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被封神的四大名將,蜀漢獨佔三人,東吳有一人,曹魏無人上榜

2021-02-13 X大叔

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封神榜的故事,即武王伐紂之時,各方陣營的名將,最終都得以位列仙班,完成了從人到神的轉變。其實後世之中,也有不少名將得以封神。

尤其是漢末三國時期,有四位名將雖然各有缺點,卻依舊受一方百姓愛戴,於是最終封神。這四個人中,有三人出自於劉備陣營,一人是孫權麾下,曹魏方面的名將,卻無一人上榜。那麼這四位名將,分別是誰呢?接下來,我們便一起來盤點一下。

第四名:甘寧

甘寧,字興霸,是益州人氏,原本是一個每天領著一群小弟,穿著奇裝異服,在街頭招搖過世的混混,經常搶奪他人的財產。後來離開益州到了荊州,卻不受劉表重用,再到江夏黃祖麾下,依舊沒有出頭的機會,最終兜兜轉轉到了江東,成為了孫權的麾下,這才走上了屬於自己的名將之路。

不過,《三國志》評價他雖作戰驍勇,且計略過人,卻「粗猛好殺」,按理說,這樣一個人很難被封神。可是有說法稱,他曾駐守富池口,對當地的百姓秋毫無犯,就算自己的坐騎踐踏了莊稼,他也不恂私情,斬殺了自己的馬匹,以及看守馬匹的官吏。

因此,他非常受百姓的愛戴。據說他去世之後,還有神鴉引路,求當地的百姓救助他。於是,民間逐漸有了供奉他的廟宇。到了宋朝的時候,他則有了「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的神號。

第三名:馬超

馬超,字孟起,在真實歷史上,他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武將,甚至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不惜犧牲一家老小的性命。不過,在演義中,他的形象卻得到了美化,不但有「錦馬超」之稱,還成了為父報仇的忠勇小將。他最初被封神,還是因為他在羌人之中素有威望,之後則被奉為了「神威天將軍」。

而明代官方修編的《正統道藏》中,他則成為了七十二陰雷部神將之一。除此之外,民間還為他添了很多神號,只不過流傳不算廣泛。


第二名:張飛

張飛其實是最早封神的三國名將,《雲陽縣誌》中記載:「張桓侯廟:在治江南飛鳳隅,漢末建。元順帝敕修。國朝重修。嘉靖18年知縣楊鸞、主簿張一凡重修。」也就是說蜀漢滅亡之前,張飛就有了自己的廟宇,歷代以來數次經歷了重修,而且據《桓侯廟記》記載,一直到宋朝的時候,桓侯廟已存在千餘,而且「廟祭不廢」。

那麼張飛封了什麼神呢?說來可能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一向暴而無恩,天生一幅急脾氣的張飛,竟然是當地的城隍,不但要斷冤獄,還要保風調雨順,甚至大大小小的瘟疫,普通百姓求子等事務,都要歸他處理。或許是後人覺得城隍的地位太低,後來他一躍成為了「陰陽兩界大巡還使」,專管兩界不平之事。


第一名:關羽

說到關羽,相信沒有人會陌生。他是劉備麾下最受倚重的大將,以驍勇和忠義著稱,而他去世之後,自唐朝開始封神,到了宋代數次得到褒封,明代開始稱帝,例如「協天大帝」、「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等等。而到了清代,他則直接取代了姜子牙和嶽飛,成為了「武聖」。

除此之外,他還在民間享受很多供奉,例如讀書人會供他夜讀《春秋》的塑像;香港電影中的黑幫,會供他橫刀立馬的塑像;做生意的人家,則因為他的刀鋒利,而取「利」的另一個解釋,即利益,把他當作財神;剃頭匠、豆腐坊、甚至賣棗子的人,更是穿鑿附會,把他認作了祖師爺。因此他成為三國名將中,神號最高、身份最多的一員名將,也是如今知名度最高的三國名將。

