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改姓人物大全,曹魏7人,蜀漢東吳各5人,其中一人被誤會很久

2020-12-21 騰訊網

在寫文章之前,僅憑自己有限的三國知識捋了一遍,發現也不過10人,卻沒想到在把整本《三國志》檢索完畢後,卻足足多了7人。不知諸君讀罷下文,是不是也會猛然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好改姓的人物。同時特別說明一下,為了行文簡便,下文的陣營所屬按照史書中所處的位置進行劃分。

一、曹魏(7人)

1、 張燕

著名的黑山賊老大張燕,本姓褚,和趙子龍是老鄉,同為常山真定人。他自黃巾起義開始聚合了一群少年為盜,後來一步步壯大,與張牛角兵合一處。張牛角臨終前將大帥之位傳於褚燕,為了紀念這位老大哥,褚燕改姓為張,因為行動敏捷所以被稱為「飛燕」。

2、 曹真

其實曹真是否改姓是存疑的。因為在陳壽的筆下,他是曹操族子,是正兒八經的曹氏族人。但在魚豢的《魏略》中,則說他的父親本姓秦,演義中則採用了魚豢的說法,因此曹真被廣大的三國愛好者認定為改姓人物。但是,按照陳壽作史的嚴謹態度,如果曹真確實是改姓的,不太可能不被他記錄,所以曹真的姓氏問題只好存疑了。

3、 李孚

這個人恐怕很多人都不太熟,他本姓馮,改姓為李,是今天河北邢臺人。袁紹死後袁尚繼位,任命李孚為主簿。袁譚戰死南皮城後,李孚剛好在城中。南皮雖然已經必降,但因為主帥戰死,城中亂作一團,很多人恃強凌弱。於是李孚面見曹操,將城中情況講明後代替曹操入城宣教,南皮於是歸於平定。他後來官至司隸校尉,卒於陽平太守任上。

4、 棗祗

棗祗(zhī),家族原本姓棘(jí),因為避難改姓了棗。棗祗因為英年早逝,所以對於他的事跡流傳很少。但首倡「屯田」一事,便足以讓他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因為他的倡導,曹操治下的農業得以快速恢復,軍中儲備也得到有效的補充。就在曹操採納棗祗和韓浩的建議,在許昌屯田的當年,便獲得谷百萬斛,大大改變了此前嚴重缺糧的窘境。

5、 張遼

張遼本是漢武帝時期的聶壹之後,因為那場開啟了近半個世紀的馬邑之謀草草結束,聶壹為了避禍改姓為張。其實把張遼放到這個組合裡是很牽強的,因為從聶壹時代到張遼時代,前後已經超過了200年,以這麼長的跨度來看,保不齊還有多少人家改了姓的。但畢竟張遼是留下了記載的,姑且就記錄在這裡吧。

6、嵇康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jī)康,根據東晉著名歷史學家虞預所著《晉書》記載,嵇康家本姓奚,是會稽人。他的曾祖父為了躲避仇家,便舉家搬遷到了譙國的銍縣,並改為嵇氏。

7、陳矯

曹魏名臣陳矯,原本姓劉,因為過繼給了舅舅所以改姓為陳。他歷侍曹氏三代,在曹叡時代離世,官至司徒;他為人耿直,曾因為曹叡想要查看尚書臺的文書而加以嚴厲的回絕。在曹叡以司馬懿忠誠正直為理由詢問他是否可以託付社稷時,陳矯回答道:「他是朝廷重臣不假,但是否能夠託付社稷,臣就不知道了。」可惜,曹叡沒能聽得進去。

二、蜀漢(5人)

1、 劉封

頭一個勢必便是劉封了。他本是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的外甥,因為劉備到達荊州的時候沒有子嗣,於是將他認養為義子。可惜,劉封因為沒有援救關羽,加上諸葛亮擔心他為人剛猛,劉備去世後難以控制,於是被賜死。臨終悔恨不早聽孟達的建議。

2、 徐庶

這裡要替徐庶正名,他本就姓徐,在魚豢《魏略》中的記載是「庶先名福,本單家子」,結果到了演義裡成了姓單名福。單家子指的是孤單清寒的家庭,如果徐庶本姓單,在那個時代,表述上會用「單氏子」。

