷痛,然後放下繼續活著,努力尋求自己的幸福。

3

直子和木月青梅竹馬,十多歲就開始探索各自的身體,雙方都彼此渴望可就是做不成,反而在直子20歲生日那天看到渡邊就特別有欲望,渴望他進入她的身體,並和他發生了性關係。

這也讓直子特別苦惱:「為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本來,本來我那麼真心實意地愛著木月!」

這種愛和性的分離一直困擾著直子,再加上親眼看到親身姐姐上吊自殺,經歷了男友木月自殺沉痛過程,直子的精神出現了問題,感覺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孤單單,沒有一個人來救她。

直子愛過渡邊嗎?我想沒有愛過,她僅僅把渡邊當成一顆救命稻草,希望渡邊可以拯救她,來適應當時的社會。從渡邊第一次去療養院看直子,直子說的話可以看出來:

我兩(直子和木月)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想抱而眠。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所以對我們來說,你(渡邊)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你的意義就像根鏈條,把我們同外部世界連接起來的鏈條。我們力圖通過你來努力使自己同化到外部世界中去,結果卻未能如願以償。

直子和木月彼此依戀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絕與外部來往,可隨著歲數的增長不可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而渡邊的出現讓他們有了同外界人的初次交往,可無論如何努力,在那個社會中自己仍是一個異類,然後木月自殺了。

獨自活在世上的直子逃離家鄉去了沒人認識的東京學習,恰好碰到了渡邊,順理成章的成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連的唯一鏈條,他們每周相約在東京的街頭閒逛。在直子20歲的時候,或許她想嘗試打開心扉,開始新的生活,就與渡邊發生了關係。

直子沒能拯救自己,一直封閉著,在她自殺前一晚和玲子詳聊了與渡邊做愛的細節,也說了為什麼無法同木月做,與渡邊後面幾次不能做的原因:「我只是不希望任何人進到我那裡去,不想讓任何人擾亂我。」

4

玲子算是全書中最幸福的那個人了,她是因為音樂導致精神失常,有過非常幸福的婚姻生活。玲子的丈夫是一家飛機製造公司的工程師,也是跟她學鋼琴的學生,學了半年,他提出想跟玲子結婚,玲子毫不隱瞞地告訴他自己的病情,連發病的細節都講了,他還是說想結婚。

玲子又說先交往三個月看看,再決定是否想要結婚。三個月後,他還是想和她結婚,為此還和父母吵翻,斷絕了關係。在玲子最後一次發病,而且是特別嚴重的那種,他仍然沒有放棄,還是想守護她,不想和玲子離婚。最後是玲子不想連累他,強制離婚的。能夠碰到全心全意對待自己,還把自己捧在手心裡呵護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的。

玲子最後一次發病是因為13歲的漂亮女孩,女孩慕名前來學琴,看到美麗得像瓷娃娃的女孩,玲子也不好意思拒絕。有一次練琴的時候女孩心裡難受,臉色蒼白,玲子就把她抱到床上休息。隨後女孩開始哭哭啼啼,說自己家庭不和,父親出軌,母親天天打她出氣,又孤單又傷心,然後一下子撲到玲子身上叫玲子不要嫌棄她。

玲子只能抱著她安慰,女孩開始來回撫摸玲子的背,手法極具挑逗性,開始一件件脫玲子的衣服,撫摸和親吻玲子的身體,最終玲子清醒過來給了女孩一巴掌。女孩回去後添油加醋對父母說玲子想要侵犯她,謠言肆虐,玲子緊繃的弦也就斷了。

看到女孩挑逗玲子的那一段細節描寫,我整個人都不好了,13歲不是個孩子嗎?怎麼會有如此嫻熟的性愛技巧呢?就算2020年的今天13歲孩子也僅限於談戀愛或者親吻,對性知識還是懵懂的階段,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度還是有限的,更何況描寫的是1962年呢?

