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一首死亡的安魂曲,一篇青春的墓志銘

2020-12-27 網易

  文|喵大小姐

  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大概是十年前,那會只知道它很有名,由日本著名的小說家村上春樹先生所創作,風靡海內外,但當時我卻並未看懂。

  如今再次翻閱,越發覺得它處處透著悲傷的痕跡,這種悲傷,源於真實,源於一種對青春的祭奠。

  

  

就像村上春樹先生在訪談裡提及:「……我眼看就四十了,想趁自己的三十年代還拖著青春記憶尾巴的時候寫一部類似青春小說的東西。」

  我想大抵每個人都希望跟自己的青春做場鄭重的告別吧!

  在日文裡,「挪威的森林」的意思是「無路的森林」。

  小說開頭,就是渡邊的回憶,他想到了那片霏霏細雨的草地,想到了直子。

  

當時直子問他:「我心裡要比你想的混亂得多。
黑乎乎、冷冰冰、亂糟糟……嗯,你為什麼和我睡?為什麼不撇下我離開?」

  而後他們在死一般寂靜的松林裡走著……,就像尋覓失物似的,眼睛看著地面在松林小路上緩緩移步。

  

  這種悲傷的情景正如青春歲月裡無處安放的迷茫一樣,主角們在性與愛之間迷失,有人覺悟了,有人離去了。

  在我的理解裡,《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告別青春的作品,還是一個心靈救贖的故事。

  

  故事背景

  評判一個人,你要把他放到現實處境裡,那麼評判一部作品,也一樣要把它放到所處的時代之中。

  《挪威的森林》,創作於1987年,那時村上春樹先生38歲。

  回到他所成長青春時光,當時是日本的60-70年代,經濟迅速騰飛,國內形勢一片大好。但是,人類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像是兩匹並駕齊驅的馬共同拉一輛車,需要同時發力,而日本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並未實現和精神文明的同步。

  因此,年輕一代迷失於物慾橫流的世界中,他們沒有追求、不知未來在何處、孤獨、迷惘、空虛……。

  所以,小說裡的大部分人物都呈現出了類似的特徵,這有點像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劇中的很多人物都有點兒病態,有點兒孤獨;也有點像《了不起的蓋茨比》,尼克對蓋茨比說:「他們所有人加起來都比不上你一個」。

  

  當然,哪怕眾人皆醉依然有醒著的人,《挪威的森林》中是綠子,《天使愛美麗》中是骨頭易碎的老人雷蒙德·杜法耶,《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是尼克。

  其實,這樣的背景和我們現在也有點兒類似,還記得前段時間大連理工的一名同學在實驗室「一掛解千愁」嗎?這個悲劇讓人有些心疼,也有點惋惜,那位同學身處巨大的壓力之中,卻無處求助,因此,他認為死亡是自己的唯一解脫。

  青春,是用來祭奠的。

  所以村上先生在開篇說:「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

  

  故事人物

  《挪》人物不多,但每一個都是時代背景下的典型代表,下面我會以我的視角簡單分享一下看法。

  木月:美好回憶的封存,代表著過去

  小說中,木月熱情公道、講話妙趣橫生、頭腦機敏、談吐瀟灑。

  

  木月、木月的青梅竹馬直子以及渡邊組成了一個獨特的三人小天地,三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經常歡聚。

  木月也是渡邊絕無僅有的朋友,但他卻自殺了,那是五月令人愉快的一個下午,他和渡邊還認真地打了桌球。

  

從此以後,我同世界之間便不止何故總是發生齟齬,如有一股冷空氣硬生生地橫插進來。
對於我,木月其人的存在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百思不得其解。
我所明白的只是:由於木月的死,我不妨稱之為青春期的一部分技能便永遠徹底地喪失了。

  而後,渡邊和直子都想到了逃離那個熟悉的環境,碰巧兩人又在京都相遇。

  木月代表著過去,不止是渡邊和直子的過去,也是所有迷失的青年人的,他的離去,象徵著青春期的坎坷,只不過,有些人成長了,有些人繼續迷失。

  直子:無法走出過去的執念

  人是不能夠活在過去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希望重溫舊夢,尋回曾經的黛西,卻帶來了自己的毀滅。

  木月就像是黛西,代表著過去的時光裡美好的回憶,而直子就是蓋茨比,沉浸在過去的世界裡無法逃脫。

  

  直子不是第一次經歷身邊人的死亡,她的姐姐,也曾是一個完美女孩,在和木月一樣的年紀裡選擇了結束生命。

  而且直子無意間聽到爸爸的弟弟也曾臥軌自殺,她開始相信父親所說的,在療養院,她對渡邊說:「還是血統關係吧,我這方面的」。

  渡邊算是直子唯一的精神寄託,他第一次來「阿美寮」療養院看望直子,直子是開心的,並且問渡邊能否等她?