3、 射援

不知道對他了解的人有多少,因為關於射援的個人記錄實在是太少。他祖上本姓謝,始祖謝服為將軍出徵,皇帝因為謝服二字並非好的名稱,於是改為射。在勸劉備進位漢中王的表文中,射援的姓名排在了第四位,位於馬超、許靖和龐羲之後,還要高於諸葛亮、關張等人。

4、 簡雍

簡雍的改姓說來還是個笑話。他本姓耿,因為幽州人稱呼耿為簡,於是便根據讀音而改了姓氏。估計這也就是簡雍這樣性格灑脫的人了,否則還真不一定能改成。

5、 王平

這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王平因為小時候養在姥爺家,於是改姓為何,因此也被人稱為何平,長大後又改回了原姓。

三、東吳(5人)

1、 孫韶

孫韶的伯父孫河,本來姓俞,因為頗受孫策的喜愛,於是賜姓為孫,並將他列入了孫氏家族之中。而在《吳書》中的說法則是,孫河本來就是孫堅的族子,因為過繼給了姑姑俞氏才改了姓氏,孫策後來不過是幫他改回了原姓而已。孫韶在東吳官至鎮北將軍、幽州牧、假節,長期鎮守北疆。因為善養士卒能得其死力,又因為注重偵查,對於曹魏方面的所有情況了如指掌,所以一生鮮有敗績。

2、 徵崇

一個不太出名的人物,本姓李,因為遭亂於是改姓,像諸葛亮一樣躬耕於會稽。後來被尚書令嚴畯推薦,官至中書郎。他是三國時期少有的高壽之人,活了70歲。

3、朱然

東吳名將朱然,本是朱治的外甥,姓施,因為朱治起初沒有兒子,於是在向孫策請求後,將年已13的施然收養為子嗣。朱然作為名將,不到20歲的年紀便領著2000士兵在一個月內便平定了山賊作亂。他先後跟隨呂蒙、陸遜參與了襲殺關羽和夷陵之戰,並在223年曹魏大舉進攻江陵時只憑城中5000士兵硬生生守了半年之久,從此威震曹魏。

4、 賀齊

東吳名將賀齊,本姓慶,因為伯父慶純避漢安帝生父劉慶的名諱,於是改姓賀。他在代理剡(shàn)縣長時便大破縣吏斯從(人名)糾集的千餘賊寇,從此威震山越。在歸附孫氏之後,身經百戰頗有戰功,深得孫權器重。他官至後將軍、徐州牧,在東吳武將的行列中與程普、甘寧、凌統、朱然等人齊名。

5、是儀

是儀本來姓「氏」,因為遭受郡相孔融的嘲笑,說「氏」這個字,是「民」字沒有腦袋,不如改為「是」,於是改姓。這也是眾多人物中改姓理由最特殊的一個了。是儀從被孫權徵辟為官以來就頗受信重,才一入職就執掌機要事務。呂蒙提議襲取關羽後,孫權還專門詢問是儀的意見。因為為人正直,於是被孫權任命掌管訴訟事宜,官至尚書僕射。他去世時高壽81歲,是三國時期罕見的80高齡人物。

