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室門邊「霧霾門診」的牌子不見了,代之以「內科三」。(南方周末記者袁端端/圖)
數據為南方周末綠色新聞部四年有關大氣報導的統計。我們針對環境健康的報導統計,主要是指因環境汙染導致的健康損害。在我們4年來共20篇相關報導中,涵蓋了水汙染、核輻射、生物實驗、大氣汙染、重金屬、危險化學品危害等領域。2013年為報導爆發期,因環境汙染的日益加重,公眾也逐漸關注與己息息相關的健康話題。 (何籽曾子穎/圖)
王醫生對過敏性鼻炎很熟悉,開了一份特別的「處方」:「去三亞。」
「什麼?」我有些吃驚。
「是啊,三亞空氣好,水好,去了就緩解,這叫異地療法。」
錯號了?
「我想掛霧霾門診,謝謝。」
掛號處的男士疑惑地看了我一眼,然後轉頭問身邊的中年女人:「霧霾門診是哪個?」捲髮女人呷著茶葉,與他商量了半分鐘。
我此行是要見識傳說中的霧霾門診,也為朋友N尋一張藥方,作為重症鼻炎患者,每臨霧霾,他便深受其害。
十天前,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七院)掛牌了全國首家「霧霾相關疾病門診」,專治空氣汙染導致的各種疾病,一周內接診一百多人。
此刻正是周一早晨,大醫院「上不了廁所、接不了電話」的最忙時刻。那幾日,鄭州市兒童醫院就突破了建院以來的歷史記錄,一天接診4600個病人。我擔心會不會人多掛不上霧霾門診的號,可在掛號處,排隊的只有三人,四周安靜得不像醫院。
掛完號,我拿著單子依囑走向門診,又很快折回來。
「醫生,不對啊。」手上的掛號單寫著——內科三。
這號肯定是掛錯了。我尋思著。
「就是那個,王醫生就是管霧霾診室的嘛。」掛號的男士試圖安撫我的質疑,再往後的一分鐘裡,我一連串的疑問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樣的,放心,掛這個一樣的」。
怎麼會是一樣的呢?
今天,我特意早早就來到醫院,一路上暢想這是一間怎樣的診所:設備先進新奇,醫生專業和善,全方位的氧吧,綠草如茵,花團錦簇,或許還有心理疏導室……
「小妹兒,你說要去哪裡的醫院?」計程車司機沒聽清我的路名。
「我要去十二中街一號,就是有霧霾門診的第七醫院。」
「沒聽過。」師傅疑惑,「看病都去華西、省醫、三院。」他隨口念出幾個老牌的三甲醫院,而七院既不是三甲,也不是特殊病醫院,鮮有人問津。
我心想,那幾家可沒有霧霾門診。
他自說自話,「嗨,成都這個地兒,成天都這樣,不見太陽的。」
話沒說錯。這個終日見不到太陽、溼度大、雨霧多的盆地,溫潤出一幫膚白貌美的川妹子,也加速了空氣中顆粒物的吸附與聚集。鐵灰色的厚厚雲帛扣成一個蓋子,陰影滲透到這個城市的每一根毛孔裡。
但這些年,霧霾逐漸被重視,成都出臺了一連串措施減少重汙染空氣,可天還是沒見好。霧霾診室也應景出爐,七院這些天也火了。
(責編:邢若宸、孫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