相關焦點

  • 三國真正厲害的十位謀士:四大都督只有一人,荀彧諸葛亮不在其中
    漢末三國時期不僅湧現了很多名將,比如入選武廟的多達九人,也出現了不少謀略出眾的謀士,不過大多數人對於謀士的定位可能有些誤解,把不少人也歸入到謀士之類
  • 三國改姓人物大全,曹魏7人,蜀漢東吳各5人,其中一人被誤會很久
    孫韶在東吳官至鎮北將軍、幽州牧、假節,長期鎮守北疆。因為善養士卒能得其死力,又因為注重偵查,對於曹魏方面的所有情況了如指掌,所以一生鮮有敗績。 他是三國時期少有的高壽之人,活了70歲。 3、朱然 東吳名將朱然,本是朱治的外甥,姓施,因為朱治起初沒有兒子,於是在向孫策請求後,將年已13的施然收養為子嗣。朱然作為名將,不到20歲的年紀便領著2000士兵在一個月內便平定了山賊作亂。
  • 三國時期兩個馬忠:一個俘虜關羽名傳後世,一個則是蜀漢名將
    我們比較熟悉的重名大概要數"馬忠"了,一個是東吳,或者叫江東集團的馬忠,一個是蜀漢的馬忠。其實,這兩個馬忠在各自政權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蜀漢馬忠要比東吳馬忠高得多,但東吳馬忠做了一件大事,對歷史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蜀漢馬忠的熱度。下面小編要說的這兩個人物,當然主要是蜀漢的馬。
  • 三國蜀漢的三傑、四相和五虎將都是誰,為什麼到後期蜀國無人了
    一國之盛,在於人才,蜀漢到後期無人,自然也很難與魏國抗衡。1、蜀漢三傑三傑是比喻擁有傑出貢獻或是有能力的人,諸葛亮、關羽、張飛合稱「蜀漢三傑」。是中國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三位傑出人才。其中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人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蜀漢丞相,諡曰忠武侯。還有兩位三傑分別是蜀漢名將關羽和張飛,關羽被諡曰壯繆侯,張飛被諡桓侯。
  • 河南省南陽籍三國名人:南陽市二十一人,新野縣六人,鄧州市三人
    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省南陽市籍三國名人共有三十六位,其中,隸屬曹魏集團的有十三人,蜀漢集團十八人,東吳集團五人。詳細地域依次為:南陽市籍二十一人,新野縣籍六人,南陽市下轄鄧州市籍三人,方城縣籍三人,南召縣籍一人,桐柏縣籍二人。第一位:文聘。
  • 三國時期誰是正統王朝呢?曹魏、蜀漢還是孫吳呢?
    三國時期,說三國誰是正統王朝,有說是曹魏,有說是蜀漢,而東吳從來沒有人去提及,這也體現出正統位置之爭就在曹魏和蜀漢之間,那到底誰是正統呢? 公元220年,曹丕得漢獻帝禪位,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從這時開始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劉備稱帝,而東吳的孫權最晚稱帝,在229年才稱帝,此時的華夏大地上有三位皇帝,人們對於誰是正統王朝也存在爭執。
  • 宋代追封古代名將72人,九位三國名將上榜,除了關羽還有誰?
    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國無疑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期。彼時,魏蜀吳三國較量多年,促使各方都出現了不少婦孺皆知的武將。在此基礎上,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
  • 司馬昭消滅蜀漢後,為何不趁勢進攻東吳,從而一統天下呢?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被司馬懿掌控。
  • 此人是曹魏名將,不懼周瑜,不怕關羽,卻死在東吳小將之手
    此人是曹魏名將,不懼周瑜,不怕關羽,卻死在東吳小將之手 導語:三國時期魏蜀吳各國都有自己的王牌將領,比如蜀漢的關羽,他是劉備的義弟,年輕時候就已經跟隨劉備南徵北戰,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裡走單騎就是他的代表作。
  • 趙雲張郃死後,後三國時期還有哪些名將?誰能排第一?
    自從關羽死後,三國劇情加快,眾多我們熟悉的人物快速凋亡,劇情進入了後三國時代。那麼隨著趙雲和張郃去世後,後三國時期還有哪些名將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後三國時期,排名前五的名將,他們都是誰?第五、姜維姜維的出場是令人比較深刻的,因為他成功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並且將計就計,設法伏擊了趙雲。
  • 魏蜀吳三國面積差不多,為什麼有人說曹魏佔天下十分之八?