以上這17人,有哪些是你以前也不知道的呢?不妨留言討論。

往期推薦:關羽看不起馬超和黃忠,卻為何對趙雲沒意見?真實的答案並不簡單

文章圖片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作者,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誰是正統王朝呢?曹魏、蜀漢還是孫吳呢?
    三國時期,說三國誰是正統王朝,有說是曹魏,有說是蜀漢,而東吳從來沒有人去提及,這也體現出正統位置之爭就在曹魏和蜀漢之間,那到底誰是正統呢? 公元220年,曹丕得漢獻帝禪位,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從這時開始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劉備稱帝,而東吳的孫權最晚稱帝,在229年才稱帝,此時的華夏大地上有三位皇帝,人們對於誰是正統王朝也存在爭執。
  • 河南省信陽市籍三國八位名臣:蜀漢集團四人,曹魏集團四人
    籍貫為如今河南省信陽市的三國名臣共有八人。有趣的是,蜀漢與曹魏兩大集團勢均力敵,正好各有四人,而東吳集團沒有發現信陽市籍名臣的記載。筆者統計之後發現,信陽市籍名臣主要集中在信陽市的李氏和羅山縣的費氏兩族,分別任職於兩個不同的敵對集團。
  • 三國時期最大規模北伐:出兵二十萬,卻被曹魏三千人擊敗
    三國時期,蜀漢、東吳結成聯盟,不斷攻打北方的曹魏政權。比如說蜀漢丞相諸葛亮先後五次北伐,之後姜維也多次領兵北伐。不過,蜀漢國力有限,全國只有十幾萬軍隊,不可能全部投入北伐戰爭。因此,三國時期這場最大規模的北伐是由東吳發起,然而結果讓人驚訝,二十萬大軍居然被三千人擊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三國被封神的四大名將,蜀漢獨佔三人,東吳有一人,曹魏無人上榜
    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封神榜的故事,即武王伐紂之時,各方陣營的名將,最終都得以位列仙班,完成了從人到神的轉變。
  • 赤壁之戰後,最有可能統一三國的不是曹魏,也不是東吳,而是蜀漢
    成王敗寇,原沒什麼好講的,三國歸晉,這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必然。必然的只有統一是必然的,誰統不好說。赤壁之戰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攜官渡之戰餘威,可以說一路勢如破竹,佛擋殺佛,神擋殺神,大有天下已盡入吾囊中的牛掰派頭。但赤壁一戰把他打回姥姥家,知道自己原來姓夏侯,不姓曹。
  • 東吳五大降將:其中2人勇冠三軍,還有3人曾是關羽部下
    比如在蜀漢武將中,王平、姜維、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將,其中姜維更是成為蜀國武將之首的大將軍。再比如曹魏五子良將中,張遼曾是呂布的手下,張郃曾是袁紹的手下。因此,對於魏蜀吳三國來說,自然也能接受降將這一群體。而就本文所要說的東吳,也有幾位比較著名的降將。就東吳五大降將來說,其中2人勇冠三軍,還有3人曾是關羽部下。
  • 司馬昭消滅蜀漢後,為何不趁勢進攻東吳,從而一統天下呢?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被司馬懿掌控。
  • 魏蜀吳三國面積差不多,為什麼有人說曹魏佔天下十分之八?
    根據邊城玫女的《中國歷代疆域面積考》,在公元262年,魏滅蜀前夕,三國的疆域面積分別為曹魏291萬平方公裡,蜀漢106萬平方公裡,東吳145萬平方公裡。按照這個疆域對比,三國的總面積為542萬平方公裡,而曹魏獨佔53.6%,而蜀漢和東吳分別佔19.5%和26.7%。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然後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防範曹魏,又派侍中馬良帶著金銀及印綬潛入武陵郡,爭取當地蠻族部落的支持。馬良成功爭取到沙摩柯一萬多蠻族士兵加入蜀漢陣營,這也是蜀漢在戰爭初期佔據優勢的重要原因。吳蜀雙方的兵力對比究竟如何呢?首先《三國演義》中東吳守軍為七萬五千人,蜀漢大軍七十萬,這純屬藝術加工就不多討論了。
  • 蜀漢人物籍貫大全:來自十一個省和一個自治區,遍布五十個市縣區
    1人:劉巴;(4)常德市1人:廖立;(5)常德市漢壽縣1人:潘浚;(6)嶽陽市湘陰縣2人:劉封、劉林。其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劉備,他是蜀漢集團的創始人及建造者,蜀漢集團的昭烈皇帝,夷陵之戰後病逝;劉禪,劉備之子,蜀漢集團的第二任皇帝,史稱蜀後主,蜀漢滅亡後遷往洛陽,西晉初年病逝。
  • 三國被忽略的守城神將,蜀漢鐵閘,讓東吳寸步難進
    三國的歷史,按道理來說應該是從魏、蜀(漢)、吳三國建立開始的,但實際上三國歷史最精彩的部分卻是在三國形成前,也就是東漢末這段時間,包括黃巾起義、董卓之亂,諸侯爭霸等,最精彩的人和事都發生在這段時間。
  • 三國鼎立的不必要條件!魏蜀吳三國為何曹魏有絕對實力?
