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們應邀參加了德國著名青年鋼琴家Hanni Liang的生日Party,住在德國北部的鋼琴家喜歡吃包子由來已久。這一次回到父母家過生日,我們難得一見!
她的父母來自四川,已是30多年的「老德國」了,可依然對包子情有獨鍾。爸爸媽媽都點名說要我們帶包子來就好了。一鍋包子上桌後,全家人都歡喜快樂,都說盼望已久,大家吃的開心快樂!
晚飯後,我們享受到了鋼琴家的特殊待遇,專門為我們一家舉行了「貝多芬家庭音樂會。」
這才是鋼琴音樂會真正的「一票難求」!這是對我們帶來包子的最高獎賞和禮遇!🤗🤗🤗因為視頻太長,發不上去。
德國讀者可以在Youtube上複製連結:https://m.youtube.com/watch?v=rOTJta6N6Ho&t=442s
或搜索德國青年鋼琴家Hanni Liang的鋼琴表演。
中國讀者可以關注「中山音樂堂」二維碼聆聽網上音樂會。
Hanni的爸爸媽媽是我們的好朋友,他們常帶我們去徒步旅行。爸爸畫、媽媽寫,也是一對藝術家夫婦。我們期待他們的德國徒步遊記儘快問世,一睹為快。
媽媽說我們家的包子個個像「白富美」的瓷娃娃,第二天午餐時,她還給我發了微信。誰說只有我們北方人喜歡吃包子,南方人一樣也喜歡!德國人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說的包子是我們北方人的那種白白胖胖的發麵包子。不是上海的油麵「小籠包」!
中國包子贏得了德國胃
在中國,曾有個說法:抓住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男人的胃。
在德國,我們的包子同樣贏得了德國鄰居的心和德國娃娃的胃!
說起德國人,不得不說起我的德國鄰居,他們一家都被中國包子「俘虜」了!
有一天,媽媽Conny(康妮)從學校接完老大Paul(保羅)回家,剛剛在門口停好車就火燒火燎地跑過來按我的門鈴,然後興奮地和窗口裡的我招手說,Ying!Ying!快出來一下!
哥哥保羅今天上課時,老師讓每個同學都說一說,假期中有趣的事,保羅講到:「我有個中國鄰居Tante Ying(櫻阿姨),她是我的Freundin(女朋友),她會做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叫「Bao-zi-」,好吃極了!你們所有的人肯定都沒吃過,這個包子在餐館裡和超市裡都沒有賣的,只有我的Tante Ying會做,我的媽媽也不會做。」
放學的時候,媽媽康妮去接保羅,老師搶先跑出來說,保羅媽媽等一下,我要問問你:什麼是「Bao-zi-」(包子)?……保羅還說,他有一個中國的「Freundin」-Tante Ying?(女朋友-櫻阿姨)
說完我們兩個都哈哈大笑,我眼淚都要笑出來了!我居然是這個德國「小」男孩兒的大「女朋友」!?看來我的包子真的抓住了他的胃,也贏得他的心!?
最有意思的是老二Johann(約翰),他的第一個中文詞彙居然不是「你好」,而是「包子」!
兩歲多的弟弟約翰剛剛學會說話,常常從我們家的後花園悄悄溜達過來,總是院子裡在尋找些什麼,兩隻小髒手趴在落地窗上,鼻子都擠歪了,往裡邊看,有時候像個小乞丐。
他大聲問:「Tante Ying,Baozi?」(櫻阿姨,包子)
我開了門教他:「你要先說,Tante Ying,你-好-!」(櫻阿姨,你好)
他說:「Bao-zi-!」(包子)
我繼續強調說:「你要說Hallo,N-i-h-a-o!」(哈嘍,你好)
他繼續回復我說:「Hallo!Tante Ying,B-a-o-z-i……」(哈嘍,櫻阿姨,包子)
我哭笑不得:「Tante Ying 不是包子!」……
還有一次他在後花園和鄰居的小朋友搶玩具,誰也不撒手,一直僵持著,媽媽康妮說:「約翰,我給你看iPad!……」
他瞪著大大的眼睛,癟著嘴紋絲不動。
我走過去說:「Johann, willst du Baozi essen? (約翰,你想吃包子嗎?)
他就立刻鬆了死死抓住玩具的手,笑嘻嘻地說:「Ja~」(想~)聲音還拐著彎呢。
鄰居家的這兩個孩子從媽媽懷孕到出生,上幼兒園、上小學中學,一直是我看著長大的,說起來真的很親!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我們來自遙遠的東方,他們來自德國的不萊梅,都是陌生的城市,我們是異國,他們是他鄉。我們不約而同地買了連排Haus,因為挨在一起,後花園幾乎相通著,我們一起鋪的草坪,一起種植的果木花草,一起買的遮陽傘⛱️……在德國許許多多的生活方面,他們也給我們很多幫助和指導!