但要看清楚哦,書的背景是日本東京,20世紀60年代,日本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物質豐富,欲望膨脹,精神失衡。13歲的女孩如此有心計,成熟,我想其中有家庭教育的缺失,當時社會環境的射影。

5

成長是痛苦的,書中安排了很多人相繼自殺:木月自殺,直子姐姐自殺,直子自殺,初美自殺。而活著的人在悲痛中涅槃重生,變得堅強成熟。

木月死時,渡邊從他的死中學到一個道理,並將其作為大徹大悟的人生真諦銘刻或力圖銘刻在心,那就是:「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所謂死,並非是使生完結的決定性因素,而僅僅是構成生的眾多因素之一。木月和直子在他心中永遠以17歲,21歲的樣子活著。

木月的死讓渡邊不願亂交朋友,就不會落得失望。在幫助直子恢復健康差點要抑鬱時,使他認識到自己不想像木月那麼軟弱去自殺,決心活下去,也絕不拋棄直子,會讓自己變得更加頑強,變得成熟,變成大人。

而直子的死還使渡邊明白:「無論熟知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也讓玲子走出舒適圈,走出圈養了8年的療養院,開始新的生活。

對於初美的死我是耿耿於懷的,她出場雖不多,但每次筆墨都刻畫她的優雅,穩重,柔情,良好的品味和教養。初美是一個很單純的人物,她深愛著永澤,即便知道永澤在外面同很多女人睡過,她依舊包容他試圖去理解他。

她的幸福也非常簡單:」結了婚,每晚給心上人抱在懷裡,生兒育女,就足夠了,別無他求,我所追求的只是這個!「

永澤對初美的愛是疏離的,之前還明確告訴初美他是不會結婚的,她想同別人結婚,他不幹涉,她想等他,只管等好了。

永澤是給不了初美幸福的,永澤在當上外務公務員出國兩年後,初美才跟其他人結婚,結婚兩年後割腕自殺。

我心裡直感嘆不應該啊,初美不是只有戀愛腦沒有理性的人,更何況她已經組建了幸福的家庭,可能她並沒那麼愛她的丈夫,但也不至於活不下去要自殺。對於她的死我還是比較迷惑的。