  渡邊也答應了。

  但是當直子再次收到渡邊的來信,看到有關於綠子的介紹時,直子作為女生的第一直覺是綠子喜歡渡邊,她一方面作為木月的另一半繼續游離於生命之外,另一方面又把渡邊看作生命的曙光,但那一刻她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倒塌了。

  

  她又不想給渡邊帶來麻煩,所以她的解決辦法就是離開,哪怕在渡邊的鼓勵下想過走出過去,但還是沒有邁出來。

  綠子:未來的期待和召喚

  綠子這個人物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

  因為她也經歷了母親的死亡、照顧患病的父親,直到他離世。

  從小家境一般的她被愛慕虛榮的父母送去了貴族學校,但是綠子依然活得很好;想吃好吃的食物,自己買來菜譜學著做;在愛美的年紀裡,用買內衣的錢買了心愛的刀具;一個內衣穿了幾個月,也能以調侃的語氣輕鬆地說出來;遇到喜歡的渡邊,可以直接上前表達喜歡……

  

  綠子,真的是一個讓人感到愛不釋手的女孩子,她為何打動了渡邊?

  小說中,綠子剪了短髮時有一段渡邊的心理描寫:

  

「可現在坐在我面前的她,全身迸發出無限活力和蓬勃生機,簡直就像剛剛迎著春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隻小動物。
眸子宛如獨立的生命體那樣快活地轉動不已,或笑或惱,或驚訝或氣餒。
我有好久沒有目睹如此生動豐富的表情了,不禁出神地在她臉上注視了許久。」

  

  我想,這樣的綠子大概是人人都喜歡的了吧。

  玲子:精神世界的救贖

  玲子是「阿美寮」療養院直子的室友,直子死後,渡邊陷入了瘋狂的絕望之中,時時想起她悽涼的葬禮。

  於是渡邊想到了逃離,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流浪,但自己的心境並未發生任何改變。

  我想,渡邊是有些自責的,也有些迷茫的。

  直到玲子從「阿美寮」出來,來專門看望渡邊,並且穿著直子的衣服,彈了直子最喜歡的《挪威的森林》,彈了五十一首歌祭奠死去的直子,讓渡邊好忘記過去那場悽涼的葬禮。

  

  渡邊並不愛玲子,但是玲子卻是渡邊的救贖,讓他從失去直子的孤寂中走了出來,真正看明白了自己的內心,他所深愛的是綠子啊!

  

所以玲子在告別時,說:「能忠告的,我都忠告給你了,再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除了祝你幸福,祝你幸福地活下去,把我這份和直子那麼都補償回來。」

  

  故事情感

  01 關於性和愛。

  小說裡,最典型的情感特徵就是性與愛的分離。

  木月死後,渡邊選擇在性愛中迷失,他和很多女孩睡覺,卻並不愛她們。

  渡邊的朋友永澤,也是一個完美的人物,他擁有完美的女友初美,卻瘋狂在外面睡女人。

  綠子愛著渡邊,但知道他心裡守著直子,所以沒有強求和渡邊做愛。

  

  渡邊不愛玲子,卻在直子死後和玲子水乳交融。

  直子愛著木月,渡邊愛著直子,綠子愛著渡邊,那麼木月到底愛不愛直子?小說中有點模糊,並未給出具體答案。

  性與愛的分離,是青春期少年成長的一個標誌。

  歌德曾說:「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妙齡女人誰個不善懷春?」

  由於時代背景的緣故,孤獨、虛無、孤寂是所有人物的特徵,他們的情感需要釋放的空間,想要擺脫這種狀況。

  所以哪怕不愛,他們也在性愛中放逐自我,最後反而越來越感到空虛。

  直到渡邊去「阿美寮」看望直子後,他開始聽從了玲子的建議,不再用不自然的方式磨損自己。

  因為玲子說,不要糟蹋自己,如果想要珍惜直子,也要珍惜自己。

  直子死後,玲子來到東京看望備受打擊的渡邊,經過她的開導,渡邊最終獲得了救贖。

  02 關於死亡和救贖。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木月之死是一個分界線,渡邊發生了巨大的心理變化。

  同時,小說裡不止木月一個人死去,直子的姐姐,永澤的女友初美,直子,她們紛紛離去,他們並不屬於自然死亡的一部分,都選擇的是自殺;而綠子的父母恰恰屬於相反的一類。

  

村上說:「所謂成長恰恰是這麼回事,就是人們同孤獨抗爭、受傷、失落、失去卻又要活下來。」

  不管是自然死亡還是自我告別,都是生命過程的一段旅途,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活著。

  