剛剛搬完家的一個周日中午,他們剛剛從教堂禮拜回來,我們打招呼說:我們也正要去參加下午的華人主日禮拜,沒想到他們兩口子馬上就過來抱住了我們兩個人。
德國先生激動地說:感謝上帝聽了我們的禱告,賜給我們的鄰居與我們有著相同的信仰!但是怎麼也沒想到你們是中國人!
從此,他們兩位各自虔誠的德國媽媽再次見到我們時,不再眼神怪異、小心謹慎,反倒是和我們走得更近更親,每年的聖誕節都邀請我們全家一起吃烤鵝!
之後,每周門口的垃圾桶都是德國先生替我們拉出去的。因為我們總是忘記哪天應該把垃圾桶拉出去,常常說謝謝他🙏!他每次都指指天,說:「Wir sind eine große Familie,Wir haben einen Vater am Himmel。」(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在天上有同一個天父爸爸!)
我們非常感動他們這樣的「心靈告白」。從此我們在國外不再孤單,有了弟兄,也有了姐妹!
康妮在兩個孩子的懷孕期一直在孕吐,但是只要我和另外一家中國鄰居送過去的中餐或包子、餃子,她就立刻不吐了。為此,他的德國先生也很納悶兒:到底發生了什麼?你們的中餐、包子、餃子裡有什麼神奇的東西?
我的很多朋友都說,你們鄰居這一家人真是有福氣,與中國人有緣。我卻感謝上帝冥冥中的安排,讓我們也遇上了這麼好的德國鄰居!
難道是上帝在媽媽Conny康妮懷孕的肚子裡,就孕育了兩個男孩子的「中國胃」嗎!?難怪他們一直喜歡中餐!盼望將來他們長大後與中國還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和未來!
成功的經驗來自無數次的失敗
剛來德國的時候,我們對做包子、餃子的所有程序還有些膽兒虛,德語講就是不那麼「sicher」(確定)。
第一次包餃子,是受邀到先生法蘭克福的同學家做客。倆夫婦來自廣州,他們說,為你們接風,咱們先到中餐館去品嘗一下德國的中餐!四菜一湯上來的時候全是一色兒濃重的醬油色,餃子味道寡鹹,吃的勉強。付帳時的帳單,還嚇了我一跳,心裡核算出人民幣差不多大幾百塊,那可是18年前,用的還是馬克哦……
他們說法蘭克福的中餐和亞超比其他城市的都好,可是亞超裡的凍餃子、凍包子找不到生產日期,且貴也不太好吃!很長時間都沒有吃到正宗的餃子和包子了。
回到他們家,我的目光在搜索他們的廚房,問他太太有沒有面板、擀麵杖,蒸鍋?她說都沒有。
我猶豫了一下後還是自告奮勇地說,那我們一起包餃子吧!沒有擀麵杖就用啤酒瓶當擀麵杖!
我們分頭行動,按部就班,買了新鮮的絞肉、韭菜、雞蛋、大蝦仁,泡了香菇木耳,和好了面,先生擀皮,我忙前跑後地教他們夫妻怎麼包,並一再強調封口要捏住,不然煮的時候會破,還一直在強調餃子底要多沾些布面。
看似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
因為沒經驗,他們把一部分餃子都放在光滑的大瓷盤子上🥟,布面撒的太少了,等要煮的時候,全部都「長」(粘)在了盤子上,他們把這些原本粒粒整整、漂漂亮亮的餃子都揪扯成了一個個變了形的小老鼠,統統一下子都丟進了鍋裡,變成了一鍋「混燉湯」。
不過大家還是吃得很開心,就當是吃混著燉的「餛飩」了,他們夫婦說,我們不看好不好看,光是能吃到這麼好吃的餡料,也很滿足了!這可是我們第一次吃到的純手工的「餛飩」呀!
打那以後,但凡每次包餃子,我都盯得很緊,嚴把質量關,每一道工序都要絮絮叨叨說個不停!
包子成為我們的名片
餃子關過了之後,我們開始學做包子。
光是「蒸」這一關,我們就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後來我們有了足夠的經驗和數據:
在德國,沒有「老面肥」,只能用現成的鮮酵母或酵母粉發麵,所以必須將醒發好的包子涼水上屜,而且蒸好之後一定要等5分鐘再揭鍋蓋。
不然的話,當你揭開鍋蓋後的幾秒鐘後,你就會看到這些白白胖胖的包子立馬「嗖嗖」地就抽巴成了「黑瘦硬」的死咯蛋了。
前功盡棄的經歷,許多留德華們都有過,有的朋友說,哇!這也太麻煩了!怎麼像養個大姑娘一樣,要把她養的白白胖胖,還真不容易呢……
一位大姐心酸地形象比喻:這包子也太難伺候了,怎麼一下子就像鬼捏的了呢……呵呵🤭
經歷過漫長的、無數次的試驗實踐之後,我們的包子越來越爐火純青、越來越有模有樣了……
不論有什麼聚會,我們都會帶一個大電鍋水煎包子去,即好看,又拿得出手。管他生日Party,團契生活,喬遷之喜,每次都務必呈現……
慢慢地我們家的包子不僅在鄰居、小區乃至華人圈裡都慢慢出了名,大多數的朋友們都吃過我們家的包子,一位做過餐館的姐妹說:誰家的包子外表都差不多,但你們家的包子餡兒沒有肉腥味兒!確實好吃😋!