看完《挪威的森林》激發了我的表達欲,還想寫下去,尤其是綠子那一部分,已經寫了長篇大論就不寫了,看了兩遍還沒看明白,有時間還是要多看的呢~~

相關焦點

  • 《挪威森林》中的愛情
    《挪威森林》日本作者村上春樹的作品,書中描寫渡邊君19歲到21歲的感情經歷。書中內容這裡不詳細講自已可以百度查。這裡要說的是作者繼承了日本作家細膩 平實的寫作風格,讀完此書讓人感覺真有一個叫渡邊君的青年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那樣的生活過。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直白的情慾,扯開當代孤獨成癮的遮羞布
    而《挪威的森林》也不負眾望,自問世以來,僅用25年的時間,便在日本銷出1500餘萬冊,相當於,平均每6-7個日本人就有一人有這本書。可是,龐大的讀者基數帶來的,除了耀眼的成績,還有巨大的爭議。想必讀過村上春樹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裡描述男女關係常常伴隨著性描寫,而這一點在《挪威的森林》裡有很明顯的體現。
  • 重訪挪威的森林
    但那時候我也是第一次從書店的漫畫區走進小說文學區,因為一個早熟的同學推薦我去找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小說。當年第一次在書店看的那一版,是有這麼一張格外「引人」的封面我不知道對於大部分80後來說,是否知道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都要早於伍佰的《挪威的森林》,但對於出生於小城鎮的我來說,確實是因為那首火遍街頭巷尾的歌,才發現了那本「很好看」的書。
  • 孤獨、青春、三角戀愛——《挪威的森林》
    所有的推書我都爭取不牽扯到劇透書中內容,而更偏向於介紹我讀完後的感受,如有牽扯到劇透會提前提醒,請大家放心閱讀!最後還會加上我所推薦閱讀的人群。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希望大家喜歡!相信不會有人沒聽說過村上春樹的大名了,《挪威的森林》這本書也是大紅大紫,這本書也是我最愛的村上氏的作品,內容是一位名叫渡邊的男孩與直子、阿綠兩位女孩的愛情故事。
  • 《挪威的森林》:終究是一部詮釋如何給予愛和接受愛的青春小說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創作的一部長篇戀愛小說。小說的名字「挪威的森林」取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的一首同名樂曲。歌詞表現了青春的「我」與一位女孩在挪威木屋裡約會的場景,這是一隻靜謐、憂傷、又讓人沉醉的曲子。
  • 《挪威的森林》讀後
    很多人把Norwegian Wood翻譯成挪威的森林,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把Norwegian Wood直譯成挪威的森林作為自己的小說名,臺灣歌手伍佰讀完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之後感動的寫了一首同名歌曲《挪威的森林》,在許多人心中挪威一直都有一片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森林。
  • 林少華與他的《挪威的森林》
    2017年12月10日,「我和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出版30周年分享會」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行。村上春樹系列圖書翻譯出版的重要人物、中國海洋大學林少華教授應邀出席活動,並分享了他與《挪威的森林》之間的故事。緣起:無心插柳柳成蔭林少華與《挪威的森林》的相識,並不是讀者想像中的一見如故。相反,可以說完全是一場偶然。
  • 《挪威的森林》|一場關於「性」與「愛」分離的「柏拉圖式」愛情悲劇,一部關於自我放逐的救贖故事
    這個時候,直子其實處於一種矛盾的狀態——在活著的世界裡,她應該如何面對自己對木月的愛。 「To be or not to be, it a question」,放在任何一段被過分認真對待的關係裡,莎翁的話都足以切中本質。所以這個時候,直子已經有了自殺的念頭。這種念頭和她本能對這種念頭的抗拒,就自然而然被隱喻在本書第一章《永遠記得我》裡對「水井」的描寫。
  •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提起《挪威的森林》,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他的意思,反正我搞了好久都不知道啥意思。我們知道,「挪威」是北歐的一個小王國,與1954年與中國建交,也是我國的一個友好國家了。「挪威的森林」字面意思,肯定是挪威這個國家的森林了。
  • 豆瓣評分5.9,電影《挪威的森林》最讓人失望的三個原因