  青春,就是一場跟過去的告別,我們沒有回頭路,周圍還會有一個個過客不斷地離去,但我們唯有不斷向前。

  這就是成長。

  玲子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給予渡邊最忠實的勸告,寫信給渡邊分享直子的生活,她之所以能夠走出「阿美寮」,在於她既身處其中又置身其外玲子在救贖渡邊的同時也救贖了自己。

  

  故事啟發

  人是社會動物,我們身處一段段社會關係中,一味地沉浸於孤獨,只能帶來傷痛和迷惘。

  《天使愛美麗》中,愛美麗是孤獨的,所有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他們的孤獨和病態都通過愛美麗的助人為樂發生了改變,生活也多了那麼一絲絲色彩。

  《挪威的森林》是一篇青春的墓志銘,是一首死亡的安魂曲。

  

  告別過去,告別死亡雖然是悲傷的,但焉知不會有新的人生?

  它分享給了我們一個成長的道理,救贖是互相的,人不可單獨沉浸於自己的世界裡,要學著走出去。

  走出去了,就是未來。

  -完-

  參考資料:《挪威的森林》

  作者簡介:喵大小姐,喜歡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歡迎關注,與我一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挪威的森林》| 死者的安魂曲,青春的墓志銘
    青春是一場找尋自我救贖的旅程,沒人陪我們捧場。在這個年齡裡,我們十分迷茫、孤獨又難熬,我們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魯莽地四處奔跑,不斷受傷,不斷悟出什麼怪誕的道理。而成長帶來的創傷,也只能交給時間任其慢慢自愈。
  • 林少華與他的《挪威的森林》
    1987年10月,《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出版一個月後,林少華來到日本,在大阪市立大學留學一年。當時林少華每次去書店都能見到一紅一綠——上下兩冊《挪威的森林》各帶一條金燦燦的腰封摞在進門最搶眼的位置,仿佛整個日本都進入了「挪威的森林」,幾乎無人不看。
  • 電影版《挪威的森林》,一首憂傷惆悵而潮溼的青春散文詩
    《挪威的森林》中文版電影海報撈起「挪威的森林」這個暗號瓶的,是個姑娘。她說我的瓶子勾起了她的心事。《挪威的森林》是她和男友都十分喜愛的一本書。《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電影海報就在我扔有「挪威的森林」暗號標記的漂流瓶之前不久,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已經在日本上映了。
  • 《挪威的森林》讀後
    很多人把Norwegian Wood翻譯成挪威的森林,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把Norwegian Wood直譯成挪威的森林作為自己的小說名,臺灣歌手伍佰讀完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之後感動的寫了一首同名歌曲《挪威的森林》,在許多人心中挪威一直都有一片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森林。
  • 重訪挪威的森林
    時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那張1996年的專輯曾經讓《挪威的森林》成為一首街歌,但進入2010年代以後,似乎人們已經不再欣賞伍佰的那種嘶啞的嗓音。只有在KTV裡,幾個赤膊的中年男子,還總是要挺著肚腩唱上兩遍《突然的自我》。當然了,即使是KTV這種東西,也似乎不再出現在年輕一代的字典裡。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誰的青春沒有一段故事
    本來這期要聊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但是因為聖誕節要到了,在無能為力的年紀去聊我們的曾經,去聊與理想有關的故事,會變得很感傷,很不符合氛圍,所以決定聊村上春樹的這本愛情小說,挪威的森林,但其實挪威的森林也並不算是一個結局很完美的愛情小說,但是不重要了。我在高中的時候,曾經特別迷戀村上春樹。
  • 走進挪威的森林
    挪威七日,無論於挪威電影還是挪威本身都只能止於走馬觀花,而挪威的森林作為這個北歐國家特有的意象卻深植於心,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引誘著人們的探尋之心。 培爾·金特的迷幻叢林 挪威的森林,並非單指這個北歐國家的某片森林,也不是通常概念裡的樹木林場,某種角度說它已超越了具體稱謂,變成了另有所指。
  • 孤獨、青春、三角戀愛——《挪威的森林》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希望大家喜歡!相信不會有人沒聽說過村上春樹的大名了,《挪威的森林》這本書也是大紅大紫,這本書也是我最愛的村上氏的作品,內容是一位名叫渡邊的男孩與直子、阿綠兩位女孩的愛情故事。
  •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提起《挪威的森林》,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他的意思,反正我搞了好久都不知道啥意思。我們知道,「挪威」是北歐的一個小王國,與1954年與中國建交,也是我國的一個友好國家了。「挪威的森林」字面意思,肯定是挪威這個國家的森林了。
  • 伍佰《挪威的森林》引回憶殺,90後也說青春裡有他