因為我有秘方:
首先肉餡一定要新鮮,提前半小時要用油、鹽、醬油、料酒、五香粉、儘量多一些蔥姜、雞蛋攪拌均勻醃製半小時後。
然後再加入木耳、香菇、白菜、芹菜或韭菜。
再後要用香油鎖住水分。
最後新鮮酵母發麵,包好的包子,要醒20分鐘、冷水上屜蒸20分鐘、熟之後等5分鐘再揭開鍋蓋。
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省。
有幾個老朋友吃過我們的包子後幾次都建議我們開個門店吧,他們要入股,說如果在市中心一定會火的!甚至連名字都替我們起好了:「白富美包子鋪」!😄😄😄
十幾年了,我們教會了我們周圍的很多朋友做包子,我們的兒子從小也在我們的培訓中學會了包包子、包餃子。
每次朋友邀請我們去吃飯或是說要一起做包子、餃子,我們就會隨機贈送一個帶卡槽的IKEA的面板給他們,走到哪裡,包到哪裡。
有時度假、出差我們也都會帶上一根擀麵杖,隨時準備,一有機會,不是餃子就是包子。
先生戲說:一根擀麵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們極力推動著中國人在德國廚房裡的「包子餃子文化」!讓留德華們的中國胃,不受虧損!不再因為「包子、餃子」而思鄉愁煩。
兒子前幾年去美國交換讀書和工作,遇見了很多國內來的富二代,有都是錢,但買不到也吃不著可口的包子餃子,他們也不會自己做。
趕上過節,我們兒子說:我來指導,你們去買雞蛋、大蝦仁兒、韭菜、白菜、麵粉、新鮮酵母,我教大家一起做包子。
這些年輕的孩子們沒有買大蝦,卻買回了大龍蝦。
當這些年輕人吃到了三鮮餡兒的龍蝦水煎包時,兒子說:整個世界都安靜了,只聽到年輕的小夥子們呼哧呼哧吃的聲音,每個人都低著頭,顧不上說話了……
費盡心力,好不容易包了好長時間的包子瞬間一掃而光,兒子說,我都不敢多吃。看來這些同學真是吃到了久違了的「家鄉的味道」和「媽媽的味道」!
他們吃得心滿意足,兒子也獲得了很多的國際友誼!
包子成為友誼之橋
前幾年,我們又搬了新家,買了新廚房,換了新的「蒸烤一體箱」,替換掉了那隻從中國背來的大蒸鍋!蒸烤箱一次可以蒸三層。這樣就更省時省力了!
一有聚會,只要朋友們說你們家帶包子,我們就會浩浩蕩蕩地拿著三層包子和一大鍋酸菜排骨來聚會,大家一看到白花花的包子和酸菜排骨口水就流下來了,迫不及待、摩拳擦掌,怎麼能不歡喜快樂呢!
這些年,先生擀皮,我包餡兒,我們熟能生巧,包的速度越來越快,差不多10秒一個。這也要歸功於我老爸對我訓練有素的童子功,他是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非常挑剔卻又從不表揚!
今年春節前,我終於聽到80多歲的老爸這麼多年的一句讚美的話:櫻子的小包子14個褶、大包子18個褶,比「狗不理」的包子還要漂亮、還要好吃!我就是看著心裡都高興!
誰吃的時候會想到我的包子幾個褶呢?老爸你到現在還在數啊……
(此刻心疼自己一秒鐘)
這許多年來,我猜想經我手包過的包子也該有幾萬個了吧?!每一個包子裡面都有我和先生共同合作的默契,包子裡有我們共同的時間、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生活模式!共同的生活理念!
包子也構建了我們與德國朋友、中國朋友之間的友誼之橋,它已成為了我們的生活名片。
朋友們通過包子回饋給我們的信任、支持和價值連城的友愛,遠遠超過了做包子過程中帶給我們的幸福感!
其實每一次包餃子、包包子都是一個不小的工程,每一次認真仔細的過程,也讓我們慢慢領悟到「德國製造」的工匠精神!
在德國多年生活的耳濡目染,我們了解和學習了德國人許多百年傳承的好傳統、好習慣,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凡事都不可操之過急、急功近利!
包子是一個一個褶捏出來的,文章也是一個字一個字碼出來的;包子的每一個褶、文章的每一個字,都是真實而又有溫度的!她一定會帶著一份溫暖、一股力量、一種影響力的!
在奉行「快快快」的世界裡,人們不得不快餐文化,不得不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而疫情卻讓全世界都按下了暫停鍵,讓所有人的腳步都慢了下來。就是要讓我們的靈魂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的身體忙忙碌碌地要去哪裡?我們的靈魂和生命要歸於何處?