    《挪威的森林》改編自日本作家春上村樹的同名小說,於2010年12月上映,但是至上映以來一直得不到觀眾的認可。即使過了十幾年,偶然在網上重新溫習了下劇情,依然覺得電影帶給我一種陌生的感覺。空洞而又蒼白,這是電影帶給我最真實的感覺。只有看過原著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感覺,而且,當你只看了翻拍的電影,你會更加覺得,電影很無趣,甚至難懂,劇情也是斷斷續續。
  • 走進挪威的森林
    挪威七日,無論於挪威電影還是挪威本身都只能止於走馬觀花,而挪威的森林作為這個北歐國家特有的意象卻深植於心,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引誘著人們的探尋之心。 培爾·金特的迷幻叢林 挪威的森林,並非單指這個北歐國家的某片森林,也不是通常概念裡的樹木林場,某種角度說它已超越了具體稱謂,變成了另有所指。
  • 伍佰《挪威的森林》經典之作!
    每一首經典的老歌都是一段難忘的回憶,靜下心來讓我們一起去聆聽逝去的時光記憶中有哪些經典老歌是讓你記憶猶新的不該問讓你平靜的心再起漣漪只是愛你的心超出了界限我想擁有你所有一切應該是 我不該問不該讓你再將往事重提只是心中枷鎖該如何才能解脫
  • 以《挪威的森林》為例,談談為什麼文學作品很難改編成優秀電影?
    今天我們就以這部電影為例,從原著和電影敘事的差異性出發,來談談為何文學作品難以改編成優秀電影以及如何更好地改編。然而在《挪威的森林》中,電影喪失了原著的精華,只留下了個面目模糊的形。該如何進行原著的刪減與增添,呈現出影片主題,這是創作者需要自行解決的問題。
  • 綠光閃耀在挪威的森林
    一位印尼華人,為了探索他心目中的挪威的森林,也來到了挪威特羅姆瑟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最初是甲殼蟲樂隊的一首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以挪威的森林為名,寫了著名的長篇愛情小說;而伍佰的成名曲挪威的森林更是深深印在我們心中
  • 《挪威的森林》:一首死亡的安魂曲,一篇青春的墓志銘
    在我的理解裡,《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告別青春的作品,還是一個心靈救贖的故事。    當然,哪怕眾人皆醉依然有醒著的人,《挪威的森林》中是綠子,《天使愛美麗》中是骨頭易碎的老人雷蒙德·杜法耶,《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是尼克。
  • 以後現代主義視角,分析《挪威的森林》中的精神困境
    據說《挪威的森林》剛開始發行時封面上本來是「百分百的村上春樹寫實主義小說」,後來出於促銷的考慮,改成了「百分百的戀愛小說」,在「愛情」這個淺顯的層面上,讓書迷們津津樂道的問題是:渡邊是更愛直子,還是更愛綠子?但是,當我們把注意力停留在文中所表現出的青春期愛戀時,卻恰恰忽略了書中深層次的文學意義。即當下日本的精神困境。而《挪威的森林》將這種日本「精神困境」發揮到了極致。
  • 電影《挪威的森林》:有些東西不能碰觸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故事和人物構造絕對複雜,但在意境尋求上到了極致的小說。換句話說它的特性不是故事何等出色和跌蕩,而是人物心思轉變和肉體形態上的豐富多彩和「詰屈聱牙」,這恰好是陳版《挪威的森林》發生傳染力氣所需求的工具,但遺憾的是這一極富應戰性的藝術創作伎倆陳豪傑沒有做到,也很難有人做到。影戲拍得不成功,還在於在一部片長120分鐘的影戲裡。
  • 讀書、電影| 《挪威的森林》
    還是越南餘緒,看到陳英雄拍了《挪威的森林所以首次閱讀小說《挪威的森林》,一定早於1997年。根據林少華的「後記」,他的翻譯完成於1989年4月19日,所以我應該是在1990-1997年之間,讀過不下2遍。 那時候,更接近男女主人公生活的20歲,從人生閱歷上看,正是從文學作品裡瘋狂吸取營養的年紀;而從閱讀體驗而言,難免產生強烈的嵌入感。 所以我當時究竟讀到了什麼呢?
  • 挪威的森林裡究竟有啥?
    沒多少人知道挪威在地球儀的哪頭,但大伙兒都愛挪威的森林。小時候,挪威的森林是一本寂寞的小黃書,男孩在這頭,紙巾在那頭。青年時,挪威的森林是搖滾樂的黃金年代,他在外頭,列儂在裡頭。長大後,挪威的森林是KTV酒後必點曲目,伍佰在這頭,那頭的微醺男子,走調走成了二佰伍。挪威的森林裡究竟有啥玩意兒,把文藝青年迷得七葷八素?
  • 生活在挪威森林裡的小貓咪
    小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寵物貓的一個品種,那就是挪威森林貓,這種貓看名字就知道它是生長在挪威森林裡的,是斯堪地半島的特殊品種,因為它的起源不能確定,所以,它經常和出現在北歐的神話裡,只是在這神話裡,它是妖精的化身,小編想,可能是因為挪威森林貓外表很是妖嬈,才會有這樣的形象,在這裡小編要插一句題外話,因為有一款蛋糕也叫挪威森林,小編對挪威的森林很是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