    昨晚,在江蘇衛視的「55青春之夜」上,伍佰以一首《挪威的森林》點燃現場的熱情,還把這種激情燃燒到網上,成為了網上熱議的話題。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懷舊」,有人就直接發問:回憶殺來了!當伍佰這首《挪威的森林》旋律響起,你是否也瞬間沉浸在關於過去的記憶裡…你被洗腦了嗎?有人則很委婉,先是顧左右而言他的點評了一下伍佰金光閃閃的衣服,隨即就接著赤裸裸的表示「伍佰老師這首挪威的森林,還有突然的自我,都是KTV每次必唱歌曲」,話語間難掩對伍佰的「真愛」之情。
  • 小說推薦:《挪威的森林》
    1987年村上春樹就以《挪威的森林》為書名寫了一本青春戀愛小說。人物簡介: 渡邊徹故事的男主角。在神戶高中畢業後,到東京的私立大學升學,於文學部專攻戲劇。喜歡喝威士忌、白蘭地、愛看書、和女人廝混。不喜歡與人有深入接觸,除了直子。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的森林
    說起來,在不同人群的心中,」森林「的所指也是不一樣的:對搖滾青年和歐美古早流行文化愛好者來說,挪威是披頭四樂隊的Norwegian Wood;對孤獨憂傷的文青來說,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對更多人而言,關於挪威森林的最初記憶則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風迷兩岸的臺灣本土歌手伍佰的歌曲。事實上,三個本版的「挪威的森林」都和挪威本身都沒有太大關係,但他們又都是一個受一個的影響而誕生的。
  • 《挪威的森林》:終究是一部詮釋如何給予愛和接受愛的青春小說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創作的一部長篇戀愛小說。小說的名字「挪威的森林」取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的一首同名樂曲。歌詞表現了青春的「我」與一位女孩在挪威木屋裡約會的場景,這是一隻靜謐、憂傷、又讓人沉醉的曲子。
  • 伍佰《挪威的森林》經典之作!
    每一首經典的老歌都是一段難忘的回憶讓你平靜的心再起漣漪只是愛你的心超出了界限我想擁有你所有一切應該是 我不該問不該讓你再將往事重提只是心中枷鎖該如何才能解脫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也許是伍佰是受到了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影響,於是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歌,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名字,就直接用了書籍的名字《挪威的森林》。  歌曲出自伍佰《愛情的盡頭》專輯裡,整張專輯都是訴出一種離愛情遠去的情感,所以,這首歌曲所要表達的迷離情感,是伍佰對於愛情的一種態度,人與人之間,就算是再親密,但心裡也會有一個別人永遠也無法走進的森林,那裡是每個人心靈最深處的一片淨土。
  • 綠光閃耀在挪威的森林
    ;來到北極圈城市:特羅姆瑟Tromso一位印尼華人,為了探索他心目中的挪威的森林,也來到了挪威特羅姆瑟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最初是甲殼蟲樂隊的一首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以挪威的森林為名,寫了著名的長篇愛情小說;而伍佰的成名曲挪威的森林更是深深印在我們心中
  • 《挪威的森林》: 詮釋愛與孤獨,青春與迷茫的最好答案
    第六天——《挪威的森林》原著作者:【日】村上春樹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既然提到了愛情與青春,那今天就和大家說說《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吧。作為村上春樹最經久不衰的暢銷書,在這部作品當中,不止是對愛的表達,更經典的是充斥著非常複雜的人性,以及作者對生活、生命的思考。
  • 書薦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隨後,他的優秀作品《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挪威的森林》等相繼發表。他的創作不受傳統拘束,構思新奇,行文瀟灑自在,而又不流於庸俗淺薄。尤其是在刻畫人的孤獨無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沒有把這種情緒寫成負的東西,而是通過內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格調,一種樂在其中的境界,以此來為讀者,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模式或生命的體驗。
  • 讀書、電影| 《挪威的森林》
    還是越南餘緒,看到陳英雄拍了《挪威的森林所以首次閱讀小說《挪威的森林》,一定早於1997年。根據林少華的「後記」,他的翻譯完成於1989年4月19日,所以我應該是在1990-1997年之間,讀過不下2遍。 那時候,更接近男女主人公生活的20歲,從人生閱歷上看,正是從文學作品裡瘋狂吸取營養的年紀;而從閱讀體驗而言,難免產生強烈的嵌入感。 所以我當時究竟讀到了什麼呢?
  • 影片推薦——《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是2010年日本上映的一部電影,改編自村上春樹同名小說的《挪威的森林》,陳英雄任導演,村上春樹親自擔任編劇。
  • 《挪威的森林》從歌到小說
    最愛聽的歌曲中一直有這一首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開始是覺得節奏好聽,再看歌詞充滿悽美溫暖的感覺,確實人與人之間,就算是再親密,但心裡也永遠有一個別人永遠也無法走進的森林,那裡是每個人心靈深處的一片淨土,所以歌詞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