    根據邊城玫女的《中國歷代疆域面積考》,在公元262年,魏滅蜀前夕,三國的疆域面積分別為曹魏291萬平方公裡,蜀漢106萬平方公裡,東吳145萬平方公裡。按照這個疆域對比,三國的總面積為542萬平方公裡,而曹魏獨佔53.6%,而蜀漢和東吳分別佔19.5%和26.7%。
  • 三國被忽略的守城神將,蜀漢鐵閘,讓東吳寸步難進
    三國的歷史,按道理來說應該是從魏、蜀(漢)、吳三國建立開始的,但實際上三國歷史最精彩的部分卻是在三國形成前,也就是東漢末這段時間,包括黃巾起義、董卓之亂,諸侯爭霸等,最精彩的人和事都發生在這段時間。
  • 東吳的4大都督誰最有實權?真正擁有大都督權力的,非他莫屬
    在三國的魏蜀吳中,東吳的存在感是最低的,不像曹魏那樣實力強盛,也不像蜀漢那樣劉關張的故事以及諸葛亮等人廣為後世傳頌,東吳的人似乎又很默默無聞,也就四大都督在眾人眼裡還有點談資,但是這四個人真的有擔任過都督嗎,真的有後世傳頌的那樣手握大權嗎?其實他們中的三個,都只是有名無實,整個東吳的實權,都掌握在了諸葛恪一個人手裡。
  • 張遼威震逍遙津,差點俘虜孫權,為何終其一生都沒有討伐蜀漢?
    張遼作為五子良將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終其一生,為曹魏立下了無數的汗馬功勞。從跟隨曹操開始,一直南徵北戰,幾乎當時曹操發起的每次大型戰役,都沒有少了張遼的身影,包括但不限於:官渡之戰,長坂坡之戰,赤壁之戰。但是終其一生,張遼卻也沒有和蜀漢這個曹魏大敵對上過一次,一直都兢兢業業的鎮守在合肥,死死地盯著東吳。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在三國之中,曹魏無疑是最強大的一方。在此基礎上,曹魏不僅謀臣眾多,在武將上也是人才濟濟。對於曹魏武將來說,既包含了張郃、張遼、徐晃、于禁、樂進等曹魏五子良將,也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爽、夏侯淵、夏侯惇、夏侯玄。夏侯霸等曹魏宗室武將。
  • 淺談蜀漢的四大都督——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
    在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分裂混戰的亂世。在這樣的亂世中,一種軍事制度——都督制度就形成了。蜀漢、曹魏、東吳都設置了都督,主管某個防區的軍務。下面小編要說的是蜀漢的四個最為重要的都督,分別是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這四個都督,幾乎撐起蜀漢的整個國防。
  • 曹魏喋血沙場的六大頂級名將:一人被斬殺,其餘五人死於箭下
    《三國演義》不僅虛構了很多情節,也虛構了不少名將的結局,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去世時間和正史有很大不同,比如正史中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而演義中太史慈卻死於赤壁之戰後的第一次合肥之戰;二是演義中不少名將戰死沙場或死於非命,其實正史中他們卻是病逝得以善終,比如黃忠在劉備221年稱帝前就去世了
  • 一呂二趙三典韋: 三國24名將排行榜!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鏽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三國中勇猛最神似呂布的武將,一人獨戰曹操數十員大將致使曹阿瞞割須棄袍。儘管曾和張飛許褚戰成平手,但都是在逆境中和諸位大將搏鬥。曹操亦言:「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也」。可惜只是一介武夫。使金色的虎頭槍,有「金槍馬超銀槍趙雲」之說。馬超是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起初隨父親馬騰在西涼為一方軍閥,後與韓遂一同進攻潼關,被曹操以離間計擊敗。
  • 赤壁之戰後,最有可能統一三國的不是曹魏,也不是東吳,而是蜀漢
    成王敗寇,原沒什麼好講的,三國歸晉,這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必然。必然的只有統一是必然的,誰統不好說。赤壁之戰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攜官渡之戰餘威,可以說一路勢如破竹,佛擋殺佛,神擋殺神,大有天下已盡入吾囊中的牛掰派頭。但赤壁一戰把他打回姥姥家,知道自己原來姓夏侯,不姓曹。
  • 除了魏國和蜀漢的守城大將,你知道東吳的守城名將嗎
    在三國中,似乎永遠都是魏國和蜀漢之間的戲份多,東吳的戲份少。對於魏國和蜀漢的名將、名臣,大家都知道的不少,然而吳國的名將相對有感的則少得多。但客觀來說,儘管《三國志》將蜀志放在吳志之前,《三國演義》尊劉貶曹,但都改變不了吳國才是三國中第二強國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