    就拿魏蜀吳三國來講,在當時的中國,主要的經濟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曹魏勢力範圍之內,而且曹操在之後也打通了對西域的商業通路,如果加上西域的話,可以說曹操佔據了將近70%的經濟總體是不誇張的。曹操在政治上又有極大的自主權。
  • 三國有兩個「馬忠」:一個為蜀漢效力,另一個斬殺關羽!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三個名為「李豐」的歷史人物。其中,第一位李豐袁術的部將,在東漢末年被曹操擊殺;第二位李豐是魏國大臣,在高平陵之變後,李豐參與了廢黜司馬師的謀劃,因為事情敗露,所以被司馬師除掉;第三位李豐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也即為蜀漢效力。同時,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馬忠,也出現了重名的情況。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兩個名為馬忠的將領。其中,東吳的馬忠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因為他俘獲並斬殺了關羽、關平父子。
  • 三國有三個「李豐」:一個為曹魏效力,一個是李嚴之子!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當時的東吳和蜀漢,各有一位名為馬忠的武將。對於東吳的馬忠來說,大家都很熟悉,因為不管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中,都是他俘獲了關羽父子。
  • 河南省洛陽籍三國六位名臣:洛陽市五人,偃師市一人
    如今的河南省洛陽市,曾是東漢王朝的都城,後來又成為曹魏帝國的都城之一。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國時期的洛陽市籍名臣卻不多。據不完全統計,洛陽籍三國名臣共有六位。其中,洛陽市五位,偃師市一位。按照集團劃分,東吳集團二人,蜀漢集團三人,而曹魏集團只有一人。
  • 三國時代如果由蜀漢統一會不會避免五胡亂華的發生?
    五胡亂華慘劇的發生和三國時期由哪方勢力一統天下,他們兩者之間並沒有關聯。三國一統和五胡亂華完全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歷史事件。沒有存在因果關係。要正視一個問題,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晉朝的內亂所導致的晉朝國力衰弱,正因為晉朝的國力衰弱,北方胡族才有機會入侵中原。
  • 河南省南陽籍三國名人:南陽市二十一人,新野縣六人,鄧州市三人
    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省南陽市籍三國名人共有三十六位,其中,隸屬曹魏集團的有十三人,蜀漢集團十八人,東吳集團五人。詳細地域依次為:南陽市籍二十一人,新野縣籍六人,南陽市下轄鄧州市籍三人,方城縣籍三人,南召縣籍一人,桐柏縣籍二人。第一位:文聘。
  • 河南省籍三國名人:南陽市三十二人,開封市十一人,商丘市十人
    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省籍三國名人共有一百五十九人。其中,曹魏一百一十四人,蜀漢三十一人,東吳十四人。具體地域依次為:南陽市三十二人,焦作市二十九人,許昌市二十二人,駐馬店市十六人,周口市十四人,開封市十一人,商丘市十人,信陽市八人,洛陽市六人,鄭州市中牟縣五人,新鄉市三人,濮陽市三人。第一位:郭嘉。
  • 三國真正的萬人敵都有哪些人?前五都是誰?
    「萬人敵」一詞出自程昱之說:「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三國裡,關羽策馬斬顏良,是唯一一位在兩軍對峙中親斬敵軍主將的「萬人敵」。但是,黃忠定軍山陣斬夏侯淵,而夏侯淵要比顏良的名氣大的大。所以說,一人之前,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不是「萬人敵」的評判標準。更何況,縱觀二十四史單槍匹馬,上陣廝殺,這種明智之舉是少之又少。
  • 三國時期兩個馬忠:一個俘虜關羽名傳後世,一個則是蜀漢名將
    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休謨(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2471字,閱讀約5分鐘三國時期的名字大多是一個字的名字我們比較熟悉的重名大概要數"馬忠"了,一個是東吳,或者叫江東集團的馬忠,一個是蜀漢的馬忠。其實,這兩個馬忠在各自政權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蜀漢馬忠要比東吳馬忠高得多,但東吳馬忠做了一件大事,對歷史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蜀漢馬忠的熱度。下面小編要說的這兩個人物,當然主要是蜀漢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